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在东华大学化纤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纤学科创建于1954年,1986年被确认为重点学科。1992年建立了“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1994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列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同年"材料学"被列为上海市"十大"重中之重学科之一。2001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通过“211工程”一期的建设,学科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在科研与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院概况


材料学院现有教职工189名,其中教师132名,院士1名,高级职称教师75名,约占教师总数的57%。顾问教授8人,其中院士1名。学科自创建以来,共培养人才4319名,其中硕士生415名,博士生124名,博士后11人(3人已出站)。在读博士生94人,在读硕士生163人。在科学研究方面已完成500多项,获国家级科技奖10多项、部省市科技进步奖40多项,批准各类专刊30多项,1996年以来科研经费达8000万左右。近五年来,发表论文千余篇,其中SIC、E工、ISTP收录近150篇。近十年来在教学上通过加强实践环节、拓宽专业面等改革措施,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也取得显著成就,并获得部市级教学成果奖三项。学院一贯重视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外30多所大学、研究所和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改革开放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急迫的任务。

目前,学院全体教工正齐心协力投入“211”工程二期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为把学科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纤维材料科研和教学中心而奋斗。

学院沿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4年,但化学纤维和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却有50多年的历史。现已发展成以纤维学科为特色,有机高分子为主导,拥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全面型材料学科。

1954年夏,高分子学科纤维科学专家钱宝钧、方柏容倡仪,经原纺织工业部教育司批准,在原华东纺织工学院染整化学工程系(简称染化系)增设化学纤维专业,为此染化系改名为纺织化学工程系(简称纺化系).1954年8月招收第一届化纤专业学生54名。

1956年成立化学纤维教研组,方柏容任主任,有李繁亭、吴宏仁、吴宗铨、陈稀等教师, 董纪震、阮画文、林琰去苏联莫斯科纺织工学院进修“化纤工艺学”、“高分子化学”一年,吴宏仁赴丹东化学纤维厂及国内纺织设计院等学习,准备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方柏容等筹建化纤工艺实验工场,开始从事化纤用浆粕、棉绒的质量分析检验和粘胶纤维生产工艺控制分析、准备学生的工艺实验。

1957 年孙桐去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攻读副博士,1961年回国。同年吴宏仁等指导54级化纤专业生产实习,实习后留下10名学生在丹东化学纤维厂工作一年,参与老厂的恢复及试开车,培养了一批粘胶厂生产的技术骨干。

1958年从西德引进一套不锈钢单头粘胶纤维生产试验机,用于师生进行研究工作。同年,化纤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朱介民、王庆瑞、穆淑华等充实教师队伍。

1959年受纺织部委托代办化学纤维技术人员训练班(简称化训班)先后办两期共招收300多名学生,均由全国各纺织厂选派的技术人员进校学习三年。化训班毕业生成了我国各化纤企业的技术骨干。同年化纤专业开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钱宝钧、方柏容为指导教师,首个研究生为王庆瑞。9月成立了化学纤维研究室,钱宝钧任主任。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化纤学科研究基地之一。

1960年北京化纤工学院成立,董纪震、吴宏仁等去北京工作。同年,原印染工场改造成化纤实验工场。

1961年在钱宝钧、方柏容带领下,积极探索粘胶纤维新原料-棉绒浆粕的研究,为我国大规模生产棉绒浆提供了粘胶纤维生产原料的技术基础。

1963年在钱宝钧领导下,化纤研究室研制成功“三超”粘胶帘子线用的粘胶丝,为我国粘胶帘子线生产提供了工艺技术及设备设计依据。

1966-1972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基本上无教学和科研活动。

1972年化纤专业开始招收学制三年的专科生,共招5届409名学生。由于“文化大革命”中解散了基础部、部分教研组,成立了“专业连队”,除化纤专业教师外尚有化学、力学及机械制图等教师参加,实行“开门办学”。教师们结合教学编写了一批教材。与工厂合作也完成了一些科研项目。

1975年专业连队带领学生参加金山腈纶厂、维纶厂的生产设备安装工作。同年校办化纤工厂的涤纶短纤维实验生产线进行筹建,安装与试验生产,成为校内的合成纤维熔纺生产实验基地。

1975年方柏容提出组建环境保护专业建议,得到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最早创办环保专业的高校之一。

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招生,化纤专业招收了95名本科生,并被确定为纺织部重点专业。1978年恢复研究生的招生,化纤专业招收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届硕士生程正迪等16名,并在9月30日批准建立化学纤维研究所。钱宝钧任所长,这是学校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

1979-1981年化纤教研室以孙桐主任为首参与了化纤专业4本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为全国化纤专业的教材更新做出了贡献。

1981-1985年先后中年教师孙桐、梁伯润等出国作访问学者二年。1981年8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1984年批准为博士点,是国内第一个化纤专业博士点,钱宝钧、孙桐为指导导师。同年,国家教委批准化纤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钱宝钧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李繁亭任第二任化纤所所长,为化纤所的筹建和发展,特别是国家涤纶长丝的“高速纺”和涤纶短纤维的“多孔纺”产业化作出重大贡献。1985年1月在赶往金山石化公司的路上不幸因公殉职,吴宗铨任代理所长,副所长主持工作。

1985年7月化学纤维系成立,由原属纺化系的化纤教研室和高分子材料科学教研室组成,孙桐任系主任,兼任化纤所副所长。化纤所与化纤系为并列的行政部门。系与所分别成立领导班子,而系所由同一总支领导。一切行政管理工作由化纤系办公室分管,1986年国家教委批准化学纤维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1990年在钱宝钧领导下,走产、学、研的道路获得了多项国家教委、科委、纺织部、上海市的奖项,化纤所被国家科委评为“科技工作先进集体”。钱宝均获首届中国工程院“光华奖”,全国科技大会二等奖。

1991年任命胡学超为化纤所所长,陈彦模为化纤系主任,金惠芬为党总支书记。化学纤维专业拓宽为高分子材料专业。1992年国家计委、教育部批准筹建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重点实验室)。《化学纤维实验教程》获1992年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1993年3月化纤系改名为高分子材料工程系。钱宝钧再次评为上海市优秀指导教师。

1994年高分子材料系、化纤研究所、金属加工、复合材料等专业和材料测试中心联合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学超任副校长兼任学院院长。

1995年9月任命陈彦模为材料学院院长及重点实验室主任。经国家计委批准与上海石化联合筹建国家合成纤维工程中心。同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

1996年上海市教委批准“高分子材料”为重点建设学科,列入“九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同年“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级验收。

1999年上海纺织专科学校纺化系高分子材料教研室并入学院。

2000年,“材料学”被遴选为上海市十大“重中之重”重点学科之一;“材料科学与工程”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2001年朱美芳任院长。“材料学”再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通过了“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验收。

2002年原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55人和校部化纤工程中心并入学院,使学科领域进一步拓宽,同年完成了延安校区“材料大楼”的建设及搬迁入住工作。“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被列入“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003年3月“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科技部验收,10月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高分子材料学科建设通过上海市评估验收,成绩为优秀。自主设立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5年朱美芳任副校长,陈大俊任院长。

2006年申报成功“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通过“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验收。批准立项建设“先进玻璃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7个博士学位点,7个硕士学位点,3个本科专业方向。本科教学注重拓宽专业面,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学院科研能力强,现承担国家,省市重点科研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一直名列全校第一。学院一贯重视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外30多所大学,研究所和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

学院组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