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

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1月1日)

精装: 46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810809415

条形码: 9787810809412

尺寸: 20.3 x 13.5 x 3 cm

重量: 762 g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章以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历史为经,第二章以20多位汉译德语文学作家的单独介绍为纬,第三章对德语文学汉译史中的几个综合问题进行抉发和讨论。

媒体评论


论言

本书的缘起是读了书橱中有关中国翻译文学史及一些相关的著作。它们虽不能说已是汗牛充栋,却也洵为大观,站满一行,显示出学界近20年来对这个领域的讨论热闹非凡。遗憾的是,关于单个语种史料详尽的研究鲜有所见,尤其是德语文学汉译史的研讨空白颇多。得来印象,我们的有些翻译文学史研究,同人文科学的不少课题一样,往往绕过原本不该绕过的个案,一路奔向终极目标,希求一网打尽。结果是,具体脉络尚不清楚,总体研究已告完成。内中空虚,自不待言。学界这一景观,令人惋惜,也已引出学者的批评。比如钱伯城几年前曾就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写道: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就其著作出版情况来看,可说两多两少。两多是通史与专史多,两少是断代史与专题研究少(单篇论文不在内)。……这种情况说明,中国文学史研究长期以来有一种追求大而全的宏观气势的风尚。同时这也反映一种忽视具体课题研究,不愿作扎实、细致、艰苦工作的倾向。①

评判切实中肯,而情况至今大体依旧。

感慨之余,渐渐开始跑图书馆,翻故纸堆。有过发现材料时的喜出望外,也有过徒劳无功后的沮丧失望。面对史料的浩瀚,查阅的繁难,复制的限定,屡有关山万重难逾越之感。但忙里偷闲,搜遗钩沉,数年中资料毕竟越积越多。虽知即使今日的积累也远非完备,但自信落笔大致已能不落窠臼,可以为气势宏伟的史论全编的德语文学部分添砖加瓦,间或对一些现有论述补正纠偏。

如何描绘一段翻译文学史,范式上有其自身难点。盖因外国文学的汉译时序,不对应这些作品产生的年代。特别在西方文学初人中国之际,译什么往往是一种随意行为或偶然事件,缺乏内在的逻辑。也就是说,一般文学史写作所遵循的时间顺序,分期标准或思潮主线,很难作为翻译文学史布局的依傍。综观现今一些翻译文学史的框架,时而以原作者为中心,时而又以译者为主线;时而从翻译机构着手,时而从文学社团切人;时而以文学类型为本,时而又以地区地域为界。但无论采取哪个角度,似都无法在一本书中一以贯之。比如,无论陈玉刚主编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稿》(1981),还是郭延礼撰写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1998),都在几种视角间游移换位,杂用体例,寻找平衡,显出翻译文学史写作方法上的多样,其实还有无奈和尴尬。

故而,本书体例也无法做到始终如一。权衡再三,拟分3章。第一章以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历史顺序为经,第二章以20多位汉译德语文学作家的单独介绍为纬,第三章对德语文学汉译史中的几个综合性问题进行抉发和讨论,试图以史、传、论的方式,组成全书框架。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一 序曲——洋务大臣最初带回的德语文学信息

二 译事开端——王韬和辜鸿铭

三 德语文学的进人(1900—1909)

四 从序曲到正剧的过渡(1910—1919)

五 高潮的到来——20年代的翻译活动

六 “战争文学”的勃兴——20年代末和30年代

七 弥散的主题——40年代的德语文学译介

第二章

一 战歌作者阿恩特

二 文豪歌德

三 格林兄弟及其童话

四 至尔。妙伦与鲁迅《小彼得》的译序——兼及几位

几已被忘的德语童话作家

五 施托姆的译介和浪漫主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