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大凤川军民大生产基地旧址

大凤川军民大生产基地旧址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大凤川军民大生产基地旧址




简介


大凤川军民大生产基地旧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大、小凤川,大凤川地处华池县林镇乡子午岭林区,西距华池县城85公里,南距抗大七分校15公里。旧址保留了练兵场、纪念碑、七七桥等原迹,并在练兵场对面新建了纪念馆。

历史渊源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使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遇到了极为严重的困难。1940年和1941年,国民党连续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边区军队和工作人员的衣食及日用品得不到及时供应。当时,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几乎没有衣穿,没有饭吃。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党中央和毛主席向边区军民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并确定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1942年2月,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指示,要求全军各部队在战斗的同时、一面生产、一面学习,依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开展生产运动。

1943年4月,由旅长王维舟、副旅长耿飚率领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O团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屯田政策,开赴华池县大凤川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七七O团全体指战员在此一边保卫边区,一边开荒种地。他们利用当地的有利资源,开展饲养、采集、挖药、割漆、酿酒、纺织等各种副业生产,并成功栽植了水稻,使全团呈现出粮食满仓,蔬菜有余,牛马成群,猪羊满圈,在那个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全面封锁的时期,作为军民大生产基地的大凤川,军民团结,发展生产,以辉煌的成绩造就了“延安的南泥湾,庆阳的大凤川”。

据有关史料记载,1943年至1945年,七七O团两年内共开荒3.4万亩,修建营房400多间,开办加工作坊12个,各种副业10多种。当时,大凤川交通不便,一切物资全靠肩挑手提,为了便于运输,七七O团将士们还在大凤川修建了行车大道和石桥,为了纪念七七O团,当地群众将这座桥亲切地称为“七七桥”。 在边区政府的号召和部队的带动下,农村群众的生产劳动热情也空前高涨。大生产时期,大凤川上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孩童,人人都会纺线,并且个个都是能手。边区粮食连年增产,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生产运动中,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劳模人物,李培福、张振才、高隆清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受到了中央政府的表彰。

1945年春,著名音乐家张寒晖在华池县大凤川一带慰问大生产运动的军民时,受陇东小调《推炒面》感染,用这首民歌的曲调重新填词,创作了《边区十唱》,也就是后来的《军民大生产》:

“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军队和人民悉哩哩哩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齐动员呀么嗬嗨……”

不久,这首歌曲传到陕甘宁边区,传到延安,传遍了各抗日根据地。如今,这首来源于华池民歌的经典革命歌曲,早已唱遍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