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胆息肉

胆息肉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胆息肉


胆息肉,即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在中国,随着B超技术的广泛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临床、病理特点和手术时机选择得到广泛的研究。如胆囊息肉大于1厘米时,最好先行手术治疗,以杜绝癌症的发生。



症状表现


大多数胆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临床分期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

 活跃增长期 相对稳定期 吸收消散期

胆囊息肉体积 不断增大 不变化 逐渐减小

胆囊息肉数量 不断增多 不变化 逐渐减少

疾病类型


在临床上,一般可根据胆囊息肉的性质: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胆固醇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最为多见,但它却不是真正的息肉.而是胆汁中胆固醇的结晶集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桑葚状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

(二)增生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仅次于胆固醇息肉,多见于中年妇女,60%的患者会伴有胆囊结石。它是胆囊的一种增生性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2—0.5厘米。

(三)炎症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是在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

(四)腺瘤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属于真性息肉,可合并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多见于老年人,其直径大小多为0.2—2厘米。在临床上,腺瘤性息肉可发生出血、坏死性改变,有的甚至还会演变为乳头状腺癌。

(五)淋巴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比较少见,多有淋巴组织增生的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1—0.3厘米。

胆息肉40%的患者均无明显症状,其隐散性较强,不被人们发现,只有在B超体检时才发现,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常有腹泻、恶心、呕吐、厌油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数患者有发热、黄疸,主要体征为右上腹区压痛,较明显,对人体影响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并有8-15%患者癌变。

病因病理


西医认识

胆息肉的分类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从发病机理上专家经多年来详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现代生物分子学理论,从近千例的患者体液分析观察及B超引导下,经观察发现K-RAS基因,终于总结出各种类型息肉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正常人体胆细胞内也存在一种K-RAS和一种(G-RAS)抑息基因,又称多肽链合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两种基因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而在大量 低下。这种致息与抑息的活性处于不平衡状态,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机体的淋巴C、单核吞噬C等免疫细胞对致息基因的监控能力下降,再加上胆囊炎及胆固醇代谢异常的诱因条件下,改变胆囊内环境稳定(K-RAS)致息基因活性进一步增强与胆囊壁细胞中某些基因片断后结合,形成基因突变,使胆囊壁细胞发生一种异常增生现象,并向胆囊腔内生长突出赘生物,称之胆囊息肉共形成过程见图:根据胆囊息肉病理特征,将息肉分成五种类型,胆固醇性占50%,胆囊炎性占20%,腺瘤性占10%,腺肌瘤性占8%,混合性息肉占17%。

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胆息肉的发病,因于情志失调(压抑、抑郁、易怒)饮食所伤(过量饮食肥甘厚腻、过量饮酒)劳逸过度(劳累、劳神过度、安逸过度)感觉外邪(暑湿、风寒)等所致。

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症瘕、积聚之症。虚实夹杂。治疗时,宜辩明标本,分清虚实。

临床表现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鉴别诊断


胆息肉常用检查方法有B超、彩超、CT、核磁共振、胆道造影等,而最常用、最经济而且确诊率最高的方式是B超,由于胆囊息肉体积较小,在CT及核磁共振检查中容易被遗漏,胆道造是有一定痛苦及危险性,故极少应用。

胆息肉主要依靠B超检查诊断胆息肉,但常难以定性,临床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亦较困难。主要诊断手段是超声检查,对<5mm者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较高。

如发现多发高强回声,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征者提示为胆固醇息肉,位于胆囊底部的小隆起,病变中有小圆形囊泡影和散在回声光点提示腺肌瘤病,而根据病变回声性质、蒂的有无和粗细,病变处的粘膜改变,对区分良恶性疾病有一定价值。

西医治疗


胆囊息肉的最佳治疗是通过手术进行摘除胆囊腺瘤(≥10毫米)。问题是,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病变部位发现多数是非肿瘤(nonneoplastic)类型。一般,在病灶≥10毫米时,病人身体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建议进行了切除手术。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癌变的机会。大部分胆固醇和炎症息肉是10毫米左右,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息肉也有可能进步生长,比如到≥12毫米,手术的风险也会增加。但是对于治疗手段,还是得按照实际的病症和发展情况来确定,在治疗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低风险性。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发病,因于情志失调(压抑、抑郁、易怒)饮食所伤(过量饮食肥甘厚腻、过量饮酒)劳逸过度(劳累、劳神过度、安逸过度)感觉外邪(暑湿、风寒)等所致。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症瘕、积聚之症。虚实夹杂。治疗时,宜辩明标本,分清虚实。①肝胆气滞型②肝胆湿热型③血瘀内阻型④肝肾阴虚型。

肝胆气滞型

症状:右胁隐痛或胀痛、走窜不定、时轻时重、时作时止、脘腹胀满、性郁抑郁或易怒、口苦、恶心、胸闷、喜叹息、嗳气、舌苔薄白、脉沉弦。

辨析:本症由情志不调引起,肝失通达、肝胆失疏、肝胆郁阻、气结肋下、右肋隐痛、反复发作、气属无形、聚散无常、疼痛游走不定。气郁不舒,则性情抑郁、易怒。胆郁不通,故见口苦。肝胆气郁又犯脾胃、胃失受纳、脾失运化、脾胃升降失常,故见少食、恶心、嗳气、腹胀等。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解郁、健脾和胃、软坚散结。

肝胆湿热型

症状:右上腹或剑突下,胀痛明显,腹满而拒按,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少食、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胸脘痞闷、发热畏寒、舌质红、苔黄而腻,脉弦滑而数。

辨析:本症由湿热内蕴,肝胆失于疏泄、肝郁气滞,而见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胆汁不循肠道、胆汁外溢,则可出现身黄、小便黄及口苦,湿热蕴结于脾胃,故脾胃失于运化、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水湿不行,则见腹部痛满、胸脘痞闷。热伤津液,阴液亏耗,则见咽干,便秘等。

法则:清热化湿、利胆通腑、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血瘀内阻型

症状:右胁部刺痛,痛有定处,入夜较甚、面色晦暗,苔薄黄、舌质紫暗瘀斑,脉细而涩。

辨析:因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肝气久滞、血行不畅、血停日久、则成积块、不通则痛、故右胁刺疼,血瘀则脉络不通故苔薄黄、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血瘀日久而化热、故舌质红、苔薄黄。

法则:活血去瘀、疏肝通络、软坚散结。

肝肾阴虚型

右胁不痛不明显、精神疲倦、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潮热心烦、盗汗、手足心热、咽干、大便或干或稀、舌红苔少,脉细数。

辨析:劳累、劳神过度或久怒易耗伤阴血,易成阴虚、肝肾精血不足,髓海和筋骨失养则出现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阴虚则阳亢、内热伤津、出现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咽干、大便干、舌红、苔少、脉细。

治则:养肝柔肝、滋阴益肾、利胆和胃。

饮食疗法


胆息肉样病变患者应该注意饮食,食物以清淡为宜,少食油腻和炸,烤食物。保持大便畅通。多走动,多运动。并且要做到心胸宽阔,心情舒畅。如果能按照以上要求去做,并进行适当的饮食治疗,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能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

胆息肉样病变的食疗方案:

乌僵薏四汤:由柴胡 、法夏、三棱各 9克,枳壳、乌梅、僵蚕、白芥子各 10克,薏苡仁3 0克,白芍、连翘各 15克,甘草 6克组成。水煎服,每日 1剂,煎服 3次 。或制成水丸,每次 9克,每日服 3次。一般 2— 3个月为一个疗程,重者需 2— 3个疗程。肝郁重者加青皮、香附、腹胀重者加厚朴,便秘者加生大黄,以瘀为主者加丹参、桃仁。

该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疏通肝络;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枳壳行气化滞;薏苡仁具有化痰软坚作用 ,可治疗多发性息肉。僵蚕化痰散结,白芥子、连翘、法夏善于化痰散结。三棱为血中气药,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上方加鳖甲、夏枯草、生牡蛎、丹参等,治疗肝内血管瘤也有一定的疗效。如果胆囊息肉超过 1厘米,还是以外科手术摘除为妥。

胆息肉的饮食注意事项


1.要讲究饮食卫生,生吃瓜果菜类一定要洗净,以防吃入蛔虫卵。

2.要多吃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小白菜、菠菜、韭菜、玉米、萝卜等。多吃水果,如橘子、苹果、香蕉等。

3.要强调饭菜用植物油烹调,以炖、烩、蒸为主。

4.要吃些瘦肉、鸡、鱼(除鳗鱼外)和豆类制品等蛋白质食物,但要注意适当,不宜过量。营养并适当限制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

以上都是胆囊息肉患者饮食应注意的,患者应注意合理的饮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治疗,有利于病情的早日康复。

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的临床意义


自从B型超声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以来,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也就成为临床上十分普遍的疾病。然而,超声检查对PLG的性质判断甚为困难,因而对PLG行胆囊切除术的指征方面仍有不同的态度。

国内王秋生等提出对于PLG,如果胆囊功能尚好者,最好实施经皮胆道息肉摘除术,对胆囊功能欠佳者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常见,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性包括腺瘤和息肉样癌等,非肿瘤性病变则包括胆固醇性息肉、腺肌增生、炎性息肉等。息肉术前诊断依靠B超诊断准确率较高,但不能明确界定息肉的性质。而资料显示:恶性及有恶性倾向的约占54%。

目前仍将有症状的及有癌变可能的PLG考虑将胆囊切除,这种盲目性的胆囊切除必将其中一部分胆囊功能良好的且无癌变可能的胆囊切除,从而增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本组83例,其中只有2例腺瘤样息肉为公认的癌前疾病,这种息肉是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其余的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均不会癌变,如果按传统观念将这部分胆囊也进行预防性切除,实则造成胆囊切除的过度。

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施行腹腔镜胆道镜保胆息肉摘除术是一种简便、微创、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能彻底的取出息肉,不仅保留了胆囊而且去除了病灶,即保留了有功能的胆囊又有选择性地预防胆囊癌,无疑为胆囊息肉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具备深远的临床意义。

相关分词: 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