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德波战争

德波战争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德波战争


德波战争(1939年9月~1939年10月)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军发动大批飞机连续轰炸波兰重要军事目标;地面部队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发动全县进攻,数千门大炮向边境线猛烈轰击。在德军的强大攻击下,波兰军队迅速溃败。9月28日波兰首都华沙守军12万人投降。10月6日,波军全军覆没,德波战争结束。一个拥有3400万人口,100多万军队的国家,就这样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灭亡了。



战争概述


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为消灭英法在中欧的主要盟国波兰,解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德军统帅部于4月3日颁发《关于武装力量一致准备战争的训令》,决定以突然袭击消灭波兰武装力量。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辖第8、第10、第14集团军,司令为伦德施泰特大将,北方集团军群辖第4、第3集团军,司令为博克大将。他们将在第4、第1航空队支援下,分别从斯洛伐克、上西里西亚和波美拉尼亚、东普鲁士对华沙实施向心突击,围歼波军主力于维斯瓦河、纳雷夫河以西地区。

德军投入了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1939架飞机、2800辆坦克,总兵力88.6万人。波军(最高司令为斯米格威-雷兹元帅)拥有7个集团军、4个战役集群、870辆坦克和装甲车、400余架飞机,共30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2个摩托化旅,总兵力100万人。波军采取前沿防御战略,重点保卫但泽走廊、波兹南和克拉科夫地区,以掩护全国动员并等待英法支援,适时转入反攻。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突然出动58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向波兰发起“闪电”式进攻。9月3日,英、法两国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军发起突然袭击,出动空军摧毁波兰各主要机场和通信、交通枢纽;地面部队迅速突破波军防线。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但法军仅向萨尔布吕肯发起象征性进攻。5日,德北方集团军群主力合围波军“波莫瑞”集团军于但泽走廊,一部从东普鲁士向华沙推进;南方集团军群在琴斯托霍瓦地域突破波军防御,向华沙推进。当晚,波军统帅部下令向维斯瓦河以东退却。次日,波兰政府迁往卢布林。14日,德军完成对华沙的包围。16日,北、南两路德军在华沙东南弗沃达瓦地域会师,合围波军主力于布格河以西地区。17日,苏军进占波兰东部;波政府撤至罗马尼亚。19日,波军19万人向苏军投降。28日,华沙陷落。10月6日,波军结束有组织的抵抗。

战争背景


波兰概况

地处中欧的波兰西接强大的德国,东临社会主义苏联,这种与强国毗邻而居的特殊地理位置似乎注定了波兰多灾多难的命运。20世纪以前,它曾三次被俄国人和德国人瓜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重新恢复了独立。

一战影响

一战德国战败后,根据《凡尔塞和约》,德国东部的领土划给了波兰。这些划给波兰的领土包括“波兰走廊”这个狭长的地带,走廊尽头的但泽被辟为了一个非军事化的国际自由城市,它也是波罗的海最大、最重要的海港之一。这里生活着100多万日耳曼人,他们已经被波兰分隔,而远离了祖国。因此德国人一直对失去但泽和“走廊”地区耿耿于怀。

希特勒的报复

希特勒上台后便发誓要报这一箭之仇,也许在他看来,波兰甚至是比法国更不可饶恕的敌人。更重要的是,波兰位于欧洲东部,东接苏联,西临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濒波罗的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波兰是当时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军事最为强大的一个国家。德国如果占领波兰,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军事经济资源,而且还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既可以消除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建立袭击苏联的基地。

野心勃勃的希特勒以极快的速度重整军备,在短短几年间就把德国从《凡尔赛条约》下的受辱者变成欧洲最强的军事强国。

自1938年10月起,德国曾多次向波兰提出归还领土的要求,要波兰交出“波兰走廊”和但泽,并将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利也转让给德国,遭到了波兰政府的严辞拒绝。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兵不血刃地迅速兼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下一个侵略目标直指波兰。希特勒给武装部队下达了一份代号“白色方案”的绝密命令,它的目标是在这年的8月底或9月初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入侵波兰,同时要求这个时间不可更改。

希特勒似乎算准了英、法的心理,他对将领们说:“我在慕尼黑会议上领教过英、法的头面人物,他们根本不是能打世界战争的人。再说,他们凭什么同我们打仗?他们才不肯为一个小小的波兰送死!”

然而,3月2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并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了保证。有了英、法的保证,波兰态度更加坚决。

1939年7月28日,希特勒获悉一个重要情报,英、法军事代表团将赴莫斯科,届时将形成共同抗德的联盟。

苏联方面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军事大忌就是同时在东线和西线作战。希特勒即使再狂妄自大,也绝不敢违背这一原则,愚蠢地将自己陷入疲于奔命的尴尬境地。他若要入侵波兰,准备在西线与英、法开战,就必须稳住东线的前苏联。同样,英、法的目的则是要调动起东线的前苏联,迫使希特勒因惧怕两线作战而退缩。

双方都将最大的赌注压在了苏联身上,对于斯大林来说,暂时还不存在倒向哪一方的问题,现在英、法和德国双方都在他的股掌之上,他只想利用这一历史的机遇做出最有利于苏联的决策。眼下斯大林还不想在准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卷入双方的争斗,“因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而充当一方的炮灰”。此外,再加上苏联提出要保卫波兰,抗击纳粹入侵,就必须允许苏军进入波兰境内,遭到了波兰政府的拒绝,因为他们对苏联人的戒心并不比德国人的小。波兰的这一决定使斯大林下定了决心。

战争经过


前奏

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赶到克里姆林宫会见斯大林。当晚,双方便签署了一经签字立即生效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达成了共同瓜分波兰的秘密议定书。希特勒暂时免去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他要放手对付波兰了。

1939年8月31日晚,一支身穿波兰军装的德国党卫军,冒充波军袭击了德国边境的格莱维茨电台,在广播里用波兰语辱骂德国,并丢下几具身穿波兰军服的尸体。接着,全德各电台都广播了“德国遭到波兰突然袭击”的消息。

正式开战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轰炸机群呼啸着向波兰境内飞去,目标是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桥梁。几分钟后,波兰人尝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中打击。波兰城市和港口遭到德国战机的轰炸,首都华沙也未能幸免。约1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了全线进攻。空中和地面的紧密配合使波兰乃至整个世界第一次领教到了“闪电战”的利害。

波兰惨败

波兰军队猝不及防,不到48小时,波兰空军就被摧毁。无数火炮、汽车及其他来不及撤退的重型装备当即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很快从几个主要地段突破了波军防线。

英国方面

开战后,波兰驻英国大使迅速致电英国政府,报告波兰受到空袭。德国大使否认了轰炸的事实,但不久就被官方证实。英国国王乘车前往唐宁街造访了首相张伯伦,在首相夫妇开车到达众议院之际,议会正在进行最后的讨论,决定对纳粹统治的头目开战,而不是对德国人民开战。

记得一年前,英国还认为只要满足希特勒的要求就能够避免战争,首相张伯伦一直认为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欧洲战争。当时他对英国民众说:“在我看来,捷克斯洛伐克问题的顺利解决只是欧洲寻求和平举措的一个前奏。今天早上,我还同德国总理希特勒进行了谈话,这就是我们共同签名的文件。”但是,一年后,张伯伦首相渴望在任期内维持和平的梦想就被打破了。

此刻,英国准备参战,英国国王脱掉了皇家盛装,穿上了空军制服。丘吉尔也加入了战时内阁,整个国家都为他能把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再次奉献给国家而感到高兴。军队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儿童都撤离了伦敦。

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保证,否则英国将向德国宣战。正午时,法国也向德国发出了类似的最后通牒,其期限为下午5时,但希特勒对英、法两国的最后通牒置之不理。于是,英、法两国相继对德国正式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大进军

德军突破波军防线后,以每天50至60公里的速度向波兰腹地突进。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波兰人进行了顽强抵抗,战马与坦克搏斗,步枪与火炮对抗,在一次又一次的绝望挣扎中,上演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大屠杀。

而另一边,英、法两国虽然在西线陈兵百万,却始终在工事背后,按兵不动,宣而不战。这场所谓的战争后来被称为“奇怪的战争”或“静坐战”。丘吉尔事后讥讽道:“巴黎和伦敦以为坐着就能把那笔债躲过去。”

9月6日,波兰政府仓惶撤离华沙,迁往卢布林。9月8日,德国装甲师到达华沙外围。9月17日,大局已定,波兰彻底陷落。

9月18日,德苏两国军队在布列斯特至力托夫斯克会师。希特勒希望赶紧占领华沙,命令德军必须在9月底之前拿下华沙。9月25日,德军开始向华沙外围的要塞、据点及重要补给中心进行炮击。9月26日,德国空军开始轰炸华沙。9月27日,华沙守军停止抵抗。9月28日,华沙守军司令向德国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正式签署了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战役,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在波德战争中,波军阵亡约66000人,伤10余万,被俘40多万人。德军阵亡约10060人,伤30300人,失踪3400人。

希特勒对波兰的入侵实际上是一场赌博。他疯狂地启动了战争的机器,拉开了一场人类战争史上规模之巨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的帷幕。

战争结果


二战结束以后,古德里安在其回忆录中这样描述道:“到9月3日,我们对敌人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当前的敌军都被包围在希维兹以北和格劳顿兹以西的森林地区里面。波兰的骑兵,因为不懂得坦克的性能,结果遭到了极大损失。有一个波兰炮兵团正向维斯托拉方向行动,途中为我们的坦克所追上,全部被歼灭,只有两门炮有过发射的机会。波兰的步兵也死伤惨重。他们一部分工兵部队在撤退中被捕,其余全被歼灭。”至9月4日,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全部被歼灭,而古德里安指挥的4个师一共只死亡150人,伤700人。 波军死66300人,伤133700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21.7万人(含投降数),10万人逃至邻国。波兰居民遭到了巨大的牺牲。仅华沙就死近25万人,数万无辜公民受伤。

德军的损失:死10600人,伤30300人,失踪3400人。

战争分析


德波战争中德国胜利、波兰失败的原因:

德国方面

①战前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进行了大量准备,综合国力、军事力量上占有巨大优势,相对于当时的英法同样占有优势,飞机、坦克等装备数量超过英法美总和。②战略指导思想先进。采用闪击战战术,空地配合,穿插、包围、迂回地运动,以攻为守;而英法的战略指导思想陈旧。③德国的战争指挥技巧先进、灵活,德军指挥部对于军事的掌控到位。④德国的单兵素质非常好,吃苦、守纪、训练到位。这与德国在六年中集中发展军事有很大关系。

波兰方面

①波兰政府对社会缺乏强有力的控制力,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人,力量涣散,没有领导核心;相比而言,德国实行的是强大的中央集权。②外交上过分依赖英法,结果在战争中却没有得到外援。③没有执行“人民战争”的战争政策,只单纯依靠军事路线。④在军队规模、作战技能上远远不足,军事思想落后,军事力量以骑兵为主,无法在以坦克等现代武器为主的现代战争中与德国抗衡;波兰指挥部缺乏对德国的战争意图、进攻方向,战争进程的了解,战略部署不当,指挥部远离一线。

战争评论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在这场大进军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实践了他的装甲兵作战以及闪电攻击理论,率领第十九装甲军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第十九装甲军隶属北路集团军群第四集团军,辖有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1个步兵师。它既是第四集团军的中路,又是集团军的攻击前锋。开战后,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线,9月1日晚渡过布拉希河,9月3日推进至维斯瓦河一线,完成了对“波兰走廊”地区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合围。波兰无论是在战略准备上,战术思想上亦或是武器装备上都不及德军。然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有几个常见关于波兰九月行动的误解,往往因纳粹的宣传而造成误解。以下则是对一些常见误区的具体解释。

神话“波兰军队骑兵手持长矛和利剑与德国坦克作战” 。

波兰骑兵从未面对过德国坦克或侵犯的步兵和炮兵部队,但通常充当机动步兵(如龙骑兵)和侦察单位和只在极少数作为作战骑兵对徒步的步战作战。其他国家的军队(包括德国和苏联)当时也派出了精锐的骑兵部队广泛使用。波兰骑兵包括11个旅,如同军事理论强调,配备了“乌克兰式”反坦克步枪和轻型火炮,例如高效率的波佛斯37毫米反坦克炮。该神话源自于纳粹德国宣传描绘在克罗扬蒂战役中,其中1个波兰骑兵旅在被隐藏的装甲车辆伏击时开火,当时它已手持马刀对德军步兵作战。

神话“波兰空军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就在地面上被摧毁”。

波兰空军,虽然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已经从空军基地转移到小型的伪装机场。只有一些训练和辅助飞机在地面上被摧毁。波兰空军,在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及其战斗机未能与较先进的德军战斗机匹敌,依然活跃到战争开始后的第2周,对“德国空军”造成重大损害。“德国空军”根据所有原因下,损失了285架飞机,有279架以上损坏,而波兰人损失了333架飞机。

神话“波兰只进行了一点抵抗和投降迅速”。

德国付出了比较严重的损失,尤其是在车辆和飞机方面:波兰令德国损失的装备足够装备整个装甲师和百分之二十五的空中力量。在时间上,持续了大约一个星期的9月行动比在1940年法国战役的时期为短,尽管英法联军在兵力和装备上与德军更为接近。此外,波兰军队正在准备在罗马尼亚桥头堡的防务,这里将对延长波兰的抵抗,但这一计划因1939年9月17日苏联入侵波兰而被取消。波兰从来没有正式向德国投降。在德国占领下,波兰军队继续在地下进行战斗,如波兰地下军和森林游击队——森林之人。在德国占领下的波兰之抵抗运动是在所有被占领的欧洲国家中规模最大的抵抗运动。

神话闪电战在波兰首次被使用”。

人们常常认为德国在波兰首次使用闪击战战略。许多战后早期的历史书,如巴里皮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BPC在1966年出版),认为德国的胜利是由于发生在1918年至1940年“巨大的军事技术发展”,理由是“德国,把(与英国之间的战争)理论实践……结果称谓“闪电战”。“这个想法已被一些作家否定。马修库珀写道:“在波兰战役中,把机械化部队部署的想法是,他们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辅助推进和支援步兵作战...。因此,任何有关装甲部队的战略开发仍然在萌芽阶段。指挥上的瘫痪和崩溃的士气并不是德国的地面和空中力量最终的目标...,只是使用传统方法应付迅速包围附带的副产品和在德国空军在支援行动中充当飞行大炮,他们都有以歼灭破坏敌人的军队这个实际的目的。这就是波兰战役中的销毁思想。” “销毁思想”战略可以追溯到腓特烈大帝,并跟1870年的法国战役或1914年变化不大地应用在波兰战役中,坦克的使用“预想之中更多...恐惧的敌人采取行动攻击进攻的侧面,对德军的恐惧造成于1940年在法国和1941年在苏联的灾难,而且在战争一开始就出现。”约翰埃利斯,在野蛮部队中写道,“...马修库珀的断言可被判断为正确的,装甲师没有得到的那种“战略”(原来重点)上的任务,就是要赋予真正装甲“闪电战”的特点,并几乎总是紧密地辅助大规模的步兵部队。”扎洛加和马德伊,在“1939年的波兰战役”中,也提出了闪电战神话般的解读这个话题和在该战役中其他武器的重要性。“虽然西方在9月行动中已强调了装甲部队和斯图卡式攻击的震惊程度,他们“往往低估波兰军单位对德国炮兵的攻击效果”。在充足的机动性和提供相当数量下,炮兵比其它兵种对其它的德意志国防军提供更多的掩护。”

启示


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性在此次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战马的血肉之躯与坦克的钢铁之身的碰撞,是一种落后与先进、愚昧与文明的失衡撞击。这一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再次昭示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睿智。

意义


二战虽然已经远离,和平与发展亦已成为当今的主题,但是动荡甚至战争的因素一直存在着。从2001年爆发的阿富汗战争,到2003年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都表现出了世界和平的脆弱。忆古思今,以史为鉴,任何一个国家要保证自己的尊严,占据战争来临时的主动,就必须不遗余力的紧跟时代潮流,提高自身的国防实力。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地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分词: 德波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