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德国刑法被害人信条学研究

德国刑法被害人信条学研究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德国刑法被害人信条学研究




基本信息


作者:申柳华(作者), 陈兴良(丛书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0月1日)

丛书名: 北大刑法博士文丛16

平装:495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32

ISBN:9787565306389

条形码:9787565306389

商品尺寸: 20.8 x 14.4 x 3.4 cm

商品重量: 581 g

内容简介


《德国刑法被害人信条学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被害人学作为犯罪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其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刑事法各个领域并对刑事法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对刑法学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了刑法信条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初步成型了一门新的刑法信条学子学科——被害人信条学。关于被害人信条学的讨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刑法学界,至70年代末到80年代,该讨论几近白热化,被害人信条学的理论被提出来——被害人的刑事需保护性和值得刑事保护性成为讨论的中心。被害人信条学的产生给刑法学带来的深刻影响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犯罪观和刑法观的变革;促进犯罪学理论研究成果与被害人的刑法规范学应用的联结;实现刑法总则和分则之间的联结;有效预防和控制刑法的肥大症;自由法治国家刑法的必然要求;刑法知识论的丰富。至于我国关于被害人信条学的研究可以称得上是完全空白的,目前还没有专门围绕这一命题的学术论文,所以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必要及必需的。

《德国刑法被害人信条学研究》基于笔者在德国三年半的学习研究成果写成,主要围绕被害人信条学的定义、产生和发展,被害人信条学的定位、应用范围、被害人信条学的功能等被害人信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并对围绕这些理论产生的广泛争议,进行了批评和反批评的理性思考。

目录


导论

一、被害人信条学研究的重要性

二、我国被害人信条学研究的现状

三、本书的基本研究框架

四、本书的创新之处

五、本书相关的重要概念

第一章 从被害人学到被害人信条学

第一节 被害人定义

一、被害人的词源

二、被害人定义的聚讼

三、本书语境中的被害人

第二节 犯罪被害入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被害人学产生以前的被害入学说研究

二、犯罪被害人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被害人学研究领域

一、被害人学的定义

二、被害人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德国被害人信条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被害人信条学观点的提出

二、被害人信条学的蓬勃发展期

三、被害人信条学发展的成熟期

第二章 被害人信条学概述

第一节 被害人信条学的定义

一、被害人信条学命名的由来

二、被害人信条学的定义——阿梅隆、许内曼、京特勒、R哈赛默的观点

第二节 被害人信条学的定位

第三节 被害人信条学的运用范围

一、总则抑或分则之争

二、分则具体犯罪类型的运用

第四节 被害人信条学与相关刑法科学的界限

一、被害人信条学与被害入学的关系

二、被害人信条学与刑法信条学的关系

三、被害人信条学与刑事政策的关系

第五节 被害人信条学的功能

一、桥梁功能

二、保护功能

三、限制功能

四、刑法知识论的丰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辅助性原则——被害人信条学的宪法上位原则

第一节 辅助性原则——被害人信条学的源头

一、辅助性原则的历史来源

二、现代意义的辅助性原则的含义

第二节 刑法辅助性原则

一、早期的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判决

……

第四章 最后手段原则

第五章 被害人的保护可能性和需保护性

第六章 被害人自我复责原则

第七章 被害人信条学的思辩

第八章 被害人信条学的具体检验领域

第九章 在中国语境中对被害人信条学研究的思考

结束语

外文译名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