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分析化学教程

分析化学教程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分析化学教程




图书信息


书名:分析化学教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ISBN:730108146

作者:李克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69

页数:784

出版日期:2005-5-1

版次: 1

开本:小16开

包装:平装

简介


本书是北京大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组诸多知名教授多年教学、科研及教材编著经验的结晶,已被列为国家“十五”规划立项教材。

本书从分析化学的系统性出发,将经典的化学分析和现代仪器分析结合在一起介绍。全书包括绪论,数据处理,化学分析篇,分离分析篇,光学分析篇,电分析化学篇,其他分析方法篇等7大部分,共29章,涵盖了当今分析方法的绝大部分。与以前的同类教材相比,根据学科的发展新增了质量保证、生化分析、环境分析、有机元素分析、流动注射分析、放射化学分析、毛细电泳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等新的分析方法。如此编排,既能让学生了解各类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步骤、要求和应用范围,又能了解分析化学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新进展。

本书可作为普遍高等院校及师范类院校化学、生物、医学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学习参考。

与本书出版的同时,部分内容的电子版(Power Point)课件(CD版)也将正式推出。这些课件不完全拘泥于本书的内容,可供教师上课使用,也可供学生自学使用。

目录


概 论 篇

第1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概述

1.1.1 何谓“分析化学”?

1.1.2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1.1.3 分析化学的社会责任

1.2 分析测定过程

1.2.1 分析目的和要求

1.2.2 分析方法的选择

1.2.3 取样

1.2.4 溶样——样品的处理

1.2.5 分离、富集与掩蔽——干扰的消除

1.2.6 分析测定结果的表示

1.3 分析化学分类及特点

1.4 标准物质及标准溶液

1.4.1 标准物质

1.4.2 标准物质的产生与发展

1.4.3 标准物质的分类、分级与编号

1.4.4 标准物质的特征

1.4.5 标准物质的作用

1.4.6 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定值

1.4.7 标准物质的选择

1.4.8 标准溶液

1.5 分析化学中的计量单位及符号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测试的质量保证

2.1 误差及误差的分类

2.1.1 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

2.1.2 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

2.1.3 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2.2 随机误差的分布

2.2.1 频率分布

2.2.2 正态分布

2.2.3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2.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

程度的表示——对μ和σ的估计

2.3.2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间估计

2.3.3 显著性检验

2.3.4 异常值的检验

2.4 误差的传递

2.4.1 系统误差的传递

2.4.2 随机误差的传递

2.4.3 极值误差

2.4.4 误差分配

2.5 分析测试质量保证

2.5.1 分析测试质量保证的内容与目标

2.5.2 取样的质量保证

2.5.3 分析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2.5.4 分析测试的质量评价

2.6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6.1 有效数字

2.6.2 数据运算规则

参考文献

思考题与习题化学分析篇

第3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3.1 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3.1.1 活度与活度系数

3.1.2 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3.2 酸度对弱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

3.2.1 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3.2.2 多元弱酸(碱)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3.2.3 浓度对数图

3.3 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

3.3.1 弱酸(碱)水溶液pH的计算

3.3.2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3.3.3 混合酸(碱)溶液pH的计算

3.3.4 共轭酸碱体系pH的计算

3.4 氨基酸与蛋白质的酸碱平衡

3.4.1 氨基酸溶液及其等电点pH的计算

3.4.2 蛋白质等电点的应用

3.5 酸碱缓冲溶液

3.5.1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3.5.2 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3.5.3 影响缓冲溶液pH的因素及缓冲溶液的配制

3.5.4 标准缓冲溶液

3.6 滴定分析法概述

3.6.1 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3.6.2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3.6.3 滴定分析中的基本运算

3.7 酸碱滴定曲线及终点的确定

3.7.1 酸碱指示剂

3.7.2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3.7.3 终点误差计算

3.7.4 终点误差公式

3.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3.8.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8.2 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

?3.9 非水溶剂中的酸碱滴定简介

3.9.1 非水溶剂的性质与作用

3.9.2 非水滴定的应用

参考文献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络合滴定法

4.1 络合平衡及其平衡常数

4.1.1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4.1.2 络合平衡体系中络合物各种形态的浓度

4.1.3 EDTA及金属离子-EDTA络合物

4.1.4 络合反应的副反应系数与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4.2 金属指示剂

4.2.1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4.2.2 金属指示剂颜色转变点的pM (即(pM)t)的计算

4.2.3 常用金属指示剂

4.3 滴定曲线与终点误差

4.3.1 滴定曲线

4.3.2 终点误差

4.3.3 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4.4 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

4.4.1 控制酸度进行分步滴定

4.4.2 使用掩蔽剂提高滴定的选择性

4.5 络合滴定法的应用

4.5.1 络合滴定中缓冲剂的应用

4.5.2 滴定方式及应用

4.5.3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参考文献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5.1 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5.1.1 条件电位

5.1.2 条件电位的影响因素

5.1.3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5.2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5.2.1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2.2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2.3 催化剂与反应速率

5.2.4 诱导反应

5.3 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5.3.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5.3.2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5.3.3 氧化还原滴定预处理

5.3.4 氧化还原滴定计算

5.4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5.4.1 高锰酸钾法

5.4.2 重铬酸钾法

5.4.3 碘量法

5.4.4 溴酸钾法

5.4.5 铈量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沉淀重量法与沉淀滴定法

6.1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6.1.1 溶解度与固有溶解度,溶度积与条件溶度积

6.1.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6.2 沉淀重量法

6.2.1 沉淀重量法的分析过程和对沉淀的要求

6.2.2 沉淀重量法结果的计算

6.2.3 沉淀的形成

6.2.4 沉淀的纯度

6.2.5 沉淀的条件和称量形的获得

6.2.6 有机沉淀剂简介

6.3 沉淀滴定法

6.3.1 滴定曲线

6.3.2 莫尔法——铬酸钾作指示剂

6.3.3 佛尔哈德法——铁铵矾作指示剂

6.3.4 法扬司法——吸附指示剂

6.3.5 银量法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分离分析篇

第7章 分析测定中的样品制备与分离方法

7.1 导言

7.2 取样

7.2.1 液态样品

7.2.2 气态样品

7.2.3 固态样品

7.3 样品制备

7.3.1 有机样品的制备

7.3.2 无机样品的制备

7.4 分析测定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7.4.1 沉淀分离法

7.4.2 萃取分离法

7.4.3 膜分离法

7.4.4 相变分离

7.4.5 浮选分离

参考文献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色谱与毛细管电泳法

8.1 概述

8.1.1 色谱法与毛细管电泳的发展

8.1.2 色谱与毛细管电泳法在仪器分析中的地位

8.1.3 色谱与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类与比较

8.2 柱层析和平面色谱法

8.2.1 引言

8.2.2 柱层析

8.2.3 平面色谱法

8.2.4 平面色谱的基本原理

8.2.5 影响分离的主要因素

8.2.6 检测技术

8.3 现代色谱法的基本理论

8.3.1 引言

8.3.2 色谱分离过程和色谱图

8.3.3 色谱基本参数

8.3.4 色谱的塔板理论

8.3.5 柱效和色谱峰的对称性

8.3.6 色谱速率理论

8.3.7 色谱分离优化

8.4 气相色谱法

8.4.1 分离原理与分类

8.4.2 气相色谱仪的构成

8.4.3 气路系统

8.4.4 进样系统

8.4.5 色谱柱系统

8.4.6 检测系统

8.4.7 气相色谱方法开发

8.5 高效液相色谱法

8.5.1 引言

8.5.2 高效液相色谱仪

8.5.3 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

8.5.4 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

8.5.5 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

8.6 色谱分析样品处理和数据处理

8.6.1 样品处理方法简述

8.6.2 色谱数据处理基础

8.6.3 色谱定性分析方法

8.6.4 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8.6.5 色谱分析方法认证简介

?8.7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8.7.1 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

8.7.2 仪器和操作参数

8.7.3 色谱柱

8.7.4 检测器

8.7.5 应用

?8.8 毛细管电泳法

8.8.1 引言

8.8.2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理论

8.8.3 毛细管电泳的仪器及操作

8.8.4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思考题和习题光学分析篇

第9章 光学分析法引论

9.1 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

9.1.1 发射光谱

9.1.2 吸收光谱

9.1.3 拉曼散射光谱

9.2 电磁辐射的性质

9.2.1 电磁辐射的波动性

9.2.2 电磁辐射的微粒性

9.2.3 电磁波谱

9.3 光谱法仪器

9.3.1 光源

9.3.2 单色器

9.3.3 吸收池

9.3.4 检测器

9.3.5 读出装置

参考文献

思考题与习题

第10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0.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0.1.1 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10.1.2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0.1.3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0.2 朗伯-比尔定律

10.2.1 透射比和吸光度

10.2.2 朗伯-比尔定律

10.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0.3.1 主要组成部件

10.3.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10.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10.4.1 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10.4.2 影响准确度的因素

10.5 分析条件的选择

10.5.1 反应条件的选择

10.5.2 参比溶液的选择

10.5.3 干扰及消除方法

10.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10.6.1 定性分析

10.6.2 结构分析

10.6.3 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思考题与习题

第11章 红外光谱法

11.1 概述

11.1.1 红外光区的划分

11.1.2 红外光谱法的特点

11.2 基本原理

11.2.1 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11.2.2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

11.2.3 多原子分子的振动

11.2.4 吸收谱带的强度

11.2.5 基团频率

11.3 红外光谱仪

11.3.1 色散型红外光谱仪

11.3.2 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11.4 试样的处理和制备

11.4.1 红外光谱法对试样的要求

11.4.2 制样方法

11.5 红外光谱法的应用

11.5.1 定性分析

11.5.2 定量分析

11.6 激光Raman光谱法简介

11.6.1 Raman光谱的基本原理

11.6.2 激光Raman光谱仪

11.6.3 Raman光谱的应用

11.7 近红外光谱法简介

参考文献

思考题与习题

第12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12.1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

12.1.1 分子发光原理

12.1.2 荧光量子产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2.1.3 荧光(磷光)光谱仪

12.1.4 定量分析

12.1.5 荧光分析方法介绍

12.1.6 分子发光分析技术的应用

12.1.7 荧光分析新技术简介

12.2 化学发光分析

12.2.1 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12.2.2 应用于分析化学的化学发光体系

12.2.3 液相化学发光的测量装置

12.2.4 化学发光分析的应用

参考文献

思考题与习题

第13章 原子光谱法

13.1 概述

13.2 原子光谱基本原理

13.2.1 原子光谱的产生

13.2.2 原子能级图

13.2.3 谱线强度

13.2.4 谱线轮廓

13.3 原子发射光谱法

13.3.1 光源

13.3.2 试样的引入

13.3.3 光谱仪

13.3.4 分析方法

13.4 原子吸收光谱法

13.4.1 原子吸收谱线的轮廓

13.4.2 吸收光谱的测量

13.4.3 光源

13.4.4 原子化器

13.4.5 光谱仪

13.4.6 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13.4.7 灵敏度、精密度与检出限

13.5 原子荧光光谱法

13.5.1 原子荧光的类型

13.5.2 原子荧光谱线强度

13.5.3 光谱仪

13.6 原子质谱

13.6.1 概述

13.6.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3.6.3 原子质谱分析方法

13.7 元素的形态分析

参考文献

思考题与习题

第14章 X射线荧光光谱法

14.1 X射线和X射线谱

14.1.1 初级X射线的产生

14.1.2 X射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