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德平镇

德平镇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德平镇


德平镇位于临邑县城北35公里,居乐陵、宁津、陵县、商河、临邑五县市交界处。全镇总面积144.23平方公里,总人口6.04万。纵贯全镇的省道008线、邢德路、临碱路,是南到济南,北通京、津,东进滨州,西达德州的交通枢纽,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商贸重镇。优越的区位,便捷的通讯,丰富的资源,充足的能源,优良的环境,更是八方客商前来投资兴业的宝地,共谋发展的沃土。

中文名称:德平镇

行政区类别:镇

面积:144.23平方公里

人口:6.04万

著名景点:祢衡公园



简介


德平镇机关坐落于原德平县城,位于县城北35公里,居乐陵、宁津、陵县、商河、临邑五县市交界处。全镇辖133个行政村,总面积144.23平方公里,总人口6.04万。纵贯全境的省道315线、邢德路、临碱路是南到济南、北通京津、东进滨州、西达德州的交通枢纽。

德平远古分封、先秦立制、东汉设县,是延续两千多年、历史悠久的县城驻地。三国时期文学家祢衡,唐朝诗人孟郊,明朝书法杰才郭谌,柱国名臣葛守礼,现代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歌唱家朱明瑛均籍出德平,宋朝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曾任德平镇监;祢衡井、曹冢古墓、白麟书院、龙泉寺丈八佛等名胜古迹闻名遐迩。

近年来, 德平镇紧紧围绕 “工业立镇,商贸兴城,文化兴业,产业富民”的总体工作思路,充分挖掘和发挥德平地理、交通、商贸、文化、传统、民俗等六大优势,大力弘扬“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富民强镇”的德平精神,全力建设文明、富强、和谐新德平,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猛,综合实力日趋提高。

城镇化进程日新月异。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功能,提升品位,优化环境。目前,城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人,城区道路形成了“六纵五横”的交通框架。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通过实施畜牧富民、辣椒种植和绿色德平三项工程,进一步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2005年以来,全镇新发展养殖规模超千头的养猪小区10处,超200头的45处,存栏量1万头的獭兔养殖小区1处,蛋鸡养殖小区10处,各类养殖专业村25个,养殖大户500余户;新发展农田林网1万亩,完成60个村的围村林建设,新植树木155万株,构筑起了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山东省小城镇建设中心镇、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乡镇、省级文明村镇、德州市五个好乡镇党委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德平远古分封,先秦立制,东汉设县。上古时为陆终氏封域。唐虞夏时属兖州,为有鬲氏封域。殷商时属青州,西周时属齐国,为齐太公益封地。战国时为齐宣王少子通的封地。秦时属齐郡,汉时属青州平原郡。沿革中有鬲、般、平昌、重平等地名。

东汉因东海郡亦置平昌县,于是称此地为西平昌。晋代属冀州平原国。刘宋时因冀州(北魏所属)又置安德郡平昌(去西字),开始分置鬲地,属齐州东平原郡。又置安德、般,属青州乐安郡。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将鬲、重平并入平昌,改属渤海郡。孝明帝熙平年间,改属乐陵郡。东魏孝静帝天平初年(公元534年)又改为平昌,属安德郡。

北齐时为安德郡西平昌(复加西字)。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诏令并州县,仍将鬲与重平并入平昌地。隋初为平昌(复去西字为德州所属),炀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改德州为平原郡,仍以安德、平昌二县属之。

唐朝此地属河北道德州平原郡。太宗贞观年间将般县并入平昌。文宗太和年间此地改属齐州。后来,又复属德州平原郡。

五代后唐时期,割安德东北境及平昌地合为一县,两地各摘一字,名为德平县(德平有名自此开始)。

宋朝此地属河北东路。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德平废县为镇,并入安德县。哲宗元符初年(公元1098年),复置德平县,属德州,全称山东西路德州德平县。

元朝为山东东西道德州德平县。

明朝为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德平县。

清朝为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德平县。

民国二年(1913年),裁撤府治,德平改属东临道,道治设在聊城。

民国十四年(1925年),山东划全省为十道,德平又改属德临道,道治设在德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治,德平县隶属于山东省政府。

民国十八年(1929年),德平全县划为五区,筹备自治。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二月,德平归并原有乡镇,为每区九乡一镇。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德平县改属山东省第五行政督察公署,即归属第五专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德平县改属山东省第十五专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德平建立日伪政权。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底,德平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49年,渤海第二专员公署更名为洛北专员公署,德平县归属洛北公署管辖。

1950年2月,洛北专署撤销,德平县改属德州专署管辖。

1956年4月,撤消德平县治。原属德平县的德平、理合两个区划入临邑县,临邑全县划为九区两镇(城关镇、德平镇)81个乡。

1958年9月,区划调整,临邑县划为11个乡镇,原碱李乡、满家乡并入德平镇。

1958年11月,临邑县实行人民公社化,德平镇更名为德平人民公社。

1965年2月,根据省委、地委指示,重新调整区划,临邑县9个人民公社调整为20个人民公社。德平人民公社划分为德平、碱李和满家三个人民公社。1984年,机构改革,实行政社分开,全县20个人民公社改建为3镇17乡,德平人民公社改为德平镇,碱李、满家两个人民公社改为碱李乡、满家乡。

2000年5月8日,乡镇机构改革实施。全县20个乡镇归并为7镇3乡,碱李、满家两乡并入德平镇。

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要求,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实施了村容环境整治,以“三清、四改、五化”为重点,先后发动党员干部群众5000余人次,清理垃圾9万方,治理脏、乱、差1514处,栽植绿化苗木5000余株,使4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初步达到了“庭院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标准。实施了沼气入户工程,结合改厨、改圈、改厕,完成了林寨、三里庄、陈集等村沼气池建设,257户农民用上了清洁卫生的新能源。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采取向上级争取一块,群众自筹一块,驻村工作组帮扶一块,在外创业人员贡献一块“四个一块”的办法,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并根据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有序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目前,全镇133个行政村均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实施了文化建设工程,立足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提升村民文明程度,林寨、万家、孙庙等2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先后实施群众文化大院建设工程,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篮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六股路、大鲍、陈集等村组建了新农村建设文艺宣传队,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鞅歌、快板等形式,将“八荣八耻”、“二十字方针”等内容,宣传到家家户户,营造了“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招商环境


德平镇紧紧围绕招商引资、民营经济两大“天字号”工程,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建有两条35KV输电线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镇区内各建有微波塔,中国网通开通程控电话11000部,互联网用户336户;镇区内设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分支机构。另外,还建有大中型商场、医院、中小学、小康住宅区等。从民营经济工业园区和德平在外人员回乡创业园的“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到水、电、道路、通讯等配套设施一体化,充分体现出党委政府的亲商情节。同时,出台了优惠的招商政策及“零收费”、“零缺陷”、“零投诉”等管理服务措施。“栽下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德平优越的区位、便捷的通讯、丰富的资源、充足的能源,纯朴的民风,优惠的政策,已成为中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的宝地,共谋发展的沃土。

经济状况


德平镇在历届党委政府和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猛,综合实力日趋增强。先后获得“山东省小城镇建设中心镇”、“山东省文化建设先进乡镇”、“山东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德州市“先进基层党委”等多项荣誉称号。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组建以来,全镇以“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务实苦干、加快发展”为指导思想,按照“工业立镇、商贸兴镇、文化强镇、产业富镇”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和发挥德平优势,全力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德平。2007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4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90元。德平镇先后被命名为“第二批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省级文明镇”,被德州市评选为“信访工作‘三无’乡镇”“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创建全市平安民族村(居)模范集体”、“全市示范乡镇街道工会工作竞赛优胜单位”、“全市乡镇(街道办事处)人大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农业发展


德平土地肥沃,雨热同季,光热充足,农业发达。镇党委政府按照“一牧、二菜、三林业”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实施畜牧养殖、特色种植、绿色林业三大工程。全镇新发展养殖规模超千头的养猪小区10处、超200头的45处,蛋鸡养殖小区10处,各类养殖专业村25个,养殖大户500余户。实施了绿色通道、河流绿化、农田林网、围村林等绿化工程,发展农田林网1万亩、农林间作1.5万亩,完成了60个村的围村林建设,新植树木155万株,构筑起了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在充分发挥永兴庄、东西鲍村辣椒种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辣椒种植3670亩、高酸苹果种植基地800亩、小拱棚蔬菜2720亩。全镇形成了“一村一业、一业一品、一品一特”的新型农业发展格局。

工业发展


德平镇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截止2006年底,全镇民营企业达到190家,其中规模企业17家,形成了以铸造、纺织、面粉加工、化工、建筑建材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发展体系。拥有山东旭光集团公司、山东恒通贸易纺织有限公司、德州双德纺织有限公司、山东临邑天源化工有限公司等在德州市,乃至山东省的知名企业。其中:旭光集团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4000万元、职工500余人,下设旭光铸造材料、旭光铸造、旭光得瑞、旭光威尔铸业、旭光化工、旭光销售等五个子公司。产业涉及铸造材料、铸铁、铸钢、有色合金铸造、汽车钣金件及有机化工等领域,主导产品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质量信得过单位、山东省机械铸造50强企业、“光彩之星”企业、德州市计量合格确认单位、德州市无假冒商品单位、德州市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山东恒通贸易纺织有限公司,占地40亩,是一家拥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流动资金800万元、年产值达5400万元的大型纺织公司。德州双德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出口创汇公司,主营籽棉加工、纺织、整染家纺及相关产品,年出口创汇320万美元。主要产品毛巾、茶巾,花色品种多达150种,畅销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

城镇建设


德平镇以完善水、电、暖、通讯、服务等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建设水准为载体,全力发挥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和老城区的辐射功能,全面完成了“村村通”工程,通油路达到120.7公里。重点发展了农机家电、建筑建材、家具、蔬菜、日用百货、服装等六大专业市场。1999年聘请德州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城区实施了详规,确立了“六纵五横”的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拓宽并硬化了正平大街、龙泉大街、双泉路等街道。投资300余万元,硬化镇区道路4公里,安装路灯76盏,新修排水管道4500米,新植冬青、紫叶李等绿化树木1000余株,完成了群众多年盼望的城区集中供水工程,城镇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城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人,商贸流通辐射半径达到了30公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商贸重镇形象更加凸现。

特色食品


德平细米窝窝头是以小米和黄豆为原料加工而成。在制作过程中从选料、加工到蒸制均保留着特有的手法与技巧。制作出的窝窝头色鲜味美,散爽不腻,香甜适口。其制作工序为:将精米与去皮后的黄豆瓣放至热炕上炮干去湿,按7:3比例混合,用石磨反复细碾,去头揽,过绢箩,磨成极细的油面备用。并将油面掺兑适量的新鲜井水反复调和。搅匀后,做成三两一个的面剂。左手握面剂,将右手的食、中二指插入其中,自上而下细心挑、压,制成厚薄一致的桃形窝窝。入锅后,旺火烧三十分钟,撤火焖五分钟,即可出锅。目前,德平细米窝窝头已形成了两大品种:即以小米、黄豆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黄窝窝头和以小米、黑豆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黑窝窝头。

说起德平细米窝窝头的渊源,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载,德平细米窝窝头早在清朝,便以其色鲜味美、散爽不腻而誉满京津。德平细米窝窝头虽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因为本地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仍是以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德平细米窝窝头获得长足发展。北京、天津、济南等大中城市陆续出现了德平细米窝窝头的踪迹。甚至连一些当地人也打着德平细米窝窝头的旗号,招揽生意。

旅游


祢衡公园位于德平镇正平大街东段路北,坐落在祢衡故里—德平小祢家村原址上。该园投资300万元,占地万余平方米。园内景点有祢衡纪念馆、祢衡井、祢衡像、盘浒湖。祢衡纪念馆位于园区中心,为五间九脊断山式仿明朝建筑,气势宏伟,古朴典雅。墙壁四周悬挂有祢衡传世作品《鹦鹉赋》、《鲁夫子碑》、《颜子碑》、《吊贾谊文》四篇文章以及后人怀念评吊祢衡的诗词歌赋。祢衡像安置于祢衡纪念馆内,他傲骨临风而不失其儒雅,狂放不羁而不失其庄重,简朴练达而不失其豪气。院内张挂有祢衡生平图画及文字说明。祢衡井位于园内东南角,是祢衡当年的生活用水井,井深7米,水质清洌甘醇,距今已有1800余年,现井筒一米以下仍为原井汉砖。1933年,德平县长戴章民立碑勒石于祢衡井旁,碑高二米,正面刻有“祢衡故里”四个大字。1933年出版的《山东名胜古迹大观》载有该井旧照。2006年2月25日,对该井进行重新淘洗,挖至两米时,井泉冒水,恰在此时天空霏霏扬扬骤降雨雪,形成了天地相应、阴阳相合的自然景观,彰显了千年古井的灵气。盘浒湖位于园西,湖名源于以《草韵辨体》、《四体千字文》著称的郭谌。郭谌(公元1488-1578年),明朝诗、书、画名家、德平郭家村人,郭家村与小祢家原址相邻,因郭谌号为“盘浒居士”,为纪念一代诗、书、画名家,故将该湖定名为“盘浒湖”。2006年7月7日,“盘浒湖”修挖正酣,一铲下去,湖底见水,此时,大雨倾盆而下,恰似银河落九天,天水注盘浒。

丈八佛文化园

丈八佛文化园座落于德平镇南2公里处,西侧是通往临邑县城的省级路,临邑至德平的6路公交车每15分钟一趟;北靠德州至乐陵的省级路,从德州至乐陵每半小时一趟公交车,交通十分方便。丈八佛文化园是在光杰集团董事长朱广杰先生地倡导和带动下,由镇政府根据弘扬历史文化,建设小康型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协助光杰集团建设的。文化园以佛教文化为依托,集休闲、娱乐、文化、艺术、民俗、旅游于一体,成为龙泉寺佛教圣地的强大支持和辅助烘托。文化园占地面积约300余亩,园内的设置是以恢复古迹为主。建有20000多平方米的玉瓶型广场。广场中心叠立着15米高的鲁北重镇德平的标志,景观气势雄伟,四周总体布局配置有序:

1、西侧有莲花池、钓鱼台、汉白玉的桥、休闲长廊、游艇、两条休闲路蔓延纵身,路畔配有仿真动物和仿真植物的绿化带。在路上闲庭信步你就会感受到环境优雅,空气芳香,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坐上游艇环绕一周,池两边的苜蓿花郁郁葱葱,水中的荷花含苞待放,伸手摘一支莲蓬,剥一颗莲子,入口甘甜润喉。

2、北侧是龙泉寺院。为恢复千年古寺,把佛请回来,作为虔诚佛教徒的朱广杰先生,发大心礼请高僧释静心法师前来主持佛法,造福一方。

3、东侧为世外桃源公寓和农家型四合院落。

社会事业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社会老龄化趋势明显、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年人在家留守居多的实际出发,坚持把加强敬老院建设做为倡导尊老敬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德平的重要举措。镇政府先后投资60余万元,为敬老院新建改建房屋58间,对院落进行了重新规划,对室内室外进行了修葺粉刷,换装了钢塑门窗,购置了席梦思床、咖啡桌椅。院内栽植了紫叶李、小叶黄杨等优质花木2000余株,调剂配备了医疗、保健、体育、娱乐、餐饮服务等人员和设施,使敬老院达到了“管理规范化、服务优质化、设施配套化、庭院花园化”的建设标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了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设,新建了德平镇全封闭式实验小学,教育环境、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完善了二院病房楼的配套设施,加快了镇卫生院的改造,健全镇、村两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深入开展了“平安德平”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了严打整治斗争的长效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了百姓安宁、社会安定、投资安全。开展了消夏文艺晚会、群众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生活,陶治了情操,形成了健康、文明、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

相关分词: 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