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本院概况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于2004年由原应用化学系(1988年建系)和原生物技术系(1997年建系)合并而成。在人才培养上,以教学为中心,以校内外实习、实验、实训、实践教学为重点,围绕岗位排课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前沿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良的计算机操作和试验技能,能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内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经营管理和高等教育等工作。

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讲师23人,教师均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60%。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5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4项,市级课题25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3项,获市级奖励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2部,公开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多篇被SCI和EI收录。

现建有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24个,面积近3000平方米;拥有总价值达1000多万元的实验设备,同时与多家著名企业合作建立了近十个实践教学基地,具备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

现有材料化学系、应用化学与环境工程系、生物技术系、生物工程系,可授予理学和工学学士学位,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1500余人。在优良学风的熏陶下,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好学,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中取得骄人的成绩,07年14位同学、08年21位同学、09年24位同学考取国内外著名院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历年就业率达98%以上,十多年来累计培养毕业生三千余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相关企业,许多已成为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有二十余人成功自主创业,有的成为地方知名的企业家。

专业设置


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

(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材料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从事高分子材料工业生产、产品研发和检测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现代仪器分析、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

就业方向:就业前景广阔,涉及光、电、磁相关的电子、信息、新能源等行业的新材料开发、生产、应用;可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单位、生产企业从事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

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工业分析)

(本科,学制四年,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掌握化学化工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在精细化工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的研究、开发、制造、测试、管理和生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高分子化学、精细化工、现代仪器分析、工业分析等。

就业方向:在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等行业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生产、设计、检验及管理工作,也可在专业分析测试单位或部门从事工业品、消费品的分析检测和管理工作。

环境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开发能力,能从事管理、设计、监测、评价、规划、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现代仪器分析、环境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质量评价等。

就业方向:政府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管理、设计、监测、评价、规划、教育和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

生物技术(生物制药)

(本科,学制四年,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生命科学和化学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和药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及实验、药剂学等。

就业方向:可在医药、卫生、食品、生物化工、技术监督等领域就业,如在检验检疫部门、海关、科研院所、制药厂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生产、检验、经营和管理等工作。

生物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

(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食品营养与安全学知识与技能,具备从事生物产品和食品生产、分析、研发的能力,能够制定食品安全技术标准和建立食品安全指标体系,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核心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营养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分析、食品安全等。

就业方向:学生在校期间可取得食品高级检验工、营养师、食品安全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可在食品、医学、环境、生物化工、技术监督、高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生产、检验、经营和管理等工作。

师资队伍


材料化学系 教师名单

孙延一

男,

1958年4月出生于湖北随州市,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共党员,教授。1987年至1988年在武汉大学化学学院完成分析化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主要从事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化学及药物分析等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和纳米材料电化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及电分析化学研究。曾于2002年3月至7月在武汉大学化学院,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17102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9J066)、湖北省重点科技发明项目(20001P0211)等的核心工作的合作研究。曾完成了《汞-钯试剂络合物的吸附波研究》(1988年,填补国内外空白)、《微量元素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及其应用》(1991年)《多壁碳纳米管化学修饰电极的研制及其在生物小分子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2003年)等项目以及《高灵敏、高选择测定多巴胺的电化学传感器》和《碳纳米管同时测定铅、镉离子的电化学传感器》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发明专利。发表研究论文三十多篇,四篇被SCI收录,一篇被EI收录,一篇被IM收录。

在研项目:1.有机磷农药化学传感器研究及其应用(中山市科技局基金项目),2.养殖水体渔药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中山市科技局基金项目)。

2002年度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师;2003年和2004年被评为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度被评为学院先进个人。

梁锐杰

1997.9-2001.7:广东省 华南师范大学 化学系,学士

2001.9-2004.7:广东省 华南师范大学 化学系,硕士

现从事《无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与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

王可

1978年3月出生,

2006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本,硕,博就读于吉林大学)。主要从事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以及橡胶、塑料、尼龙等高分子材料的智能化与改性。完成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两项:1.水分散环境友好型纳米结构漆(课题编号

2003AA302310)2.CCF-1型碳纤维原丝预氧化碳化评价技术研究及40吨/年碳纤维关键制备技术(课题编号:2002AA304010)。博士期间发表的三篇文章全部被SCI收录。

王悦辉

工学博士,副教授。1996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武汉工业大学),2001年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05~2007年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2月起,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化学与生物系工作,并于2007.10~2009.2进入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纳米工程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兼任美国化学学会会员,IEEE会员。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功能陶瓷、纳米光电材料、纳米颗粒自组装、光学反射膜及太阳能电池等。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的研究,作为主要参与人先后进行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等项目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30多篇被SCI、EI索引及ISTP索引,申请专利2项。

承担及参与的项目:

1、“以稀土发光材料为框架设计与组装纳米天线(730021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7-2009年,负责人。

2、“低温烧结温度稳定型钛酸钡基多层陶瓷电容器瓷料研制

(20073A175)”,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2008-2010年,负责人。

3、“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 (2007KQ06)”, 校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2007-2010年,负责人。

4、“基于纳米晶技术的陶瓷粉体新配方方法的研究(020951)”,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2002~2004年,第三参与人。

5、“纳米天线-稀土荧光受体系统的制备、组装及其能量传输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2008,第一参与人

6、“智能陶瓷基于左手材料及其可调电磁性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2007,第一参与人。

7、“新型宾-主式向列相液晶纳米显示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光学性能研究”,博士后基金项目,2006~2008,第二参与人

谢辉

博士,副教授。

2004.9~2007.6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化学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07.7~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现主要从事纳米电池材料的应用开发研究,主要从事以下研究工作:

1.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制

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

3.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研发

王毅

男,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高分子复合材料、水性聚氨酯系列产品、UV固化涂料等。

主持及参与的项目:

1. 学院课题“含氟纳米涂料的研制”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活性聚合合成含β-蒎烯无规、交替共聚物研究(20374059)”

3.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高性能聚烯烃新材料设计制备与功能化研究(039184)”

4. 横向课题“水性聚氨酯系列的开发研究”。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1篇,专利1项。

苏滔珑

男 博士

2001年6月于 湖南大学材料学院 本科毕业;

2006年11月于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博士毕业;

2006年11月开始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现从事纳米二氧化钛粉体制备与改性的研究,以及新型环保玻璃颜料的制备,正参与省自然基金项目《以稀土发光材料为框架设计与组装纳米天线》。

曾在核心以上刊物发表5篇论文。曾参加的研究课题:水热纳米钛酸钡粉体的制备与分散;钛酸钡基PTC热敏陶瓷的制备。

雷雪峰

博士 讲师

2004.9~2007.6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无机材料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07.7~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现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材料及特殊用途无机材料的应用开发研究,主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

1. 5-氨基水杨酸金属络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2. 铝基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刘建庄

硕士研究生,讲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湖南人;发表科技论文 10

余篇,现主要从事《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理论与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

黄增芳

男,副教授,2001年7月和2004年7月分别获湘潭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12月获中山大学博士学位。曾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674097、No.20734004)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目(No.8251027501000018)等项目的研究开发。2008年3月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讲授过《高分子物理及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综合化学实验》等课程。目前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9452840301003542)、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20092A203)和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科研启动项目(408YKQ04)各一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十多篇,其中SCI论文6篇。

生物技术系 教师名单

李梅

博士,教授,1971年出生。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于贵州大学微生物学专业。200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同年被推荐为访问学者派往泰国KARSETSART

大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访问交流。2002年被教育部挑选为高级访问学者赴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访问交流。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十余年,主讲微生物学、免疫学、发酵工程、生物化学等课程。曾主持各级科研项目8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1项,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一项。主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建成微生物学课程网站,现已以第一作者发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以上级别文章16篇,其中SCI收录3篇。

谢果

男、30岁,重庆合川人;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学硕士;药学讲师,暨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现为化学与生物系药物学科教师,主要讲授药物化学、药剂学等课程。

潘子强

男,博士。2001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先后参加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60109Z4037),国家科技基础平台条件建设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No.30270064、No.40370046),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5B0101001)。曾参与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噬菌体——在细菌致病机理及生物技术中的作用》一书的翻译及校正。主要从事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主要讲授过《生物分离工程》、《酶工程》、《生物制药》、《生物化学实验》等课程,现主持院级青年基金项目1项,并参与多项省市级项目。

生物工程系 教师名单

陈永强

硕士学历,讲师,现任系党支部书记。

1990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1990-1995年在华南热带农业科学院工作,95-98年在华南农业大学攻读真菌学硕士研究生,98年至今在本院任教。

在本院任教期间,主要讲授过《植物保护》、《微生物学》和《有机化学》等课程,曾参与《植物保护》(农业部21世纪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参与中山市农业局申报《香蕉黄叶病综合防治试验》的部分工作,期间参与并发表的论文有:《无公害生物低聚糖素防治芒果炭疽病试验》。

李琳

博士研究生,副教授(方向:食品生物技术)

教学工作:2000年7月-目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专业教师,承担了《生物化学》、《生物分离工程》及《营养与卫生》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科研工作:2002年,电子科大中山学院校基金项目:天然抗氧化剂的提取及其抗氧化研究(已结题);2004年,中山市科技局资助项目:鳙鱼活性肽的制备及功能性乳制品的开发;2005年,电子科大中山学院校教学研究项目:生物化学网上教学系统的开发。

获奖情况:2005年,中山学院教学优秀奖二等奖;2005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李雪雁

学习经历:1994-1998年,中山大学生物化学系本科;1999-2002年中山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现在职攻读中山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1998-1999年,顺德生物药厂工作;2002年至今,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教授主要课程:主讲《生物化学》及实验、《分子生物学》、《生物制药》等课程;教授过《酶工程》、《生物技术概论》、《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酶学》、《食品工艺》、《微生物实验》、《鱼类遗传育种》、《动物学》等多门课程。

科学研究情况:在校期间主持院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番茄红素的提取”; 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先后发表科研论文十几篇。

教研情况:主持院教改项目“独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初探”;参与

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1项;参与院《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生物化学教学团队建设。发表教学论文2篇。

近年获得奖励:2009年中山市优秀教师,2009年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师;2008年获院首届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07获中山市吴桂显教育基金奖;2007年获院第二届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指导的“中山市三乡家口红心鸡蛋色素物质的提取”获广东省挑战杯三等奖;2007年《分子生物学》教案获院第二届优秀教案优秀奖;2006年《生物化学Ⅱ》获院首届优秀教案二等奖。

张玉山

男,理学博士,副教授。1994年在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2000年进入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和邢永忠教授。2006年6月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7月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生物与化学系任教,承担《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命科学导论》、《生物工艺学》、《生物化学》、《酶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理论课和相应实验课的教学任务。2008年12月晋升为生物技术专业副教授。

近年来主要从事水稻分子数量遗传学方向的研究。

参与973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农作物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G1998010204》“水稻新基因发掘及利用研究”课题研究;主持2008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基金项目“水稻每穗颖花数互作的遗传基础分析和珍汕97品种的改良”的研究工作(8452840301001691)。

近期发表相关学术文章10篇,其中2篇文章被SCI收录。

应用化学系 教师名单

刘常坤

男,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1988年在湖北化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95~1996年在南京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四项及市级科研项目两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和EI收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撰写出版专著、教材五部,曾获湖北省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一项。担任过物理化学、无机化学、药物分析、结构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兼任广东省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高校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市化工学会副理事长

王悦辉

工学博士,副教授。1996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武汉工业大学),2001年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05~2007年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2月起,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化学与生物系工作,并于2007.10~2009.2进入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纳米工程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兼任美国化学学会会员,IEEE会员。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功能陶瓷、纳米光电材料、纳米颗粒自组装、光学反射膜及太阳能电池等。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的研究,作为主要参与人先后进行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等项目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30多篇被SCI、EI索引及ISTP索引,申请专利2项。

承担及参与的项目:

1、“以稀土发光材料为框架设计与组装纳米天线(730021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7-2009年,负责人。

2、“低温烧结温度稳定型钛酸钡基多层陶瓷电容器瓷料研制

(20073A175)”,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2008-2010年,负责人。

3、“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 (2007KQ06)”, 校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2007-2010年,负责人。

4、“基于纳米晶技术的陶瓷粉体新配方方法的研究(020951)”,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2002~2004年,第三参与人。

5、“纳米天线-稀土荧光受体系统的制备、组装及其能量传输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2008,第一参与人

6、“智能陶瓷基于左手材料及其可调电磁性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2007,第一参与人。

7、“新型宾-主式向列相液晶纳米显示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光学性能研究”,博士后基金项目,2006~2008,第二参与人

黄增芳

男,副教授,2001年7月和2004年7月分别获湘潭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12月获中山大学博士学位。曾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0674097、No.20734004)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目(No.8251027501000018)等项目的研究开发。2008年3月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讲授过《高分子物理及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综合化学实验》等课程。目前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9452840301003542)、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20092A203)和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科研启动项目(408YKQ04)各一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十多篇,其中SCI论文6篇。

学院地图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学院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