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大师智慧书架

大师智慧书架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大师智慧书架


马可奥勒留(MarcusAurelius,公元121-180年):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沉思录》一书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奥勒留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版权信息


书 名: 大师智慧书架

作 者:(古罗马)(MarcusAurelius)马可奥勒留 (美国)(B.Russell)罗素等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

ISBN: 9787802119192

开本: 32

定价: 168.00 元

内容简介


《大师智慧书架》是由何怀宏、陈思宇和谢宗林共同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内容主要包括:沉思录、沉思录Ⅱ、道德情操论、幸福之路、智慧书、万能钥匙五个部分。

作者简介


斯多葛学派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产生的一个重要哲学派别,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绵长深远的影响。正是通过《沉思录》等少数传世之作,古代斯多葛派的哲学精神得以流传至今,并且深深植入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

编辑推荐


《大师智慧书架》是由马可奥勒留、亚当斯密和罗素共同编著的。

全世界唯一因道破致富的秘密而被禁的奇书。一本令比尔盖茨弃学从商的神秘著作。

目录


沉思录

译者前言一本写给自己的书

Book1卷一

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

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

Book2卷二

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

唯一能从人那里夺走的只有现在

Book3卷三

享受那你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的快乐

最长久的名声也是短暂的

Book4卷四

任何行为都不要无目的地做出

使你的智慧仅仅用于正直地行动

Book5卷五

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

寻求不可能的事情是一种发疯

Book6卷六

灵魂保持在一种状态和活动之中

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让人羞愧之事

没有人能阻止你按本性生活

Book7卷七

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

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东西

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

Book8卷八

幸福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义务

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

Book9卷九

与持有同样原则的人一起生活

在来自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

不同无知的人作无谓的交谈

Book10卷十

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

认识真正按照本性生活的人

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

Book11卷十一

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

总是想着有德之士

Book12卷十二

在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训练自己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沉思录Ⅱ

译者序

引领人们走向宁静、满足与幸福的传世经典

卷一

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

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与你有关的事要全神贯注

卷二

让你的意愿与自然和谐一致

好的生活是内心平静的生活

持久的满足胜过及时的行乐

卷三

与他人交往要有所警惕

将人生视如赴宴

责任体现在人际关系中

一而再、再而三地宽恕他人

卷四

智慧的生活就是理性的生活

戒除骄傲自大是走向智慧生活的第一步

智慧的人生,行重于知

必须时刻关注的只有自己

卷五

品德比名声更要紧

有道德的人生才是兴旺发达的人生

珍视你的思想与理智,忠实你的目标

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回应灵魂的呼声

卷六

从所有外物中获益

不选择焦虑,就没有焦虑的容身之所

不幸与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失败了还可以重新再来

卷七

尊敬暴君如同尊敬你的小瓦罐

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我们的本性

勇敢面对困难,不要悲叹哀怨

自由的真谛

卷八

镇定而谨慎地对待一切

自信和谨慎并不冲突

以正确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能力

卷九

顺应天意,遵从天命

安心地居留在已安排好的位置上

愉快地接受不可控制的事物

不要渴求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

死亡并不可怕

卷十

要了解友谊的真相

做自己心灵的伴侣

不因他人的错误而生气

一些经典的话

卷十一

在善恶判断上我们还需努力

只对意志可控之物作出判断

论一心想高升的人

卷十二

不要害怕短缺

犬儒主义者的精神

知足方能与自然和谐一致

过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道德情操论

译者序

告读者

第一篇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章论合宜感

第一节同情感

第二节论彼此同情的快感

第三节论通过他人的情感与我们的是否相合来评论他人的情感合宜与否的方式

第四节续前节

第五节论可亲与可敬的美德

第二章论各种感情合宜的程度

引言

第一节论源自身体的感情

第二节论源自特殊的想象偏向或习性的感情

第三节论不和乐的感情

第四节论和乐的感情

第五节论自爱的感情

第三章论处境的顺逆对人类评论行为合宜与否的影响

第一节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感通常比对快乐的同情感更为强烈,但悲伤的同情感通常远远不如主要当事人自然感觉到的悲伤那般强烈

第二节论雄心壮志的根源以及地位差别

第三节论钦佩富贵与藐视贫贱的心理倾向腐化我们的道德判断

第二篇论功劳与过失,即论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第一章论功过感

引言

第一节凡是看起来当受感激的对象,似乎都该受奖赏;同样的,凡是看起来当受怨恨的对象,似乎都该受惩罚

第二节论当受感激与怨恨的对象

第三节如果施惠者的行为未获赞许,则受惠者的感激便很少会有人同情;相反,如果加害者的动机未受谴责,则受害者的怨恨便不会有人同情

第四节前几节的要点重述

第五节功过感的分析

第二章论正义与仁慈

第一节这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节论正义感、自责感,并论功劳感

第三节论自然女神赋予心灵这种构造的效用

第三章论运气如何影响人类对于行为功过的感觉

引言

第一节论运气所以有这种影响的原因

第二节论运气的这种影响的程度

第三节论这种感觉出轨的终极原因

第三篇论我们品评自己情感与行为的基础,并论义务感

第一节论自许与自责的原理

第二节论喜欢受到赞美及喜欢值得赞美;并论害怕受到谴责及害怕应受谴责

第三节论良心的影响与权威

第四节论自欺的性质,并论概括性规则的起源与应用

第五节论概括性道德规则的影响与权威,以及这些规则应当被视为神的法律

第六节在哪些情况下,义务感应当是我们唯一的行为原则,以及在哪些情况下,它应当获得其他动机的赞许

第四篇论效用对赞许感的影响

第一节论合用的外表赋予所有工艺品的美,并论这种美的广泛影响

第二节论合用的外表赋予人的性格与行为的美,并论这种美在何等程度内可以被视为赞许该性格或行为的一个根本要素

第五篇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等情感的影响

第一节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美丑概念的影响

第二节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篇论好品格

引言

第一章论个人的性格中影响其自身幸福的那一面,或论审慎

第二章论个人的性格中影响他人幸福的那一

引言

第一节论自然女神按何种顺序把哪些个人托付给我们照顾

第二节论自然女神按何种顺序把哪些社会团体托付给我们帮助

第三节论博爱

第三章论克己

结论

第七篇论道德哲学体系

第一章论道德情感的理论应该探讨的问题

第二章论各种说明美德之性质的学说

引言

第一节论主张美德以合宜为本的学说

第二节论主张美德以审慎为本的学说

第三节论主张美德以慈善为本的学说

第四节论善恶不分的学说

第三章论各种关于赞许之原理的学说

引言

第一节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自爱的学说

第二节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理性的学说

第三节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感觉的学说

第四章论不同的作者处理道德实务规则的方式

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

上部不快乐的原因

第一章什么使人不快乐?

第二章拜伦式的不快乐

第三章竞争

第四章厌烦与兴奋

第五章疲劳

第六章忌妒

第七章犯罪意识

第八章迫害狂

第九章畏惧舆论

下部快乐的原因

第十章快乐还可能吗?

第十一章兴致

第十二章情爱

第十三章家庭

第十四章工作

第十五章闲情雅兴

第十六章努力与放弃

第十七章快乐的人

我的信仰

自然与人

美好的人生

道德的准则

个人的与社会的拯救

科学与幸福

附:东方与西方的幸福视念

智慧书

万能钥匙

……

文摘


道德情操论

第一篇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章论合宜感

第一节同情感

人,不管被认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显然还有一些原理,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幸福必备的条件,尽管除了看到他人幸福他自己也觉得快乐之外,他从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其他好处。属于这一类的原理,是怜悯或同情,是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不幸,或当我们深刻怀想他人的不幸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种情绪。我们时常因为看到他人悲伤而自己也觉得悲伤,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根本不需要举出任何实例予以证明。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的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敏锐强烈。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由于我们没有直接体验到他人的感觉,我们不可能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感受,除非我们设想在相同的处境下我们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即使我们的亲兄弟正在拷问台上遭受酷刑,只要我们本身还轻松自在,我们的感官便不可能使我们感受到他正在遭受什么样的痛苦。我们的感官从来没有,也绝不可能,带给我们超出我们自身以外的感受;只有透过想象,我们才能对他的感觉有所感知。而想象的机能,除非是向我们描述,倘使我们身处他的处境时,我们自己将会有的感觉外,也不可能以其他任何方式帮助我们对他的感觉有所体会。我们的想象所复制的,是我们自身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感觉,不是他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感觉。借由想象,我们把自己摆在他的位置,我们设想自己正在忍受所有相同的酷刑折磨,我们可以说进入他的身体,在某一程度内与他合而为一,从而对他的感觉有所体会,甚至我们自身也升起某种程度上虽然比较微弱,但也并非与他的感觉完全不相像的感觉。当我们这样对他的种种痛苦有所感知时,当我们这样接纳那些痛苦,并让那些痛苦变成我们的痛苦时,他的种种痛苦终于开始影响我们,于是我们一想到他的感觉便禁不住战栗发抖。因为,正如任何痛苦或穷困的处境都会激起悲伤的情绪那样,所以,设想或想象我们身处那样痛苦或穷困的处境,也会激起同一种情绪,其强弱视我们的想象鲜明或模糊的程度而定。

这就是我们对他人的不幸所以有同情感的根源。正是借由设想和受难者易地而处,我们才会对他的感受有所感知,他的感受也才会影响我们。这一点有许多明显的事实可以证明,如果有人认为它本身还不够明显的话。当我们看到一根棒子正对着另一个……

相关分词: 大师 智慧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