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磁学和磁性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磁学和磁性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磁学和磁性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1934年建立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近代磁学研究室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的,1951年正式组建成磁学实验室,1987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磁学开放实验室,1990年经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批准成为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磁学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以磁性物理的基础研究为指导,以有重大应用背景的材料--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和氧化物、自旋电子学等为重点,开展物质的基本磁性和磁电、磁热、磁光等效应研究,探讨从微观电子结构、介观、界面及复合相到宏观磁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新材料和新的人工结构材料的磁性物理学。



基本简介


实验室现分五个课题组开展相应的工作:1)散裂中子源设计;2)自旋电子学材料、物理及器件研究 ;3)磁性金属氧化物/化合物量子序调控及相关效应研究;4)磁性纳米结构与磁共振研究;5)新型磁性功能材料的探索和研究。

现任实验室主任为 成昭华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是沈保根研究员。

实验室自建设以来取得了在许多国际上开创性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如在新型稀土-过渡族化合物的结构和磁性中,首次发现了快淬高碳高稳定间隙稀土铁化合物,首次通过常规冶炼方法获得了结构稳定、高居里温度、强单轴各向异性的高碳2: 17型单相化合物,克服了国际上众多实验室都在努力解决的2:17型稀土铁氮(碳)化物高温不稳定的缺点,并对这类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与磁性作了系统地研究,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重视。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稀土铁族间隙氮化物的发现者、欧洲间隙稀土化合物攻关组组长Coey教授在国际磁学会议的特邀报告《永磁学的前景》中引述了本项研究;著名磁学专家、美国Hadjipanayis教授在国际间隙稀土化合物会议的大会总结报告中称:间隙高稳定碳化物是永磁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自旋电子学材料和物理研究中,我们在多层膜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例如在全世界至今发现具有GMR效应的20多种金属多层膜中,有三种是我们发现的。1995年至2001年间实验室承担各类重要科研项目75项, 其中863项目3项,973项目6项,院重大项目6项,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杰出青年基金B类1项,百人计划5项。获国家、院、省部级奖项11项,申请及授权专利9项。共发表学术论文650篇、国际国内会议论文230篇,合作出版中文专著2本。经科技部信息所统计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磁学实验室室在稀土金属间化合物方面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超过400多次,其中单篇论文被引用数两次列全国前十名之内。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目前拥有一支优秀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其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研究员17人,博士生导师14人, 1人获香港求是科学基金,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5人获中科院“百人计划”。实验室涌现出十多位学术思想活跃、具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他们锐意进取,为实验室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通过在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中的系统训练,使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科研能力。1995年至2000年以来共培养博士生36名、硕士生20名、博士后13名。他们在磁学领域已做出突出的工作,其中1人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1人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人获中科院“百人计划” 。

实验室国际交流活跃,已与美国、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建立起院级交流合作关系,与其它国家和地区也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多次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实验室每年派出进行学术交流人员约占全室人员的1/3,同时接待大批国内外学者来室讲学和工作。通过开放课题申请和双向自主选择课题的方式,对外开放,让合作单位和合作人员直接参加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的研究课题,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增强了研究力量,极大地提高了开放度和增强了交流及合作的学术气氛。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十五”期间将主持国家科技部973和86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和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重点在自旋电子学,纳米磁性结构、新型稀土功能磁性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微观磁性等方面的做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的工作。实验室计划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关键部件,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学科发展的需求自行设计研制先进设备,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加强磁性理论与实验结合、交叉学科的发展需求新的学科生长点;拓宽和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力争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实验室,使之真正成为我国新型磁性材料与物理的基础研究基地、优秀磁学人才的培养摇篮和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联系的桥梁。

科研团队


组别 负责人 本所职工 本所学生、博后 其他人员
(客座、联合培养)

办公室 
 盛楠 
 

M01 王芳卫(代) 章综、
王芳卫、张泮霖、贾学军、朱涛、何伦华、梁天骄、殷雯,张绍英、于全芝、杜巧枝、张俊荣 王平
彭先德、王海霞 林泉、柯永丰、杜建红、范娜、俞坚钢

M02 韩秀峰 韩秀峰、蔡建旺、王守国、尹林、胡强、王磊、魏红祥 王琰、覃启航、刘亦帆、温振超、吕琴丽、陈军养、马勤礼、王文秀、刘东屏、刘涛、张佳、王云鹏 詹文山、赖武彦、王荫君、、韩宝善、赵见高、王译、于国强

M03 孙继荣 孙继荣、沈保根、胡凤霞、赵同云、王志宏、王晶、孟丽琴、胡明 王光军、王芳、尚大山
吕伟明、梁朔、高博、董巧燕、陈允忠、陈静、史磊、赵建利、魏爱东 沈俊、赵金良

M04 成昭华 成昭华、孙阳、张向群 吴鸿业、黄万国、孙达力、房亚鹏、宁伟、李国科、杜海峰、邹涛、靳金玲、王芬、刘郝亮 刘毅

M05 吴光恒 吴光恒、张宏伟
陈京兰 朱志永*、马丽、冯琳、朱伟、唐晓丹、钱金凤、刘恩克 贾克昌、丁新盛、郑波、陈喜芳、张玉洁

人员统计(人) 34人 46人 随时变动

注: “_”为博士后人员,“*”为目前不在所内人员。

研究方向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磁性物理的基础研究为指导,以具有重大应用背景的磁性材料为对象,开展物质的基本磁性、磁输运和宏观量子效应以及磁、电、热、光交叉效应研究,探讨微观电子结构、表面和界面效应与宏观磁性的内在联系,探索新的磁性材料和新的人工纳米结构材料与器件。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1.磁性理论

研究Mn12, Fe8 等纳米分子磁体的磁性理论及宏观量子效应

2.纳米自旋电子学研究

研究自旋电子在纳米尺度下的输运特性,探索新的磁电子材料,设计新型磁电子器件。

3.氧化物的巨磁电阻效应

研究稀土-过渡族氧化物的结构、磁性和磁电阻效应,以及产生巨磁电阻效应的物理机制。

4.稀土-过渡族化合物的结构、磁性与磁熵变以及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和物理

研究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磁结构、内禀磁性、相变和磁热效应,以及磁熵变的物理机制。

研究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的结构、微结构、畴结构、相结构与永磁性,纳米晶稀土材料的永磁理论。

5.磁性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磁结构分析

利用中子衍射和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磁性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磁结构,探讨磁结构与磁性的关系。

6.磁性单晶的生长和物性

磁性单晶的生长、大磁致伸缩、形状记忆和大应变效应的研究。

7.原子力和磁力显微学

研究磁性材料的磁畴结构、磁化过程和反磁化过程。

8.高分子/纳米磁性材料和生物磁性

研究高分子/纳米磁性材料的微波特性以及生物磁性。

9.磁性材料的超精细相互作用

利用穆斯堡尔波谱学等核技术,结合电子结构计算,研究磁性材料微观磁性与宏观磁性的内在联系。

管理条例


为在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各项管理工作行之有效,并最终促进科研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制定本管理条例。

本管理条例制定依据是《国家计委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和《中国科学院开放研究实验室管理办法》,经室务会广大会议讨论、领导审批通过,将在现行各项规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自本管理条例生效之日起,实验室各项工作的进行,必须遵守现行条例。如发现确有需要修改和完善之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修改意见,以便于本条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在新的修改条例确定之前,必须按照现行条例执行。如确有特殊情况,可经室务会讨论通过后,作为补充规定执行。

组织结构

1. 中国科学院是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简称物理所)是其承担单位。

2. 实验室的固定人员全部隶属于物理所,应遵守物理所的有关人事、财务、管理等各项有关规定。在科研学术方面的组织管理相对独立,实行学术委员会评审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

3. 实验室设室主任一人,经物理所推荐后,由中国科学院聘任,每届任期五年。实验室设副主任二至三人,由主任提名,经物理所同意后报中科院备案。设学术秘书一名(兼)和行政秘书一名。实验室的各项工作由室主任全面主持和负责,副主任协助展开。由主任、副主任和实验室支部书记构成室务委员会(简称室务会),处理日常事务。较重要的事务将在扩大的室务委员会讨论处理。扩大的室务委员会包括正副主任、院士、学术秘书和所有课题组长。

4. 学术委员会负责讨论实验室的学术方向。学术委员会由本学科领域内高水平的科学家(包括物理所内外)组成,其中所外委员不少于三分之二。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聘任;学术委员经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推荐,报中国科学院批准后聘任,每届任期五年。

5. 室务会的具体责任包括:对课题进行组织、指导及检查;组织国内外学术活动;人才培养;定期向主管部门汇报工作;定期对国家实验室的实验工作、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等做出评议和提出指导意见。

6. 实验室下设办公室,设行政秘书一名,经物理所有关部门与室主任协商后聘用,协助主任组织和协调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以及处理其它事务。其具体职责包括:进行成果、发表文章的统计和建立科技档案;对收到的文件、信函进行分类处理和传达,草拟并发出通知和信函;收集统计有关资料、整理保存历届会议记录;总结评估材料;编写实验室的年报、磁学室固定和流动人员的档案管理,各种会议的会务工作及接待实验室客座人员和来访学者;建立来访、出访人员信息档案;负责实验室客座人员的补贴发放,处理杂项零星开支及报销;以及室主任交办的其他事项等。

7. 实验室下设若干课题组。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课题组同时也可能是凝聚态中心的课题组。课题组的正式成员由实验室的固定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课题组在经费和具体课题的运作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但须接受实验室、物理所以及上级部门组织的课题方向和成果的评估。

人员管理

1. 课题组内聘任和辞退固定人员时,应先由课题组长提出建议,经室务会讨论并做出决定,然后向所里提出申请。室务会讨论通过后,向物理所提出招聘 “院百人计划”及其他优秀人才。临时工的招聘和解聘由课题组长提出申请,室务会讨论决定后报所里批准。

2. 流动人员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人员的确定、课题的安排由课题组长负责。

3. 出国管理:根据所里出国有关规定,由出国人提出申请,课题组长签字同意后,经正副主任中的任何一人同意即可到所里办理出国手续。出国期间的一切问题由课题组长负责。需要延长国外工作时间的由个人提出申请,课题组长在其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向实验室主任或副主任递交申请,经批准后上报所外事部门和人教处。对出国逾期不归而又未提出延期申请者将按照所里的外事管理条例执行。

4. 出国开会事宜,由课题组长负责。

5. 国内开会管理:参加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会议,由课题组长批准并从课题经费支付费用。

6. 凡要离开实验室的固定人员,根据物理所聘用合同书的要求,应提前30天向室主任递交辞职申请。根据工作需要,室主任有权延缓或拒绝固定人员在任聘期间提出的辞职申请,并对擅离职守、危害实验室工作者给予处罚。对工作质量低劣、不称职或严重违反实验室管理条例且拒不悔改的人员,室主任有权根据物理所聘用合同制的有关条款进行调整或解除聘任。

7. 客座人员分三种:第一种,是指课题组聘任的兼职研究人员、特邀访问学者和科技人员等编制不在本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其人员由课题组长根据实际需要聘任。第二种,是联合培养人员。包括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等。第三种,是培训人员。即以进修为目的在本实验室从事各类工作的人员。在本实验室进行工作的客座人员要接受实验室的统一管理,遵守各项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若因违反规程而造成重大责任事故者,由本人承担责任。在协议期或合作期内,客座人员不得随意终止或违反协议;对客座人员的工作情况,课题组长有权按有关规定进行监督和考查,对不能胜任者或工作时间不能保证者,课题组长可以修改或终止协议,甚至予以解聘。

8. 在实验室内,客座人员与固定人员在学术上地位等同。如: 可经一定审批手续,以实验室的名义,参加学术活动和享受办公用品、保健津贴等。实验室将以一定方式给予客座人员的相应生活补贴。

学术方向和课题

1.学术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磁性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具体指以磁性物理的基础研究为指导,以有重大应用背景的材料─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和氧化物、磁性多层膜、巨磁电阻材料等为重点,开展物质的基本磁性和磁电、磁热、磁光等效应研究,探讨从微观电子结构、介观、界面及复合相到宏观磁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新材料和新的人工结构材料,进行新型交叉学科和磁学理论方向等研究工作。

2.课题

1) 各课题组的研究课题在围绕磁学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展开。鼓励开展交叉学科和前沿领域的研究,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验室要发挥传统优势和现有条件。我们不鼓励在磁学实验室内部做与磁学研究方向无关的课题。

2) 各课题组要有明确的学术方向和课题,一个小组内部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可以有几个课题,但不应是拼盘。

3) 各课题组在实施课题计划的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自由度。组长有权统一调配组内成员的研究工作。组内成员的工作要围绕本组的工作展开。

4) 室务会和学术委员会负责对实验室的工作方向提出建议直至调整。必要时,室委会有权对某些课题进行统一组织、共同攻关。

5) 课题组长应按规定日期向实验室汇报工作,每年向学术委员会作学术报告,有关书面材料需交实验室办公室备案。

6) 实验室鼓励合作研究,或自带课题和经费、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工作的国内外科学工作者。

经费

1. 实验室的公共经费由国家主管部门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拨给;由物理所财务科根据国家规定的科研单位财务制度对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

2. 实验室公共经费管理:实验室的公共经费的支付范围包括:公用办公室的房租和水电费,经室务会讨论通过的公用设备建设费,与实验室管理有关的出差、开会、办公运行、学术交流、招待费。具体规定见<<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管理细则>>。室主任、副主任可以审批一般的行政及日常开支。重大费用的使用须由室务会进行讨论。

3. 课题组申请到的经费使用和审批权在各个课题组。博士后、研究生研究津贴全部由课题组负责支付。

4. 室务会根据工作需要可以从实验室经费中调拨经费用于临时性的攻关任务。

5. 测试组的相关人员、设备运行及维护费用另有细则规定。

仪器设备

实验室(包括各课题组)的所有仪器和财产属于实验室,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实验室的仪器管理条例如下:

1. 实验室的公共仪器指用实验室的公共经费购买的仪器设备,包括测试组负责管理的所有仪器,和实验室委托课题组管理的仪器。测试组负责管理的公共仪器的的运行和维修费由测试组承担。重大维修项目经室务会讨论通过后由实验室承担一部分或全部。实验室委托课题组管理的公共仪器的运行和维修费由相关课题组承担。

2. 测试组负责管理的公共仪器向室内外开放,实行有偿服务,由测试组有关人员负责。实验室委托课题组管理的公共仪器每年要有一定的时间向室内其他课题组开放,费用由室务会讨论决定。

3. 各课题组用课题组经费购置的的仪器由课题组负责其运行和维修。如果有其它组内的人员要求使用,该仪器所在的组要积极配合,运行费应协商解决。

4. 未经室务会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将其使用或保管的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带出本室,不得外借、出租或它用;不经课题组长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外借、调换或报废课题组内仪器及说明书。大型设备报废前应书面上报实验室,经室务会批准后生效。

5. 无论是公共使用的仪器还是课题组负责使用的仪器,其直接看管人有义务将设备的主要技术资料及验收报告保存好。公共仪器的技术资料要送交测试组存档。

6. 每台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必须建立技术挡案,制定“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并设有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操作、维修维护、改进更新和发展研制。必要时可特邀客座技术人员协助进行。

7. 仪器设备应有运行记录,记录操作人员、日期、时间及运行情况等。若发生重大故障或损失,操作人员应及时报告负责人,组织修理,并详细填写报告单,经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实验室主管领导查清原因,并作出相应处理。

8. 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的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并严格遵守所用设备的“技术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客座人员要在经过技术培训,经负责人允许后方可在固定人员的指导下操作或独立上机,并服从实验室的统一安排。遇异常情况或故障,操作人员应及时向设备负责人反映,妥善解决。凡不遵守实验室管理条例,故意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且不听从劝告者,有关设备负责人有权提出质询或取消其操作资格,并上报实验室妥善处理。凡属违章操作而造成事故者、擅自拆卸而造成损失者、保管不妥或违反安全条例而发生失窃、灾害以及破坏者,对所造成的损失,操作人员所在课题组应及时进行赔偿,本人应作出检查,并负担相应的责任。由于自然损耗和意外事故,经实验室主管领导会同有关部门鉴定后作出结论,并在设备损坏报告单上签署处理意见,可免于赔偿。

9. 专门负责仪器设备人员在长期离开岗位时,应认真做好仪器的交接工作。由有关负责人和即将接管的技术人员共同办理交接手续。

10.实验室所属仪器、设备及其技术资料一律不得擅自带出本室。未经批准, 不准将实验仪器设备改进的技术细节、实验数据及结果泄露他人,违者按保密规定处理。

学术交流与合作

我们积极鼓励在磁学室进行各种学术交流与合作。

1. 实验室内部交流:实验室将频繁组织全实验室内部学术报告,报告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职工和学生都有义务每年作一次报告,可以介绍工作进展,也可以介绍一个课题或方向的进展。

2. 实验室外的交流:将不定期地邀请水平较高的室外科学家作学术报告,并付给酬劳费。

3. 合作研究:我们合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在国外开展的合作将以获取最新信息和先进仪器的使用为目的,在国内的合作将以开发我们的仪器和条件为主从而获得较好的结果。

卫生安全

实验室所有人员必须遵守本室的有关卫生安全条例和注意事项。

1. 下班前认真检查水、电、灯、窗、门是否关好,防止水、火灾,以及盗窃等事件的发生。

2. 非实验需要,不得用电炉。

3. 实验室内不得抽烟。

4. 化学药品、原料应专柜管理,易燃、易爆药品放在通风橱中,并远离火源。

5. 有毒气体的气瓶及管道系统要密封,以防漏气。

6. 实验完毕后,必须打扫卫生, 清洗和整理实验用具,摆放整齐,保持整洁良好的工作状态,以便养成高素质的工作习惯。

科研成果与奖励

1.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人员(包括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凡利用我室的科研条件,在实验室工作,学习和访问期间所做出的一切科研成果均属于中国科学院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申报成果、撰写论文与研究报告和专利申请时应注明我室为完成单位。磁学实验室全称为: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文)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gnetism, Institute of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英文)。

2. 在我室访问的客座人员(包括高级访问学者和学生)的单位署名权应根据双方单位的贡献来确定。对于长期在我室工作(半年及半年以上),主要利用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思想、仪器设备和其它科研条件所做出的成果和贡献,第一完成单位应为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人员所在的工作单位的署名权及排序可根据其贡献大小,由客座人员(guest)与我室相关人员(host)协商解决。

3. 实验室的奖励经费主要来自于运行费和其它以实验室名义获得经费的提成,以及对外服务费用,将用于对实验室人员的工作奖励。一般工作成绩奖励的范围包括:成果奖,文章发表情况,专利申报情况等。具体细则详见《研究成果奖励细则》,特殊情况由室务会讨论决定。

承担课题


课 题名称  编 号  负责人  起止时间  项目类别

1.  磁性隧道结材料、物理及器件研  2002CB610601  韩秀峰
詹文山  2002-2006  973 (a)

2.  自旋电子材料的显微结构表征科学  2002CB610605  成昭华  2002-2006  973 (a)

3.  基于自旋和量子效应的磁和半导体纳米存储与逻辑器件的研究  2006CB932200  韩秀峰  2006-2010  973 (a)

4.  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室温巨磁熵变研究  2006CB601101  沈保根  2006-2010  973 (a)

5.  超高压下的新型3d族氧化物的磁输运  2005CB724402  李庆安  2006-2010  973 (b)

6.  磁随机存储器件的基础性研究  KJCX1-SW-07-01  韩秀峰  2002-2006  院创新重大(a)

7.  北京散裂中子源BSNS前期预制研究  
 冯 稷  2005-2007  院创新方向性项目(a)

8.  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的巨磁电阻及其复杂的物理相图的实验研究  
 孙 阳  2005-2007  院优博论文
专项资金

9.  钙钛矿结构氧化物中的超大磁电阻效应及相关物性  
 孙 阳  2005-2007  百人计划
(a)

10.  具有高磁场灵敏度的磁性隧道结及其线性输出磁敏传感器的研究  2006DFA01900  韩秀峰  2006-2009  科技部中爱国际合作项目(a)

11.  纳米接触磁电阻材料及其自旋电子输运性质的研究  10274103  韩秀峰  2004-2007  国家基金委中爱国际合作项目(a)

12.  双势垒磁性隧道结的微制备及其自旋晶体管的应用基础研究  50528101  韩秀峰
张曙丰  2006-2008  国家基金委
海外杰出青年基金 (a)

13.  新一代稀土永磁薄膜材料  50331030  成昭华  2004-2007  国家基金委
重点基金 (b)

14.  掺杂Mott绝缘体中自旋-电荷-轨道耦合与奇异电子态研究  10334090  孙继荣  2004-2007  国家基金委
重点基金 (b)

15.  新型磁致伸缩材料的合金化和微观机制研究  50531010  吴光恒  2006-2009  国家基金委
重点基金(b)

16.  无机非金属类磁性材料  50225209  孙继荣  2003-2006  国家基金委
杰出青年基金 (a)

17.  金属磁性材料  50325104  韩秀峰  2004-2007  国家基金委
杰出青年基金 (a)

18.  微小磁性图型纳米磁结构的磁力显微学(MFM)研究  10374110  韩宝善  2004-2006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19.  锰氧化物晶格自旋结构及动力学的中子散射研究  10375088  王芳卫  2004-2006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0.  强制高有序合金磁性材料的研究  50371101  吴光恒  2004-2006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1.  双自旋过滤和自旋极化隧道结的共振隧穿  50371102  赵见高  2004-2006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2.  纳米氧化层原子扩散阻挡势垒的微结构与磁交换作用  50471055  蔡建旺  2005-2007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3.  CoNiFeGa四元磁场可控超弹性单晶的研究  50471056  陈京兰  2005-2007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4.  低维受限体系磁性纳米团簇的磁各向异性和磁矩增强效应研究  10474132  成昭华  2005-2007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5.  Fe基磁制冷材料磁相变得强场穆斯堡尔谱的研究  10475111  邸乃力  2005-2007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6.  锰氧化物基p-n异质结磁场效应研究  10474133  孙继荣  2005-2007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7.  具有大振荡隧穿磁电阻的磁隧道结的制备及其振荡机制  50471054  朱 涛  2005-2007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28.  半金属及非晶磁性金属复合隧道结的微制备与物理研究  10574156  韩秀峰  2006-2008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a)

29.  分子磁体的中子散射和Mn12量子调控的研究  10505029  何伦华  2006-2008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30.  稀土-Fe/Mn基室温大磁熵变材料的磁性和磁热效应研究  50571112  沈保根  2006-2008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a)

31.  马氏体相变中的非均匀原子团簇散射磁电阻研究  50571113  吴光恒  2006-2008  国家基金委
面上基金

仪器设备


磁性材料制备设备

序号 仪器名称 性能参数 联系电话

1. 真空熔炼炉 - 82649251

2. 真空高温退火炉 - 82649251

3. 真空感应炉 - 82649251

4. 金属单晶生长炉CGMS-3 CZ 2000C, 20g-120g 82649247

5. 超金属多层膜磁控溅射设备750 本底真空: 5×10Pa 82649094

6. 离子刻蚀机 LKJ-1C-100 150-1000eV, 0.05-1.0mA/cm 82649268

7. 激光沉积设备 - 82649268

8. II-型激光分子束外延系统 6×10mbar,290K~ 1100K 82648075

9. TMR研发型磁控溅射系统 3&acute;10-7 Pa,300 ~ 900 K 82649268/8063

10. 原位穆斯堡尔谱仪/MBE/SPM/联合系统 优于3×10-10mbar,STM/AFM工作温度:15K~1200K 82649191/8083

11. 光学单晶浮区生长炉 
 82649191/9282

磁测量设备 
 
 

1. 超导量子磁强计 MPMS-7 1.9-400 K, 0-+7T 82649271/9264

2. 振动样品磁强计Model 4 HF 100K-1000 K, +2.1T 82649094

3. 振动样品磁强计 155型 300K-1050K,+0.8T 82649271/9264

4. 磁转矩仪 TRT-2 77K-800K,0-+1T 82649238

5. 全自动磁滞回线测量仪HG-500 173K-523K;5mm:2.8T,10mm:2.5T 82649238

6. 磁天平MB-2 77K-1200K,0-1.2T 82649238

7. 磁致伸缩测量仪 77K-300K,0-+2.1T 82649247

8. 多功能磁性测量系统(PPMS) 1.8K-400K,He3系统:0.4K-350K,14T 82649271/8079

相成份、晶体结构和磁结构分析设备 
 
 

1. 全自动X射线衍射仪D/Max-2400 -60-+140 82649271/9264

2. 三轴中子衍射谱仪 7.5 - 48mev, D E/E = 5% 82649267

形貌、磁畴结构观测分析设备 
 
 

1. 原子显微镜(AFM)Nanonscope Ⅲa - 82649248/8070

2. 磁力显微镜(MFM) Nanonscope Ⅲa - 82649248/8070

超精细相互作用研究设备 
 
 

1. 穆斯堡尔波谱仪 2K-1300 K, 0-9 T 

获奖及专利


获奖

获奖年份  成果名称  获奖类别  等级  获奖人员

1980  WXP-5等七种微波吸收材料  中科院重大科技奖  1  詹文山 潘习哲 俞伯良 李裕民 宁太山 孟庆安等

1981  γ-Fe2O3和包钴亚铁新型磁粉的研究  中科院81年重大成果奖  2  魏玉年 黄锡成 冯远冰 李秀英 罗河烈 孙克 张志英 龚伟

1982  包钴、包亚铁磁粉  广东省优秀科技奖  2  罗河烈 孙克 章志英 龚伟 黄锡成 冯远冰 李秀英

1982  年产30吨碱法磁粉的中型试验  广州市科委82年科技奖  1  魏玉年 黄锡成 冯远冰 李秀英 罗河烈 孙克 潘习哲

1982  29Mb+-片可换磁盘组  中科院82年重大成果奖  
 与计算所 化学所合作 物理所罗河烈 黄锡成

1983  铁-铬-钴-和铁-铬-钴- 永磁合金的磁性、穆斯堡尔效应和铁磁共振  北京市成果奖  3  李德新 林文桂 李国栋 北京市冶金所 物理所 高能所

1983  40T脉冲强磁场磁性测量系统  中科院83年重大成果奖  2  杨伏明 吴永生 赵汐潮 李楚建 胡蓉仙 刘存虎

1983  流态化还原制磁粉  中科院83年重大成果奖  2  罗河烈 孙克 冯远冰 李秀英 与化冶所合作

1984  流态化还原制磁粉  广东省优秀科技奖  2  化冶所 广州染化厂 物理所 罗河烈 孙克 冯远冰

1984  流态化还原制磁粉  广州市科技奖  2  化冶所 广州染化厂 物理所 罗河烈 孙克 冯远冰

1984  流态化还原制备磁粉新工艺  化工部年科技奖  3  李秀英 黄锡成

1986  200MB可换磁盘组及磁盘伺服盘刻划装置  中科院科技进步奖  1  罗河烈等 参加单位 计算所 化学所 物理所 上海有机化学所

1986  低纯度钕铁硼第三代永磁材料(8404 8405)  中科院科技进步奖  1  王震西 王亦忠 参加单位 电子所

1986  低纯度钕铁硼第三代永磁材料(8404 8405)  国家科技进步奖  1  物理所

1986  铁磁体磁化分布连续--不连续变化的微磁学理论  中科院科技进步奖  1  蒲富恪 李伯臧

1986  采用磁铁防治奶牛因铁质异物引起奶牛死亡和淘汰的方法  中科院科技进步奖  3  发育生物所 物理所徐孝贞 张寿恭

1987  过渡元素对FeB基非晶合金结构、C物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中科院科技进步奖  3  詹文山 沈保根 赵见高 宁太山

1987  铁磁体磁化分布连续--不连续变化的微磁学理论  国家自然科学奖  3  蒲富恪 李伯臧

1988  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材料  国家科技进步奖  1  王震西 曹用景 黄永成 王亦忠 龚伟 冯敏英 高景兰 吴宗林 丁淑娴 赵忠仁 郑观泽 俞伯良 吴金华 杨先称 电子学所

1989  脉冲偏磁场作用下磁泡壁中布洛赫线的形成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3  韩宝善 李婧元 聂向富 毛庭德 刘英烈 唐贵德 凌吉武 樊世勇 奚卫

1990  锰基合金磁光盘薄膜性能研究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2  王荫君 沈建祥 管泽彤 唐谦 李肇辉

1991  <<量和单位>>国家标准  国家技术监督局  2  罗河烈

1992  NaFeB薄带和薄膜的磁性及结构研究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2  南京大学 物理所 沈保根等

1993  直流偏磁场和内场中硬磁畴的稳定性  河北省教委科技进步奖  2  河北师大 物理所 韩宝善

1993  布洛赫线存储器机理研究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3  韩宝善 聂向富

1993  新型亚稳态Fe3B合金的磁性和相结构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3  沈保根 杨林原 顾本喜 张俊先 宁太山 胡明 沃峰 赵见高 郭慧群 崔宏如 章志英 曹蕾 杨红

1994  快淬金属金属基合金的磁性和稳定性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2  沈保根 郭慧群 詹文山 赵见高 宁太山

1995  磁处理技术在油田的应用研究  中科院科技进步奖  1  李德新 闫海科 耿殿雨 凌启芬 赵杨 张志东 郭淑娇 等 (协作)

1995  间隙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3  沈保根 胡伯平 杨伏明 王亦忠 严启伟 詹文山 等

1995  稀土-铁-硼及稀土-铁-氮永磁材料的理论研究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3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1995  磁处理技术在油田的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3  李德新 凌启芬 郭淑娇 金属所

1996  2:17型稀土-铁碳化物的稳定性,磁性及穆斯堡尔谱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2  李发伸、沈保根、孙吉军、成昭华、孔麟书、王芳卫、周荣洁、詹文山、曹蕾、薛德胜、杨春力

1996  低Nd快淬NdFeB合金的核磁共振及穆斯堡尔谱研究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2  李发伸、成昭华、沈保根、毛明西、张一德、詹文山、孙吉军、张俊先、杨春力、杨林原

1997  新型稀土-铁化合物的结构、相结构磁性及超精细相互作用  叶企孙奖  
 沈保根 成昭华

1998  低温和强磁场下的超高压装置和应用于固体物理研究  中科院科技进步奖  3  韩翠英 唐棣生 赵德启 解思深 吴裕生

2005  新型稀土铁基纳米晶永磁材料的磁性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1  沈保根 成昭华 张宏伟 张绍英 赵同云

专利

专利名称  授权号  主要发明人

磁光盘存储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88102222.0  王荫君

一种新型快速成型铁基稀土永磁体及其制造方法  90110811.4  尹林

单极性磁处理装置  91206842.6  李德新

高磁热稳定性钴改性r-Fe2O3磁粉及其制备方法  92105419.X  罗河烈

用于室温到低温下获得超高压的加压装置  92239342.7  韩翠英

2:19(3:29)相稀土铁氮(碳)化物永磁体及其制备方法  93112822.6  杨伏明

3:39相稀土氮(碳)化合物永磁体及其制备方法  93112022.6  杨伏明

一种含镓的稀土铁基磁碳化物及其制备方法  93105618.7  沈保根

一种CoCu基掺杂的颗粒薄带巨磁阻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9400108.3  李民

各向同性的磁场传感器  95205934.7  赵学根

用于稳流磁控靶与射频靶共溅射的电磁兼容装置  95227894.4  

具有高灵敏探头的高分辨磁性旋转编码器  98205666.4  

用快淬的方法制备各向异性钐-钴系列永磁材料, 99107266.9  阎阿如 沈保根

一种微波介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98117868.5  孙 克 赵见高 李德新 林启芬

一种利用帕尔帖效应实现单晶生长控制的办法  00132620.1  陈京兰吴光恒 贾克昌等

一种具有大磁熵变的稀土-铁基化合物  00107446.6  胡凤霞 沈保根,孙继荣 张西祥

一种显微镜样品观测台  00252995.5  韩宝善等

一种制备各向异性SmCo5永磁材料的快淬方法  01124191.8  阎阿如 沈保根

一种制备各向异性R Co5系列永磁薄带的方法  01130856.7  张文勇 沈保根 阎阿如 张绍英

具有叠层铁磁层的钉扎薄膜  02293463.4  代 波 蔡建旺,赖武彦

合作交流


2006年主办与协办的学术会议

会 议 时 间 会 议 名 称 会 议 地 点 人 数

2006.7.31-8.2 第三届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 北京 220

2006.11.12-15 第一届中美中子散射技术研讨会 北京 160

2006.5.12-15 第五届全国磁性薄膜与纳米磁学会议 苏州 130

2006.9.15-17 中国物理学会2006年秋季会议磁学分会议 北京 60

2006年实验室来访交流人员

序 号 姓 名 国 家 身 份 来访起止时间 来访目的

1.  龙振强 美国 高级研究员 2006.5.4-8.4 合作交流

2.  王循礼 美国 高级研究员 2006.8.1-8.5 中子会议

3.  赵金奎 美国 研究员 2006.7.30-8.6 中子会议

4.  鲍 威 美国 教授 2006.7.28-8.4 中子会议

5.  李济晨 英国 教授 2006.7.30-8.5 中子会议

6.  陶举洲 美国 博士后 2006.7.30-8.3 中子会议

7.  Thom Mason 美国 高级研究员 2006.7.30-8.3 中子会议

8.  Andrew Taylor 英国 高级研究员 2006.7.29-8.3 中子会议

9.  Yasuhiko Fujii 日本 高级研究员 2006.7.30-8.3 中子会议

10.  Yukio Morii 日本 教授 2006.10.26 合作交流

11.  Makoto Hayashi 日本 教授 2006.10.26 合作交流

12.  Hirohiko Shimizu 日本 教授 2006.10.26 合作交流

13.  Ichiro Tanaka 日本 副教授 2006.10.26 合作交流

14.  Shinichi Kamei 日本 教授 2006.10.26 合作交流

15.  Philippe Mangin 法国 教授 2006.11.15-18 合作交流

16.  M. Latroche 法国 高级研究员 2006.9.27 顺访交流

17.  张曙丰 美国 教授 2006.2.10-14 讲学
合作研究

18.  大兼干彦 日本 助教 2006.3.25-31 合作研究

19.  大坊忠臣 日本 博士后 2006.3.25-31 合作研究

20.  张晓光 美国 教授 2006.3.31-4.17 讲学
合作研究

21.  王守国 英国 助教 2006.4.8-5.8 合作研究

22.  Sebastiaan van Dijken 爱尔兰 助教授 2006.4.8-22 讲学
合作研究

23.  Young Keun Kim 韩国 教授 2006.7.22-26 讲学
合作研究

24.  钱嘉陵 美国学 教授 2006.6.1-6 讲学
合作研究

25.  M. Z. Butt 巴基斯坦 基金会主席 2006.6.12 访问

26.  J.M.D.Coey 爱尔兰 教授 2006.8.25-31 讲学
合作研究

27.  王守国 英国 助教 2006.8.4-9.3 合作研究

28.  白伟武 台北 教授 2006.9.18 学术交流

29.  Graham Anderson 英国 研究生 2006.11-12 合作交流

30.  陈 丰 美国 助教 2006.12.7-2007.1.13 合作交流

31.  Rehana Shahid 巴基斯坦 讲师 2006.1.1-12.31 进修博士

32.  Shamaila Shahzadi 巴基斯坦 讲师 2006.1.1-12.31 进修博士

33.  Saira Riaz 巴基斯坦 讲师 2006.3.1-7.30 合作进修

34.  沈 健 美国 教授 2006.5.15-5.30 学术交流

35.  沈 健 美国 教授 2006.6.25-7.5 基金答辩

2006年实验室出访人员

序 号 姓 名 出访国家或地区 出访时间 出访目的

1.  王芳卫 日本 2006.1.23-1.28 会议交流

2.  王芳卫 法国 2006.10.9-11.4 合作研究

3.  何伦华 瑞士 2006.11.14-11.23 合作研究

4.  张俊荣 瑞士 2006.11.14-11.23 合作研究

5.  梁天骄 日本 2006.9.10-9.17 合作研究

6.  梁天骄 英国 2006.10.29-11.3 合作研究

7.  梁天骄 瑞士 2006.11.4-11.9 合作研究

8.  贾学军 日本 2006.9.10-9.17 合作研究

9.  贾学军 美国 2006.10.15-10.20 国际会议

10.  贾学军 英国 2006.10.29-11.3 合作研究

11.  贾学军 瑞士 2006.11.4-11.9 合作研究

12.  殷 雯 日本 2006.9.10-9.17 合作研究

13.  殷 雯 英国 2006.10.29-11.3 合作研究

14.  殷 雯 瑞士 2006.11.4-11.9 合作研究

15.  王希龙 日本 2006.9.10-9.17 合作研究

16.  王希龙 英国 2006.10.29-11.3 合作研究

17.  王希龙 瑞士 2006.11.4-11.9 合作研究

18.  魏红祥 美国 2006.12.31-2007.1.15 国际会议

19.  韩秀峰 美国 2006.12.31-2007.1.15 合作交流

20.  韩秀峰 芬兰 2006.11.21-25 合作交流

21.  韩秀峰 巴基斯坦 2006.3.11-17 国际会议

22.  丰家峰 爱尔兰 2006.11-2007. 4 合作交流

23.  杜关祥 芬兰 2006.10.14-27 合作交流

24.  Rehana 日本东京 2006.8.20-25 国际会议

25.  胡凤霞 香港 2006.10.1-2006.12.31 合作研究

26.  成昭华 美国 2006.3.1-18 学术会议

27.  成昭华 韩国 2006.5.17-21 国际会议

28.  孙 阳 日本 2006.8 国际会议

29.  李庆安 美国 2006.9.11-12.31 合作交流

30.  吴光恒 香 港 2006.11-12 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