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发生于1930年11月至1931年1月期间。由中央委任的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曾中生带领指挥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军与蒋介石的任命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为总指挥的国民军,在鄂豫皖边界地区的交战,此役,红军俘敌5000余人,缴枪2000余支,炮10余门。前后50天的攻势作战,歼敌1万余人,鄂豫皖苏区得到恢复和发展。



战争背景


1930年11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重点围剿的同时,任命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为总指挥,先后调集8个师3个旅近10万人兵力,由刚刚投靠蒋介石的冯系军阀李鸣钟为鄂豫皖三省边区“绥靖”督办,并以他的部队充当围剿军主力,计划第一步先对鄂像皖苏区形成“圆箍式”包围;第二步以主力突入苏区,占领集镇,控制要道,寻找红军主力作战;第三步分区清剿。

当时,鄂豫皖苏区主力红1军正奉命在外线作战,先后进行了姚家集、黄安、谢店、新州战斗,特别是新州一仗,歼敌1个旅部2个团,打乱了敌人伯部署,震动武汉。敌立即调整兵力,重新部署,以鄂豫边为中心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

战争过程


初期

1930年12月上旬,敌分四路,南北对进,东堵西压,开始向鄂豫边苏区进攻。

1930年11月,由中央委任的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曾中生,到达鄂豫边苏区。在敌人准备围剿、红1军主力又在外线作战的紧急情况下,曾中生召集会议,决定组成鄂豫皖临时特委和临时军委,统一领导苏区军民的反围剿斗争。并以地方武装和群众性的游击战争阻击敌人,迅速调回红军主力攻击敌人弱点,以改变不利态势。会后,随即以鄂豫边的地方武装以及半脱产的红色补充军7个师2万余人为基础组成三路,建立了第1、2、3路指挥部,并和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共同组成指挥委员会,统一指挥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中期

敌人进入苏区以后,苏区的游击队和群众武装,对进犯之敌展开广泛的阻击和袭犹。敌提心吊胆,进展异常迟缓。正在这时,由蔡申熙、陈奇率领红15军由商南到达黄麻地区。临时特委决定以红15军为主力,在地方武装配合下打击入侵之敌。

1930年12月16日,红15军一举突入河口,歼敌一部,使苏区南线之敌不敢冒进。下旬,北线之敖凭借优势兵力,大举向七里坪进犯,并进占鄂豫边黄麻中心区。红15军转移外线作战,鄂豫边苏区游击队、补充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内线,对进入苏区“清剿”之敌展开英勇的斗争。他们利用高山密林,时隐时现,割电线,摸岗哨,打击小股敌人和反动民团,前后缴枪500余支,俘敌数百,使窜入鄂豫边苏区之敌一夕数惊,疲于奔命,只能困守几个县城和集镇。

在鄂豫边军民反围剿的同时,红1军在皖西袭击金家寨、苏家埠、韩摆渡之敌,一度包围六安,诱敌来援。敌为救授六安,于12月底向红1军发动进攻。红1军在游击队、赤卫队配合下,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在东西香火岭地区歼敌3个团,击溃3个团,毙俘敌3000余人,缴枪1700分支,迫击炮数门。

后期

1931年1月中旬,红1军与红15军于商城南长竹园胜利会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邝继勋任军长,余笃三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参谋长,曹大骏任政治部主任,全军12000余人,归特委直接领导。临时特委举行扩大会议,正式组成中共鄂豫皖特委和军委,曾中生任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蔡申熙、郑行瑞任军委副主席。军委下设参谋部、政治部、经理处、总医院。会议总结了第一次反“围剿”的经验,提出把巩固阵地与加强红军作为党的第一任务。同时成立红军军政学校第四分校,曾中生兼校长,刘杞任政委,加强干部的培训,以满足红军日益发展的需要。

红4军组成后,根据中共鄂豫皖特委、军委的决定,立即转入攻势作战,向信阳、广水段京汉路出击,连续袭占李家寨、柳林等车站,歼敌一部,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威胁豫南重镇信阳。敌为确保信阳,分由广水、孝感等地出援。

1931年3月8日,敌第34师到达广水以南的双桥镇。红4军集中主力,在地方武装和群众配合下,奔袭双桥镇。

结果


1931年3月9日拂晓,红军发起攻击,战斗极为激烈,阵地几度易手,最后红军将担任预备队的两个团及时投入战斗,一举突入镇内,捣毁敌指挥中心,并将敌军分割围歼,经7小时战斗,歼敌第34师大部,师长岳维峻想乘隙逃走,但他的乘马被马弁骑跑了,自己乖乖地当了红军的俘虏。1931年1月3日,红1军主力回师鄂豫边途中,又在商城四顾墩歼敌1个团,敌人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即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