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大舜庙后墩遗址

大舜庙后墩遗址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大舜庙后墩遗址


大舜庙后墩遗址属新时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浙江省岱山县岱东北二村,为岱山三大古文化遗址之一,1983年发现,文化层厚约一米,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出土文物有陶片、石器、红烧土块和土胚等,有圆条形石斧、段石锛、柳叶形石簇、鱼鳍形鼎足、夹沙红陶、夹碳黑陶等,遗址与良绪文化及河姆度文化第四层年代差不多,距今有4000年历史。在发掘中,还发现有稻谷遗存痕迹,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此地可能是当年稻作文化东传日本、朝鲜的中继站和过境地。1989年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大舜庙后墩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

大舜庙后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岱山县岱东镇北二村衢山镇培荫后墩,南临公路,背靠山,东距范家岙约100米,西距凤凰咀山坡。遗址1983年烧窑取土时发现。文化层厚约1米左右。出土遗物有石斧、有段石(石奔),柳叶型石(石簇)、鱼鳍型鼎足以及陶片等。陶质有夹沙红陶、泥质红灰陶和夹炭黑陶。纹饰有绳纹、划纹、附加堆纹等。石器均为通体磨制,保存完整。采集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残片,可辨器形有釜、鼎、罐、象鼻形支座和豆等,纹饰有绳纹、划纹和凹凸堆纹,陶质较硬,火侯较高。破坏严重。出土文物与河姆渡第一文化层至良渚文化相同,且带有鲜明的海岛地域特色。

大舜庙后墩遗址,呈不规则梯形,长分别为320米和220米,宽分别为280米和105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该遗址原有水稻田和五处土墩组成,但三处已经被挖除,现仅存庙基墩和庙后墩两处,其余为阡陌纵横的水稻田。大舜庙后墩遗址,1983年当地农民烧窑取土时发现,文化层厚约1米,文化层堆积层次清晰。出土文物有陶片、石器、红烧土块和土胚等。陶片中可辨器型的有鼎(鱼鳍形鼎足)、豆以及胎壁较厚内含贝屑的陶片,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纹饰以素面为主,还有少量绳纹、划纹、附加堆纹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镞等,均通体磨光。按其出土文物的造型特点,大舜庙后墩遗址与河姆渡第一文化层和良渚文化相类似。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先民们已经涉足海上,开发了沿海岛屿,创造了古老的原始文化。大舜庙后墩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舟山群岛人类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保护范围:该遗址呈三角形,东北至山脚机耕路,南至机耕路,西北至泥峙公路,面积约2万平方米,在保护范围内,不得深层挖土,不得搞新建筑。由岱东镇人民政府负责保护管理。

相关研究


早在新石器时代,舟山先民已进入“耜耕农业”阶段。大舜庙后墩遗址与其他许多相关遗址的发现,出土器物,及人工栽培稻等,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实证。

新石器晚期,舟山农业由耜耕进入犁耕阶段。其文化内涵以石器、印纹陶和玉质饰品为主要特色。石器中有石(犁)破土器,为当时生产进步的重要标志;制作精美的玉器随葬品,表明私有制已经开始萌发。有关舜、禹二帝的种种史前传说,在文化遗存中亦有迹象可寻。?

大舜庙后墩遗址文化具备了良渚文化所拥有的文化特质,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玉器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图腾崇拜。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食物以水稻为主。

文化


黑陶文化

大舜庙后墩遗址发掘出精美的黑陶,促进了人们对舜时代的黑陶文化的更深入了解。根据《史记》记载,舜无疑是一位制陶专家。他在制陶方面肯定有独特的创造,并对黑陶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否则就不会在他制陶的河滨出现一年成村、二年成镇、三年成市的奇迹。这说明当时人们都慕名前往舜制陶的地方学习先进的制陶技术,因而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制陶行业,促进了发达的陶器贸易。

正因为舜对黑陶的创造和喜爱,所以他特别喜欢黑色,以致他的喜好也影响到禹和当时的社会。据古籍传说,有虞氏、夏后氏都尚黑,墨子行夏道,衣服用黑色布。韩非子说舜和禹都在木制饮食器、祭器外面涂漆,应当也是尚黑的意思。综上所述,出生于诸城的舜无疑对黑陶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称黑陶为舜陶应是当之无愧的。

舜文化

舜文化是启始于五帝时代绵延至今的中华文化瑰宝,是齐鲁文化的先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舜,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孝子的典型。他勤政爱民,提倡礼乐,选贤与能,躬行禅让制度。他不但受到人民普遍的爱戴,尤其受到孔子、孟子等儒家开山大师的推崇,所谓“仲尼祖述尧舜”,“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儒家传习的“五经”,其中最早的一部《尚书》(《书经》的第一部分即是《虞书》),包括《尧典》(后人分为《尧典》、《舜典》)、《皋陶谟》(后人分为《皋陶谟》、《益稷》两篇),以及《夏书》部分的首篇《禹贡》,都是记载尧、舜、禹的史迹的,其中心人物则是大舜。这些记载,寄托着儒家的太平盛世理想,故而历代儒家人士,无不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诗句)的愿望。

大舜的时代与龙山文化后期相当,约在四千年之前。那时青铜器刚有少量出现,而文字的雏形也在少数人中间使用。农牧业、纺织业、制陶及某些工艺的发展,已足以促成国家政体的发生。孟子称大舜是“东夷之人也”。近年我国东部考古的发现,足证那时确有一个昌盛的东夷文化圈,是它孕育孳生了齐鲁文化。齐鲁是我国主流学派儒家的发祥地,儒家思想来源于尧舜也是显然不争的事实。了解大舜,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有助于理解中国人的心态内蕴,也有助于探索人类精神活动的密码。

文物保护


除了自然风化对遗址特别是保存在地面上的建筑台基、夯土遗址的破坏以及自然灾害如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对遗址的破坏,是大遗址保护过程中面临的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因素外,五种人为破坏因素构成了大遗址保护面临的最大威胁:遗址所在地群众生产活动对遗址造成的破坏,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灌溉设施、修建道路、乡镇企业建设等;遗址所在地群众日常生活对遗址造成的破坏,如宅基地改建、扩建、用土取土、生产、生活垃圾堆放等;基本建设工程对大遗址的占用和影响;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如高速公路等对大遗址的占用和影响等;遗址所在地及其周边乱搭乱建、违章建筑等对大遗址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遗址内生活条件远远落后于遗址外,居民心理落差大,改善生活的愿望强烈,私设零散旅游点这类破坏地表生态影响遗址整体风貌的无序开发事件时有发生,给遗址保护带来很大压力。古文物的“原貌”“原样”不只是孤立的文物的原样,而是这些建筑物、文物的原样再加上它的周边环境的原样。对于环境的破坏,会影响遗址所固有的价值和意义。

1、加大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增强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与《文物保护法》的法制观念。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单靠文物部门的力量,难以对其实施全覆盖、全日制的有效管理和保护,更主要的是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2、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各界的重视,加快形成文物保护的整体合力。文物部门在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同时,要多向地方政府请示汇报,多与相关部门及社会公众联系沟通,建立起一种纵横联系、密切协作的机制,以赢得各方的配合支持,共同推进文物保护工作。

相关分词: 大舜 庙后 后墩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