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道州古城墙

道州古城墙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道州古城墙


简介

潇水北上,流入道州盆地与濂溪河汇合处,一道长长的古城墙临河而立,这是永州市保存最完好、最长的古城墙。

城墙背后,是千年古道州。

道县,古称道州,地处湘桂粤三省区交界之地,北依都庞岭,东南临潇水,素有“襟带两广、屏蔽三省”之称。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营浦县算起,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1500多年为郡、州、府所在地,历史上曾与衡州(衡阳)、郴州、永州齐名。

历史

论起古来,道州古城墙比西安古城墙还要早筑三年,创建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但当时是土筑的城墙。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明初改筑的石城墙。朱元璋打下江山后,重新摆布全国一盘棋,于洪武元年(1368),把道州路改为道州府。第二年,就把府治营道的城墙用高大厚实的石块重砌了一遍。这石城墙确实坚固,一直保护了道州城600多年至今。

据历史记载,原城墙为椭圆形,全用块石砌成,楼阁众多,宏伟壮观。城围长约2.6公里,高约8米,厚近5米,四周有东、西、南、北门和小西门5扇城门。城墙上设有串楼73间,铺楼37座,敌楼3座,门楼5座,垛楼1752个,垛眼210个。城墙外,从东门至小西门有护城壕沟,长近3.2公里,深宽各4米。从这一组数字,可以看出当时道州府的规模。

明代崇祯末年(1644),农民起义军攻占道州城后,发动市民加高加厚城墙,四周开有炮眼。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又大修了一次,彻底拆修了379丈,薄的地方加厚,低的地方加高,膨裂的地方进行拆补,设垛口1500个,城楼8座、炮台15座,望楼12座,并用新砖在城墙上加砌闾墙,使城墙更加坚固。

今天,古城墙早失去了防御作用,但古时青石垒砌的古城墙圈住的老城区内,残垣、牌坊、碑刻、楼塔仍随处可见,诉说着千年的风雨沧桑。一千多年前的县衙门,现在还是县政府办公所在地。县府门前东西延伸数百米的古城墙,已成了几十间民居的天然基础,有的地方已经有拆除、毁损。

寇公楼

从县政府往北直下一长坡,在城墙南门至东门段中部(今寇公街)的城墙上,有座飞檐重阁的古建筑——寇公楼。1019年,北宋宰相寇准遭奸臣陷害,年过古稀仍被贬为道州司马后,在高高的城墙上筑楼,亲笔题写“望太平”匾额,寄托百姓渴望太平的愿望。后百姓为纪念他,将此楼改名为“寇公楼”。

现道州古城墙仍残存西门至一中,西门至濂溪电影院二段,全长1.5公里,另有东南二门安好。道州古城墙遗址对研究古道州的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这城墙脚下,曾走过唐代文学家元结、北宋政治家寇准、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如今,它已淡化为一个历史筑就的符号,让后人感悟。

相关分词: 道州 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