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大秦岭

大秦岭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大秦岭


《大秦岭》是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电视台联合出品的8集纪录片。2010年1月1日晚起,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探索发现》栏目首播。文字版《大秦岭》也将于2010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文名:大秦岭

出品时间:2010

出品公司:陕西省委宣传部等三家单位

制片地区:中国

导演:康建宁

集数:8集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10年1月1日-8日



音乐团队


作曲:张大为

领唱:倪妮

演奏: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指挥:刘铮

合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附属合唱团

分集片名


宏基伟业

在秦岭的萌庇下,秦王朝不但完成了中华统一的春秋霸业,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以农为本”的基础,开创了中华农业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山佑汉脉

在巍峨的秦岭之中,汉王朝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此外,沿着一条条秦岭古道,造纸术等中华文明的文化遗存,更是穿越千年时空留后传世。

盛世佛音

莽莽秦岭之中,佛教在唐朝完成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谈起中国文明,后世人每每神往的是大唐王朝,而佛教文化便是盛唐文明尤为绚丽的一朵奇葩。

高山仰止

老子的《道德经》在秦岭著成,从这里流传,而以《道德经》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亦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两座并持高峰。

感恩秦岭

从秦岭流淌而出的河流浇灌了中国十三个封建王朝,又承载着今天“南水北调”的使命,牵系着中国的未来。

万类霜天

秦岭深处的洋县是地球上唯一的朱鹮营巢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彰显。

生息与共

秦岭密林深处,熊猫等珍稀动物在此自由的生活着,这里不但被称为野生动物的乐园。也被国际最大的自然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称为全球第83份“献给地球的礼物”。

秦风雅颂

从李白的《蜀道难》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从王维的《辋川图》到山水田园诗派,面对秦岭,历代才子或挥笔豪放,书写秦岭的雄浑、奔放,或淡雅、内敛,挥洒自己对秦岭山水的感悟。

本片特色


《大秦岭》刷新了多项国内有关纪录片的纪录,也创造了业内许多“第一”。

首先,这是国内第一次花费一年时间,拍摄一部关于秦岭的纪录片。而且,担纲总导演的康建宁曾执导过著名纪录片《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对重大题材的把握经验丰富。

此外,《大秦岭》第一次以纪录片的形式从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来审视一座山脉。《大秦岭》还第一次在纪录片中用唐诗作为主题歌,参与词曲创作的人数之多、投入拍摄时间之长也都在国内同类题材的拍摄中少见。国内一流的制作团队,也是《大秦岭》大制作的亮点之一。摄制组其他30余位工作人员,也都是曾承担过《舞动陕西》《望长安》等大型专题片制作的主创人员。 这次,《大秦岭》摄制组还专门抽调出一个采访组,奔赴全国各地,遍访那些来自水利、动物、植物、气候、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顶尖专家。

102位专家学者参与了八集纪录片的拍摄访谈,这在国内同类题材中并不多见。摄制组跑了北京、上海、杭州等许多地方,与众多国内顶级专家对话,最后整理出的访谈记录足有100万字之多,工作量巨大。

拍摄历程


摄制组里有很多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但以往也从未如此近距离地深入秦岭。

在拍片时,《大秦岭》执行总导演杨光表示,“我第一次发现秦岭这么美,美得让人惊叹!后来,我又了解到许多有关秦岭的重大历史事件,不得不重新审视它的价值和地位。” “像我这样在秦岭脚下生活了数十年的人,也是因为拍摄《大秦岭》这部片子,才第一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到秦岭的故事,探寻到它古老的历史。这才发现,我以前了解的都是表面上东西。”“单说秦岭的水,就为陕西乃至全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秦岭是丹江、汉江的发源地,在南水北调中路工程的库存总量中,来自秦岭的水就占到了70%,由此可见,秦岭的水养活了多少人啊!”

经济效应


纪录片《大秦岭》在央视播出的消息被各大媒体披露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当时纪录片还没播出,而由《大秦岭》引发的一些经济现象已开始露头。

位于秦岭北麓的翠华山景区每年冬天都要搞滑雪节,可2009年的滑雪节比往年提早了十天举行,景区的工作人员说,早在2009年夏天他们就听说陕西电视台正在拍摄《大秦岭》的消息,后来得知该纪录片2010年1月1日起要在央视播出,所以在搞旅游活动时就把这个因素考虑了进去。翠华山滑雪场负责人张铁军说,纪录片《大秦岭》的播出,一定会吸引许多不了解秦岭的海内外游客萌发前来观光旅游念头,翠华山滑雪场工作人员也正在考虑如何抓好这一难得的旅游商机。

除了旅游景区抓住《大秦岭》想打旅游牌外,这两天许多网站也把《大秦岭》作为增加点击率的一个卖点,一些网站还专门开设了纪录片《大秦岭》的专版。西部网新闻责编韦海表示:“在短短几天时间内,网友在专版里发布了上百条帖子,也是有十几万的网友关注这些内容。大家对这部片子当中一系列历史文化的看点,人文精神的焦点和现实意义的热点是非常期待。”

视频正文


第一集:宏基伟业

生活在终南山里的人大概都知道,他们现在赖以生存的这座山岭曾经养育了他们的祖先。他们的祖先是秦人。但是有一件事他们未必都很清楚,那就是这些被称之为秦人的人后来又翻天覆地地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自古以来,秦岭就充满着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就连它名字的由来都还是个谜。究竟出自谁口,得于何时,史学界至今还莫衷一是,只有一种观点被普遍认可,那就是它源于古代秦人和秦帝国的威名。所以,这座横亘在中国内陆腹地的巨大山系,就叫秦岭。古老的地理学认为,中国大陆众多山脉的根是昆仑山。因此,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岭被称为昆仑;后来,又因为秦岭矗立在秦国都城之南,所以秦岭又被称作终南山,或者南山。

直到公元一世纪,司马迁在他那著名的《史记》中,写下“秦岭,天下之大阻”这句话之后,秦岭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

当这座横亘在中国大地之上,绵延1600多公里的山脉告别“万世之宗”的昆仑山之后,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奔向中原大地的漫漫征程。途中,一座座高峻的山岭又加入到秦岭逶迤东进的阵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山系,它西起甘肃,穿越陕西,东至河南,最终把中国大陆一分而为南北两半。 一座非凡的山脉,必然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截至到上世纪5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把中国南方和北方,笼统地归结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那么,在中国大陆上真正意义的南北方分界线究竟应该在什么地方呢?终于,科学家们一致认定,以秦岭为界,在中国版图上划出一道东西向的横线,做为南北大陆地理分界线。这条不同凡响的横线,就是位于中国大陆南北中轴线上的秦岭和淮河。冬天到了,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寒风凛冽,冰天雪地,人们守着热炕、炉火,才能度过这个寒冷的季节;而秦岭以南与关中地区仅一山之隔的汉中盆地,却依然青山绿水,春意融融。人们忙碌着撒网捕鱼,播种收获,尽情享受阳春三月般的舒适与温暖。寒流过后,皑皑白雪覆盖了大江南北,霜冻天气可以越过南岭,把逼人的寒意推进到北回归线横穿而过的广东。而远离北回归线近一千公里的四川盆地,却依然百花吐艳,遍地流芳,成为中国境内除海南岛以外,唯一一个免受霜冻之害的省份,而这一切秦岭山脉所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一座山脉居然能够改变中国大陆的自然格局,其地位的显赫足以令人崇拜。而还是这同一座山脉,孕育滋养出一个日后创立千秋伟业,统一全中国的古老族群,面对这时的秦岭恐怕任何人也不得不肃然起敬了。这个由秦岭庇护的古老族群,也就是两千多年前被称之为秦人的人,从秦岭出发历经五百多年的漫漫征程,在华夏大地上掀开了一场波澜壮阔,最终改变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帷幕。 周孝王时期,秦先祖伯益第十一代孙非子牧马有功,经历二三百年失姓亡国屈辱的秦人,终于恢复了被剥夺的赢姓,跻身西周贵族行列。公元前763年的华夏大地上,春秋争霸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历史上一个英雄辈出,摧枯拉朽的时代即将到来。这一年,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做出一个大胆的举措,他要把秦人都城,从西汉水上游的西陲,迁往宝鸡境内凤翔县长青镇,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搬迁,其中背后的意图是迈出了挺进关中,觊觎中原的关键性一步。秦文公貌似小心翼翼的向东推进,对秦人和中国历史来说,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岭庞大而绵延的身躯,以略带弧形的走势把富饶的关中平原揽于怀抱,而秦岭高大险峻的层层山峦,又有效地阻隔了来自东南方向的刀兵威胁。如果说秦岭为秦人在关中的聚集形成了安全之势,那么纵灌八百里秦川的渭河水就成为了秦人立足关中的生存之本。秦文公进入关中之后,秦人就开始从半农半牧时代,一跃而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到了秦穆公时期,强大的农业基础,使秦国脱颖而出,跻身春秋五霸行列。公元前647年,秦国近邻晋国遭遇饥荒,国内粮仓十室九空。晋惠公向秦穆公求救,购买粮食,以度荒年。据《左传》记载,当时秦国向晋国运送粮食的船只,从秦都雍城出发,沿渭水东进,再转陆路和漕运,抵达晋国。八百里路程,运送粮食的船队白帆相望,首尾相接。秦人就是用这样的历史事实为后人留下了“秦晋之好”的典故。其实,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文公并不是在关中平原的土地上播下种子的第一人,早在他3000多年之前,生活在浐河和灞河冲积而成的浐灞三角洲的半坡人,就已经在这里种植关中平原最早的粟和油菜了。而与半坡人不谋而合的是,生活在西秦岭的大地湾人,也在距今800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以黍为辅助食物了。

秦人能够立足具有悠久农业文明的关中平原,就等于拥有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粮仓。秦景公是秦人入主关中后,第一位将秦国势力推向中原的国君。他继承发展周人的农业技术传统,按照自然天象和天文历法安排农事,关中地区农业由此进入发展时期。公元前451年,奴隶制的苍茫暮色悄然落下,一场新的社会变革,正在酝酿之中。三百多年间的诸侯争霸,最终分化并重新组合为齐、楚、燕、赵、卫、韩六国,它们势必要与秦国瓜分天下,利益的冲突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变得更加复杂激烈。为了强大自己,战胜对手,卫国利用李悝、楚国启用吴起变法图强,其它各国也纷纷废除西周遗留下来的井田制,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化。当时的秦国,虽然疆域不断拓展,却怎么也改变不了在中原各国君王心目中的弱小地位,所以秦国依然是常常被人忽略,甚至蔑视的国家。

第二集:山佑汉脉位于秦岭南麓洋县境内的一座小镇,名称龙亭。龙亭镇名字的来历和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古代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东汉龙亭侯蔡伦。早在1800多年以前,已经厌倦了宫廷内你争我夺,危机四伏的蔡伦,每有闲暇,便经常带养子和亲属,来到洋县这里的封地,徜徉在山光水影中调养身心。由于这位地位显赫的宦官光顾,给这座秦岭深处的小镇带来无尽的荣耀,同时古老的造纸工艺也随之来到了洋县。公元105年,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材料,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纸。当蔡伦把这种开创人类文明史的纸张呈现给汉和帝时,皇帝龙颜大悦,下诏在全国推广。造纸术的出现,不但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也为蔡伦的命运带来了新的转机。

公元一世纪,就在东汉皇帝已经开始用“蔡侯纸”下诏行文,颁布政令时,西方的欧洲人还在羊皮上书写文字,而埃及人也在用一种非常原始的纸莎作为书写材料。由于笨重而昂贵,极大限制了文化的交流与文明的传播。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造纸术向西方的传播竟然和一场战争关系密切。随后,源自中国的造纸术又随着阿拉伯大军迅速传到叙利亚、埃及、摩洛哥,并在公元10世纪以后,传入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各国。 到19世纪初叶,造纸术已遍及世界。

造纸术的出现,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就在蔡伦发明造纸术的3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07年,和项羽结盟推翻秦王朝的刘邦,攻克武关,沿秦楚古道,乘势北上,从蓝田翻过秦岭,抢在项羽前面,攻入秦国都城咸阳,将秦二世赶下王位,拉开了建立西汉帝国的序幕。然而,就在刘邦准备和项羽分享推翻秦王朝胜利果实的时候,鸿门宴上的死里逃生,让刘邦不得不再次面对生存与死亡的抉择。项羽最终不仅没有允许项庄的利剑刺向刘邦,还封刘邦为汉王。西楚霸王的一念之差,留给自己的,是最终将他逼上绝路的强硬对手,而留给历史的,是一个在秦岭深处酝酿崛起的大汉王朝。从关中到汉中,刘邦要翻越的,不仅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秦岭险阻,更有无尽的失落与绝望。再次走在几个月前还意气风发,最终攻占咸阳的子午古道上,被项羽逐出的刘邦此时的心情灰暗无比,前路漫漫,一片凄凉。他一定没有意识到,一个足以让后人引颈仰望的王朝,将会在秦岭的荫庇下从他的手中横空出世。在尾随刘邦前行的队伍中,还有一个对日后大汉江山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人物,这个人名叫张良。秦末汉初的军事谋略家张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刘邦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协助刘邦制订了许多军事作战方略,对刘邦夺取楚汉战争的胜利,最终建立起西汉王朝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后人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的其实就是张良。

在汉中以北以及东南,是高耸绵延的秦岭,而在它的南面有大巴山环绕。由于高山隔阻,来往交通十分不便,以至于在秦朝以前,盘据在仅仅一山之隔的关中的统治者,对秦岭以南的巴蜀大地几乎一无所知。

第三集:盛世佛音

莽莽秦岭之中,佛教在唐朝完成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谈起中国文明,后世人每每神往的是大唐王朝,而佛教文化便是盛唐文明尤为绚丽的一朵奇葩。

在蓝田县秦岭深处,有一条静谧幽深的山谷,名叫辋川。远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辋川就是水波含翠,山林相映的地方,盛唐大诗人王维晚年也就是在这里忘情山水,吟诗作画的。在他那首流传了上千年至今毫无褪色的《山居秋暝》中,王维是这样描述秦岭山水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母亲是一位对佛教有着虔诚态度的人。就是因为曾经梦见了印度一位著名居士维摩诘,于是便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字号摩诘。就在长大成人的王维官至尚书右丞,万人垂涎的仕途前景一片光明之际,这位名震诗坛的大诗人却辞官远去,沉醉于秦岭的山光水色之中,每日里悠闲自得的王维谈禅赋诗,礼佛作画,过起了超然尘世的隐居生活。王维一生曾四次出家隐居,其中就有三次选择了秦岭。做尚书右丞的时候,他甚至还在家里供养着僧侣,为的就是与他们说佛谈禅,探讨佛教真谛。有人记述王维当时生活时说,“平日茹素,不着彩衣,居室当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禅僧一般的生活。”这时的王维,以松林明月作伴,与湖光山色为友,终日里赋诗作画。秦岭山中那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色,陶冶着他的性情,这一阶段,王维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至高境界。

公元八世纪中后期的盛唐,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巨星荟萃并且交相辉映的时期。就在王维沉迷于秦岭山水,将自己塑造成一位超然尘世的诗佛形象的时候,潇洒飘逸的一代诗仙李白正在盛唐大地上四处放歌游走;悲天悯人的诗圣杜甫也沿着秦岭山路踽踽西行,朝着他诗歌创作的巅峰而去。大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画家吴道子、阎立本,此时也在用他们千古不朽的笔墨,共同塑造着大唐盛世空前绝后的艺术精神。

佛教是在大唐帝国立国五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来到中国的。

1600多年前就坐落在这里的寺院——草堂寺,寺院虽小,气度不凡,因为这里安葬的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巨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生活在公元4世纪,原籍天竺,生于西域古龟兹国。鸠摩罗什七岁出家,二十岁受戒,三十岁开始讲经,渊博的学识与声名很快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原。鸠摩罗什来到长安的那年51岁,这时的长安虽已成为后秦都城。但后秦皇帝姚兴对鸠摩罗什的崇敬与前朝皇帝相比并没有丝毫改变。姚兴专为鸠摩罗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立经书翻译场院,并派僧侣三千,协助鸠摩罗什工作。就这样,费尽心血与智慧的鸠摩罗什在秦岭四季弥漫的山岚雾霭之中,十二年间由一盏青灯相伴,翻译佛经94部,共425卷,总计300多万字。可以说,是鸠摩罗什的贡献让晦涩深奥的佛教教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语言文字,走向了中国社会,接近了普通民众。

就在鸠摩罗什圆寂200年后的公元618年,大唐帝国的建立使得经历四百年分裂与战乱的中国,再一次迎来了和平统一的曙光。八年后,一位旷世奇才,从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杖,登上了大唐皇帝宝座。

这个人,就是唐代历史上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从此,一个纵横四海,令后人无限仰慕的大唐帝国,气宇轩昂地登上了公元七世纪的世界舞台。唐帝国的强盛崛起,自然震撼与吸引了各国统治者的目光。邻近中国的日本、朝鲜等国,纷纷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据记载,当时仅日本官方派出的遣唐使就多达数万人。在这些人当中,对唐朝政治、法律以及经济感兴趣的不在少数,而原本来自西域居然又被高度融合与发展的佛教文化,更是得到人们的推崇与赞服。

盛唐之时,中国和日本之间佛教文化的交流达到高峰,而走在这条文明传播之路上的先驱当属和尚鉴真。为了弘扬佛法,鉴真前后六次越海东渡,无情的海浪一次又一次地使鉴真的雄心壮志遭受挫折,就在第五次东渡过程中,鉴真因染病而导致双目失明,但留存在鉴真心中的弘法信念并没有因此泯灭,终于,在公元753年,历尽艰辛,第六次东渡的鉴真第一次踏上了日本国土,实现了多年的宏愿。

这一年,他66岁。鉴真和尚受到了世界的赞许,他的顽强东渡无疑是大唐第一人,但是从大唐佛教源头的角度来说,鉴真的前面还有先行者,就在他踏上日本国土126年之前,一位唐代僧人已经走上了西行取经的漫漫长路。

长安城内,始建于公元652年的佛塔名叫大雁塔。与其他佛塔不同,唐高宗李治建造大雁塔的目的,除了供奉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佛教经典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以大雁塔庞大而华丽的身躯向前来长安朝拜、进贡的各国使臣展示大唐帝国的国威。玄奘和尚是在贞观二年,即公元627年,起身前往印度的。踏上西行之路的玄奘27岁,这位日后终于名震中外的翻译家、旅行家、佛学大师和中印文化交流的开拓者,从长安出发的那一刻,大唐盛世还在孕育之中。但当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将秦岭山中的晨雾一扫而光的时候,玄奘被这座山岭的高迈雄浑所深深震撼。他似乎预感到,一个伟大而强盛的时代即将在这座大山的护佑下诞生。那一刻,秦岭的深沉博大给玄奘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多年以后,当玄奘再一次面对这座山脉时,他敬仰有加地称秦岭为“众山之祖”。

接下来,唐太宗下诏成立国立译经院,由朝廷出资供养,召集全国各地寺庙高僧聚集长安,协助玄奘翻译佛经,并封玄奘为“三藏法师”。唐太宗同时嘱托玄奘把自己在印度学佛十七年的所见所闻记录成书,以供国人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了由玄奘率众完成并且千年流传的巨著《大唐西域记》。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接受玄奘请求,亲自为玄奘主持翻译的佛教经典《瑜伽师地论》撰写序言,这就是在其后为大唐文明带来无限荣光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李世民亲自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述了玄奘西天取经的盛事。皇帝的文章当然应该流传千古,可是又有谁的字能与天子的文章相匹配呢?只能是书圣。但当时,晋代书圣王羲之作古已经250多年了,怎么办呢?由于取经是一件佛教盛事,长安城内弘福寺的高僧怀仁和尚决心收集王羲之的字来对应李世民的文章,据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他奏请朝廷昭示天下,谁能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典故。玄奘到了晚年,大部分时间住在唐高宗为他建造的大慈恩寺内翻译佛经。唐代佛教这时已经在对印度佛教全面梳理、系统诠释的基础之上,同时高度融合了中国本土的文化精神,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佛学体系,而这一切,又通过丝绸之路向外广泛传播,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的大唐都城长安,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佛学文化中心。

从整个佛教发展来讲唐代佛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印度的佛教到了13世纪以后,在印度本土基本上就灭绝了,没有了,真正保存下来的中国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是通过中国影响了世界上其它的国家,所以也有人说,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

“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透过古人的诗句可以想见,在一千多年前,莽莽苍苍的秦岭山中是怎样一派蔚为壮观的学佛盛景。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深夜,秦岭上空星辰低垂,暗淡无光。一代佛学大师玄奘,在翻译完成他从印度带回的600余卷佛教经典之后,溘然长逝。

一生对玄奘充满敬意的唐高宗听到消息后,仰天长叹道:“朕失国宝矣!”满朝文武,悲哽流涕,为大唐上空一颗文化巨星的陨落,悲痛欲绝。

唐高宗罢朝三天,将玄奘灵柩安放大慈恩寺,供百姓吊唁,就在玄奘安葬那天,古人描绘“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余万人”。

玄奘曾经嘱托弟子,去世后把他葬在能看到“万山之祖”的秦岭脚下。唐高宗根据他的遗愿,将玄奘遗骨安葬在秦岭山区的白鹿原,后来又改葬紧依秦岭的少游塬兴教寺。

位于关中平原的历代帝王陵墓,几乎都选择了与秦岭隔水相望的形制。中国古老风水学解释这种现象时说,因为源头联在遥远的昆仑山,所以秦岭山脉就成为建都关中平原历代帝王的龙脉。

安卧在这座巨大陵寝里的人,就是大唐一代女皇武则天和他的丈夫唐高宗。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

有谁知道,为了这一天,武则天苦苦等候了三十年。

尽管有人认为,武则天是不合礼制的窃国者。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位在唐太宗死后削发为尼,又在秦岭山中敬业寺度过三年时光的女皇,却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关键性人物。

武则天出生的时候,佛教已经广泛流行于民间。武则天入宫不久,就曾经接触过刚刚从印度取经回来的玄奘法师,并且从此开始研读佛学。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对于推进佛学的深入与传播,武则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这时的长安城内早已是佛学鼎盛,国人几乎到了无学不佛的地步。

在武则天去世114年之后的公元819年正月,整个长安城还沉浸在传统节日的喜庆之中。而就在这个时候,被誉为“百代文宗”的文学大家、吏部侍郎韩愈,却情绪低沉,无奈与绝望笼罩心头。

扶风法门寺,是关中地区最古老的皇家佛教寺院。由于寺内佛塔之下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的佛骨舍利,法门寺因此就成为大唐帝王顶礼膜拜的地方。从太宗五年开始,大唐每隔三十年就要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迎请佛骨法会,其间,从长安到法门寺的百里长路拥众百万,皇室也为这样的活动大肆耗费钱财。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下诏,将佛骨从法门寺迎请至长安供奉三天。韩愈得知这一消息,挥笔写下《谏迎佛骨表》上奏,竭力反对这样的活动。

韩愈的言论激怒了唐宪宗。他当即下诏,处死韩愈。在众位大臣的苦苦哀求下,韩愈最终免去一死,随即被逐出长安,发配潮州。

这一年,韩愈51岁。在赶赴潮州的路上,距离蓝关不远的地方就是辋川,当年看破红尘的王维,就在那里隐居。沿山谷再向前去,还有王维时常探幽寻访的佛教寺院。同为大唐文人,王维远离喧嚣,换来的却是安然心境和秦岭山水,而此时,自己却不得不以垂老之身,流落千里之外的荒蛮之地。

在漫天风雪之中,韩愈立马驻足,遥望远处被茫茫雪雾遮掩的家园,为自己迷茫黯淡的前途与命运,也为一个爱恨交加的王朝,留下了他那首被后世永远传诵的著名诗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第四集:高山仰止

每年到了四五月份,也就到了最能够展示秦岭生命力的季节。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乘势北上,沉默了一个冬季的茫茫群山,仿佛一夜之间就会变得满目葱茏,迸发出无尽生机。距今一千多年以前,被称为中国古代医药学奠基者的孙思邈,就是在太白山脚下度过了48年的漫长时光,在这里完成了他那部重要的药物学著作《千金方》。

就在孙思邈被中国道教尊为医圣之后,他在秦岭隐居的动因被披上了神秘的色彩。无论怎么说,孙思邈从小就喜爱“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哲学智慧确是有据可查。据史书记载,孙思邈20岁的时候,就能把老子著述的《道德经》倒背如流。 天人合一,阴阳协调,辩证施治不单是孙思邈研究医术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中华中医文化的精髓,而这种辩证思维哲学的创立者,就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奠基人老子。

公元前771年的烽火之乱后,安享礼乐盛世275年的西周王朝,不得不放弃苦心经营的国都镐京,东迁洛阳。周王室如日暮西山,一天天走向衰微,中国历史进入了诸侯纷争,争夺霸业的春秋战国。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雄心勃勃的各路诸侯,在以黄河和渭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大地上,展开了持续500年之久的霸业争斗。剧烈的变革和动荡,为中国缔造了一个具有思想解放,个性张扬与人格凸显特征的时代。一时间,儒、墨、道、法,诸子百家,择木而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空前活跃的文化奇观。

位于秦岭山中的楼观台,2500年前因为有了与老子的联系,自古至今声名远扬。直到今天,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的游人,还是要虔诚毕恭地给老子,这位和西方的苏格拉底一样,为人类思想夜空带来犀利光芒的圣贤,点上一柱感恩的香火。

第五集:感恩秦岭

20世纪初年,孙中山先生在规划中华民国未来的图景时,把“引江济河”、“引洪济旱”这样的文字写进了那篇著名的“建国方略”。这恐怕就是中国南水北调远景最早见诸文字的领袖思维。然而当时的中国现实却只能使蓝图搁置于蓝图。

1931年,长江洪水淹没武汉。痛心疾首的爱国人士立即向国民政府递交了一份引部分长江水导入渭河的治水方案,他们重申孙中山先生引江济河的治国方略,并且在方案中说,“像我们这样一个水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怎能放几十亿立方米的洪水泛滥成灾,害人后,白白流入大海呢?”这个方案既痛心于长江导致的南涝,又顾及到了以渭河为标志的北旱,赤子之情与科学理性并存。可是,杜鹃啼血一般的呼吁也依然归于尘封。最终,悄无声息了。追根溯源,渭河和汉江这两条旱涝两极分化的河流,竟然出于同一座山脉。这座山脉既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气候分界线,同时又是大江大河的分水岭。它就是横亘在中国版图坐标中心的秦岭。在秦岭的南麓和北麓分别流淌着上百条大小河流。其中,北麓河流最终被渭河一网收尽送给了黄河,而南麓的河流又被汉江总揽一身交给了长江。

新中国建立后的1953年2月,毛泽东来到长江,他问身边的水利专家林一山,“能不能把南方的水调一部分到北方呢?”。林一山回答说“汉江有可能。因为汉江与黄河、渭河隔着秦岭平行向东流,越往东地势越低,水量越大,而引水工程规模就越小。”毛泽东说,“你回去以后立即派人勘察,一有资料就即刻给我写信。”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南水北调这一人类历史上又一幅宏大的水利工程蓝图形成了它的基本框架。历经半个世纪的勘测、规划和论证,在比较50多种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南水北调和三峡水库两大工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初,相继被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第五次会议列入国家发展十年规划,随之步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纵贯中国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分东、中、西三线兴修现代运河。这一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震动了世界。

第六集:万类霜天画家万鼎所说的这个鸟,名字叫朱鹮,在我国古代被称为朱鹭。唐代诗人张籍曾有诗云: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剪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这首诗是张籍游历秦岭时,看见朱鹮身姿华彩后有感而写的咏物诗。

朱鹮是古老的鸟类之一,它比人类历史要久远得多。据考古发现,油页岩中的鹮类化石表明,它生活在距今约6000万年的始新世时期 。因此,朱鹮是难得的“活化石”。 1960年,第十二届世界鸟类学会议将其列为“国际重点保护鸟”。成年的朱鹮体长约77厘米,长长的嘴像一根弯管,嘴端呈朱红色,身体背部的羽毛呈灰白色。朱鹮的翅膀后部和尾下侧都泛出朱红色,在阳光下飞翔时,翅膀透着淡红色的光芒。 朱鹮曾经是分布非常广泛的一个鸟种,历史上西伯利亚、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东部北部的很多省份都有朱鹮分布的记录。人类发展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人口膨胀、森林破坏、战争和人类狩猎,已经在这个地球上生活了六千万年的朱鹮,栖息地越来越小,种群也越来越少。

1963年朱鹮首先在俄罗斯踪迹全无,当时沉浸在前苏联西伯利亚开发成功中的人们却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 1975年,朝鲜半岛最后一只朱鹮在人类的视野中消失了。朝鲜诗人泪流满面地唱道:依稀可见,仿佛看见,但又看不见的鸟。 1952年,在日本进行的全国鸟类调查中,仅佐渡县和能登半岛发现32只朱鹮。日本政府立即将朱鹮上升为“特别天然纪念物”强化保护。然而到了1979年,日本全境只剩下8只朱鹮。 1981年为了使朱鹮摆脱濒临灭绝的境地,日本政府决定把最后6 只野生朱鹮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同时也向世界宣告日本野生朱鹮从此绝迹。日本的诗人同样哀叹道: 烧炭的烟随风飘落在山岭上,朱鹮的栖身之处将不复存在。国见山旁的溪谷和原野里,朱鹮的身影将渐渐消失。朱鹮在日本被视为圣鸟,他们对在自己国土上消失的朱鹮表现出了无限的哀伤,越过海洋穿过高山,日本人把寻找朱鹮的一线希望寄托在中国大陆上,他们深知唯有这片广袤的土地,是朱鹮继续生存下来的希望所在。

20世纪30年代我国还有14个省份可以见到朱鹮。50年代在陕西、甘肃一些地方的稻田和河坝还见到觅食的朱鹮和它们在大树上搭建的巢窝。60年代我国的鸟类学家只在陕西省的秦岭采集到标本。从此之后在中国也没有了朱鹮的消息。

第七集:生息与共秦岭,一座美丽的山。

在地理学家眼里,秦岭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动物学家眼里,秦岭将动物区系,划分为古北界和东洋界。用通俗的话讲,秦岭北麓的动物多为北方物种,而南麓多为南方物种。由于秦岭山地南北存在着地貌气候和植被等自然因素的显著差异,因此造成动物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在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地都是极为罕见的。两类截然不同的动物在一座山交会、融合;使秦岭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动物乐园。

2009年5月,雍严格就要退休了,在退休之前他想再去一趟三官庙。十几里的山路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这条路他已走了三十多年,只是今天再走这条路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官庙是秦岭山脉中一条山谷的名子,它和其它山谷看上去没有什么两样,传说在山谷中的回龙庙里原先有三座塑像,分别掌管着天地水,所以这条山谷也就叫三官庙了,三官庙现在居住着九户人家,在谷底的河边一字排开,长达三、四公里。

三官庙最特殊的住户应该算是三官庙保护站了,它隶属于佛坪保护区管理局,从1979年筹建算起,雍严格在这里已经工作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他从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年轻人,成为了公认的熊猫研究专家。

1957年7月的一天,宁静的天空忽然有一架飞机飞过,谁也没想到,几天以后,公安局来了4个人,带头的是一个侦察股长,他要求当时任岳坝乡乡长的杨笃芳立即抽调年轻的猎手,跟他们一起上山搜寻特务。

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郑光美来到这里考察,看见了杨笃芳铺着的熊猫皮,直觉告诉他,这不是一张熊皮,而是他没有见过的一个动物毛皮。 郑光美将杨笃芳的熊猫皮带回了北京,后来又根据头骨标本撰文确证了在秦岭的南坡有大熊猫的存在,从此揭开了佛坪的秘密。秦岭大熊猫的正式发现被称为中国兽类学的一个里程碑。 在民间传说和地方志中,早已有秦岭地区大熊猫存在的记载,只不过当地人一直习惯把大熊猫称为花熊。熊猫在秦岭已经生活了70万年。直到最近数千年的历史记载,都表明秦岭南北坡普遍有熊猫分布。后来由于栖息地遭受到人类的侵占,而使它们从原来分布的大部分地区销声匿迹了。

为了躲避人类,大熊猫退缩到秦岭的密林深处。为了填饱肚皮,这个原本吃肉的动物,改吃竹子。并且它几乎完全靠竹子为生,一只体重100公斤的大熊猫,在春天里每天可以吃进50公斤以上的新鲜竹笋,拉出60多公斤的粪便。它的觅食对策是“快吃快拉”,这样便于肠胃工作可吃进大量的竹子。采食如此大量的食物,大熊猫每天需要花费12至14小时的时间,才能填饱肚子,勉强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平衡。大熊猫在秦岭地区所采食的竹子有两种: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两种竹子都是秦岭地区的优势种。秦岭大熊猫在一年中,从当年10月至次年5月前的8个月内,绝大多数均在低海拔的巴山木竹林中觅食,6月便向上迁移,7、8、9三个月,所有大熊猫都在高海拔地区的秦岭箭竹林觅食新笋和竹茎。9月底以后,气候转冷时,再返回巴山木竹林中,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在秦岭山脉中部的佛坪县境内,茂密的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在这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这种古老的物种最终以躲避的形式存活下来,建立起自己的栖息地。

第八集:秦风雅颂

中国古代最早记述秦岭的文字出现在两本书里,它们分别是《山海经》和《禹贡》。

《山海经》称得上是一部千古奇书,有关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至今都还是谜。有人推测说作者是大禹,然而大禹时代中国还没有文字。有人说它成书于战国时期,也有人说成书于西汉。此后国外学者也介入了探讨,法国人说它可能受到公元前5 世纪印度和伊朗文化的影响,作者也许就是印度或者伊朗人,甚至还有人认为它是古巴比伦人的作品。直到今天,这个谜团也没有解开。

有关记述秦岭的另一部著作《禹贡》的命运与《山海经》相仿,它的成书时间被大致推测为战国时期,在它的文字记述中,中国山脉的布局是一个“三条四列”的系统,其中秦岭被列为中条。上世纪1868年9月,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到中国。他用4年时间走遍了中国的十四个省区,就在秦岭南麓,李希霍芬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地质考察工作。他搜集资料、采集化石和岩矿标本、绘制地形图、地质图以及地层剖面图,回国后出版了著名的地学著作,这就是五卷本的《中国》,从此真正具有地质学意义的秦岭和李希霍芬的名字一起名动全球。

秦岭的诞生可以推演到700到1000个百万年之前,那时的地球还处在地老天荒的混沌时期。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在地球运转和地球内部力量的推动下,相向移动。大地就是这样在剧烈的创痛中开始形成山脉。长达1600公里的秦岭正是两个地质版块的缝合带。可以说这个伟大的碰撞和拼合,从地质意义上完成了中国大陆的统一。地质缝合带上的巨大伤疤,最终成为隆起在地表的山脉。大地的拼接与伤残产生出无限的丰富与壮美。伴随着地质运动的抬升和塌陷,大小河流在涌动、奔流,生命在毁灭的同时又在诞生。各种植物慢慢地出现在适合生长的地表层上,使大地变得郁郁葱葱。终于,在秦岭山脉出现了蓝田猿人站立的身影。又过了数万年,灞河两岸弥漫起一缕缕温情的炊烟,半坡人以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昭示了又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从那时起,人类文明的曙光在秦岭上空显得格外明亮,色彩斑斓。人类开始在这个地理版块上围绕秦岭创造自己的历史。旧石器、新石器、陶器、青铜器……伴随着文字的诞生,这部历史的演进、脉络与悲欢离合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秦岭北侧的支脉—骊山,从地质学意义上讲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带动秦岭抬升的山体断块。从这个具有特别纵深度的断裂伤口中流淌而出带有温度的水,我们今天称之为温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艺术的描绘了唐代玄宗皇帝和贵妃杨玉环在骊山脚下著名的华清池所发生的爱情故事。秦岭的温泉水洗出了杨玉环的国色天香,大唐王朝却从内部开始了腐烂。安史之乱的最终结果是杨玉环被深爱她的唐玄宗勒死在马嵬坡,而唐玄宗本人却躲进了秦岭山中。伴随着白居易的长恨之歌,护佑大唐国君的秦岭又一次为天下人所铭记。

大秦岭主题曲


终南阴岭秀。——唐祖咏《终南望余雪》

碧嶂插遥天。——唐太宗李世民《望终南山》

愿乘泠风去,

直出浮云间。——唐李白《登太白峰》

秦岭愁回马。——唐杜甫《阆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

心事两悠然。——唐白居易《雨夜赠元十八》

行到水穷处。——唐王维《终南别业》

月出孤舟寒。——唐岑参《陪群公龙冈寺泛舟》

终南阴岭秀

碧嶂插遥天

愿乘冷风去

直出浮云间

秦岭愁回马

心事两悠然

行到水穷处

月出孤舟寒

云横秦岭家何在?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试登秦岭望秦川。——唐孟浩然:《送新安张少府归秦中(一题作越中送人归秦中)》

云横秦岭家何在

试登秦岭望秦川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

其他出品说明


秦岭像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巨大屏障,巍峨雄浑,气贯中原,将整个中国分为南北两半,也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最终分入河南。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大秦岭》中为我们展示的便是这么一个气势恢宏的秦岭。纪录片在开篇的部分,便对秦岭追根溯源,探索秦岭的来历,以及秦岭所孕育的秦帝国和灿烂文明的历史。秦岭蜿蜒的走势将关中平原温柔地揽入怀中,形成一道庇护。阻止了敌国的来犯。使秦国横扫六合,最终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文明。

之后的中华文明便围绕着秦岭徐徐展开,十三朝古都长安便是秦岭恩泽的完美体现。秦岭养育了瑰丽耀眼的华夏文明,它也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的龙脉。

《大秦岭》的最后,有一句总结的话:“秦岭无言,只是默默的守护着胸怀里的万千生灵。”的确,我们和其他物种一样,都是秦岭胸怀里的万千生灵。《大秦岭》让我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秦岭。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秦岭,加入到保护秦岭的行列当中。

相关分词: 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