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


叶晓璐著《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2009年6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遗产、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启示、实证主义意识形态之批判、启蒙精神意识形态之批判、科学技术意识形态之批判、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之批判、否定的辩证法及其存在论视域、 本能解放论及其存在论视域、交往合理性及其存在论视域9章。



图书信息


书 名: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

作 者:叶晓璐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208085565

开本: 16开

定价: 29.00元

内容简介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主要的流派之一,也是当代哲学中很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这个学派所创立的“社会批判理论”到今天仍然对现代性的批判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作者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定位为“意识形态批判”,即通过对晚近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状况本身的意识形态性质进行批判,清除生活世界中的意识形态遮蔽,以此来探索新的感性意识出现的可能性。由于法兰克福学派具有这样一种理论性质,本文作者认为该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不是向青年黑格尔派的简单返回,即从自我意识的立场出发的理性批判,而主要是依循实践批判原则的定向,即揭示生活世界自身的批判维度。

作者简介


叶晓璐,女,1977年生,哲学博士。任职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译文数篇。本书属作者独立承担的2007年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金苗项目”“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

图书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遗产

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革命性

(一)人的异化与意识形态批判

(二)意识形态批判及其革命性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及其遗产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成果与界限

(二)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继承和发挥

第二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启示

一、20世纪的哲学背景与主题

(一)20世纪的哲学背景

(二)20世纪的哲学主题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卢卡奇对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探求

(二)柯尔施关于意识形态现实的论述

(三)葛兰西对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阐述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启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意识形态理论的局限

(二)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理

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章 实证主义意识形态之批判

一、实证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

(一)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

(二)实证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

二、实证主义意识形态性质的批判

(一)实证主义意识形态性质的表现

(二)实证主义意识形态性质的分析

第四章 启蒙精神意识形态之批判

一、启蒙辩证法的含义

(一)“神话就是启蒙”

(二)“启蒙倒退成了神话”

二、启蒙精神意识形态本性的批判

(一)启蒙精神意识形态本性的表现

(二)启蒙精神意识形态本性的实质

第五章 科学技术意识形态之批判

一、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的基本论述

(一)霍克海默对科学技术的论述

(二)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论述

(三)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的论述

二、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本性的分析

(一)技术合理性

(二)技术统治论

第六章 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之批判

一、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基本定位

(一)肯定的文化

(二)文化工业

二、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本性的揭露

(一)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实质

(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特性及其后果

第七章 否定的辩证法及其存在论视域

一、“否定辩证法”的主要内涵

(一)对同一性的批判

(二)对非同一性的推崇

二、否定的辩证法的存在论视域

(一)阿多诺的批判与马克思的批判的关系

(二)否定辩证法的存在论视域

第八章 本能解放论及其存在论视域

一、爱欲解放论的主要思想

(一)“额外压抑”和“操作原则”

(二)非压抑性文明——爱欲的解放

二、爱欲解放论的存在论视域

(一)对理性存在论的批判

(二)感性存在论及其缺陷

三、弗洛姆的心理革命理论及其存在论视域

(一)人的自我异化和心理革命理论的提出

(二)心理革命理论的存在论视域

第九章 交往合理性及其存在论视域

一、交往合理性的主要内容

(一)交往行为的提出

(二)交往合理性的内涵

二、交往合理性的存在论视域

(一)劳动和交往行为

(二)交往合理性的存在论视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