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传子木偶

传子木偶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传子木偶


总概

传子木偶是闽北浦城民间艺人创造的独有的木偶新剧种,属提线木偶,演出的节目自隋朝开始,到明朝为止,内容是每个朝代的历史故事,因此得名——传子木偶。

历史渊源

传子木偶诞生于清顺治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顺治年间,浦城绅士王秀明由于打小就酷爱戏曲,成年时常集友吹唱,久而不足于乐,思而再三便突发奇想,命匠人根据《水浒传》人物制成108个木偶,罩以戏曲服装,称108将。 传子木偶的发生、发展,经历了清初的产生、形成期,清中期与民国的成熟、兴盛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文革”前的新生、转折期,“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文革”后至今进入抢救、复苏期。1987年,浦城县有关部门对传子木偶展开摸底调查,并将有关资料记载于县志。

表演特色

传子木偶高约0.7米,用细篾编成躯体,每个木偶配备一块宽0.5米左右的提线板,板上栓12根线,线的尾端订在木偶身上,演出时艺人以自己的手指牵动连在木偶身上的线,使木偶关节活动灵活。

传子木偶戏班艺人少,器具固定,设备简单,可随叫随演。登台艺人4人,其中主台1人,开台报幕,各种角色都要会演;上手1人,操二胡、吹唢呐等;鼓师1人,一鼓一钹一锣;提线1人。艺人圈里戏称传子木偶是“一捆竹竿两担箱,三块门板四人唱”,竹竿与木板是搭台所用,箱装木偶,因为木偶多,要用两担箱,4个艺人都要会唱。

传子木偶源于浦城古代民歌的继承,但由于唱词为文人所编,节目都是一些历史故事,唱词优美大气,又有地方风味,细腻而不粗犷,文气而不拒明快,既适合乡野村夫的审美要求,又能得到文人绅士的欣赏。唱腔吸收民歌的精华,唱歌谣,亦称歌谣腔,听起来近似道士腔,节奏好似曲牌体,但无曲牌名,部分还采用高腔唱法。高腔的运用如今已趋于消失,这点弥足珍贵。

说台是传子木偶的一大特色。因为别的戏班唱白均由正、副提线手担任,而唯独浦城提线传子木偶由说台者统领。

传子木偶剧节目繁多,按朝代分期,一个朝代都有几十个节目,可演出几天甚至半个月。节目内容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上天类,为神仙佛祖故事;一类是人间类,为帝王将相故事;一类是民间类,为渔樵耕读故事。经常演出的节目有《岳飞传》《薛仁贵东征》《薛丁山西征》《三国演义》等连台本戏。

艺术价值

专家认为,在中国的民间木偶剧发展史中,浦城提线传子木偶具有其独特性,而且不见经传,应属木偶剧中的奇葩。

相关分词: 传子 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