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大麦虫卵

大麦虫卵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大麦虫卵


大麦虫成虫体色变黑即为性成熟,具有持续交配和产卵的习性。交配时,雄性个体为与雌性个体体上,产卵管和授精管伸出,接触完成交配。雌虫交配大约2~3天后,在取食并生存其中的麦麸糠杂中产卵,并且多次交配多次产卵,连续产卵600~1000余粒



形态特征


大麦虫卵:长1.5~2。0毫米,长圆形,灰白色,卵壳较脆软,易破裂。卵外有粘液

,能粘附上一层虫粪和饲料,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成虫一般初产卵成一直线,最终集片,少量散产于饲料中。大麦虫卵在正常的温湿度下孵化率可达到100%,孵化周期在零上30度左右为3到5天,15到20度之间为7到10天,低于10度几乎不孵化.

品种介绍


大麦虫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历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从卵孵化到成虫羽化大约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雌性成虫体型比较雄性成虫个体明显偏大。大麦虫的食性非常杂,与黄粉虫相似,麦麸、各种果菜残体、人工饲料、动物尸体均可采食。目前人工养殖以麦麸为主料,添加各种果菜残体,补充味精、糖、维生素、鱼粉、骨粉等;水分的获得主要通过根茎类、厚叶片类蔬菜及瓜果皮的采食补充,以免环境过于干燥而导致虫体死亡。大麦虫成虫体色变黑即为性成熟,具有持续交配和产卵的习性。交配时,雄性个体为与雌性个体体上,产卵管和授精管伸出,接触完成交配。雌虫交配大约2~3天后,在取食并生存其中的麦麸糠杂中产卵,并且多次交配多次产卵,连续产卵600~1000余粒,直至死亡为止。大麦虫卵的孵化率在100%,孵化周期温度在零上30度时需要3到5天,15到20度时时间为7到10天,低于10度几乎不孵化。成活率在95%以上,生长周期为100天左右.

大麦虫的产量是黄粉虫3到5倍,成活率高达95%远远高出黄粉虫的成活率。其营养价值也在黄粉虫之上。大麦虫的养殖推广有望在短期内代替黄粉虫,成为我国活体高蛋白饲料来源的主力军。

分布地域


大麦虫种源来自东南亚,我国目前还没有发现有野生的大麦虫,大麦虫的养殖在我国刚刚起步,大麦虫目前在我国种源比较稀少!养殖技术多数被少量个人或企业所掌握垄断。所以引种要对种源进行实地考察后方可确定。好的种源决定着商品虫的产量和质量。

繁殖特点


大麦虫幼虫和成虫的消化道结构是不同的。幼虫的消化道平直而且较长;成虫的消化道较短,中肠部分较发达,质地较硬。幼虫的马氏管一般为6条,直肠较粗,且壁厚质硬,成虫的消化道相对短一些,由于生殖系统同时占有腹腔空间,肠管不及幼虫发达。因此, 在饲料配方及加工力度方面,应将成虫饲料的营养成分提高一些,加工更精细一些。雄虫生殖系统

雄虫管状附腺与豆状附腺发达成对,可见睾丸内有许多精珠。雄虫羽化5天后睾丸和附腺已十分发达、清晰。活体解剖可见雄性管状附腺不断伸缩,向射精管输送液体。可能管状附腺与豆状附腺在雌雄交配时有助射精和输送精液的作用。交配时睾丸中的精珠与附腺排出的产物一同从射精管排出。每个雄虫约有30~60个精珠,每头雄虫一生可多次交配。

雌虫卵巢发育与繁殖

刚羽化的雌成虫卵巢整体纤细,卵粒小而均匀,卵子不成熟。受精囊腺体展开而不收缩,说明卵巢是在羽化后逐渐发育成熟的。

羽化5天后的大麦虫,卵巢发生很大变化,长大的卵进入两个侧输卵管,但卵仍不十分成熟,受精囊及其附腺较前期发达,较粗壮一些,特别是受精囊、附腺开始具有收缩功能。大麦虫羽化20天后, 到了产卵盛期,大量成熟的卵在两侧输卵管存积,使两侧输卵管变为圆形,端部卵巢小卵不断分裂出新卵,如果此时营养充足,护理好,端部会出现端丝。端丝的出现有望增加更多的卵。

科学价值


大麦虫在昆虫分类学上隶属于鞘翅目,拟步行甲科,粉甲属。其营养成份高居各类活体动物蛋白饲料之首,被誉为“蛋白质饲料宝库”,国内外著名动物园都用其作为繁育名贵珍禽和水生动物的肉食饲料之一。

大麦虫俗称超级面包虫,活虫体内蛋白含量超过自身体重的三分之一以上,脂肪含量达到六分之一,还含有磷、钾、铁、钠、铝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动物生长必需的16种氨基酸,每100克干品,含氨基酸高达874.9毫克,其各种营养成份居各类活体饲料之首。是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最理想的活体蛋白饲料。

相关分词: 大麦 虫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