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东洋刀

东洋刀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东洋刀


东洋刀又叫日本刀(にほんとう,Nihontou),简介之东洋古兵器,由唐代的唐刀改良而成 ,在日本又称为刀(かたな,Katana)。全称为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世界三大名刃之一。依据形状、尺寸分为太刀、打刀(刀)、胁差(胁指)、短刀等。



简介


广义上还包括长卷、剃刀、剑、枪等。自古以来作为武器的同时以其优美的造型著称,很多名刀被当作美术品收藏,并寓含着武士之魂的象征意义。与其他国家的刀类不同、日本刀最大的一项特点就是在外形装饰之外刀体本身展现出艺术感。在日本制刀人被称作“刀工”、“刀匠”、或“刀锻冶”。也有一种鱼的别称叫东洋刀。

历史渊源


众所周知,我国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兵器制作之精良誉满寰宇,如重见天日之吴王剑与越王剑,至今]仍难解其繁复之锻造过程。进入铁器时代亦不乏精美作品,唯因我国素有入土陪葬习俗,铁器特性与铜器相反,铁器一旦入土大多锈蚀殆尽,因此我国传世之精良钢铁兵器为数不多,日本鲜有入土陪葬的风俗,加以日人勤于保养,所以其传世兵器为数不少。东洋刀最早仿自我国西汉环头直刀,至唐朝模仿「唐大刀」,其後以「唐大刀」]为基本蓝图,对冶炼方法,淬火技术,造形变化等逐年加以改进,至 仓时代初期(西元第十二世纪 )其兵器之制作已脱胎于我国]而自成一格,而且对于历代刀工名录,各系锻造方法均做极有系统的整理,其系谱如字典般精确而且查阅迅速。到了明冶炼技术已超越我国,明朝末年日寇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朝廷戚继光率领大军围]剿,当时之日寇并非政府军,而是一群流浪的海盗,每次侵犯我国沿海人数并不多,少则数十人,多则近千人,但朝廷已穷于应付,最后戚继光发现日寇兵器较明军优良,于是透过管道向日本购买兵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连戚将军持刀也改成类似日本刀造形之单手刀,後世称为戚家刀,如此才得对抗日寇长年边患。

刀身制作过程


刀身制作过程相当复杂,刀身之优劣除了靠刀工的技术外,还要靠几分运气,并非完全可以用经验与技术加以控制。过去多由师傅执小锤,一或多名徒弟执大锤,师傅用小锤敲击位置,徒弟用大锤捶打,如此反复,两三日方可完工;如今日本刀工已采用空气锤捶打,师傅一人即可操作,从炼铁到短打成型完工大概需要一整日,再交给研磨师研磨,研磨一把刀,最速也要十日,初磨后决定此刀是否有瑕疵,是否可继续磨下去,还是丢弃回炉。通常用叫做搭搭拉炉来冶链铁矿,提链出庖丁铁与玉钢,再加反覆折叠锻链以增其弹性与韧性,就像揉面粉做馒头一样,揉得越到家吃起来越带咬劲,软硬适中,回异於机器馒头。经锻链後以玉钢为心铁,庖丁铁在外,将玉钢包於其内,庖丁铁具弹性与韧性做为刀的外皮,玉钢具有坚硬的特性适合做刀口的材料。锻造复合成刀型後在下水淬火前覆以一层特制泥土於刀身上,靠近刀背部份覆较厚泥土,依次渐薄而下,刃口处则不包泥土,刀身下水淬火时刀口未包泥土处 ( 刀刃波浪纹部份 ) 直接与水接触可增加其硬度,包覆泥土部份并未与水直接接触可增加其韧性与弹性。淬火即所谓的热处理,其作用使刀身具有良好弹性,使刀口坚硬不易缺口。一把好刀应软硬兼备,於格斗时刀之两侧具有弹性可吸收化解对方兵器攻击造成之震力,避免手掌被震麻木而兵器有脱落之虞,而刃口因坚硬的特性不易成缺口,成功的克服了传统铁器过软或过硬的矛盾,使之软硬兼顾攻守得宜,这是东洋兵器的特性。

刀身的造形


东洋刀的造形不论刀尖或整个刀身是以圆为基础造型,刀身之所以为弧形主要是钢材的搭配以及淬火的变化所造成。锻刀时其雏形弯弧并不大,形状接近直刀,但由软硬钢材组合加以火红刀身覆以泥土入水淬火,使得刀身各部位与水接触的温差都不同。冷缩热胀的原理刀身头尾往上翘,於是加深其弯度,弧度浑然天成,越接近圆周率越标准。东洋剑术著重劈砍,弯度适中的刀在空气中挥舞时合乎力学原理,使用顺畅,加以双手使刀力道强劲,刀背脊呈三角形二个平面,左右两侧各二个平面,共六个平面六条弧线。所有平面与线条在刀尖处会合成一尖点,刀尖之尖锐可想而知,因此其剑术除著重劈砍也兼顾突刺的功能。刀身的厚度由护手处依次由厚转薄,而至刀尖最薄。宽度同理,近护手处最宽依次第窄,至刀尖最窄。所以刀身的横截面积由头至尾皆不等,越往刀尖的横切面积越小,重量越轻刀锋也越利。设计上纯出於攻守皆宜的实用性考虑,宽厚部份利於抵挡攻击,窄薄部份便於劈刺。厚度的变化也强化了刀身的平衡,一把讲究平衡的刀使用起来挥舞自如,伶俐迅速,能克敌机先。刀身造形与淬火过程各刀工均极考究锻刀完毕对各部细节均详加检查,甚至听辨敲打刀身所发出的声音,近护手处浑厚低沉而近刀尖时转而轻脆响亮,若音色节奏变化唐突则表示材质不均或厚薄宽窄不匀,这种刀即使已完工,刀工也会将之丢弃,以免毁其声誉。检验合格才交由研磨工研磨,木工及漆工制作刀鞘,金工制作装饰配件,各部门工艺均极严谨,充分表现日人尚武的民族性。

经返覆揉合摺叠 打锻链,刀身裹以特制泥土在火红状态下入水淬火,淬火是铁 水 火三者最後一赌胜负的关键,由于复合不同材质又裹上厚薄不等的泥土,在水中强烈温差的变化使刀身也产生许多纹理变化,除了刃口边的波浪纹之外,还有类似金线 银线 雷电闪光等奇特条线,又有或大或细的结晶颗粒。另有摺叠锤打锻造时留下的痕迹,有如松树皮纹者也有如流水漩窝者,另有如木材年轮者,如浮云 如高山 如朝露 如晚霞 如浪里涛花,变化多端各具神态。刀两面之纹路并不一样,细看之下与我国长卷山水画颇为神似,只是它是经由淬火产生的自然美,其美只能用视觉欣赏,以手触摸只感一片光滑柔嫩,其美术并非只存在表面,就算将表面磨掉里面还是一样,它的美术效果是磨不掉的,这就是东洋兵器令人神往的地方。刀身表面若再加雕刻则其美术价值更上一层,雕刻有由刀匠兼任,也有另由雕刻师专任。雕刻采阴刻阳刻相互搭配,造形多以梵文 剑卷龙 不动明王 梅 竹等与个人信仰有关的图案为主。刀虽然是兵器,但它的美术要求并不亚於其他艺术品,值得欣赏与珍藏。

摆设方式


太刀的摆设

太刀常放置在特定的安置架上,以刀尖向上,刀柄向下,边锋向内的方式摆设。

刀的摆设

刀与胁差(有时连同短刀)常被放在同一个安置架上。按长短顺序从上到下摆设,短的胁差置于上 层,长的刀置于下层。摆设方式以边锋朝上为一贯做法。刀柄必需向左摆设,一方面左面是刀的正面,另一方面则表示无威胁性,若刀柄向右的话,即表示可以用右手拔刀,随时出鞘伤人。

鉴赏礼仪

鉴赏刀剑时一定要顾及在场人仕的安全,同时要尽量避免损伤刀剑。 首先在安全的位置坐好。用两手将刀剑托起,然后鞠躬敬礼,以表示对刀匠的敬意和对物品的尊重。 然后用左手紧握刀鞘,鞘底向前;右手持柄,逆刃反握 也就是刀刃朝向右掌虎口的方向。保持刃向上,先轻轻拔出一小段刀身,确认刀身是否有卡紧在鞘内。刀身若果卡紧,一次过强行拔出会有可能令刀身失控飞出,危害自己和他人。 此后以缓慢的速度一口气将刀身拔出至切先的部份。若中途有停顿,刀身的表面或者刀鞘的内部可能会被刮花。拔刀时,要避免刀身两面和边锋与刀鞘内侧的接触,将刀背抵著鞘边就可以防刮花刀身或鞘内。切先先支撑在鲤口(こいぐち,Koiguchi),也就是刀鞘开口的部份,再慢慢将刀身移离刀鞘。刀拔出后,先将刀鞘放在一旁,再慢慢鉴赏刀剑。 鉴赏刀剑时,切先与刃绝对不可以朝向他人。若将刃视作刀剑的前方,鉴赏太刀应先从其右面开始,刀则从左面开始 ,这和铭的方向有关,即是先鉴赏刻有“铭”的一面。切忌接触刀身的表面,令手上油脂弄脏刀身,破坏原有的防锈油层。鉴赏时慎言,以免唾沫沾上刀身,引起锈蚀。日本古时的武士身上常备有怀纸(かいし,Kaishi),有的武士在鉴赏刀剑前先在口中咬一片怀纸,为的就是防止刀身沾上口沫。 如果要将出了鞘的刀剑交到另一人手上,先把刀身垂直,切先向上,刃朝向自己,才可以将刀柄交到别人的手里。在未能确认别人能否紧握刀柄之前,千万不能放手。 茎是鉴赏日本刀时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若要鉴赏茎部,必须得到刀主人的同意。为安全计,可以先将刀身纳回刀鞘,再拆下目钉和柄,进行鉴赏。 若要纳刀回鞘,先用刀鞘的鲤口支撑著切先底部,同样是为避免刀身两面和刃锋接触刀鞘内侧,再让刀身慢慢滑回刀鞘内。

相关分词: 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