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程抱一

程抱一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程抱一


程抱一,祖籍江西南昌,出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重庆立人中学、南京金陵大学,1948年随父赴法国定居,在巴黎第九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任教于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是法国著名华裔作家,法兰西学院终身院士,诗人,书法家。



简介 法兰西学院终身院士,法籍华裔作家


程抱一(François Cheng 1929年8月30日 - ) 是法国著名华裔作家,法兰西学院终身院士,诗人,书法家。

人物生平


程抱一,祖籍江西南昌,出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重庆立人中学、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1948年随父赴法国定居,在巴黎第九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任教于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程抱一用法文写作了许多作品,也包括介绍中国文化,翻译中法两国文学大师的作品,被法国学术界称赞为“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永远不疲倦的摆渡人”。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西方学术界研究中国绘画、诗歌的主要参考材料,他的诗歌《石与树》被选入《20世纪法国诗歌选》。

2002年程抱一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仅有40名终身院士,程抱一是其中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位亚裔院士,授予他的佩剑柄上镌刻着文天祥《正气歌》的第一句“天地有正气”。

2012年程抱一被推选为南京大学十大杰出校友之一

评价


“永不疲倦的摆渡人”

在法兰西,你对任何一位法国人提起“Francois Cheng”,对方都会以敬佩的口吻告诉你:他是法兰西学院院士,是个了不起的人! 2002年6月14日,程抱一,这位被法国媒体称为“中国和西方文化间永不疲倦的摆渡人”的华裔作家,荣幸地当选为法兰西学院第705位院士

程抱一在法国奋斗50多年,其文化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是一个真正的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大凡翻译家,不是中译法,就是法译中,像他那样既把法国诗歌译成中文,又把中国诗歌译成法文的翻译家是不多见的,现在尤其罕见。而且,他的介绍工作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翻译文学作品,而且向法国人宣传和评介中国字画,并且用法文直接创作,他的诗集《双歌》和《恋情》综合了东西方诗歌的长处,深受法国读者的喜爱。他的长诗“石与树”曾被选入法国最重要的诗歌选集《二十世纪法国诗选》,成了法国诗歌的宝贵财富。

法国总统希拉克的评价

根据传统礼仪,学院为新当选的院士举行了隆重的就位和佩剑仪式。作为四百多年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裔作家,程抱一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

法国总统希拉克程抱一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智者”,他的当选,“不仅是法兰西学院的荣誉,也是法兰西共和国的荣誉”,“程抱一不但是中法文化交流的桥梁,而且充实了法国文化”。

主要作品


《唐朝张若虚诗歌形式的分析》(1970年)

翻译老舍的《骆驼祥子》(1973年)

《中国诗歌文字》(1977年)

《虚与实:论中国绘画语言》(1979年)

《梦幻空间:中国画的千年史》(1980年)

《七首法语诗》(1983年)

《亨利米肖,他的生平和著作》(1984年)

《中国诗歌语言和中国宇宙观的联系及其音韵的生命力》(1986年)

《中国诗歌语言中主观和客观的交融,东方和西方的诗》(1988年)

《石与树》(1989年,被收入《20世纪法国诗歌选》)

《云雾与源泉,中国过去和现代诗歌音韵的变迁》(1990年)

《生命的季节》(1993年)

《36首爱情诗》(1997年)

《用石头做标记》(1997年,和法边威尔第耶合著)

《天一言》(1998年,获费米娜文学奖)

《石涛,人间趣味》(1998年,获安德列马尔罗奖)

《托斯卡纳旋律》(1999年)

《歌唱的起源》(2000年)

《二重唱》(2000年,获罗杰开鲁瓦奖)

《此情可待》 (2001年)

《呼吸变成语言》(2001年)

《谁讲述我们的夜晚》(2001年)

《期望永恒》(2002年)

《万有之东——程抱一诗辑》(2007年 同济大学出版社)

代表性作品的相关评论


《天一言》是程抱一一部“遗嘱式”的作品,是与他“血肉相关”的一本书

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他的小说《天一言》,尽管他在这部小说出版之前在法国就已大名鼎鼎,但《天一言》确立了他在法国文学界的地位,使人们在肯定他的学术成就的同时发现了他的文学创作才华。而在我看来,这本小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是一般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作者生命体验的记录和总结。虽然作者一再强调那不是纪实性和自传性的文字,并假托小说中的主人公天一之“言”来转述故事,但不难看出,天一身上有很多程抱一的影子,天一在巴黎所经历的文化边缘人的痛苦,很多是作者本人的写照。所以,10多年前,程抱一在重病卧床,自以为生命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拼命赶写此书,想尽快出版。程抱一回忆说,当时,他准备开刀,根本动不了笔,是家人在床头记录的,后来又找人打字。开完刀后,他觉得不满意,又开始重写。他说,这是一部“遗嘱式”的作品,是与自己“血肉相关”的一本书。作者试图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人类文明的演变,小说借主人公的遭遇,几乎涉及了东西方的所有艺术领域,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小说除了写天一在巴黎求艺谋生的经历外,还有很大篇幅写他1958年回国后的遭遇。

程抱一1949年就离开了祖国,如果说他对华人在法国的奋斗有切身的感受,他对国内的历次政治运动则并无体验,是什么促使他要写那段历史呢?“使命感”,程抱一说。事实上,尽管他远离祖国多年,但一直关心祖国的一切,当他在报刊上读到有关消息,当国内来的朋友给他讲述种种悲剧,他便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要写一部作品来见证那个特殊的时代。这种见证不是旁观或客观报道,而是融入自己生命的一种铭心刻骨的体验。他说他清楚地感觉到自己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似乎是宗教意义上的使命。他对人间的痛苦不可能无动于衷,他有一种非讲不可的需要。他认为一个作家不应该回避现实,“那种所谓的超脱现实,回避现实的睿智是没有价值的”。

正因为如此,这部作品不同于一般的爱情小说,它不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有一种历史深度。小说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反映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两个社会、两种文化冲击下对生命的演绎和阐释。作者说:“那时的中国似乎是一个陷入泥沼不可自拔的灾难性民族,但仔细看看,用心倾听,你就会发现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种顽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渴望,即使在生命受到威胁的绝境中他们也没有停止对真理、对美和对尊严的追求。

所以,许多法国人读了这部小说后不但没有看不起中国人,反而对中国人的顽强精神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作者:胡小跃)

相关分词: 程抱一 程抱 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