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独木龙舟节

独木龙舟节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独木龙舟节


每年农历5月25日—5月27日,贵州施洞一带居住在清水江边的苗族人民都要举行这一盛大集会,独木龙舟节历史悠久,但因苗族无文字记载,真正的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



独木龙舟的历史渊源:


据民国《施秉县志》记载:“船用长木制成,首尾具备,施以彩色,荡漾波心蜿蜒有势,颇足观赏”。清光绪《苗疆闻见录稿》曰:“其舟以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龙舟戏,形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合并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

独木龙舟的分布区域


独木龙舟制作技艺,苗语称为“掩星翁”或“掩星勇”,“掩”苗族称为“做”或制作,“星”即船之意,“翁”称之为“龙”,直译“做”船或“制作船龙”,意译为“做龙船”或“制作龙船”。主要分布于施秉县南部的清水江沿岸的苗族村寨(俗称河边苗),是清水江苗族最有代表性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其制作在境内平寨的把旺寨、竹子寨、寨胆、铜鼓村的鼓铜;江西街村的大冲;平地营村的平地营;冰洞村的冰洞、八梗;六合村的上、中、下寨。以及台江县施洞沿江一带。是目前清水江苗族一年一度独木龙舟祭礼求雨最重要的硬件设施。

龙舟结构

龙舟古朴硕大,别具一格,舟身用三根高大杉木掏空而成,中间一根独木为母舟,直径约70厘米,长约24米,两边各置一根直径约50厘米,长约17米的子舟,平时舟身被放置在村口专门搭建的亭子里,龙头则放在村里推选出的鼓主家,农历5月20日至23日期间巫师会按传统做法“起龙”,之后用竹篾将子舟和母舟并列扎成一排,装上精雕细刻的五彩龙头。

规则


由男人们把龙舟抬到水中,比赛当天,吃过中饭后,参加比赛的男人们清一色穿着家织的深紫色的亮布衣和蓝色布裤,腰扎一条织镶着银泡的腰带,头戴黄色的插着三根银片的马尾斗笠,每条龙舟载三、四十人,母舟前方坐有四个人:第一个坐在龙舟与龙头连接处,背朝前方,负责呐喊助威和靠岸撑船;第二个人是中年老人,背朝前方,负责鸣放铳炮,制造声势;第三个人是寨中德高望重的寨老,也就是鼓主,背朝前方,身穿白色长袍,外套一件黑色马夹,头戴一顶大宽边帽,负责敲鼓。

第四个是一个男扮女装的10多岁的小孩坐着负责敲锣,在男孩的是面还有一个小龙头,捆绑一把黑伞为其遮荫,其余的水手分成两排站立在两只子舟上,在水手中间放有一桶糯米饭,饭上供有一只煮熟的鹅,有三位老人站在母舟的尾部,负责掌握龙舟的方向。

仪式


龙舟出发前,各寨在龙舟附近的河滩上放一张四方桌,桌上有一升米,米上点有三柱香,放十二元钱,巫师手提一只公鸡站在桌边念巫词,招集山神、树神、祖宗前来保佑龙舟平安比寨,平安回归。之后巫师用茅草沾河水洒向龙舟并一刀把鸡杀死,比赛结束后,巫师又用同样的方法欢送山神、树神、祖宗。

竟渡时,锣鼓喧天,舟上的人随着划水的节奏齐声大喊“嗨!嗨!”。岸上的亲友也跟着龙舟奔跑并高声叫喊,气势磅礴,扣人心弦,龙舟节被推向高潮。

比赛结束后,龙舟靠岸亲友们燃放鞭炮,把馈赠的鸭鹅挂满龙颈,大家开始分享随龙舟带来的糯米饭、肉和酒,一直欢度到黄昏才唱着歌各自划船回家。

文化


独木龙舟是苗族文化的骄傲,无论是两排人站立划桡的姿势和装束,还是采木凿舟,下水到竟渡,其相关的仪规、禁忌和传说,无不体现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气息。是中华大地绝无仅有的。

在中国贵州黔东南苗岭深处的崇山峻岭中,蜿蜒流淌着一条美丽的清水江,它流经贵州的麻江、凯里、黄平、台江、施秉、剑河、锦屏、天柱等县后汇入湖南沅江。独木龙舟竞渡,就是这条江上的古老竞技活动。清水江是贵州省第二大江,是长江上游重要支流。相关的还有一条它的支流巴拉河,起源于黔东南雷山县,于台江县巴拉河村融入清水江。

苗族人口近千万,近半数居住在贵州,其余约三成生活于湖南和云南,亦有少部份分布于重庆、广西、湖北、四川及海南等地。此外在泰国、老挝、越南等国也有分布。然而,独木龙舟这项举世罕见的传统竞技活动,开展范围仅存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和施秉县交界的清水江以及与其支流巴拉河交界处,活动人群仅限于苗族的一个支系。

独特之处


独木龙舟原始古朴,有许多非同一般之处。

外形特殊

首先是龙舟的制造外形特殊。苗族独木龙舟只用3根巨大杉木抠槽掏空制成,准确说最原始的应该是用3根独木捆绑而成。中间的一根称为母舟,长达20余米,两边的两根叫子舟,长度在15米左右,平时分开搁置,竞渡前众人抬下水后,用麻绳或竹蔑将两只子舟捆绑在母舟两旁。龙头用柳树精心雕琢而成,高大且色彩斑烂,有龙眼、耳、鼻、舌、齿,嘴含珠,腮挂须。龙颈背部刻有鳞,装饰着红、黄、绿、白、青等多色彩绘。龙角是一对弯弯的大水牛角,典型的稻耕文化的产物,左右角上分别写有“国泰民安”和“丰调雨顺”。独木龙舟的奇特还在于,有漂亮的龙头,但没有龙尾。

划龙舟的方法

也与众不同。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参赛者站着俯身划。独木龙舟的舟身最宽处不足1.5米,却能承载40余人。比赛时,参赛者穿戴着鲜明亮丽的民族服饰站在两边的子舟上划,并敲锣、打鼓、鸣炮,以壮声威。在参赛途中,过激流险滩时需要用铁皮包头的长桡片戳底前行,像用蒿撑船般奋进。

清水江苗族是在每年农历5月23至27日举行独木龙舟竞渡,几乎是紧接着汉族端午节之后但又有明显。最特殊的习俗,是节日最终以各村寨宗族相聚“吃龙肉”而告结束。

独木龙舟竞渡起源


的传说也与众不同。中国绝大部份汉族地方的龙舟竞渡是纪录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说是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或纪念伍子胥与曹娥;云南和福建的龙舟竞渡是纪念当地的英雄;傣族是为了纪念本族的古代英雄。苗族的独木龙舟赛,却来源于一段远古的神话传说。从政协台江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所编的《台江县文史资料辑》看,相传清水江有个老渔夫的独生子被恶龙咬死。老渔夫杀死了恶龙,各村寨的苗民还割开龙肉吃着津津有味。随后天地昏暗,恶龙向苗民报梦,要求村民以划龙舟方式祭祀它,相传至今。这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不畏强暴、不惧鬼神、与自然顽强抗争的人文精神。

对人类学研究而言,独木龙舟最宝贵之处是保存了相当浓郁而完整的传统轨仪。从制作龙舟起,一直到每年的龙舟下水、出发比赛前及赛后吃龙肉,都有一系列祭祀性巫术活动;龙舟棚的位置旁边,常见到小小的土地庙;颇为独特的还有划着龙舟到各村寨通知亲戚们送来鸭鹅猪牛的“接龙”仪式:比赛前一艘艘的龙舟在鞭炮声中划到沿途岸边码头,接受本艘龙舟所代表的姓氏或村寨联姻的亲家来人的送礼和敬酒。这时,健儿们会表演花式划船,并对岸上围观的群众向上撩拨的挑水花,刹时珠帘翻卷,休闲娱乐味道十足。

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具有与现代体育活动类似的运动竞技形式,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民族体育。然而,它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身体活动、是否具有体育的目的和功效、它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应该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黔东南苗族独木龙舟在古代典籍中屡有记载,半个世纪以前就被国外影视机构拍摄,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章成百上千,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却凤毛麟角。我们认为,独木龙舟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非常典型的例证,通过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可以开拓一个崭新的空间。

独木龙舟节探访


发源于贵州黔南州首府都匀市斗蓬山的清水江,一路汇溪聚流,穿越风光旖旎的崇山峻岭,流过风景秀丽的民族村寨,来到了黔东南地区台江县的施洞。这施洞本是清水江边无数个村镇中的一个小镇,却因一个独特的节日而正在为世人所瞩目。这个独特的节日就是“施洞独木龙舟节”。

在被称为“百节之乡”的黔东南地区举办民族节日应该说是司空见

惯的,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更是极为普遍,可施洞龙舟节能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在于其独特的“独木龙舟”,以及与众不同的比赛方式和浓厚的民族风情。施洞独木龙舟节源于何时已很难从官方记载中去考证,但它与大多数民族节庆活动一样,一般都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美丽的清水江边住着一位叫“保公”的苗族老人,一天他带着自己的独孙子“九保”到江上去打鱼。正当爷孙俩专注于捕捞满江活奔乱跳的鱼儿时,突然一条恶龙从深潭中跃出,把九保挟进了龙洞里咬死,放在床上当作枕头使用。追踪而至的保公见状愤怒至极,返回家中带上火具回来把龙洞付之一炬,恶龙被烧死。但浓烈的烟雾却遮天蔽日,瞬时间天昏地暗,接着是大雨倾盆,一连九天九夜。眼看着刚插上的秧苗无法管理,圈里的牲畜找不到东西吃,人们躲在家里啥也不能做,很是发愁。

一天一位妇女摸黑到河边去洗衣服,她那淘气的孩子拿着捶衣棒在江里搅来搅去,嘴里随着水声发出“咚咚哆,咚咚哆”的声音。不想这一喊奇迹出现了,只见天空云开雾散,江面上霞光万道,一条花花绿绿的巨龙横卧在江里,纹丝不动。惊恐万状的人们站在江面上指指点点,不敢近前。好在有几位大胆的男子汉小心翼翼地划着小船近前一看,原来是被保公烧死的那条恶龙。怒极了的人们纷纷从家里拿来刀子割下龙肉烧着吃,一条巨大的龙不久就被沿江两岸七村八寨的人们分而食之了。

那夜,龙给人们托了一个梦,说自己作恶把保公的独孙子害死了,对不起保公,自己也遭了报应,今天我用自己身躯上的肉报答了大家,希望大家今后记住我,用杉木做一条与我一样形状的木船,在农闲的时候在江里划上几天,让我象活着时一样。我会兴风作雨,让世间风调雨顺,让大家五谷丰登。龙的幡然悔悟感天动地,信以为真的人们试着做了,果然如龙所说,于是年年岁岁龙舟下水,延续至今。

最初是以人们吃到龙肉的先后顺序确定各村寨龙舟活动的举办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觉得这不仅耗时耗力,还不够热闹,于是经过协商就把地点确定在施洞,时间确定在农历的五月二十五是至二十七日。

传说归传说,如今的龙舟节已赋予了时代的涵义,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它已由最初的纯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民族节庆活动,成为增进民族团结的友谊纽带、增强人们体质的体育比赛、方便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恋爱场所和促进经济交流发展的商业舞台。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个独特而神秘的“独木龙舟节”。

清水江在穿过苍翠葱茏的崇山峻岭后,一向狭窄湍急的河流在施洞这里突然间变得河道宽阔、水流平缓起来,清澈平直的河流是龙舟竞渡的理想场所。河岸两边,小食摊、小商铺林立,看热闹的人们头顶盛夏的烈日翘首以盼。

之所以说施洞的独木龙舟节独特,是因为它与其他的龙舟活动有许多的不同。除了在举办的时间(一般的都在端午前后几天,这里则是在农历五月底)和纪念的人物(其他的纪念的是屈原,这里的则是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不同这处外,最主要的不同在于龙舟的制造、划舟的方式及祭祀的方法。

施洞的龙舟古朴、硕长、考究,不论是龙头、舟身均与众不同。与一般的龙舟是由木板打造而成不同,施洞独木龙舟是用三根粗大的杉木掏空树心成槽形后经过捆绑而制成的。中间的一根为母舟,长度在21——24米之间,宽不到1米,分成六个舱,每舱长度不一。两侧各有一小舟,叫子舟,长度在十五米左右,比母舟稍窄,平时三舟分开搁置,启用时用麻绳或竹片捆绑在母舟两侧。龙头用水柳树精心雕刻而成,比普通的龙舟头要长、高、大。头上安有龙角,雕着龙眼、耳、鼻、舌、齿,嘴含白珠,腮挂龙须。龙颈背部刻有鳞,装饰着红、黄、绿、白、青等多色彩绘,并嵌入玻璃映衬,使整个龙头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更为奇特的是,龙舟头上的龙角是一对弯弯的大水牛角,左右角上分别写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八个字,与一般龙舟的龙头大不相同。我想这与苗族人民自古崇拜牛、将牛头作为图腾崇拜有很大的关系,也是苗汉人民相互交流、苗汉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

台江是我国最主要的苗族聚居区之一,这里的民族民间活动频繁而热闹。龙舟节期间,施洞上下游的村寨都会派出龙舟参加活动,一般一寨一舟,大的村寨有二至三舟。各村寨按照确定的时间顺序依次划入赛场,停靠在岸边等待着人们的祭供和比赛的开始。

中国人崇尚传统,崇拜祖先,注重礼仪。一般民间举办的活动在开始之前都要举行一个简单而庄重的祭祀仪式,可施洞的祭祀活动却是在庄重中处处体现出繁杂和隆重。不说龙舟在下河前有一整套繁琐的程序和祭礼,单是龙舟在开赛前和开赛中人们的“接龙”活动就显得十分的与众不同,极具特点。

所谓接龙,就是比赛前和比赛间隙停靠在岸边的龙舟要接受所代表的姓氏或与村寨有姻亲关系的人们的送礼和敬酒。接龙的时候送礼人先燃放一串鞭炮,献上一段红绸,由龙舟上的专人系在龙角上,更增添了龙的喜庆色彩。当然,现在的人们不知道是更加虔诚了,或者是为了显示富有,燃放的鞭炮不再是以串论,而是以捆、以担论了,献上的红绸当然也更加精美。

接着就是敬酒。这里敬酒是要讲究顺序的,得先敬鼓主,再敬龙舟上的其他男人,每人一杯,任何人均不得推辞。由于这是必经的程序,一天下来,龙舟上的人们喝下的酒应该是以“斤”计了。好在苗家的酒都是米酒,含酒量低,醇香,爽口,好喝,但酒性长,易上头,一般酒量者是无法抵挡的。

敬完酒才能把猪、牛、羊、鸭、鹅等礼品交由龙舟的专门人员登记,收到的猪、牛、羊等大型礼品直接装上专门配备的小船带走,鸭、鹅等礼品则要先挂在龙头上向众人展示,待多得已经放不下的时候再移走。

最令人称奇的就是这些挂满了龙头的鸭和鹅了。在我国的祭祀文化中,猪、牛、羊作为供品最为普遍最有历史,雄鸡也是最为常见的供品之一,但用鸭和鹅作为供品却不多,作为必须的供品更是难得一见。在施洞,如果你要去给龙舟上供,猪、牛、羊你可以不上,鸭或鹅却不能少。所以在龙舟节期间随处可见双手提着或肩挑着鸭和鹅的人们,每只龙舟的龙头上都倒挂着“嘎嘎”叫的鸭鹅,换了一挂又一挂,三天下来,小不了上百只。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直接送礼金的。收到的礼金也要登记,有的龙舟队把收到的礼金拿出一部分组合成本队的名称张贴在龙头的旗帜上,以增加观赏性。我想这除了有表达那份对送礼者的敬意外,更多的恐怕是炫耀和内心的那份满足。

在台江,与施洞独木龙舟节齐名的,是台江姊妹节。如果说姊妹节是展示妇女们勤劳、贤惠与美丽的节日的话,那独木龙舟节则是展示男子汉的刚毅、果敢与纯朴的节日,是纯粹以爷们为主角的活动。

在整个龙舟节期间,从开始到结束都是男人们在操持,决不容易女人参加,女人是绝对禁止踏上被视为神物的龙舟上的,即使向舟上的男人们敬酒时也不行。也许,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甚至是彻底解放了,但在诸如祭祀等某些传统场合下,对女人的歧视依然是根深蒂固的。

参加比赛的男人们的着装是清一色的手工制品。头上戴的是苗乡特制的金黄色细竹篾马尾斗笠,后沿插有三根羽毛形状的银片,银片的末端扎上颜色艳丽的花朵。上装为深紫色的亮布对襟长袖衣,腰扎一条织镶着银泡的腰带,红丝线流苏自然垂落于腰的两侧。下穿深色长脚裤,一般为青色或黑色。这身装束给人一种庄重又不失华丽的印象。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我,平常看到的都是身着缀满漂亮银饰的盛装的少数民族妇女,第一次在男人身上看到银饰还是让我有些惊讶,加上墨镜等现代元素的加入,男人们的这种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装束真的可以说是“酷毙啦”!

龙舟上的乘员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固定了下来,现在已成为大家必须遵守的规矩。舟上人员一般不少于37人,包括鼓头、锣手、撑篙、理事各一人,艄公1—3人,他们或坐或站在母舟上,两只子舟上则各站着16名桡手。

鼓头身着长衫,外套镶有黑边的红色或青色绒背心,头戴特制的宽边草帽,手提一面鼓坐在舟的最前面,背靠龙头,面向桡手,在比赛时负责发号施令。

坐在第二位的是一个中年人,是由鼓头专门请来的撑篙人,负责到岸后停靠龙舟,比赛时则负责鸣放铳炮,制造声势;第三位是理事,专门负责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并向大家公布。第四位是锣手,由一个男扮女装的10多岁的小孩负责在比赛中敲锣,男孩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龙头,锣就挂在小龙头上。也许是这条小龙太过嫩小,不谙世事,它只是附在母龙身上到人间来戏耍的,需要人们的保护,所以在小龙的上方专为其撑上一把黑伞为其遮荫。

稍公站在母舟的尾部,负责掌握龙舟的方向。其余的桡手分成两排站立在两只子舟上,比赛时负责按照锣鼓的指令用桡统一划水,奋力向前,他们是决定龙舟比赛胜负的关键力量。

见过很多的龙舟比赛,现实生活中的,影视作品中的都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划手都是坐在舟上用专门的木桨划水,木桨柄短,下端宽而平,非常利于划水。但这里的龙舟赛却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划手划船时是全部站着划,所用的桨长而窄,有点类似于他们平常干农活时的扁担,也不叫桨,叫桡。这种桡因为窄接触水面小,划船时就需要划手花更多的力气用更快的频率,加上独木龙舟本身的重量比一般的龙舟更重,所以速度相对也慢了一些。不过这并不表示它的观赏性就差,形成锣鼓声声、炮声阵阵、万众欢腾的场面。

相关分词: 独木 龙舟节 龙舟 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