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大学语文艺术院校适用

大学语文艺术院校适用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大学语文艺术院校适用




基本信息


本书是艺术类高等院校及综合类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用公共基础课教材。由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知名艺术院校一线教师编写,余秋雨先生题写书名。

本书紧扣艺术与人文两大主题,精选古今中外优秀诗文与艺术大家心得之作,文辞优美、趣味性强,篇幅适中,适合当代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品味、鉴赏。配有大量精美艺术作品图片、艺术家肖像等,形式活泼新颖,填补了艺术类本科院校语文教材的空白。

内容简介?


?余秋雨题签

书名:《大学语文》(艺术类院校适用)

作者 黄意明-杨赛

适用专业公共课适用层次普通高等教育 高等艺术院校人文教程 高等职业教育

出版信息?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

书号 :978-7-04-025696-3

页数: 340页

定价 :30元

图书目录?


?前言

加强高等院校的人文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点已越来越成为办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共识。但长期以来,如何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则探索不够。就以我们任教的高等艺术院校来说,人文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展,人文教育长期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偏少,教材缺少针对性等问题。其中,缺少有效的人文教材,又成为阻碍艺术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一个瓶颈。人文素养的缺失,损害了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教育的发展很不适应。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在高校恢复设置的课程,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它对普及人文价值、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曾起到过重要作用。然而,作为一门在大学中具有较广泛影响的人文课程,其教材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弱点:大部分教材偏重文学性,缺乏价值性和操作性;而重复雷同、包打天下缺少专业针对性,忽视接受者的丰富多样性,也是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都导致了教材的适用性减弱。

本书主编有在艺术院校多年主讲“大学语文”课程的经历,一直对教材的使用状况深感不安。十几年前,时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余秋雨先生就曾敏锐地指出,普通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不能适合艺术院校学生的需要,希望能开展新教材的建设工作。然因种种原因,当时这一工作没能继续下去。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们的教学对象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下的艺术院校青年学子,眼界宽、电脑熟、信息来源广,但却往往缺乏一定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而这种能力与素养,无论对他们将来的从艺抑或做人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来培养这些青年学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扩展他们的艺术胸襟就显得意义重大。不过,据主编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看,艺术院校的学生对于那些艰深难懂、思辩性强的文字往往较为抵触,对长篇大论也缺乏兴趣,而对那些短小精悍的文字、感性生动的文章却较易契入。因此,教材必须以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

有鉴于以上这些情况,主编者将编写一本适合艺术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的想法,在去年长春举行的“大学语文”年会上,与高教出版社做了沟通,高教社当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提供了积极的支持。编写人员中,以艺术院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其中既不乏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资深教师,也有教学经验丰富且熟悉艺术院校教学特点的老教授。编写之初,主编曾召开多次会议,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与高教出版社做了反复深入的沟通,确定编写宗旨。

作为一部富有特色的适合艺术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本“大学语文”的选篇具有如下特点:

1、突出艺术类院校教材的特色,坚持从艺术院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重视性灵的抒发和情感的表达。因而性灵之作,感悟之作作为首选。

2、所选篇章精练、典型、长短适宜,强调一见可喜。过于短小而主题又相近的短文数篇合为一组,以方便教学;过长的文章则作节选。

3、紧扣人文与艺术两大主题。艺术大家从艺做人的心得之作适当照顾;体现人文价值而又形象可喜、生动感人的作品也选得较多。

4、选文以本国为主,兼顾西方历史上的经典之作。时代尽量顾及古代、近现代及当代。

5、学术论文,包括一些较专业的艺文不选,与高中课本相重篇目尽量不选,其他《大学语文》教材已出现者,尽量少选。

6、图文并茂,以适应读图时代的审美特点。

这部教材分为十四个单元,涉及到人类的基本感情、人与终极实在、人与自然、艺术人生、品学论艺、读书做人、上古神话与原型、社会规范与人性自由等基本问题。导读运用旁注的形式,清新悦人,直截了当。篇后有“思考与讨论”供学生讨论交流,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之印象。应该说,这是一部力图兼顾人文性、艺术性、工具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的教材。编者们有一个共同的希望,愿这本教材能为改善今日艺术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做出一点贡献,并在特定时期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同时也希望能抛砖引玉,有更多的艺术类大学语文教材出现。

本教材由上海戏剧学院的黄意明老师和上海音乐学院的杨赛老师共同主编,负责策划、确定编写宗旨以及最后统稿等。具体分工为:黄意明老师负责“万物一体说慈爱”,“不拘一格品艺录”、“天人之际”、“秩序与自由”、“友谊天长地久”、“每逢佳节倍思亲”、“自然与人生”、“幸福之路”八个单元及附录部分的“论文写作”。杨赛老师负责“扣响艺术之门”、“诗意地栖居”、“两情脉脉”、“故乡故园故城”、“永恒的神话”、“养我浩然之气”六个单元。具体板块的编者为:

第一章: “万物一体说慈爱” 黄意明

第二章: “天人之间” 金鸿达

第三章: “秩序与自由” 张谦

第四章: “扣响艺术之门” 杨赛

第五章: “不拘一格品艺录” 王云

第六章: “自然与人生” 段英

第七章: “诗意地栖居” 戚学英

第八章: “友谊天长地久” 熊凯

第九章: “两情脉脉” 黎辰珏

第十章: “故乡故园故城” 祁峰

第十一章: “每逢佳节倍思亲” 翁敏华

第十二章:“永恒的神话” 刘涵之

第十三章:“幸福之路” 吴云

第十四章:“养我浩然之气” 刘强

附录(论文写作) 秦惠兰

社会影响? 1


创意新颖体例独特选文精致

——读黄意明杨赛编《大学语文》

——《中华读书报》2009年9月7日版

黄意明、杨赛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梓行了。阅读这部主要面向艺术类院校的教材,不难发现编者匠心独运,在众多“大学语文”教材之外,开辟蹊径,寻求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契合点,体现出鲜明的编撰特色。

一、创意新颖

编撰这部教材的动机源于艺术类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迫切需要与目前艺术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矛盾。编者在总结出目前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的一些明显不足,特别是不适合艺术类院校的教学实际后,提出了开展“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构想,组成了以艺术院校一线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邀请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资深教师和熟谙艺术院校教学特点的教授加盟的编撰队伍,统一编写体例,明确编选标准,分工合作,统筹组稿,最终完成这部质量上乘的教材。

把编撰创意瞄准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契合点,无疑是新颖的。

人文教育的界定众说纷纭,教育界一般认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是通过相关的人文素材对大学生进行提升人生境界、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教育是一种美育,是人性美的培育。因此,非艺术类专业经常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反之,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情愫与艺术教育能否擦出火花来呢?从“大学语文”课程中寻求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点,堪称一种创新性尝试。

“大学语文”课程主要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传统“大学语文”教材注重通识,一般按照时代先后选录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众多教材选材上面面俱到,几乎是一部简明中外文学史。有些教材则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角度结撰,侧重古典文学的编选,几乎是《古文观止》与《唐诗三百首》的翻版。太全太专,都存在一些难免的弊端,诚如本书编者所言,“大部分教材偏重文学性,缺乏价值性和操作性,重复雷同,缺少专业针对性及忽视接受者的丰富多样性”。

因此,编写一部专业针对性强的“大学语文”教材便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教材针对艺术类院校编选材料,特别注重人文素材的遴选,为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的改版起了示范作用。

二、体例独特

围绕人文和艺术两大主题,本教材采取按内容分类的编排体例。

教材一反传统“大学语文”按时代先后或者按文体编排的体例,采取归类编排方法,确定为十四大类,选录材料,编撰成册。推敲十四章标题与选文,不难发现编者寓天、地、人三才于一体,致意于人与自然和谐,最终归依于人的心性发展的用心。

十四章虽按类厘定,实则统一于人性的发展,以经典文本为例讲述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历炼。自然、社会的一切因为人的存在而有了生命。

阅读教材,一则则富蕴哲思的古文成为读者的座右铭,古老的语言在年青大学生的心湖中激起涟漪,显示出永恒的生命力;一篇篇展示人与学术胜地、自然山水、异域客寮、故园热土、艺术作品、艺术大师、知己佳人等邂逅离合的清新作品,律动着人类的学术生命、艺术生命、情感生命;节庆犹如生命的节律,在文人的妙笔下生花绽放,正是人类赋予了律历特殊的生命意义。编者精心的归纳,以别具一格的体例展示出这幅生命的长卷,无疑也给予这部教材以强大的生命力。

三、选文精致

取精用宏。编者按照既定的编选标准,甄录作品避免与中学课文雷同,又尽量避免与诸多“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重复,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遴选节录,取精用宏,精品不惜篇幅,全篇选录;经典著作则精益求精,摘选最具代表性的断片,不做全面存目,不求面面俱到。选文精悍,使教学的可操作性强,不致于出现一篇小说上半年的现象。

针对性强。根据艺术教育的教学实际,编者选录了艺术家谈艺术的作品,以丰子恺、启功、吴冠中、梅兰芳、范曾等先生的切身之谈叩响艺术之门;同时,还编选了古今品艺评艺的优秀之作,其中不乏对艺术感悟生动的文学描述,如选录的三首唐朝古琴诗,金庸《笑傲江湖》的《授谱》段,琴声与听琴的描写便活泼生鲜;熊秉明先生的《看蒙娜丽莎看》既是对《蒙娜丽莎》感性的欣赏,又是一篇学术性札记,对训练大学生的艺术品格与学术素养都有一定的作用;像这样带有学术特色的文章还选录了弗洛姆《爱的对象》、史怀特《人道》、余秋雨《风雨天一阁》、范曾《徐悲鸿论》、陈鼓应《蝴蝶梦》等,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学术训练不无裨益。

凸显性情。中国历代文学“彬彬之盛,大备于时”,在学习上优秀的文学选本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从《国语》所载正考父校编《商颂》与旧说孔子删诗算起,中国编撰事业可谓历史悠久,历代传承,不乏经典选本,如《昭明文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便是。每一部选本,在选文定篇时,都有一个内在的标准,或注重于政教、或注重于翰藻,因人因时而异。这部教材的选文标准则颇具开创性,即特别注重作品的人文因素,重视性灵的抒发和情感表达,“把性灵之作、感悟之作作为首选”,选录作品多数是性情之作。

如张载《西铭》选段可谓谨严的理性之作,然其“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呼声,直击人心,有着超强的号召力,有谁认为其不是出于真性情呢?曹旭先生《客寮听蝉》不期然与“万树的蝉声”邂逅于“异国的夏天”,“淡淡的惆怅”被飞蝉“弹奏成秋天萧瑟的序曲”,句句字字,都是真情的流露,是“蝉”声撞击内心的波澜起伏,不是参“禅”体悟下的寂寥虚空。

新创意下的新教材,作为上海戏剧学院重点教材和上海市教委音乐表演艺术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即将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可以预言,这部融入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材将在大学生培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叶当前,文学博士,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社会影响 2?


根植于人文的艺术

——写在高等教育出版社艺术人文系列教材推出之际

?

杨赛

——《文史知识》2010年第7期

艺术的根,是长在人文里面的。没有哪一件一流的艺术品不蕴含着浓厚的人文底蕴,没有哪一位一流的艺术家不具备笃实的人文情怀。

物相杂,谓之文。在古代的中国,文的含义很广,有天文,有地文,有人文。日月轮换,斗转星移,暑往寒来,气盛气衰,这是天文。峻岭崇山,江湖河海,花开花谢,潮去潮来,这是地文。天人合一,是天地人的合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这是上天安排的生命节奏。不按这个节奏安排生活,就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要“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知者象水,周流而无滞;仁者象山,厚重而不迁。陇川漠漠,秦腔激越;水乡渺渺,丝竹绵绵。身居富饶之地,重死而不迁;家处贫瘠之乡,流转而不止。荆楚之国好淫祀,齐鲁之邦重礼仪。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习俗,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乡党,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学术,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思想,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艺术。

在天地之间行走的,是文人。文人被称为“文曲星”,是上天派来沟通凡间的使者。司马迁写《史记》,第一条就是要“究天人之际”。把字写在木牍上,印在纸上,刻在石头上,那是艺人。让真实的生命、真实的性情随笔挥洒,沾沾点点,走走停停,那才是艺术家。艺人做的是工匠活,艺术家做的是文人活。工匠活是养家糊口的,文人活是修身养性的。文人又叫墨客,知识又叫墨水。中国人最敬重一肚子墨水,最看不起胸无点墨。墨的浓度,就是文人血液的浓度。墨的温度,就是文人生命的温度。那一枝笔,是一支橹呢,在绿荫杨下的水道里招摇;是一匹马呢,在尘土飞扬的砂砾堆中奔跑。无一字无来处,无一笔无章程。那笔,在历史的长河里逶迤了数千年,似断非断,似连非连,染成了西子湖的半湖明月,点成了渭水城的满城风絮。

你看,在中国文人画里,高山流水之下有小桥人家,小桥人家之旁有通幽曲径,通幽曲径之上,慢慢行走的,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穿长袍,手提竹杖,行吟自得的文人。或是在竹林里,清溪边,古树之下,高台之上,支起一架古琴,对着二三好友,对着清风明月,对着万壑千岩,任情任性地弹一曲。

那,其实是一个梦,一个千古文人梦。这个梦酝酿在屈原的楚辞里,司马相如的大赋里,谢灵运的山庄里,王维的别业里,甚至,穷酸秀才的青灯黄卷里。大清天子倾全国之力建造圆明园,就是执意要生活在这个梦里。

线条宜少不宜多,每根绝对优美。设色宜淡亦宜雅,水墨最好,一黑一白,亦阴亦阳,色中亦有道。布局呢,宜疏不宜紧。山一程、水一程,长亭接短亭。层与层之间,是虚白,是氤氲,是节奏,是旋律,是气在流转。中国艺术的空间,不是物理的空间,而是诗意的空间,哲理的空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看中国画,得把画挂在墙上。你在对面坐下来,有事没事去端详。看久了,看入神了,不期然就入了画。这山,这水,这花,这草,这果,这树,这禽,这兽,这板桥,这茅屋,仿佛在哪里见过?想不起来了。是呀,这些意象,你还在孕育时,它就寄寓在你的基因里;你一出生,它就在你母亲的吟唱里;你一上学,它就在你老师的言传身教里!

你逃不掉的,你怎么能逃得掉。就算是你郁郁不得志,被贬到黄州、惠州、赡州,或是柳州,也要做一个骚客,将那满腹满腹的愁牢,笼罩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大雪天,三希堂,乾隆皇帝领着臣子们看法贴,千年之后还能感受到王羲之笔走龙蛇的那份温热。

中国的诗中有画。中国的画里有诗。中国的书法里有画。中国的画里有书法。中国的文人,是文学家、是书法家、是哲学家、是政治家、是宗教家,甚至,还是军事家。

一个“文”字,不期然掉在中国里,碾作尘,拧成水,铸造为青铜,烧制成瓷器。

李白的诗中有剑气,苏轼的词里有哲音。在天地之间尽情行走,采气养气成才气,潜气内转,感物而动,随时俯仰,设墨铺彩,鼓瑟鸣琴。

这,就是中国艺术的境界,最高、最自由的境界。

在中国的艺术里,有一股春草般的人文气息。

(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人文教材《大学语文》,黄意明、杨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作者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作者简介?


杨赛

杨赛,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研究员。公共基础部主任助理,副研究员。中国知名青年演讲家。上海市迎世博教授专家志愿者。

中国音乐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屈原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员、中国演讲与口才协会理事。

杨赛博士本科阶段从事沈从文研究;硕士阶段师从郭建勋教授,从事辞赋学、文学理论研究,博士阶段师从曹旭教授,从事任昉研究、六朝文体学研究、中国符号学研究;博士后阶段师从韩锺恩教授,从事音乐美学、音乐史料学、音乐文学、文史哲通识方面的研究;博士后阶段师从汪涌豪教授,从事文史哲艺通识方面的研究。杨赛博士从本科阶段开始撰写演讲稿、地域文化散文,文言的诗、词、歌、赋,电视记录片。这些作品,见诸于各种大报、小报,电台、电视台。

杨赛博士所授的课程有《中国音乐史料学》、《中国历代乐论选》、《中国音乐文学》、《艺术概论》、《中国音乐文学史》、《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史》、《中国音乐美学史》等。

杨赛博士极力推动人文与艺术的结合,极力进行全球化、人文化的探索,极力推动将人文艺术事业与整个国家的原创力相结合,构建中华民族的软实力。

杨赛博士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特别资助课题1项,霍英东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课题1项,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课题1项,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1项,上海市教委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课题1项,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课题1项、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课题1项。

杨赛博士在《人民音乐》、《音乐艺术》、《黄钟》、《交响》、《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学术月刊》、《文史知识》、《中国文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书品》、《学术探索》、《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追问音乐意义的存在》、《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论纲》、《音乐美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中国符号的困境与突围》、《新经典与新批评》、《祝尧的古赋论》、《孔子正名论与孔门文学观》、《王俭解选》等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学刊转载。主编全国性高等教育教材3部。

杨赛博士活跃在国内各机关、高校、企业的演讲台上,发表演讲近百场,培训听众近万人,所领世博教育、成才激励、公共关系、人文艺术、中华国学、文化产业、海上名师七大系列讲座四十三个专题,个个生动活泼,充满生命体验和人文底蕴,极富文化传播力。杨赛博士为上海各高校、街道、社区、中学以及西安交通大学、湖北省图书馆、宁波大学城图书馆、舟山图书馆、宁波鄞州高级中学等主讲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等主题多场,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

杨赛博士荣获上海市第七届社会科学年会优秀论文奖(2009)、全国散文论坛征文大赛二等奖(2009),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奖(2005)。

黄意明

黄意明,男,硕导,公共教学部副教授,华东师大文学硕士,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在上海戏剧学院长期担任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对美学、民俗学和哲学均有一定程度的造诣。出版过《中国咒符》、《古兵器》(两人合作)、《菊文化》(两人合作)等著作,参与编写的著作有《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导读》(副主编)、《中国神秘文化百科知识》等,并有学术论文多篇。在本校开设过《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美学基本问题》、《中外文学史》、《现代文学》、《大学语文》、《中国文化》、《留学生汉语》等课程。

祁峰

上海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

段英

段英,女,文学硕士,讲师,主讲过本科《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名作赏析》、《大学语文》和留学生的《中高级汉语精读》、《初级汉语听说》等课程。在《语文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2000年获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曾长期参与普通话测试及培训工作。2005年9月――2006年8月应邀在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任教一年。现为上海戏剧学院莲花路校区公教部教师。

黎珏辰

黎珏辰,瑶族,1978年生,籍贯广西德保。2001考入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刘兴均教授,攻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4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广西艺术学院社科基础部及艺术文化系教师,讲授《艺术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等两门课程。在2005-2006年度广西艺术学院课件比赛中,其独立制作的《艺术概论》课件获得三等奖;2006年被评为2005-2006年度广西艺术学院“优秀班主任”。

杨赛

杨赛,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研究员。公共基础部主任助理,副研究员。中国知名青年演讲家。上海市迎世博教授专家志愿者。

中国音乐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屈原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员、中国演讲与口才协会理事。

杨赛博士本科阶段从事沈从文研究;硕士阶段师从郭建勋教授,从事辞赋学、文学理论研究,博士阶段师从曹旭教授,从事任昉研究、六朝文体学研究、中国符号学研究;博士后阶段师从韩锺恩教授,从事音乐美学、音乐史料学、音乐文学、文史哲通识方面的研究;博士后阶段师从汪涌豪教授,从事文史哲艺通识方面的研究。杨赛博士从本科阶段开始撰写演讲稿、地域文化散文,文言的诗、词、歌、赋,电视记录片。这些作品,见诸于各种大报、小报,电台、电视台。

杨赛博士所授的课程有《中国音乐史料学》、《中国历代乐论选》、《中国音乐文学》、《艺术概论》、《中国音乐文学史》、《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史》、《中国音乐美学史》等。

杨赛博士极力推动人文与艺术的结合,极力进行全球化、人文化的探索,极力推动将人文艺术事业与整个国家的原创力相结合,构建中华民族的软实力。

杨赛博士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特别资助课题1项,霍英东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课题1项,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课题1项,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1项,上海市教委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课题1项,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课题1项、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课题1项。

杨赛博士在《人民音乐》、《音乐艺术》、《黄钟》、《交响》、《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学术月刊》、《文史知识》、《中国文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书品》、《学术探索》、《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追问音乐意义的存在》、《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论纲》、《音乐美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中国符号的困境与突围》、《新经典与新批评》、《祝尧的古赋论》、《孔子正名论与孔门文学观》、《王俭解选》等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学刊转载。主编全国性高等教育教材3部。

杨赛博士活跃在国内各机关、高校、企业的演讲台上,发表演讲近百场,培训听众近万人,所领世博教育、成才激励、公共关系、人文艺术、中华国学、文化产业、海上名师七大系列讲座四十三个专题,个个生动活泼,充满生命体验和人文底蕴,极富文化传播力。杨赛博士为上海各高校、街道、社区、中学以及西安交通大学、湖北省图书馆、宁波大学城图书馆、舟山图书馆、宁波鄞州高级中学等主讲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等主题多场,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

杨赛博士荣获上海市第七届社会科学年会优秀论文奖(2009)、全国散文论坛征文大赛二等奖(2009),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奖(2005)。

黄意明

黄意明,男,硕导,公共教学部副教授,华东师大文学硕士,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在上海戏剧学院长期担任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对美学、民俗学和哲学均有一定程度的造诣。出版过《中国咒符》、《古兵器》(两人合作)、《菊文化》(两人合作)等著作,参与编写的著作有《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导读》(副主编)、《中国神秘文化百科知识》等,并有学术论文多篇。在本校开设过《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美学基本问题》、《中外文学史》、《现代文学》、《大学语文》、《中国文化》、《留学生汉语》等课程。

祁峰

上海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

段英

段英,女,文学硕士,讲师,主讲过本科《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名作赏析》、《大学语文》和留学生的《中高级汉语精读》、《初级汉语听说》等课程。在《语文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2000年获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曾长期参与普通话测试及培训工作。2005年9月――2006年8月应邀在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任教一年。现为上海戏剧学院莲花路校区公教部教师。

黎珏辰

黎珏辰,瑶族,1978年生,籍贯广西德保。2001考入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刘兴均教授,攻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4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广西艺术学院社科基础部及艺术文化系教师,讲授《艺术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等两门课程。在2005-2006年度广西艺术学院课件比赛中,其独立制作的《艺术概论》课件获得三等奖;2006年被评为2005-2006年度广西艺术学院“优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