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简要概况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英文简称LAPC)依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实验室于1988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始筹建,1991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1995年,通过国家计委验收。2000年,顺利通过国家第一次评估。2005年通过第二次评估,成绩良好。实验室坐落在中国科学院北京325米气象塔院内。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吕达仁研究员,实验室主任为王自发研究员。实验室的总体定位:围绕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充分发挥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的学科交叉优势,观测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三种研究手段有机结合,面对气候与环境变化中的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理论研究。面对国家环境外交、区域污染等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创造性和普适性的应用基础研究。

科研领域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根据目前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学科前沿走向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近期自身特色发展优势与长期工作积累,不断调整和完善研究方向。目前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为:

(1)大气边界层物理

城市复杂下垫面湍流相干结构和边界层阵风机理,复杂下垫面大气边界层特征和交换过程,半干旱区以及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不同下垫面地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及中尺度数值模式中大气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改进。

(2)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温带半干旱草原、高寒草甸草原和青藏高原地区物质与能量收支变化的影响;农业面源氮素气体排放机制、调控途径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温带林地碳氮过程和界面物质能量交换通量特征及环境变化响应;森林生态系统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对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的贡献及其气候效应研究。

(3)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

大气复合污染的生成机制、输送与演变过程、模拟预测预警研究;大体积、长光程大气化学烟雾模拟舱实验及自主知识产权实验技术和数值模式的研制。

(4)大气化学与气候

区域和全球大气成分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项目成果


近年来,实验室一方面坚持开展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紧紧围绕国家在气候和环境两大领域的重大需求,在影响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和气溶胶以及影响环境变化最为重要的空气污染这两个关键问题上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2001年实验室关于稻田甲烷的长期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以充分证据改变了国际上对我国稻田甲烷排放总量的估算,依据LAPC的研究结果,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承认并改正了对中国和全球稻田甲烷排放总量估计过高的错误,为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实验室建立和完善了以北京325米气象塔为主的、点面结合的大气边界层和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系统,积累了一大批宝贵的观测资料,在非均匀复杂下垫面边界层结构、大气湍流理论、地气交换过程及其参数化和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果。

社会影响


实验室开创了我国城市空气污染数值预报模式的研究工作,研制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套空气污染数值预报模式系统,被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向全国47个重点城市推广应用,为城市空气污染预报、沙尘暴预测和环境质量评价作出了突出贡献。实验室通过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联合行动计划”,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大气污染研究主力军团,为保障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的顺利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