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从军记

从军记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从军记


1 张旗导演的电视剧

中文名:从军记

导演:张旗

集数:28集

类型:军旅、年代



^基本信息


剧名:《从军记》

集数:38集

类型:近代革命传奇

友情主演:林永健 郭晓冬领衔主演: 凌潇肃 许亚军 沈佳妮 曾泳醍江柯 秦旋

联合主演:牛飘 石小满 宁晓志 王戎 史超 吕一丁 侯晓

制作人/发行人:杨利

导演:张旗

联合拍摄: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联合出品:金英马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金好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凤凰传奇影业有限公司

武汉流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赵亮邦 凌潇肃

吴宏山 林永健

董嘉瑞 许亚军

蓉蓉 沈佳妮

阿陶 曾泳醍

那二花 秦旋

关少则 江柯

溥仪 郭晓冬

钱小姐 钱芳

那正修 石小满

叶景天 牛飘

辛秀英 任晗

张昊 吕一丁

王怀远 杨哲

吴见秋 候晓

魏德英 史超

赵团长 庞国昌

军官 白金草

中统保镖 康小伟

^职员表


总顾问 陈海燕

出品人 滕站 周莉 蒋浩

总策划 景志刚 吴小平 佘江涛

总监制 黄小初 刘小枫 金秋俊 石卫平

制作人 杨利

监制 单强 胡德林 杨金平

策划 任蕴 沈 瑞 严 谨

文学统筹 张莱

编剧 刘海静赵帅 刘芫君

导演 张旗

摄影 王梓赫 刘凯

美术设计 徐海

剪辑 牟晓杰孙丹丹

照明 徐荣胜

服装设计 韩莉

化妆设计 刘宁

录音 何军 毕鹏程

音乐 董冬冬

制片主任 牟小龙

发行 杨利

^人物小传


*赵亮邦(凌潇肃饰):末代皇帝溥仪的御厨,醉心厨道,性情耿直,与御赐的宫女妻子蓉蓉的关系一开始有些微妙。赵亮邦三次从军颇具戏剧性,第一次是被迫,第二次是被陷害,第三次则是主动从军。一个性情桀骜不驯但内心纯朴的大男孩,后来在生活历练中有了信仰的奇男子。

*董嘉瑞(许亚军饰):赵亮邦大师哥,一直看不起赵亮邦。他自私自利但始终顾兄弟情谊,爱着蓉蓉,却不能得到回应。后来他凭着狠厉的手段和机敏圆融的处世之道,在国民党内步步高升进入军统。最终爱情和信仰都遭到否定的,一个内心纠结的强势男人。

*吴宏山(林永健饰):他的军队隶属张作霖部,横行霸道但粗中有细,与参谋长同时也是国民党的叶景天以及副官(共产党员)张昊矛盾重重,本想借暴动铲除这两人,不料却被董家瑞杀死,最军队也归了叶景天。一个典型的乱世军阀形象。

*蓉蓉(沈佳妮饰):曾为溥仪宫女,心思缜密,后为赵亮邦纯良性情所感动,一心为家,后为救亲人遭鬼子侮辱,终惨死。一个颇有主见,性情刚烈的奇女子。

*阿陶(曾泳醍饰):蓉蓉的妹妹,因无法得到董家瑞的爱赌气嫁给了懦弱的吴见秋。她未想到这个选择会让自己备受煎熬。一个敢于向命运抗争的坚强女子。

*吴业夫(王戎饰):赵亮邦师伯,心胸狭隘,嫉妒赵亮邦才华,迫害亮邦从军。国破家亡之时,与赵家摈弃前嫌一致对外。一个有点自私、思想顽固却坚守厨道的手艺人。

*赵大成(宁晓志饰):赵亮邦父亲,溥仪皇帝御厨,忠厚善良,爱惜徒弟。一个深怀大爱的慈父。

*那正修(石小满饰):旗人,国库粮管,美食家,爱才所以对赵亮邦照顾有加。有些懦弱怕麻烦,但国难当头,却以民族大义慷慨赴死。一个懂得大是大非的旧时官绅。

*那二花(秦旋饰):那正修的老姑娘,刻薄随性,喜怒无常,好评弹喜唱新词,堪称老镇的一道风景。父亲亡故后,跟随关少哲投身革命。一个蔑视世俗的慧黠女子。

*关少则(江柯饰):赵亮邦师弟,憨厚淳朴,一身正气,终跟随共产党成为革命大潮中的一员。一个正义勇敢有担当的共产党人。

*叶景天(牛 飘 饰):他是吴宏山的军队里参谋长,与吴宏山貌合神离,与副官张昊计谋兵变投奔南方革命政府,对董嘉瑞的影响颇深。董嘉瑞的引路人。

*张昊(吕一丁 饰):共产党人,正直坦率,是关少则革命的领路人,后来壮烈牺牲。关少则的引路人。

*魏德英(史超饰):末代皇帝溥仪的太监,即使从了军也是委曲求全的奴才命,终做了叛徒。名副其实的“封建余孽”,随波逐流的一抹乱世飘萍。

^剧情简介


1924年,北京,紫禁城的正门大开,冯玉祥的国民军吴宏山(林永健饰)部顷刻间占领了皇城,溥仪皇帝(郭晓冬 饰)被逼出宫前下了最后一道圣旨:将诸秀宫宫女陶宜蓉(沈佳妮 饰)赐予御厨赵亮邦(凌潇肃 饰)为妻。除了觉得满门荣耀的赵父赵大成(宁晓志饰),赵亮邦和师弟关少则(江柯 饰)等人都傻了眼,尤其是暗恋蓉蓉的大师兄董嘉瑞(许亚军 饰)竟然当场失控。

乱世多劫难,出了皇宫的赵亮邦一家被吴宏山的军队掳去做包子。此时,军中革命党人参谋长叶景天(牛飘饰)和副官张昊(吕一丁 饰)计划以包子事件做由头酝酿起义,而赵亮邦岂知当中的凶险,原来是做好了是难,做不好也是难。最终机智的赵亮邦化解了危机并道出了吴宏山克扣军饷的内幕,未料狡猾的吴宏山使诈逃过众人责难并强迫赵亮邦随军做厨子,亮邦宁死不从被囚禁。几经波折,一家人总算逃出生天却要面对各走天涯的局面,董嘉瑞、关少则分别跟随叶景天和张昊参了军。而历经劫难后彼此生情的赵亮邦和蓉蓉决定回乡立业。

30年代,国民党围剿苏区,老镇实施粮食管制。关少则和董嘉瑞先后现身老镇,董嘉瑞还带来了蓉蓉的妹妹(曾泳醍饰)。镇上粮管本是旗人的那正修(石小满 饰)酷爱美食,当年正是他推荐赵大成入宫的。那正修的老姑娘那二花(秦旋 饰)对关少则一见钟情,想方设法戏弄他。赵亮邦帮着已是共产党员的关少则为苏区的百姓秘密运粮,因此与代表国民党的董嘉瑞起了冲突。感情上遭到董嘉瑞拒绝的阿陶赌气下嫁大师伯吴业夫(王戎饰)的独子吴见秋,大婚之日,众人设计关少则脱险,而赵亮邦和那正修却被充军:终身服兵役,非死残不得返乡!赵亮邦的倔脾气让他在军中吃尽苦头,那正修教他学混世的道理。此时,老镇上又是另一光景,倔强的蓉蓉咬牙撑着家,那二花和阿陶时常接济蓉蓉,三个女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互相支撑着度过这难熬的岁月。战场上,那正修因腿伤归家,赵亮邦在被红军所俘的日子里终于明白了当初关少则对他说过的话:很多人为了吃饱肚子,被枪毙砍头;而很多人用民脂民膏饕餮着山珍海味,共产党为的就是给天下人争个公平。两军激烈交战,红军惨遭屠杀式的围袭,张昊牺牲。师兄弟相遇,新仇加旧恨,三人拼死搏杀,董嘉瑞终顾兄弟情未下杀手,赵亮邦归乡。

1937年,鬼子来了,老镇生灵涂炭,怀孕的蓉蓉惨遭日兵侮辱,之后她就如傻了般痴言痴语。而此时背负着任务的董嘉瑞和关少则相继来到老镇,这也预示着老镇将成为国共合作的新战场。因张昊的死以及那爷的伤,三家人对董嘉瑞十分痛恨,但国难当头,众人终是平息私人恩怨先杀鬼子。当了维持会长的那正修成了“汉奸”,但大家也因此受到了庇护。日本军官秋野登记户口时察觉到了董嘉瑞的军人身份,赵大成给秋野讲道理却惨遭杀害。然而磨难还未停止,载着蓉蓉的船被日军就炸沉,接着董嘉瑞、关少则被抓去修葺仓库。

赵亮邦已疯癫整天抱着牌位不吃不喝,阿陶和那二花两个女子虽然嘴上骂着但还是照看着他。日军打算在老镇设御宴招待高级将领石原,但是知道赵亮邦不会轻易低头,卑鄙的日军大佐田中突然端出“亡故”的蓉蓉。这时,叶景天却突然出现命令董嘉瑞立即执行刺杀石原的任务,而蓉蓉此时也坚持赵亮邦不能因为自己苟且偷生,师兄弟三人决定在御宴中毒杀石原,因种种原因几次下毒未果。尽管田中十分狡诈,但技高一筹的赵亮邦还是以食物相克之理毒死了石原,三人逃走,只是亲人朋友却惨遭报复。一向胆小怕事的那正修为救众人竟然冒称军统叶景天慷慨赴死,为了让师兄弟三人顺利逃走蓉蓉自杀,吴业夫流着泪带着蓉蓉的尸体回家。夜里,做了叛徒的吴见秋被吴业夫逼着上吊以死谢罪。赵亮邦带着怀孕的阿陶,与董嘉瑞、关少则一道离开了老镇。

赵亮邦一行人赶到江南的新四军驻地,岂料当地局势异常凶险,众人成了杂牌军的俘虏。抗战胜利后,赵亮邦等人历尽艰险回到老镇,然而没过多久,危险又至。被誉为江南粮仓的老镇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一心想过太平日子的赵亮邦未料自己将置身于国共两个阵营的殊死较量之中。

2 单田芳评书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军营中结识了豪爽的校尉金勇,结为兄弟。十年征战,木兰虽升为大将军,但二人相濡以沫,情感笃深,誓同生死。一次夜袭敌营木兰不幸箭伤,养伤在民女韩梅家。数日后,曾受木兰救助的韩梅,对花将军产生痴爱之情,求婚不允欲自别。情急中木兰只好吐露女儿身份。两个女人抱头大恸之时,恰被金勇撞见。他怒斥木兰,要与她割袍断交。韩梅为木兰百般辩解,说出木兰原是女儿身。自此,金勇对木兰“痴情如火,苦受煎熬”,木兰也是难抑依恋之情。决战前夜,金勇连敬三杯酒,发誓娶她。木兰许诺,“得胜班师之日,便是我们婚庆之时”。然而在鏖战中,金勇为救木兰壮烈阵亡。班师回朝之日木兰凭吊古战场,祭奠金勇,痛不堪言。天子传谕,命花将军晋京受封领赏。木兰书呈圣上“荣辱得失身外事,兴国安邦赤子情。”辞封还乡。[1]

3 王昌龄诗作


^全诗赏析


^从军记

从军记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赏读

茫茫的大沙漠,风尘滚滚,遮天蔽日。将士们举着半卷的红旗离开营地,准备去战斗。好消息传来,先头部队经过一夜激战,已经活捉了敌军首领。诗人用强健的笔力,歌颂了边疆将士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

“ 大漠风尘日色昏 ” ,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 “ 日色昏 ” 接在 “ 大漠风尘 ” 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 “ 大漠风尘 ” 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 “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 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 “ 前军夜战 ” 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 “ 大漠风尘日色昏 ” 和 “ 夜战洮河北 ” 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 “ 已报生擒吐谷浑 ” 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 “ 温酒斩华雄 ” 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作者简介


^简介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籍贯有山西太原和陕西西安(京兆)两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组图

阅读更多请点击—→ 参考资料

相关分词: 从军记 从军 军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