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分子生物学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生命过程。比如光合作用、发育的分子机制、神经活动的机理、癌的发生等。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体系、蛋白质-核酸体系 (中心是分子遗传学)和蛋白质-脂质体系(即生物膜)。

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功能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应 用推动了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的研究,从而出现了近30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

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学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是用化学的和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整体水平乃至群体水平等不同层次上的生物学问题。而分子生物学则着重在分子(包括多分子体系)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的普遍规律;

②在分子水平上,分子生物学着重研究的是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核酸,脂质体系以及部分多糖及其复合体系。而一些小分子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则属生物化学的范围;

③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整个生物界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征,即生命现象的本质;而研究某一特定生物体或某一种生物体内的某一特定器官的物理、化学现象或变化,则属于生物物理学或生物化学的范畴。

学科关系链


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通过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

科学研究是推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动力,从1901年以来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大概有550名左右,其中有200位诺奖得者涉及到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发展简史


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和遗传物质的研究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结构分析的中心内容是通过阐明生物分子的三维结构来解释细胞的生理功能。1912年英国 W.H.布喇格和W.L.布喇格建立了X射线晶体学,成功地测定了一些相当复杂的分子以及蛋白质的结构。以后布喇格的学生W.T.阿斯特伯里和J.D.贝尔纳又分别对毛发、肌肉等纤维蛋白以及胃蛋白酶、烟草花叶病毒等进行了初步的结构分析。他们的工作为后来生物大分子结晶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50年代是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的年代。首先是在蛋白结构分析方面,1951年L.C.波林等提出了 α-螺旋结构,描述了蛋白质分子中肽链的一种构象。1953年F.Sanger(桑格)利用纸电泳及色谱技术完成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的测定,开创了蛋白质序列分析的先河。接着 J.C.肯德鲁和M.F.佩鲁茨在X射线分析中应用重原子同晶置换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分别于1957和1959年阐明了鲸肌红蛋白和马血红蛋白的立体结构。1965年中国科学家合成了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首先实现了蛋白质的人工合成。

探索基因之谜

另一方面,M.德尔布吕克小组从1938年起选择噬菌体为对象开始探索基因之谜。噬菌体感染寄主后半小时内就复制出几百个同样的子代噬菌体颗粒,因此是研究生物体自我复制的理想材料。1941年G.W.比德尔和E.L.塔特姆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被誉为“分子生物学第一大基石”),即基因的功能在于决定酶的结构,且一个基因仅决定一个酶的结构。但在当时基因的本质并不清楚。1944年O.T.埃弗里等研究细菌中的转化现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1953年美国科学家J.D.沃森和英国科学家F.H.C.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反向平行双螺旋结构(被誉为“分子生物学第二大基石”),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纪元。1958年Crick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从基因到蛋白质结构的流动。遗传密码的阐明则揭示了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贮存方式。1961年法国科学家F.雅各布和J.莫诺提出了操纵子的概念(“分子生物学第三大基石”),解释了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关于DNA自我复制和转录生成RNA的一般性质已基本清楚,基因的奥秘也随之而开始解开了。

仅仅30年左右的时间,分子生物学经历了从大胆的科学假说,到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从而建立了本学科的理论基础。进入70年代,由于重组DNA研究的突破,基因工程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开花结果,根据人的意愿改造蛋白质结构的蛋白质工程也已经成为现实。

基本内容


蛋白质体系

蛋白质的结构单位是α-氨基酸。常见的氨基酸共20种。它们以不同的顺序排列可以为生命世界提供天文数字的各种各样的蛋白质。

蛋白质分子结构

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组织形式可分为 4个主要的层次。一级结构,也叫化学结构,是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首尾相连的氨基酸通过氨基与羧基的缩合形成链状结构,称为肽链。肽链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列为二级结构。二级结构在空间的各种盘绕和卷曲为三级结构。有些蛋白质分子是由相同的或不同的亚单位组装成的,亚单位间的相互关系叫四级结构。

分子生物学研究

蛋白质的特殊性质和生理功能与其分子的特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形形色色的蛋白质所以能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的分子基础。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结构分析技术的发展,现在已有几千个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几百个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得到了阐明。70年代末以来,采用测定互补DNA顺序反推蛋白质化学结构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分析效率,而且使一些氨基酸序列分析条件不易得到满足的蛋白质化学结构分析得以实现。

发现和鉴定具有新功能的蛋白质,仍是蛋白质研究的内容。例如与基因调控和高级神经活动有关的蛋白质的研究现在很受重视。

蛋白质-核酸体系

生物体的遗传特征主要由核酸决定。绝大多数生物的基因都由 DNA构成。简单的病毒,如λ噬菌体的基因组是由 46000个核苷酸按一定顺序组成的一条双股DNA(由于是双股DNA,通常以碱基对计算其长度)。细菌,如大肠杆菌的基因组,含4×10^6碱基对。人体细胞染色体上所含DNA为3×10^9碱基对。

遗传信息要在子代的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需要通过复制、转录和转译。复制是以亲代 DNA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分子。转录是根据DNA的核苷酸序列决定一类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后者又进一步决定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序列,就是转译。因为这一类RNA起着信息传递作用,故称信使核糖核酸(mRNA)。由于构成RNA的核苷酸是4种,而蛋白质中却有20种氨基酸,它们的对应关系是由mRNA分子中以一定顺序相连的 3个核苷酸来决定一种氨基酸,这就是三联体遗传密码。

基因在表达其性状的过程中贯串着核酸与核酸、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DNA复制时,双股螺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被拆开,然后DNA聚合酶以亲代DNA链为模板,复制出子代 DNA链。转录是在 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完成的。转译的场所核糖核蛋白体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复合体,根据mRNA的编码,在酶的催化下,把氨基酸连接成完整的肽链。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也是通过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如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上的操纵基因通过与阻遏蛋白的相互作用控制基因的开关。真核细胞染色质所含的非组蛋白在转录的调控中具有特殊作用。正常情况下,真核细胞中仅2~15%基因被表达。这种选择性的转录与转译是细胞分化的基础。

蛋白质-脂质体系

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膜结构,统称为生物膜。它包括细胞外周膜和细胞内具有各种特定功能的细胞器膜。从化学组成看,生物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通过非共价键构成的体系。很多膜还含少量糖类,以糖蛋白或糖脂形式存在。

1972年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概括了生物膜的基本特征:其基本骨架是脂双层结构。膜蛋白分为表在蛋白质和嵌入蛋白质。膜脂和膜蛋白均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

生物膜在结构与功能上都具有两侧不对称性。以物质传送为例,某些物质能以很高速度通过膜,另一些则不能。象海带能从海水中把碘浓缩 3万倍。生物膜的选择性通透使细胞内pH和离子组成相对稳定,保持了产生神经、肌肉兴奋所必需的离子梯度,保证了细胞浓缩营养物和排除废物的功能。

生物体的能量转换主要在膜上进行。生物体取得能量的方式,或是像植物那样利用太阳能在叶绿体膜上进行光合磷酸化反应;或是像动物那样利用食物在线粒体膜上进行氧化磷酸化反应。这二者能量来源虽不同,但基本过程非常相似,最后都合成腺苷三磷酸。对于这两种能量转换的机制,P.米切尔提出的化学渗透学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生物体利用食物氧化所释放能量的效率可达70%左右,而从煤或石油的燃烧获取能量的效率通常为20~40%,所以生物力能学的研究很受重视。对生物膜能量转换的深入了解和模拟将会对人类更有效地利用能量作出贡献。

生物膜的另一重要功能是细胞间或细胞膜内外的信息传递。在细胞表面,广泛地存在着一类称为受体的蛋白质。激素和药物的作用都需通过与受体分子的特异性结合而实现。癌变细胞表面受体物质的分布有明显变化。细胞膜的表面性质还对细胞分裂繁殖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对细胞表面性质的研究带动了糖类的研究。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发展趋势看,寡糖与蛋白质或脂质形成的体系将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的领域。

理论和应用意义


理论指导意义

分子生物学的成就说明:生命活动的根本规律在形形色色的生物体中都是统一的。例如,不论在何种生物体中,都由同样的氨基酸和核苷酸分别组成其蛋白质和核酸。遗传物质,除某些病毒外,都是DNA,并且在所有的细胞中都以同样的生化机制进行复制。分子遗传学的中心法则和遗传密码,除个别例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通用的。

物理学的成就证明,一切物质的原子都由为数不多的基本粒子根据相同的规律所组成,说明了物质世界结构上的高度一致,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从而带动了整个物理学科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则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世界的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根本规律的高度一致,揭示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过去基本粒子的研究带动物理学的发展一样,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和观点也已经渗入到基础和应用生物学的每一个分支领域,带动了整个生物学的发展,使之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过去生物进化的研究,主要依靠对不同种属间形态和解剖方面的比较来决定亲缘关系。随着蛋白质和核酸结构测定方法的进展,比较不同种属的蛋白质或核酸的化学结构,即可根据差异的程度,来断定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此得出的系统进化树,与用经典方法得到的是基本符合的。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分类与进化有特别的优越性。首先,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反映了生命活动中更为本质的方面。其次,根据结构上的差异程度可以对亲缘关系给出一个定量的,因而也是更准确的概念。第三,对于形态结构非常简单的微生物的进化,则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得到可靠结果。

高等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极其复杂的生命现象,过去多是在细胞乃至整体水平上研究,近年来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的结果充分说明高级神经活动也同样是以生物大分子的活动为基础的。例如,在高等动物学习与记忆的过程中,大脑中RNA和蛋白质的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并且一些影响生物体合成蛋白质的药物也显著地影响学习与记忆的能力。又如,“生物钟”是一种熟知的生物现象。用鸡进行的实验发现,有一种重要的神经传递介质(5-羟色胺)和一种激素(褪黑激素)以及控制它们变化的一种酶,在鸡脑中的含量呈24小时的周期性变化。正是这种变化构成了鸡的“生物钟”的物质基础。

实践应用意义

在应用方面,生物膜能量转换原理的阐明,将有助于解决全球性的能源问题。了解酶的催化原理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酶的人工模拟,设计出化学工业上广泛使用的新催化剂,从而给化学工业带来一场革命。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工程技术中也起了巨大的作用,1973年重组DNA技术的成功,为基因工程的发展铺平了道路。80年代以来,已经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把高等动物的一些基因引入单细胞生物,用发酵方法生产干扰素、多种多肽激素和疫苗等。基因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将为定向培育动、植物和微生物良种以及有效地控制和治疗一些人类遗传性疾病提供根本性的解决途径。

从基因调控的角度研究细胞癌变也已经取得不少进展。分子生物学将为人类最终征服癌症做出重要的贡献。

分子生物学应用


1.亲子鉴定

近几年来,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日新月异,而分子生物学技术也不断完善,随着基因组研究向各学科的不断渗透,这些学科的进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法医学上,STR位点和单核苷酸(SNP)位点检测分别是第二代、第三代DNA分析技术的核心,是继RFLPs(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VNTRs(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检测技术。作为最前沿的刑事生物技术,DNA分析为法医物证检验提供了科学、可靠和快捷的手段,使物证鉴定从个体排除过渡到了可以作同一认定的水平,DNA检验能直接认定犯罪、为凶杀案、强奸杀人案、碎尸案、强奸致孕案等重大疑难案件的侦破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随着DNA技术的发展和应用,DNA标志系统的检测将成为破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此方法作为亲子鉴定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好的一种方法。

2.与人类自身发展

分子生物学作为现代科学的一门综合科学,其意义不止体现在纯粹的科学价值上;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发展关系到人类自身的方方面面。分子生物学有可以细致的划分为大分子生物与电子生物学两种。上面提到的关于在刑侦方面的应用以及包括但不限于亲自鉴定、及婴儿男女鉴定方面的内容,大体为大分子分子内容的实际用途。而电子生物生物学则是从比大分子更细致的小分子及原子角度来解释生命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有着更多未解的谜题和更为广阔的科学前景。目前的克隆技术基本上只是此项课题的一个入门阶段的应用。可以想象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有可能成为创造另类生物的“上帝”。

分子生物学基础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和阐述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学科,是当代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基础学科。在本书编写中,参考了国内外近年来的优秀教材,并在1994年编写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的基础上,保持原有框架的长处,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扩充、重写。全书从蛋白质、核酸、基因及基因组结构开始,沿着中心法则的主线,阐述生物大分子在复制、转录、翻译、信息传导、基因表达调控中的相互作用和功能。编写时着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尽量使叙述确切,能更好地反映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向。全书分12章,包括蛋白质分子结构、核酸的结构、基因和基因组、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基因工程原理、DNA的复制、基因的转录、转录后加工、蛋白质生物合成和翻译后加工、细胞信息传导、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通过本书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当前分子生物学的概貌、基本思路、方法、与生命科学其他学科的联系。

本书可作为生物学、生物技术、医学等专业以及农林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

分子生物学和医学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是整个自然科学的一件大事,它使整个生命科学的研究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实际应用方面,它是生物工程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后者正在工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要的作用。医学做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受分子生物学的渗透和影响尤其重大。

(一).分子生物学使整个医学科学研究提高到分子水平

经典的生物学只能从生物表型的变化描述和归纳生命活动的某些规律,所谓基因也还只是抽象的概念,表型的分子基础也未查明。从前的医学研究状况大体上也是如此。只有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才使医学各科上升到基因水平、分子水平,从而出现了所谓分子微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分子心脏病学、分子神经病学、分子内分泌学等等全新的领域。不仅理论研究如此,在临床实践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也提到日程上来了,有些诊断方法正在付诸实施,有些则正在积极探索。

(二).癌症的研究即将出现重大的突破

癌基因的发现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大成果。过去在癌病因学上众说不一的局面正在改善。由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癌基因激活或异常表达很可能就是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癌基因本来是正常的基因成分之一,它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它是如何被调控的?异常表达和激活的机理是什么?癌基因产物和生长因子的关系是怎样的?是否存在着反癌基因和生长的负调节因子?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正在取得日新月异的进展,与此有关的是艾滋病(AIDS)的研究受到世界范围的密切关注,这个问题从学术上讲,主要属于分子免疫学和分子病毒学的范畴、其发病的分子机理正在被逐步深入地阐明。如果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和社会性的预防措施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个疾病的流行将会较快得到制止。

(三).遗传病

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有关遗传病的一些概念正在发生变化。首先,这类疾病不再象过去认为的那么罕见。至今发现按照孟德尔方式遗传的遗传病已达3000余种。如果估计到疾病易感性和基因变异的关系,则遗传病范围会更加扩大,例如易患心脏病、肺气肿、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变态反应和胃溃疡病等等的基因正在得到分离,甚至癌症,有的学者认为也可归属于遗传病的范畴,其根本原因在于DNA的损伤。其次,基因探针技术正在逐步扩大产前诊断和遗传病诊断的范围。显然,检查出易感某病的基因对于个人保健是十分宝贵的信息,也是针对疾病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的科学依据。在治疗上,过去一切对遗传病的疗法都只能是对症的,从理论上讲,只有基因疗法才是治疗遗传病的唯一根治方法。当然,要将这种方法付诸实践在当前尚有许多理论上和技术上的困难有待克服。

(四). 药物和疫苗

随着基因工程的蓬勃兴起而首先受益的产业领域就是制药工业。现在已经有些多肽或蛋白质药物,如人胰岛素、生长激素、干扰素等能够通过“工程菌”大量生产,更多的药物则正在开发之中。疫苗的研制正在极大地促进预防医学的发展,例如,乙型肝炎疫苗、非甲非乙肝炎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疟疾疫苗等等,有些已能付诸应用,有些尚在开发之中。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采用定点突变的方法,还可望制造出新型的蛋白质。例如,白细胞介素 2和β干扰素是两种具有抗癌作用的蛋白质,在其多肽链中各有三个半胱氨酸残基,但只形成一对二硫键,由于分子中含有多余的一个半胱氨酸残基,所以二个分子容易缔结合成二聚体而失活,用定点突变法改变半胱氨酸的密码子为丝氨酸密码子,就可防止二聚体的形成,从而在不损害活性的情况下大大延长这两个蛋白质的半衰期,提高了疗效。

图书信息


书 名: 分子生物学

作 者:陈启民,耿运琪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1

ISBN: 9787040286458

开本: 16开

定价: 38.00元

内容简介

本教材共分13章:第二章到第八章是遗传信息的传递,原核、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基因表达与调控,DNA突变与修复,基因重组和转座,说明生物个体生长发育期间细胞内微观世界的变化,各种细胞组分在各自岗位尽职尽责、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第九章基因工程使学生深入理解基因是一个化学实体,可以操作,利于深入研究;第十章到第十三章就结构分子生物学,病毒、肿瘤、免疫分子生物学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使学生对这几个方面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

第三章 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

第四章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与调控

第五章 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

第六章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与调控

第七章 基因突变和修复

第八章 基因重组和转座

第九章 基因工程

第十章 结构分子生物学

第十一章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第十二章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

第十三章 免疫分子生物学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新版图书信息


书 名: 分子生物学

作 者:吕建新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9月1日

ISBN: 9787040305296

开本: 16开

定价: 29.00元

内容简介

《分子生物学》以“组学”为主线,以新技术发展为驱动力,分专题介绍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介绍基因、基因组和基因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理论、进展和应用,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别介绍基因工程、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内容,第七章至第九章介绍生物分子的分离纯化、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等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及其应用,第十章则追踪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介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及应用。

《分子生物学》结构新颖、逻辑清晰、启发性和引导性较强,可作为生物、医学类专业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书。

图书目录

1 绪论

1.1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2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1.2.1 准备和酝酿阶段

1.2.2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阶段

1.2.3 初步认识生命本质并开始改造生命的深入发展阶段

1.3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核酸的分子生物学

1.3.2 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

1.3.3 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

1.4 分子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2 基因、基因组和基因组学

2.1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2.1.1 基因的分类

2.1.2 基因的结构

2.1.3 基因的功能

2.2 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2.2.1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2.2.2 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2.2.3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2.3 基因组学

2.3.1 人类基因组计划

2.3.2 结构基因组学

2.3.3 基因定位克隆

2.3.4 基因组功能研究

2.3.5 基因组学与进化

2.3.6 宏基因组学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3 蛋白质组学

3.1 蛋白质组学概述

3.1.1 蛋白质组学的发展简史

3.1.2 蛋白质组

3.1.3 蛋白质组学

3.2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3.2.1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3.2.2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

3.2.3 用于分离的双向电泳

3.2.4 蛋白质组的鉴定技术

3.2.5 蛋白质组数据库

3.2.6 蛋白质组的高通量筛选技术

3.3 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

3.3.1 抗体芯片

3.3.2 酵母双杂交系统平台

3.4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意义及应用

3.4..1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意义

3.4.2 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4 基因工程

4.1 工具酶

4.1.1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4.1.2 DNA聚合酶

4.1.3 DNA连接酶

4.1.4 碱性磷酸酶

4.1.5 核酸酶S1

4.2 载体

4.2.1 克隆载体

4.2.2 表达载体

4.2.3 穿梭载体

4.3 分子克隆的基本步骤

4.3.1 目的基因的获取

4.3.2 载体的选择

4.3.3 目的基因和载体的酶切与连接

4.3.4 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

4.3.5 重组体的筛选和鉴定

4.4 基因工程的应用

4.4.1 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4.4.2 动植物基因工程

4.4.3 微生物基因工程和发酵工业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5 基因诊断

5.1 基因诊断概述

5.2 常用基因诊断技术方法

5.2.1 DNA诊断

5.2.2 RNA诊断

5.3 基因诊断的基本策略

5.3.1 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策略

5.3.2 感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策略

5.3.3 肿瘤的基因诊断策略

5.4 基因诊断的实例分析

5.4.1 遗传病的基因诊断

5.4.2 感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乙型肝炎

5.4.3 肿瘤的基因诊断——肺癌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6 基因治疗

6.1 基因治疗的概念及其策略

6.2 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6.2.1 目的基因的选择和制备

6.2.2 基因的转运

6.2.3 靶细胞的选择-

6.2.4 细胞转染

6.2.5 外源基因的表达及检测

6.3 基因治疗的现状

6.3.1 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基因治疗

6.3.2 黑色素瘤的基因治疗

6.3.3 其他遗传病的基因治疗

6.3.4 反义技术

6.3.5 药物靶向治疗

6.4 基因治疗的靶向性

6.4.1 靶向性基因载体的作用原理

6.4.2 靶向性基因载体的选择

6.5 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

6.5.1 导入基因的稳定高效表达

6.5.2 导入基因的安全性

6.5.3 基因治疗与社会伦理

6.6 基因治疗产业的未来展望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7 生物分子的分离纯化

7.1 生物大分子的制备

7.1.1 概述

7.1.2 生物大分子制备的前处理

7.1.3 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

7.2 核酸的分离纯化

7.2.1 核酸分离纯化的原则及技术路线

7.2.2 真核基因组DNA的分离纯化

7.2.3 质粒DNA的分离纯化

7.2.4 真核细胞RNA的分离纯化

7.3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7.3.1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总原则

7.3.2 材料的选择及预处理

7.3.3 蛋白质的提取方法

7.3.4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7.3.5 蛋白质样品的纯度鉴定

7.3.6 蛋白质的定量

7.4 生物小分子的提取纯化

7.4.1 有效成分的提取

7.4.2 现代提取技术

7.4.3 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8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及应用

8.1 核酸杂交概述及基本原理

8.1.1 核酸杂交概述

8.1.2 核酸变性

8.1.3 核酸复性

8.1.4 核酸分子杂交

8.2 核酸探针

8.2.1 核酸探针的类型

8.2.2 核酸探针的标记

8.2.3 标记探针的纯化和检测

8.3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8.3.1 固相核酸分子杂交

8.3.2 原位核酸分子杂交

8.3.3 液相核酸分子杂交

8.3.4 核酸分子杂交实验条件的优化

8.4 基因芯片

8.4.1 基因芯片的原理

8.4.2 基因芯片的制备

8.4.3 基因芯片技术在医学领域的

应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9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及应用

9.1 PCR技术发展简史

9.2 PCR基本原理

9.3 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9.3.1 模板

9.3.2 引物

9.3.3 DNA聚合酶

9.3.4 dNTP

9.3.5 PCR缓冲液

9.3.6 PCR热循环

9.3.7 PCR一般方案

9.4 扩增产物的检测方法

9.4.1 凝胶电泳法

9.4.2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9.4.3 单链构型多态性分析法

9.4.4 核酸探针杂交法

9.4.5 PCR-ELISA

9.4.6 PCR产物测序

9.5 PCR常见问题及分析

9.5.1 假阳性

9.5.2 非特异性产物

9.5.3 假阴性

9.5.4 引物二聚体

9.6 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

9.6.1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9.6.2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9.7 PCR技术的发展

9.7.1 巢式PCR

9.7.2 反转录PCR

9.7.3 多重PCR

9.7.4 重组PCR

9.7.5 锚定PCR

9.7.6 不对称PCR

9.7.7 反向PCR

9.7.8 扩增长片段PCR

9.7.9 免疫PCR

9.7.10 原位PCR

9.7.11 定量PCR

9.8 PCR相关技术

9.8.1 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

9.8.2 连接酶链反应

9.8.3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9.9 PCR产物的克隆

9.9.1 平端克隆法

9.9.2 黏端克隆法

9.9.3 无连接酶亚克隆法

9.10 荧光定量PCR技术

9.10.1 荧光染料法

9.10.2 荧光探针法

9.10.3 FQ-PCR的应用前景及展望

9.11 PCR方法的标准化

9.11.1 PCR实验诊断的基本原则

9.11.2 PCR操作程序标准化

9.12 PCR技术应用示例

9.12.1 结核杆菌的PCR检测

9.12.2 人β-actin mRNA的RT-PCR

检测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10 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及应用

10.1 代谢组学及其研究进展

10.1.1 代谢组学

10.1.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10.1.3 代谢组学分析技术

10.2 microRNA的研究及应用

10.2.1 概述

10.2.2 microRNA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10.2.3 microRNA与疾病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