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

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




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或称第一尼西亚会议),是于公元325年在尼西亚城召开的基督教大公会议。这会议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的世界性主教会议。此会议确立了一些为现今大部分基督教会接纳的传统教义,影响极其深远。

历史


第一次尼西亚会议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集召开。会议主要是解决亚历山大教会中,耶稣与天父关系理解上的分歧:耶稣是否与天父同质还是类似。亚历山大教会内一方的主教认为耶稣与天父同质,另一方则认为耶稣与天父类似。最后,尼西亚会议的决议否定了耶稣次于天父的观点(在估计的 250-318 所有参加者中,最后只有两人支持阿里乌教派)。会议采纳君士坦丁的要求,在《尼西亚信经》中采用了关键性字词--“圣子与圣父同质”。另外,会议在基督教逾越节(即现今之复活节)的日期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在春分后的、第一满月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为节日,独立于《圣经》中的希伯来历。会议还授权亚历山大主教(推测可能是按亚历山大日历)每年向其他的主教宣布确切的日期。

尼西亚会议对基督教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因这是第一次通过用基督徒代表集会形式取得一致意见,也是基督学(基督教神学的一个分支)发展的第一个起因。除此之外,“由君士坦丁来召集和主持会议,标致着皇权对教会有了一定限度的控制。而《尼西亚信经》的产生,亦开创了制定信仰声明和正经的先例,旨在为教义的正统性和为整个基督教国家的合一提供指导刚领;这在这在教会历史以及后来的欧洲历史上是个非常重大的事件。”

出席者


君士坦丁一世于当时邀请了所有的1800名教会的主教(有1000位在东方,800位在西方),但最后只有250-320左右的人能与会。根据参加会议的优西比乌(Eusebius)、亚他那修(Athanasius) 和尤斯坦修斯(Eustathius)统计,人数是250人、318人和270人不等。根据后来希腊教会史学家苏格拉提塞士的纪录,人数超过300人,而另外四项纪录则是318人。

多数参与本次会议的是来自东方的主教,在其中有三位大主教。在与会者中,有曾受迫害的教父、一位是以前的隐士,有一位牧羊人主教,另外还有来自于国外的主教。在说拉丁语的西方省份中,有五位代表与会。与会者的旅行和膳食是免费的,但与会者不是单独旅程,每个都许可带两个教士和三个执事,所以与会总人数可能超过1500人。优西比乌曾提到有数不清的教士、执事或助理参与。

君士坦丁身穿耀眼的金边紫袍进场,恭敬地坐在主教们后,作为会议的观测者。君士坦丁一世按罗马元老院的形式组织大会的进行。优西比乌在会议开始时,宣读会议祝辞。奥塞思主持了会议的讨论,他可能作为教宗的代表,而从罗马来的两位教士则肯定其为教宗的代表。

议题


有关阿里乌教义的问题 逾越节(复活节)的庆祝 米勒修斯分裂主义 圣父和圣子在目的与位格上同一 异端的洗礼 在理吉纽统治下的迫害中损失情况,废除逾越节而在每年春分后满月之后的星期天收复活节

后续及影响


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对其后基督教发展影响长远重大。通过皇帝的权力召集基督教会的主教们聚在一起,是主教代表首次聚在一起联合同意的教义声明,也是首次由皇帝运用国家力量影响主教会议的程序。这就是所谓“君士坦丁转换”,即教会与政权连结在一起,这至今仍然引发许多辩论。

然而在短期内,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并未有完全解决当初召开的核心问题。阿里乌和米勒修斯不久后就重新得到了几乎所失去的权力。在公元4世纪剩余的时间里,阿里乌继续传播并导致教会分裂。而几乎是立即地,尤士比尤斯运用其在法院的影响力,使君士坦丁偏向正统的尼西米会议主教们。尤斯坦修斯在330年被流放,爱森那塞修斯虽继承了亚历山大主教位置,但在335年第一次泰耳会议后被免职。而阿里乌则回到了君士坦丁堡,重新被接纳入教会,不久便去世。君士坦丁一世也在隔年去世,在其死前受洗于阿里乌教派。

第二次尼西亚会议


可对的圣像予以尊敬,恢复圣像崇拜。但不应当成神来供奉崇拜。废除逾越节。

规定政府无权委任主教、神父及助祭人员。主教候选人应该经省区的主教共同推举。

《圣经》对基督的「仆人」声称是指其谦卑、服从和听命至死,而非其之身份地位。

尼西亚会议是由罗马皇帝康斯坦丁, 也就是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允许下进行的。具有讽刺的是康斯坦丁是不信仰基督教的,同意会议举行完全是对于基督教徒日益壮大的无奈。

值得提出的是,尼西亚会议导致了基督教派的分裂。尼西亚会议后基督教分裂为以西罗马帝国意大利罗马教区为首天主教和以东罗马帝国拜占庭为首的东正教。东正教只承认《西尼亚信经》的前36条。天主教与东正教的主要分歧是:是否承认圣母为人而展开的。东正教不承认大会设立教皇这一职位,只承认各教区的牧首。所以今天主要信仰东征教的国家中牧师的最高领袖为个教区的牧首而非教皇。

尼西亚会议与康斯坦丁会议及尼西亚信条


历史上出现过大大小小不少的信经(或称信仰告白),但要说到基督教(包含天主教)普遍都接受的信经,大概只有叁个,就是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和迦克墩(或卡尔西顿)信经,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信经不是使徒信经,而是尼西亚信经,它是在处理阿利乌问题,第二个迦克墩信经处理的是基督神人二性的问题,这两个信经都是为了处理当时教义的问题而出现的,而现在教会最常使用的使徒信经反而是最後出现的

《尼西亚信经》是第一个由教会会议决定,并由政府执行,导源于神学争辩,用神学术语表达,并且原来用咒诅异端作结的信经。其历史背景是:亚历山大城的长老阿利乌创立圣子被造,与圣父不同本质的异端学说,老底嘉的亚波里拿留倡言耶稣有人的身体与魂,但他属人的道或理性为他神性的道所代替,甚至他的神性吸收了他的人性。又有马其顿圣灵受造派的异端出现,主张圣灵不是如圣子一样为上帝,而是如天使一样为圣父和圣子服务,是受造的。正统教会与异端进行了殊死的争战,斗争的成果就是《尼西亚信经》的奠定。它在论耶稣基督时所采纳的用语,如“在万世以前”,“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父一体”,乃是正统最后战胜了亚流异端的标记。论圣灵的一段大大扩充,以对抗马其顿异端派。教会史学家斯卡福(Schaff),谈及尼西亚会议中正统教会的胜利的影响,说:“尼西亚会议是四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胜过了危害教会的谬误。这种不流血的思想的得胜对真正文明的进步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君士坦丁和他的后继人所有流血换来的胜利。”今日中国教会普遍忽视教义的重要性。其实,稍稍熟悉教会历史的人都晓得,教义的争辩涉及到基督教纯正真道的生死存亡。若不是当初上帝兴起像阿塔拿修这样的刚勇之士,为真道竭力争辩,基督教传播到今天,就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了。 -雷默-

背景与内容详细分析

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信经尼西亚信经其实不是一次就制定出来,它是开了好几次教会大公会议才定案的,而且中间还有颇多曲折。整个尼西亚信经主要在处理的是阿利乌问题,所以我们就先来看阿利乌这个人。

阿利乌(Arius,260-336)当时是非洲东北角亚力山大城的长老,为人非常敬虔,但他所提出的神学主张却给当时的教会带来绝大的冲击,而不得不处理。当时他所在的亚力山大城虽然位处北非,却是一个希腊化非常深的城市,可能因此使他的信仰受了太多希腊文化的影响,而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影响力量可能就是灵肉二元论,这个思想基本上认为灵是善的肉体是恶的,所以人应该追求灵弃绝肉体,此处的肉体最後是指一切的物质,在此信念下於是阿利乌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神学主张[ii]:

1. 上帝是“独一”的,其他的一切都是受造物。但因为物质是恶的,纯善的灵不可能造出恶的物质,於是上帝先创造了“道”,再藉由道创造世界。

2. 耶稣基督就是那道,是因上帝特别的旨意而受造。他受造於创造之先,亦即”他虽生於时间之外,但出生之前他并不存在”,此处的”生” 阿利乌认为是”作或被造”的比喻说法,那么也就意味者上帝与道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上帝是在时间之外,永恒之中,而道是出生之前他并不存在。

3. 论到崇拜与祷告时,他说耶稣基督就是那道,虽是受造但有神性,所以可以是敬拜的对象,但论到拯救时,他又说耶稣基督不过是人,不过是我们学习的模范而已,因此这两个观点有点不一致。

4. 圣灵是圣子所造,因为当时讨论的重点是圣子与圣父的关系,所以圣灵的部份着墨不多。

5. 耶稣因为顺服上帝的旨意所以被接纳为儿子,我们若学习耶稣的榜样,就可以被上帝接纳为他的儿子,得蒙救赎。

在这种主张下我们可以看到阿利乌的出发点是一神论,但因为他说圣子和圣灵是可以被敬拜的,所以最终又倾向叁神论,至於对耶稣基督的看法则有点混乱,又说有神性,又说不过是人,所以一个训练有素的神学教育在很多场合是相当有帮助的。

对垒

当时的教会为此吵得不可开交,於是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促成下开了数次大会,结果定阿利乌为异端,并产生了尼西亚信经,为什麽大会是由皇帝促成的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当时基督教已被接纳成为国教,而教会内的不稳定会影响政治上的稳定性;二是依照罗马传统,皇帝是罗马国教的“大祭司”,所以会议就由皇帝促成而召开了。

其实在制定出尼西亚信经上开了不止一次大会,第一次是在AD325年召开的,会後制定了原始版的尼西亚信经,让与会的人员签署,第二次则是在AD381年于康斯坦丁堡召开,尼西亚信经此时才正式成形与公布,但它最後的正式被接纳则要迟到AD451年的迦克墩会议。

在反阿利乌的一方一刚开始的领袖是亚历山太的主教亚历山大,但没多久整个阵营就变成他的学生也是接续他做主教的阿塔拿修(Athanasius,AD295-373)在主导,於是整个过程几乎可以看成是阿利乌跟阿塔拿修的论战。阿塔拿修的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圣子为圣父在永恒中所“生”,与父虽然有别,但本质上“与父同质”,他就是与上帝同样的本质,这是一种奥秘,在特土良及其它教父都有谈到,可以参看此篇开始中关于巴西尔(Basil of Caesarea)的论述。

2. 阿利乌的陈述说:“既然子被父所生,那么就是父先存在,而且在永恒时间外存在,而子后存在,但是被生之前并不存在,那么因此父子不可能同本质,阿塔拿修回答这个陈述说:”太阳以及其光芒非常好的成为这个争论的例子,既然光芒是由太阳所发或所生,我们能说光芒是存在于太阳之后吗?“,阿塔拿修于是说阿利乌的问题主要在与阿利乌在讨论神的问题上,把神太人性化,于是把对人的描述一成不变的引用到有关于神的讨论上,以至于犯了错误,因为我们开始用我们人的尺度来丈量神,错误于是产生。

3. 如果道是一位被造者,那么道或神的儿子并非与父神同样是真神,那么耶稣基督的人性就不可能成为第二个亚当,因为一个被造的道不可能与耶稣基督的人性结合而使耶稣基督的人性越来越圣化,也就是说一个被造物怎么可能使得人类与造物主结合?用艺术的角度来说,如果道是个作品,人性也是个作品,一个作品(道或者是耶稣的神性)怎么能够使另一个作品(耶稣的人性)被再造或趋于成熟呢?要与神联合就必须得救,除了他本是神的那一位之外,没有一个受造之物能叫我们与神联合[iv],故拯救只可能从上帝而来,所以耶稣基督必定是与上帝同个本质,透过他,人与上帝联合,恢复上帝的形象,阿塔拿修承继了爱任纽及其后奥利金等一脉相承的的救恩乃是圣化(Thoeosis)的观念,也就是人类的问题是因为罪而带来死亡,而答案是透过道成肉身,使人性及神性相结合而有的神化或圣化,阿塔拿修提出“奇妙的交换”理论:“因为神可以被塑造为人,所以我们也可以被塑造成神(有一份属神的性情)彼得后书 1:3-5)”

4. 爱任纽以及阿塔拿修以及他们以后很多的神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除非耶稣基督同时是“真神”及“真人”,否则救恩就无法发生,因为道理并不难懂,如果耶稣的人性不是跟我们的人性一致,那耶稣就无法拯救我们,如果耶稣基督的神性与上帝不一致,那么如果只有上帝才能造人及再度改造人,任何与上帝不同本质的“神”都无法把人再造,因此耶稣基督的神性必须与上帝同质,就是那么简单,如果不是如此,如同阿利乌所述,那么救恩成为个人努力的目标,作为一个基督徒就是活出个道德标准很高的基督徒生活(纯粹基督教道德主意)或者就是停留在某种神秘主意,要不就只有罪得赦免,停留在犯罪的生活中。

总结

尼西亚会议後,阿利乌虽被定为异端,但在当时的皇帝死後(AD337),另一位皇帝康斯坦丢当政,阿利乌派就又复僻,罢去了阿塔拿修,後来也订了一个色蒙(Sirmium)信经。但到AD361年之後亚流派开始式微,直到AD381年尼西亚信经才正式公布,所以今天的尼西亚信经事实上是尼西亚会议及康斯坦丁堡会议(第一次及第二次大公会议)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