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大都

大都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大都


元大都(the Great Capital of the Yuan Dynasty)即元朝都城。其址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北京的部分地区;大都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气化之气,至本穴后为散热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上炎于天,体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本穴属火。



词语解释


基本信息

【词目】:大都

【拼音】:dà dū

【词性】:①副词:大多 mostly; for the most part。例:杜甫的杰出诗篇~写于安史之乱前后。②名词:指中国元朝(1271—1368)首都,即今北京,1272 年在营建中命名“大都”,意指天下最大都城。

基本解释

大都 dàdū

[universally;mostly;for the most part] 几乎全部或大多数

夜幕降临,动物大都走向高处,都想得到合适的光照。

大都 Dàdū

[Dadu] 中国元朝(1271—1368)首都,即今北京,1272 年在营建中命名“大都”,意指天下最大都城。

详细解释

1. 古代王畿外围公的采地。

《周礼地官载师》:“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 郑玄 注:“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

2. 泛称都邑之大者。

《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世诸道置按察使,后改为采访处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都。” 清 顾炎武 《莱州》诗:“海右称名郡, 齐 东亦大都。”

3. 大概;大抵。

晋 王羲之 《十七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耳。”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

4. 称事物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唐 韩愈 《画记》:“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 明 宋濂 《汉天师世家序》:“ 濂 因据氏族羣书补之,复用史法略载其相承之绪,使一阅辄知大都,而其详别见於左方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八大王》:“醒则犹人,而醉则犹鳖,此酒人之大都也。”

5. 大多。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锉胡叶,煮三沸汤。待冷,接取清者,溲麴。以相著为限,大都欲小刚,勿令太泽。擣令可团便止。” 唐 元稹 《葬安氏志》:“大都女子由人者也,虽妻人之家,常自不得舒释。”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四折:“大都来是书生命里,不争将黄阁玉堂臣,几乎的做了违宣抗勅鬼。”《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便是那史书上所载的那些忠臣烈士以至愚夫愚妇,虽所遇不同,大都各有个万不得已。”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墙上的石灰大都剥落了,露出了焦黄的土砖。”

6. 仅仅;不过。

宋 辛弃疾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词:“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 金 李俊明 《摸鱼儿送侄谦甫出山》词:“这光景能销几度,大都数十寒暑。”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大都来一寸眉峯,怎当他许多颦皱。”

7. 元 代京城,旧址在今 北京 城内。

蒙古 忽必烈 以 开平 为 上都 , 辽 之 燕京 为 中都 。 至元 四年(公元1267年)在 中都 东北兴建新城,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 大都 ,二十年(公元1283年)筑成。城东西两面相当今 北京 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 长安街 ,北至 德胜门 、 安定门 外土城旧址。参阅《元史地理志一》、 清 孙承泽 《天府广记建置》。

穴位名


简介

大都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一说“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灵枢本输》)。

大都穴 Dà dū

〖取穴方法〗大都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疾病〗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大都穴 荥穴,属火。

〖别名〗太都穴。

〖穴义〗脾经的生发之气在此聚集。

名解

1)大都。大,穴内气血场的范围大也。都,都市也,物质的集散之所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气血物质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生发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都市之物质聚散也,故名。太都名意与大都同,太,通大。

2)脾经荥。荥,极小的水流。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脾土生发之气,富含水湿,至本穴后部分水湿之气散热冷降归地,所降之水也小,故为脾经荥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气化之气,至本穴后为散热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上炎于天,体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聚集本穴后以横行的风气传向太白穴。

〖功能作用〗散发脾热。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历史地名


简介

元大都(the Great Capital of the Yuan Dynasty),元朝都城。其址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北京的部分地区。

突厥语称为汗八里(Qan-baliq),意即汗城。1215年,成吉思汗攻占金中都(今北京),复旧称为燕京,作为蒙古贵族统治汉地的重要据点。窝阔台开始在这里派驻断事官,建立行政机构,统辖汉地诸路,时称燕京行台或行尚书省。在这四十多年间,燕京遭受严重破坏。

元大都奠立了近代北京城的雏形,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修建,直到1285年才告完工,历时18年之久。城墙周长28公里多,人口约50万。元大都规模宏伟,规划整齐。有巍峨的宫殿,雄伟的寺庙,美丽的园圃,宽敞的街道。

元大都经过周密的设计,布局完整,充分利用了原有条件和地理特点,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筑的一件杰作。明、清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

大都全城规划整齐,街道宽广,大都是东西、南北走向。中心阁是全城的中心。城内主要水道有两条,一条是由高梁河、海子、通惠河构成的漕运系统;一条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居民主要用井水。城内有完整的排水设置。

至今留存的元大都建筑有白塔寺、白云观、国子监、孔庙、建国门司天台等。

元大都的建成,是城市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它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座按照预先整体规划平地兴建的都城,也是13~14世纪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城市之一。其严整的规划布局,建筑的技术、艺术水平都是当时世界上罕见的。大都城门上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的对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真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规划

元大都的组织建筑和设计者刘秉忠以《周礼考工纪》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进行规划修建,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礼之制的一座都城。《周礼》是儒家的政治思想蓝图,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崇。元大都城之平面设计,皆以汉统治者建都思想为主导,即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新建之城街巷规划极有规律。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除了大小街之外,还有384火巷、29弄通,颇为壮观。

水系工程

元大都的水系工程由水利专家郭守敬规划,疏通了东西向的通惠河,另规划了一条新渠,把北部山区水源引入城市,使大都有充足的用水,并与运河相连通。主要水系有两条:一条由高梁河引水经海子、通惠河通往通州;一条由金水河引水入太液池,保证宫苑用水。在城市干道两侧用石条砌筑宽约1米的明渠,将废水通过城墙下预先构筑的涵洞排出城外。

定都

1271年11月,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王鹗等儒臣的建议,根据《易经》“乾元”的意思,正式建国号为大元,并颁布《建国号诏》。

蒙古自从成吉思汗建国以来,一直用族名充当国名,称大蒙古国,没有正式建立国号。忽必烈登上蒙古汗位后,建年号为“中统”,仍然没有立国号。随着忽必烈统治日益巩固,他决定在“附会汉法”方面再迈进一步,把自己的王朝建成传承汉族封建王朝正统的朝代。忽必烈建国号大元,明确表示他所统治的国家已经不只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继续。

至元九年(1272)二月,忽必烈采纳刘秉忠迁都的建议,改中都燕京为大都,正式定为元朝首都。蒙古国时期,统治中心在和林(今蒙古境内),忽必烈即位后,元朝的统治中心已经南移,远在漠北的和林不再适合作都城,忽必烈开始寻找新的建都地点。他升开平为上都,取代和林,接着又迁往更理想的燕京(今北京),定名为中都。中都改为大都后,忽必烈于至元十一年(1274)正月在大都正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大都从此成为元朝的政治中心。

白云观

白云观是元大都遗留建筑之一,也是北京最大的道教建筑,创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历代扩建,被称为“道教第一业林”。

元朝成吉思汗大帝的主要谋士、全真道长邱处机死后,将遗蜕埋葬于此。现在邱祖殿内塑有邱祖遗像奉祀。

白云观山门外有气势雄伟的木雕彩画牌楼一座,每年正月都会在这里举行庙会。

建都经过

建城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于开平,在汉地分置十路宣抚司,并在燕京设行中书省,分遣宰执人员,行省事于燕京。后将设在开平的中书省移至燕京,与燕京行中书省调整合并。中统四年(1263)升开平为上都,至元元年(1264)改燕京为中都。四年,正式兴工,在金中都旧城的东北修建新城。城址的选择和规划主要出自刘秉忠,负责工程的先后有张柔、段天■和回回人也黑迭儿等。五年十月,宫城成,八年,始建大内。九年二月,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都城。十年九月,初建正殿及周庑两翼室。十一年正月,宫阙竣工。同年四月始建东宫,十一月建延春阁。十三年,城建成。

都城

大都北连朔漠,南控中原,西拥太行,东濒渤海,地势优越,辽、金两代都选择为京城。忽必烈称帝后,元朝的统治重心已由漠北移到中原。为了巩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忽必烈必不可免地要学习汉文化,改行汉法。因此,把都城确定在大都,并按汉文化的传统,兴筑新都,是有其必然性与政治意图的。

规模

都城规模与布局大都城周围约28600米,呈坐北朝南的矩形,城墙夯筑,外傅苇草,以防止雨蚀。它的南墙濒原金口河,相当于今长安街的南侧,北墙在今安定门与德胜门北八里小关一线,东、西城墙的南段即明、清两代北京的城墙。环城共开十一门:正南为丽正,其东为文明,西为顺承;北面,东为安贞,西为健德;正东为崇仁,其南为齐化,北为光熙;正西为和义,其南为平则,北为肃清。城内海子(今什刹海)东岸有中心阁,阁西面立有“中心之台”的石碑,为全城的几何中心。中心阁地址的选定和中心阁南至丽正门距离的确定,构成全城四至基准,使之能把金代原有的海子、琼华岛风景包括进来,并以此为基点,巧妙地安排全部宫殿和苑囿的布局。刘秉忠摒弃金中都旧城,而把海子湖沿地区选择为新城城址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海子受高梁河贯注,水量比金中都所依赖的莲花池水系丰富,足以满足扩大了的宫阙与城市用水的需要。

布局

城市的布局是根据《周礼考工记》所说的王都“左祖右社,面朝背市”的原则设计的,城门与宫殿也多取《易经》命名。这同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建元“至元”一样,都是“仪文制度,遵用汉法”的重要内容。皇城在全城的南部而偏西,跨太液池两岸,周围约二十里。皇城的城墙称为萧墙,俗称阑马墙。由南面的棂星门进入皇城,沿御道至承天门则为宫城。宫城周围九里三十步。宫城内的主要建筑是以从丽正门、承天门达中心阁的正南北线为中轴而排列并对称展开的;南为大明殿,是皇帝的正朝;北为延春阁,皇帝常在这里接见大臣和修佛事。宫城之西,隔太液池,南有隆福宫,是太后住所;北有兴圣宫,为太子所居。太液池上有木桥和吊桥与湖心的瀛洲(今团城)相通。瀛洲之北,有白玉石桥与万岁山(即琼华岛)相接。万岁山、太液池是皇城内的主要苑囿区。

城市区同样按《周礼》所说“国中九经九纬,径涂九轨”的原则,分划成东西与南北向的街道坊衢。忽必烈规定旧城居民迁入新城的,以赀高和居职者为先,每八亩地为一份。贵族功臣均受封地以建宅第。新城建成后,旧城并未毁弃,仍是大都的一部分。当时习惯把新城称为北城,旧城称为南城。但旧城居民大多移居新城,因而新城繁荣,旧城萧条。新城中市集三十余处,主要分布在海子、鼓楼附近与西城的羊角市一带,商业十分繁华。至元二十九年,采纳郭守敬的建议,重凿了大都东接通州的漕渠,定名通惠河。南来船只可通过文明门西之南水门,循皇城东墙而北,直驶海子。湖面上船只蚁聚。

管理

管理机构大都路设有都总管府,下领左、右两警巡院和南城警巡院,负责城区坊市的民事与供需。左右两院分领新城五十坊,南城警巡院管理南城坊。大都城郊由宛平、大兴二县分治。南、北两城均设有兵马都指挥使司,各有巡兵一千人,负责城市治安。此外,还设有大都留守司。前代的留守一般是临时设置的,元代的大都留守司则是常设机构,负责守卫宫廷、都城和宫廷的营建修缮。忽必烈定都大都后,上都仍然保存,作为皇帝避暑的行都。每年四月,皇帝去上都避暑,中央各机构都派人随从,就在上都处理重要政务,八、九月返回大都。在此期间,通常指定一名宰相在大都驻守。

相关分词: 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