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大津巴布韦

大津巴布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大津巴布韦


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得名于一组古代巨石建筑群遗址。该建筑群大约始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以此为中心曾先后间建立过一些班图人的王国。后经多次重建或扩建,于14、15世纪达到鼎盛。



遗迹


“津巴布韦”一词源于邵纳语,意为“石头建筑”或“石头城”。

大津巴布韦是这些遗址中最大、最壮观的。它是一个围墙围成的圆表区域,内有房屋和庭院。围墙高9米,厚约5米,顶部砌着大石块。沿山谷向下延伸,在约24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散布着许多石头建筑,包括一座围墙围着的庙宇和稍小一些的建筑物遗迹。

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今津巴布韦共和国内。

大津巴布韦建于公元4世纪~公元16世纪初,但关于其民族人们却所知甚少。

大津巴布韦文化


大津巴布韦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今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南部、博茨瓦纳东部和南非北部一带。除大津巴布韦一之外,在这一区域内已经发现了500多处类似的石头建筑物。

大津巴布韦是介于西面金矿区与东面印度洋两者之间的一处繁荣的贸易中心。但在公元16世纪初,古津巴布韦国家突然瓦解,大津巴布韦文化也随之走向衰落。

居民


津巴布韦的居民大部分为马绍纳族和马塔贝勒族人。马绍纳人把散布于当地的二百处大小石头建筑的任何一处废墟都叫“津巴布韦”。而位于维多利亚堡东南部(距首都哈拉雷以南320公里处)的一大片石头城废墟,则被称为“大津巴布韦”。

地理


大津巴布韦遗址三面环山,一面是波平如镜的凯尔湖。整个的遗址范围包括山顶的石岩和山麓的石头大围圈及其东面的一片废墟,组成了相互联系的建筑群。据考证,这座石头城建于公元600年前后,是马卡兰加古国的一处遗址。古城分为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筑在山上,城墙高10米,厚5米,全长240米,由花岗岩巨石砌成。内城建在山坡谷地,呈椭圆形。城内有锥形高塔、神庙、宫殿等,都由石块砌筑,而且这些建筑的入口、甬道和平台等都是在花岗岩巨石上就地开凿出来的。

有关津巴布韦遗址奇观的传说,大约在中世纪就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到了欧洲。然而,在阿拉伯人的传播中,却把津巴布韦与所罗门王的名字连在了一起。这样一来,当欧洲人发现这个废墟时,误认为这就是所罗门王的藏宝之地。

发现


1871年,来到这里探险的德国地理学家卡尔。莫赫最先把这个奇迹公之于世。他说:“那是一大片聚在一起的石造建筑物,全没屋顶,都用灰色的花岗岩石块以精巧的技术建成,有些石块还曾雕琢。山上那些高大的石墙,分明是欧洲式的建筑。”莫赫进入城内作了一番考察,认为有证据显示石头城的最初建造者们生活富裕、势力强大。然而,对于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年代以及为什么要建造这么庞大的石头城等诸多疑问,却没有找到任何线索。但是他认为,石头城的建造者不可能是非洲人,更不是当地卡兰加人的祖先所为。莫赫的这种说法也许不足为据,但他的有关津巴布韦的报告,于1876年出版,却引起了世界各地不少学者和探险者们的兴趣,他们开始相继前往大津巴布韦考察。

结构


大津巴布韦遗迹是一个大面积的复合体,有防御工程、塔状建筑和排水系统,占地达一万多亩,共有三组建筑:第一组是一连串如堡垒般的城墙,内有复杂通道、石级和走廊,这组建筑现在一般称做卫城。城墙与一个大孤丘结合在一起,随着岩石起伏,以精湛的技术把花岗岩石堆砌起来,顺其自然之势与大孤丘混为一体。站在卫城顶上,可把整个津巴布韦遗址风光尽收眼底,可见当初设计者的别具匠心。第二组是一处椭圆形花岗石围墙,称做神庙。围墙的东北、南、北三面分别有一个进出口,围墙高约

6米,东面城高约9米,围墙底部宽约5米。神庙位于卫城下的平地上,至今仍然完整无缺,充分显示出当初建造者的艺术才干和建筑水平。庙内有一座气势庄严的高塔。第三组介于围墙和神庙之间,包括好多小的房屋。

维多利亚博物馆


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早年土著人的绘画和从“大津巴布韦遗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的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其中两块大的可以辨认出是青瓷大花瓶的底座部分,底圈中央有用青釉绘制的“大明成化年制”6个字。

从已经发掘到的文物看,大津巴布韦遗址曾经是一座非常繁荣的城市,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而且一度与中国、阿拉伯、波斯等许多国家有着经济、文化的交往。

津巴布韦鸟


简介

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最珍贵的文物是当年用于装饰大围圈顶部的“津巴布韦鸟”。鸟用淡绿色的皂石雕刻而成,鸟身如鹰,而头似鸽子,脖子高仰,翅膀紧贴身子,长约50厘米,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顶端。这种石雕鸟是津巴布韦一个部族世世代代崇拜的图腾,一直信奉至今,其工艺精细,造型雄健,艺术价值连城。据说,在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曾先后发现8只这样的“津巴布韦鸟”。皂石柱上的鸟后来被人们称为“津巴布韦鸟”,现在它被作为津巴布韦的象征,印在国旗和硬币上。

重返故里

2003年5月14日,一只“津巴布韦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津巴布韦政府在其国家宫举行“津巴布韦鸟”皂石柱底座移交仪式。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从德国驻津巴布韦大使彼得。施密特手中小心翼翼地接过一块皂石柱底座,自此丢失100余年的“津巴布韦鸟”石柱底座终于重返故里。

原来,这块高约50厘米的石柱底座是津巴布韦丢失的8个“津巴布韦鸟”石柱底座中的一个,1890年被人从“大津巴布韦”掠走,1906年在南非出现,次年被德国柏林博物馆收藏。1944年至1945年原苏联军队占领德国之后,它被带到列宁格勒人类文化博物馆。

德国统一后,这块石柱底座重新回到柏林。1998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的非洲艺术品展览会上,这块石柱底座曾与其连体的“津巴布韦鸟”石雕短暂“团聚”。2000年2月,津巴布韦和德国签署协议,使它重返故里,得以与其上半部的石雕“永久厮守”。

四座塔


据最初记载,大津巴布韦卫城上有七座实心塔,现今只剩下四座。这四座塔的真正用途,人们至今仍弄不明白。更令人费解的是神庙里面的圆锥塔,此塔高二十余米,没有任何文字标记。多少年来,一批又一批考古学家和前来企图在塔内搜寻黄金宝藏及古物的人,曾千方百计想钻进去探查,却无法找到一个入口。近年来,又有人前来对此塔“刨根问底”,有的在地下挖了一条壕沟穿过塔底,也有人为寻找塔内的通道在塔内搬开了许多石块,但还是找不到一个进口,最终不得不认定这是个实心塔。离圆锥塔不远处有一祭塔台,据说,在原始社会,这里是举行生殖崇拜的场所。对塔的作用,专家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是瞭望台,有人认为它是宗教象征,有人认为它是粮仓的模型,还有人说它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但这种种说法都缺少足够的依据,至今人们仍不明白它的真正用途。

事实上,不仅圆锥塔,就是那整座的石头城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人们至今也没能真正弄明白。有人说这是一个消失了的帝国的皇帝住所,有人说这是宗教场所,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古代人开采、提炼黄金的地方。由于这些石头建筑上没有文字,历史上也没有记载,这种种说法都不过是人们的推测和设想。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大津巴布韦以及其他石头废墟是历史上已经湮没的一个帝国保存的全部遗迹,是古代非洲文明的杰出代表,它代表着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

什么人建造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津巴布韦遗址是什么人建造的?

有人认为它是由公元前来自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建造的,也有人认为是阿拉伯人建造的,但更多的人则认为是非洲黑人建造的。根据历史记载,最后在津巴布韦这个已颓败的城市居住的民族,由于战争的原因,大约在1830年“祖卢战争”期间,早已被全部赶走了。后来声称拥有大津巴布韦的阿孟瓜人,实际上并未在当地居住过,这里现在生活的是马绍纳族人的一个分支——卡兰加人,但他们至今还住在低矮简陋的窝棚中,他们的生活似乎和这些建筑毫无关系。而这一古迹的真正建造者,随着历史的烟云似乎已无从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