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丹尼尔哈尔姆斯

丹尼尔哈尔姆斯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丹尼尔哈尔姆斯


丹尼尔哈尔姆斯(1906-1942),苏联作家,因其创作的的剧作《伊利莎白巴姆》而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荒诞派先驱之一。20世纪20年代末主要从事童话创作。后遭镇压,于1942年死于狱中。



概述


丹尼尔伊万诺维奇哈尔姆斯(Даниил Иванович Хармс)(1906——1942)

前苏联文学家。1906年生于彼得堡,20年代初步入文坛,加入文学团体“真实艺术协会”,同时写出大量诗歌、小说和剧本。20年代末起主要从事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他的儿童诗一时家喻户晓。1942年,哈尔姆斯无辜遭镇压,后被恢复名誉。 1927年,哈尔姆斯的《伊丽莎白巴姆》一剧在列宁格勒上演,该剧中所体现出的情节和冲突的淡化、人物的木偶化、台词的非连贯等特色,使得有些研究者认为:哈尔姆斯是荒诞派戏剧的先驱之一。60——70年代,他的诗作纷纷重新发表。1987年第14期苏联《图书博览》刊登了哈尔姆斯的组合短篇《断片》。

<th> 基本信息栏</th>

中文名:丹尼尔伊万诺维奇哈尔姆斯
外文名:Даниил Иванович Хармс
国籍:前苏联
出生地:彼得堡
成名:伊丽莎白巴姆/1927年 平生:1906——1942年,年仅36岁。
文学团体:真实艺术协会“OBERIU”
作品: 戏剧代表作《伊丽莎白巴姆》
作品集《今天我什么也没写》
组合短篇《断片》
地位:儿童作家、荒诞派戏剧先驱、后现代主义天才

简介


原名:丹尼尔伊万诺维奇尤瓦乔夫(Даниил Иванович Ювачёв),笔名“哈尔姆斯”来源于对英文字“charms”和“harm”(“迷人”和“伤害”)间的谐音关联,也因为他十分欣赏英国文学形象福尔摩斯。

评价:“陀、托二人的小说在俄罗斯学校广为普及,适合于14到16岁的青少年,当你是18岁时,这些小说的确颇有裨益。但到了30岁,一个人总要读写不同的东西,而哈尔姆斯就是这样的作家。读一读苏联早期的俄语诗歌和美学理论,你会发现,如果这些俄罗斯作品早就被翻译过来的话,同时代的美国诗文理论就黯然失色,毫无必要了。” ——翻译家 马特维延科列维奇

作品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躲藏,不安的生命真实感和对不起眼的细节的投入

作品的风格:擅写怪诞的散文和儿童故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列宁格勒前卫艺术家中赢得声名。

生平:


1905年哈尔姆斯生于圣彼得堡,父亲是当地的政界和宗教界知名人士。

1925年起,哈尔姆斯便开始在诵诗会和其他前卫活动中显露头角,成为苏联作协的前身之一“全俄诗人协会”列宁格勒分部的成员,发表了两本诗集,这是哈尔姆斯在世时唯一发表的两部“成人”作品。

1927年,哈尔姆斯同一批实验文学家,包括亚历山大维丹斯基(1900-1941)和诗人尼古拉扎波罗茨基(1903-1958)一道成立了文学社团“OBERIU”(“真正的艺术”的缩写),并成为其中坚力量。社团的初衷是为了应和风行欧陆的超现实主义,同时挑战苏联官方推行的沉闷的美学风尚。

1942年,列宁格勒遭受围困,哈尔姆斯本人也为这种挑战付出了代价,最终死于狱中,年仅36岁。

人物传记


陌生的丹尼尔哈尔姆斯 ■于大卫

厄内斯特海明威有一次把世界文坛比喻成拳击场,调侃说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这两位重量级拳手为他力所不敌,让他恐惧。不过,在一些西方评论家看来,同另一位俄罗斯作家相比,陀托二氏的作品太过小儿科。这位作家对大部分读者来说相当陌生,他的名字是丹尼尔哈尔姆斯。

苏联时期的优秀作家的创造和革新,为世界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成果,不过百十来年间这块土地上的特殊历史有时让这条供应链时断时续,一些作品和作家无法进入同时代人的视野。时过境迁,新时代并不具备并未足以完成对这些作家的再认识的能力。这些作家或作品又由于其特殊的背景而被评论家草率归类,成为一种“时代的发现”。现在,人们才能渐渐看清这些作家的伟大之处。丹尼尔哈尔姆斯(Даниил Иванович Хармс)就是这样的作家,他足以称作当时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现代主义,或者说后现代主义作家,其作品远非具有某些现代特征的布尔加科夫或普拉东诺夫可以比及。美国达克沃斯出版社近期出版的由马特维延科列维奇翻译的丹尼尔哈尔姆斯作品集《今天我什么也没写》,为这一评断提供佐证,再次把这位被忽略的天才推荐给西方读者。

作家半个多世纪前便离世而去,少为人知,所知者也一般把他贴上儿童作家的标签。丹尼尔哈尔姆斯的作品当时很少受到出版社的认可,赖以为生是儿童故事创作。其余的作品,包括大部分诗文均发表在地下出版物上。长期以来,哈尔姆斯被归类为“荒诞主义”作家。然而,细品之下,他的作品非但并不荒诞,且更多透射了对生活各种境况和人性本真的独到关注,实际上同其他反专制的作家和作品大异其趣。

哈尔姆斯1905年生于圣彼得堡,父亲是当地的政界和宗教界知名人士。哈尔姆斯擅写怪诞的散文和儿童故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列宁格勒前卫艺术家中赢得声名。作家原名为丹尼尔伊万诺维奇尤瓦乔夫(Даниил Иванович Ювачёв),笔名“哈尔姆斯”来源于对英文字“charms”和“harm”(“迷人”和“伤害”)间的谐音关联,也因为他十分欣赏英国文学形象福尔摩斯。自1925年起,哈尔姆斯便开始在诵诗会和其他前卫活动中显露头角,成为苏联作协的前身之一“全俄诗人协会”列宁格勒分部的成员,发表了两本诗集,这是哈尔姆斯在世时唯一发表的两部“成人”作品。1927年哈尔姆斯同一批实验文学家,包括亚历山大维丹斯基(1900-1941)和诗人尼古拉扎波罗茨基(1903-1958)一道成立了文学社团“OBERIU”(“真正的艺术”的缩写),并成为其中坚力量。社团的初衷是为了应和风行欧陆的超现实主义,同时挑战苏联官方推行的沉闷的美学风尚。哈尔姆斯本人也为这种挑战付出了代价,于1942列宁格勒遭受围困期间死于狱中,年仅36岁。

现如今,哈尔姆斯已成为俄罗斯当代文学中的独特的绝响。作家诞生一百年后,俄罗斯文学界再度发现了他的特殊价值。翻译家马特维延科列维奇评价说,“陀、托二人的小说在俄罗斯学校广为普及,适合于14到16岁的青少年,当你是18岁时,这些小说的确颇有裨益。但到了30岁,一个人总要读写不同的东西,而哈尔姆斯就是这样的作家。读一读苏联早期的俄语诗歌和美学理论,你会发现,如果这些俄罗斯作品早就被翻译过来的话,同时代的美国诗文理论就黯然失色,毫无必要了。”

哈尔姆斯直到晚近才为世界读者知悉,部分原因是作家曾对圣彼得堡文学界的趣味抱持着一种抵触的态度。虽然作家天性叛逆,获罪落囚并死于饥饿,但他并没有向繁荣但道德腐朽的西方大肆抛售所谓苏联历史真相,因而并不符合西方对典型苏联诗人的想象。相反,哈尔姆斯的笔下,人们互相躲藏,避免见面(这恰是他作品的主题之一),或陷入种种难以解释的复杂和无意义的差事中,就像下面的短篇《会面》(The meeting)里的情形:

“现在,有一天一个人去上班

路上他遇到了另一个人,

那人刚买了一条波兰面包,

正赶回他的家里去。

就是这样,差不多。”

这就是整篇故事。哈尔姆斯用他的典型的结尾句,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文学的惯例读者自然懂得文学的惯例:从作品的第一个句子开始,文字将拓展出一个由行动和主题所编成的网,逐渐引人信服,才可称之为“故事”。哈尔姆斯则不同,他宁愿把这种叙述称作“事件”或者“事故”,并非本质上的故事。读者如果不能忍受这种故事带来的失望,看来也只能找些文不对题的注解聊以自慰了。

“OBERIU”秉承的观念是预言性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性的剧烈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发生在俄罗斯,也不仅发生在欧洲。“OBERIU”宣告了人文范例的终结,理性理解人性主题的终结。而哈尔姆斯的戏谑风格不过是一种策略,用以展示人性现实的黑暗成分。作品中无法理解的失踪事件,和漫画式的暴力场面与20年代社会人性的实质行相不悖。暴力和荒诞描写贯穿其所有人性主题,其喧闹的风格表象下,潜藏着作家将其嘲讽美学解构与其后更为黑暗的成分相结合的高度技巧。

国际书界近十年来开始关注哈尔姆斯。乔治吉卞1997年出版的文选《穿黑外套的人——俄罗斯荒诞文学》和最近出版的尤金奥斯塔申夫斯基的《OBERIU,俄罗斯荒诞文选》填补了哈氏研究的空白,但同样也造成一些误解,因为哈尔姆斯同欧洲战后兴起的这一文学和哲学流派并无共同之处。在新选集《今天我什么也没写》的前言中,译者小心翼翼地提醒读者,不需将作家的意图看成狭隘的政治性抗议,以避免过度简单化的图解。“过去的读者将哈尔姆斯的写作看成荒诞派文学或政治寓言,这种出自意识形态习惯的‘取景器’自动判定文本的寓意,在哈尔姆斯的作品上附加了太多潜在的误解。”如果读者超越了这种扭曲力,则不难发现哈尔姆斯的诗文中真正让人不安的生命真实,其直接的笔触会让读者误以为是突发奇想。渗透到简短文本中的暴烈成分虽然看似随意,但依然十分可信,正如《街上的一次事故》("An Incident on the Street")开头的一句:“一个人有一次跳下了电车,但他跳得很糟,让车给撞上了。”接着,作者用一整页的篇幅写了一系列关联松散的类似事件,直到:“最后一切都又正常起来,伊万谢苗诺维奇卡尔波夫甚至落进了一个自助咖啡厅。”在结尾句才第一次提到伊万谢苗诺维奇卡尔波夫,但这并不要紧。事实上,哈尔姆斯意在说明没有什么真正要紧,无论是文字上的,还是在现实中,除非我们一定要为之赋予某些意义。又或者,就像哈尔姆斯在系列警句《蓝色笔记本》中所说:“旅行时,不要把自己丢给白日梦,要自己幻想,留意每件事情,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细节。”哈尔姆斯对那些“不起眼的细节”有种宗教般的投入。如果用量合适,这种投入可能令人欢欣鼓舞,或惊恐万状,当它延展开来,又可能让人变得完全麻木。《今天我什么也没有写》集合了哈尔姆斯的诗、戏剧小品、杂文、轶事。译者说,对西方读者中不断扩充的写作军团来说,当然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阅读,以追摹哈尔姆斯所知所感的现代性。

文学作品的魔力需要时间的陶冶历练,重读哈尔姆斯的精短篇什,或许会唤醒让现代人身上感知生活的特殊触角。

作品欣赏


第10号蓝色笔记本

有一个红头发的人,没有眼睛和耳朵。他也没有头发,因而人们是假定地称他为红头发的人。

他无法说话,因为他没有嘴。鼻子他同样也没有。

他甚至没有手和脚,肚子他也没有,后背他也没有,脊骨他也没有,任何内脏他也没有。什么都没有!因而不明白这里谈的是谁。

最好我们还是别再谈他了。

一个让门卫吃惊的年轻人

“真有你的,”门卫大量着一只苍蝇,说。“如果给它涂上些乳胶,那它大概就要完蛋。事情就这样!就用普通的胶水!”

“喂,你这该死的!”一个戴黄手套的年轻人向门卫喊道。门卫马上就明白了这是在叫他,但他仍继续看苍蝇。

“没听见正跟你说话吗?”年轻人又喊。“畜生!”

门卫用指头按死苍蝇,并未向年轻人转过头来,说:

“喊什么,你这不要脸的?我听见哪。用不着喊叫!”

年轻人用手套掸了掸裤子,彬彬有礼地问:

“请问大爷,怎么从这儿上天?”

门卫看了一下年轻人,眯起一只眼,然后眯起另一只,然后捋了捋胡子,又看了一下年轻人,说:

“去,这里没什么好呆的,您一边去吧。”

“对不起,”年轻人说。“我这是来半件急事的。那儿连房间都替我准备好了。”

“好吧,”门卫说。“出示你的票。”

“票不在我这里;他们说这儿会放我进去的。”年轻人说,直盯着门卫的脸。

“真有你的!”门卫说。

“怎么?”年轻人问。“您放我进去?”

“好吧,好吧,”门卫说。“您进去吧。”

“怎么走呢?往哪去?”年轻人问:“我不认路哇。”“您要去哪?”门卫说,做出一副严厉的面孔。

年轻人用手掌掩住嘴,非常轻地说:“上天!”

门卫倾身向前,为了站得更稳些又迈出了左腿,他仔细地望了一眼年轻人,厉声问:

“你干嘛?装什么蒜?”

年轻人笑了一笑,抬起戴着黄手套的手,在头顶上方一挥,就突然消失了。

门卫闻了闻空气。空气中有股羽毛烧焦的味。

“真有你的”门卫说,他敞开短大衣,挠了挠肚皮,朝年轻人站过的地方啐了一口,又慢慢走回自己的门房。

商店里如今卖什么

科拉特金去找季卡凯耶夫,碰上他没在家。

而季卡凯耶夫这时正在商店里,他在那儿买了肉、糖和黄瓜。科拉特金在季卡凯耶夫的门前转悠了一阵,已打算写个条子,突然他想到,季卡凯耶夫本人正走来,手里提着一个漆布口袋。科拉特金见到季卡凯耶夫,就向他喊道:

“我已经等了您整整一个钟头!”

“不对,”季卡凯耶夫说。“我离家总共才二十五分钟。”

“这我不知道,”科拉特金说。“反正我已经等了整整一个钟头。”

“别撒谎!”季卡凯耶夫说。“撒谎可耻。”

“最仁慈的阁下!”科拉特金说。“劳请您换副表情。”

“我以为------”季卡凯耶夫刚开头,科拉特金就打断了他。

“如果您以为------”科拉特金说,可季卡凯耶夫立即打断了他,说:

“就你好!”

这句话惹恼了科拉特金,于是他用手指按住一个鼻孔,用另一个鼻孔向季卡凯耶夫喷鼻涕。这时季卡凯耶夫从袋子里掏出一根最大的黄瓜,用它向科拉特金的脑袋打去。科拉特金双手抱住脑袋,倒下,死了。

如今商店里就卖这样的大黄瓜!

坠落的老妇人们

一位老妇人由于过分的好奇从窗口坠落下来,摔伤了。

从窗口探出另一位老妇人,她开始向下望那摔伤的,但由于过分的好奇也从窗口坠落下来,摔伤了。

然后从窗口坠落下第三位老妇人,然后是第四位,然后是第五位。

而第六位老妇人坠落时,我已厌倦看她们,于是我去了马尔采夫斯基市场,在那儿,据说,有人给了一个瞎子一条针织头巾。

视错觉

谢苗*谢苗诺维奇戴上眼镜,望着松树,他看见:松树上坐着一个农夫,正向他挥舞拳头。

谢苗*谢苗诺维奇摘下眼镜,望着松树 ,看见松树上并未坐着谁。

谢苗*谢苗诺维奇戴上眼镜,望着松树,看见松树上坐着一个农夫,正向他挥舞拳头。

谢苗*谢苗诺维奇摘下眼镜,又看见松树上并未坐着谁。

谢苗*谢苗诺维奇又戴上眼镜,望着松树,又看见松树上坐着一个农夫,正向他挥舞拳头。

谢苗*谢苗诺维奇不情愿相信这一现象,他认为这一现象是视错觉。

木匠库沙科夫

从前有一个木匠。他叫库沙科夫。有一回他离开家,去一家小铺想买些乳胶。

化冻了,大街上非常滑。

木匠走了几步,脚下一滑就摔倒了,磕破了脑门。

“唉!”木匠说着,站起来,来到药房,买了块膏药贴在脑门上。

但当他走到大街上,刚走几步,他脚下一滑又摔倒了,磕破了鼻子。

“唉!”木匠说,来到药房,买了块膏药贴在鼻子上。

然后他又来到大街上,又脚下一滑摔倒了,磕破了腮帮。只好又来到药房,用膏药贴上了腮帮。

“这样,”药房掌柜对木匠说。“您经常摔着磕着,我建议您多买上几贴膏药。”

“不用,”木匠说。“我再也不会摔倒了。”

但当他走到大街上,脚下一滑又摔倒了,磕破了下巴。

“可恶的冰!”木匠叫道,又跑回药房。

“瞧见了不是,”药房掌柜说。“您又摔倒了。”

“不!”木匠叫道。“我什么也不想听!快给我膏药!”

药房掌柜给了膏药;木匠贴上下巴,跑回家去。

可是家里的人认不出他,不放他进屋。

“我是木匠库沙科夫!”木匠高叫。

“随你说去!”屋里的人回答,并用挂钩和铁链锁死了门。

木匠库沙科夫在台阶上站了一会儿,啐了一口,又向大街走去。

箱子

一个细脖子的人钻进一只箱子,随后合上盖,开始有些喘不过气来。

“瞧,”细脖子的人一边艰难地喘气一边说。“我在箱子里喘不过气来,因为我的脖子细。箱盖合上了,空气进不到我这儿来。我会憋死的,但我无论如何不打开箱盖。我将慢慢死去。我将见到生与死的搏斗。在同等条件下正在进行不正常的战斗,因为死亡自然会获胜,而注定死亡的生命只是枉然地在与敌人搏斗,直到最后一分钟也不放弃徒劳的希望。在此刻进行着的这场搏斗中,生命会知道自己取胜的方式:为此生命应当强迫我的双手去打开箱盖。我们看着:谁胜谁负?只是这樟脑味实在难闻。如果生命获胜,我就把烟草散在箱子里的东西上------开始啦:我再也无法呼吸,我死了,这很清楚!我已经没救啦!已没有任何崇高的东西在我脑子里,我正在窒息!------”

“哎哟!这是什么?此刻是出了什么事,但我无法明白究竟出了什么事。我看见了什么或者听见了什么------

“哎哟!又出了什么事?我的上帝,我喘不过气来,。看样子我正在死去------

“这又是什么?为何我在唱歌?仿佛,我的脖子痛------可箱子在哪里?为什么我看到了我房间里的一切?好象我正躺在地板上!而箱子在哪里?”

细脖子的人从地板上爬起来,看了看四周。哪儿也没有箱子。椅子上和床上堆满了从箱子里掏出来的东西,可箱子哪儿也没有。

细脖子的人说:

“就是说,生命以一种我所不知的方式战胜了死亡。”

遗失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米亚索夫在市场上买了根灯芯,攥在手里往家走。半路上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丢了灯芯,就去商店买了150克波尔塔瓦香肠。然后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又去牛奶公司,买了一瓶牛乳酒,然后到小摊上要了一小杯克瓦斯,喝完了便去排队买报纸。队伍很长很长,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排了不下二十分钟,可他排到报贩子跟前时,报纸刚好在他眼皮底下卖完了。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原地踱了一阵,才起步回家,可路上他丢了牛乳酒,于是折回面包房,买了一只法国白面包,结果又丢了波尔塔瓦香肠。

现在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动身回家了。可他在路上跌了一跤,丢了法国白面包,还摔断了自己的夹鼻眼镜。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回到家时非常恼火,一下倒在床上,但久久未能入睡,而他刚一睡熟,就又梦到自己似乎弄丢了牙刷,正在用一只烛台刷牙。

睡意戏弄人

马尔科夫扒掉靴子,喘了口气,躺倒在长沙发里。

他很想睡觉,可他刚闭上眼睛,睡觉的愿望就立刻消失了。马尔科夫睁开双眼,伸手去取一本书,可这时睡意又向他袭来,于是书还没够着,马尔科夫就躺下身重新合上了眼睛。谁知眼睛刚闭上,睡意又一次消失了,马尔科夫的意识变得格外清晰,甚至能心算二元方程的代数题。

马尔科夫难受了半天,不知干什么好:睡还是不睡?他痛苦不堪,既恨自己,也恨自己这间屋,不得已,他穿上大衣,戴好帽子,抓起手杖,来到户外。习习清风使马尔科夫定下神来,他感到心里高兴了些,想回到自己屋里去了。

一迈进房门,他立刻感到一阵惬意的疲倦,直想睡觉。

可是他刚躺进沙发合上眼,——睡意顷刻间化为乌有。

马尔科夫不胜狂怒,从沙发里跳起来,没顾上穿衣戴帽,就朝塔夫利切斯基公园方向奔去。

费佳*达维多维奇

费佳在奶油缸跟前徘徊了很久,终于瞅准妻子弯下腰去修脚趾甲的空隙,飞快地一下从缸子里抠出全部奶油,塞进自己嘴里。合上缸盖的时候,费佳无意间弄出了响声。妻子立刻直起腰,看到缸中空无一物,就用剪子指着空缸,厉声问:

“缸里的奶油没了,哪儿去了?”

费佳现出吃惊的模样,伸长脖颈探头看了看缸子。

“奶油在你嘴里,”妻子用剪子指着费佳说。

费佳摇头否认。

妻子说:“啊,你光摇头不哼声,是因为你嘴里塞满了奶油。”

费佳睁大了眼睛,朝妻子摆动双手,仿佛在说:“你怎么了,你怎么了,没有的事!”可妻子说:

“你撒谎。张开嘴。”

费佳只是。

“张开嘴。”妻子又说了一遍。

费佳叉开手指,嘴里一阵呜噜,似乎在说“噢,对了,我完全忘了;现在就去”,然后站起身,打算走出房间。

“站住!”妻子一声大喝。

但是费佳加快脚步,消失在门外。妻子起身去追,但到门外停下,因为他赤身裸体,这副样子是不能到走廊上去的,那里常有这套房子里别的住户来回走动。

“溜了,”妻子坐在沙发上说道,“滚他的蛋!”

费佳呢,他顺着走廊来到一扇写有“严禁入内”字样的门前,推开门走进屋去。

费佳走进的这间房子又窄又长,窗户用一张脏纸遮住。屋里右侧靠墙放着一只断了腿的脏沙发,窗前有一张用木版拼成的桌子,它一边支在床头柜上,另一头搭着椅子背,墙上订着一块两合板架子,上面摆的不知是什么东西。屋子里别无一物,如果不算沙发上躺着的那个人。此人面有菜色,身穿一件又长又破的咖啡色长礼服和一条黑色土布裤,从裤筒里伸出两只洗得干干净净的赤脚。此公没有睡觉,凝神望着来人。

费佳鞠了一躬,并拢脚跟行了礼,用手指从嘴里掏出奶油,递给躺着的人看。

“一个半卢布”。房间主人说,没改变姿势。

“少了点儿”费佳说。

“不少。”房间主人又说。

“那么好吧。”费佳说着,从手指上扒下奶油,放到架子上。

“明天早晨来拿钱。”房间主人说。

“噢,您这是说什么!”费佳叫起来。“我可是现在就要用钱呀。再说总共才一个半卢布------”

“你滚吧。”房间主人冷淡地说,于是费佳踮着脚尖跑出房间,小心地随手关上了门。

潘金和拉库金

“哎,我说,你的鼻子别使劲呼哧!”潘金对拉库金说。

拉库金皱起鼻子,不乐意地看了潘金一眼。

“看什么?不认识吗?”潘金问。

拉库金吧嗒一下嘴,在圈椅里气愤地转过身去,看着另一个方向。潘金用手指弹着膝头,说:

“这个傻瓜!真该照后脑勺给他一闷棍。”

拉库金站起来朝外走,可潘金迅速地跳起来,赶上拉库金说:

“站住!往那儿跑?最好还是坐下,我给你看一样东西。”

拉库金停下脚步,将信将疑地看着潘金。

“怎么,不信?”潘金问。

“信。”拉库金说。

“那你就坐在这,坐在这把圈椅里。”潘金说。

于是拉库金坐回自己那把圈椅。

“瞧你,”潘金说,“干嘛像个傻瓜似的坐在椅子上?”

拉库金挪动着双脚,飞快地眨巴起眼睛来。

“别眨眼。”潘金说。

拉库金不再眨眼,却弓起背,把头缩进肩膀里。

“坐着喽。”潘金说。

拉库金继续弓着背坐在那里,腆起肚皮并且伸长了脖子。

“哎呀,”潘金说,“真该给你一个耳光!”

拉库金打了一个嗝儿,鼓起腮帮,然后小心地把气从鼻孔呼了出来。

“嘿,我说,鼻子别呼哧!“潘金对拉库金说。

拉库金把脖子伸得更长,又飞快地眨起眼睛来。

潘金说:

“拉库金,你要是再眨眼睛,我就踹你的胸口。”

为了不再眨眼,拉库金扭着下巴,同时把脖子伸得更长,脑袋朝后仰去。

“呸,你这副样子多让人讨厌,”潘金说,“嘴脸像母鸡,脖子发青,简直是个丑八怪。”

这时,拉库金的脑袋往后仰得越来越厉害,终于失去控制朝后折去。

“这是什么鬼名堂!”潘金大叫起来。“这又是在变什么戏法?”

如果从潘金那个角度看着拉库金,你就会感觉到,拉库金坐在那里,像是根本没有脑袋。拉库金的喉结朝上凸起,你不由得会把它当成一只鼻子。

“哎,拉库金!”潘金说。

拉库金一言不发。

“拉库金!”潘金又喊了一声。

拉库金没有回答,继续一动不动地坐着。

“是这样,”潘金说。“拉库金咽气了。”

潘金划了个十字,踮起脚尖走出房间。

14分钟之后,从拉库金的躯体里钻出一个小精灵,它恶狠狠地看了看潘金不久前坐过的地方。可这时从帽子下面走出高大的死神,它一把拽住拉库金的灵魂,引着它直穿过房间和墙壁不知所往了。拉库金的灵魂跟在死神后面奔跑,恶狠狠地、一刻不停地四处张望。但这时死神加快了脚步,于是拉库金的灵魂蹦蹦跳跳、磕磕绊绊地消失在远方拐角处。

彼得罗夫和卡马罗夫

彼得罗夫:哎,卡马罗夫!咱们捉蚊子吧!

卡马罗夫:不,我还没这份打算。咱们最好来捉猫!

七只猫

竟有这样一件事!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完全搞混了。根本无法弄清楚。

你们自己来判断一下吧:我当了猫舍的看门人。

他们给了我一副皮手套,以防猫抓破我的手指,还命令我把猫安置到各自的笼子里,并在每个笼子上标明——此猫叫什么名字。

“好吧,”我说。“那么这些猫都叫什么名字呢?”

“你看,”他们说,“左边的那只猫叫做玛什卡,挨着它的这只是普罗恩卡,下只叫布边奇克,这只叫楚尔卡,这只叫穆什卡,这只叫布尔卡,这只叫什图卡图尔卡。”

剩下我一个人和猫在一起的时候,我想,我先抽支烟,然后再把这些猫装进笼子。

于是我一边抽烟,一边望着猫。

一只猫在用爪子洗脸,另一只望着顶棚,第三只在房间里散步,第四只失声怪叫,还有两只猫儿在互相埋怨,只有一只走到我跟前,咬了我的脚一口。

我跳将起来,连烟卷都扔了。

“好啊,”我大叫,“真是只坏猫!你甚至连猫都不象。你是普罗恩卡还是楚尔卡,也许你是什图卡图尔卡?”

我突然明白过来,我已经把所有的猫搞混了。哪一只叫什么名字我根本不知道了。

“嗨,”我大叫,“玛什卡!普罗恩卡!布边奇卡!楚尔卡!穆尔卡!布尔卡!什图卡图尔卡!”

可是猫们一丁点儿也不理会我。

我冲它们嚷道:

“咪咪咪!”

这下所有的猫都立刻朝我扭过头来。

可下一步怎么办?

几只猫都凑到窗台上,背冲着我,朝窗外张望。

现在它们都蹲在那儿,可哪只是什图卡图尔卡,哪只是布边奇克呢?

我根本弄不清楚。

我想,只有非常聪明的人才能猜中,哪一只猫叫什么名字。

勇敢的刺猬

桌上放着一只箱子。

几只动物走到箱子跟前,看一看,嗅一嗅,舔一舔。

箱子突然间——一、二、三——折开了。

从箱子里面——一、二、三——窜出一条蛇。

动物们大惊失色,四处逃窜。

只有刺猬不害怕,它朝蛇扑过去,结果一、二、三——把蛇咬死了。

然后它坐到箱子上叫道:“喔——喔——喔!”

不对,不是这么叫的!刺猬叫道:“汪——汪——汪!”

不对,不是这么叫的!刺猬叫道:“咪——咪——咪!”

不对,还是不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它是怎么叫的了。

你们谁知道刺猬怎么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