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陈孝威

陈孝威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陈孝威




1. 明末清初文学家—陈孝威


陈孝威(生活于明末清初时期)字兴霸,号壶山。江西临川人。明末清初文学家。陈际泰之子。陈孝逸之兄。 生卒年不详。应县试时,一日成文16篇,其才思之敏捷,为士人叹服。中明经不久,明亡。明宗室在南方建国,孝威赶往岭南投桂王朱由榔。永历时官至太仆少卿。因哀于世事,34岁卒于粤。平生以天下为己任,因逢乱世,不能竞其用。其诗文气势汪洋,有《壶山集》3卷、《孝威诗集》18卷行世。

事见《(同治)临川县志》、《陈氏三世传略》、《孝威论》、《明诗纪事》、《清诗纪事》。

2.博士生导师—陈孝威


陈孝威(1945.5-)男,贵州贵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3年毕业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现任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副主任。主要业绩:1988-1990年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电气及计算机工程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图像处理及编码、通信及信息理论、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撰写了10多篇论文,其中《ComvolutionalCodingforfiniteState》发表于《IEEETransactorsonCommunications);《微机图像处理系统及其FFT算法》发表于《中国图像图形学报》,被世界华人科学技术推广普及联合会评为优秀论文;《三层体系结构的客户机/服务器》发表于《计算机应用》。"GEI-l微机图像处理系统及其在临床放射学中的应用"、"微循环微机检测技术及临床医学应用研究"分别获贵州省科技进步成果奖三等奖;"安定宝685联网报警中心"获贵州省科技进步成果奖四等奖。

3.中将—陈孝威


陈孝威(1893~1974年),福州人,早年毕业于福州武备学堂,后入保定军官学校,1926年,升任泰宁镇守使,中将旅长。抗战爆发后,入白崇禧部参加浙沪作战。嗣后,因对军界不满,于同年10月离开。1936年11月,陈孝威到香港创办《天文台报》,从此,一生和该报相始终。抗战期间,陈氏在《天文台报》上发表了很多战略预言。其中比较著名而谈言微中的有:1938年9月发表《论大不列颠之战应使用之政略、战略、战术》,预言德国必将对苏联开战,日本将南下太平洋,苏联将对日宣战,出兵东北等等。一时间,陈氏被誉为著名的战略预言家。

利用《天文台报》这个平台,陈孝威还积极从事“国民外交”。陈氏的所谓“国民外交”,实际上就是不断投书盟国的各国政要和军政机关,主要陈述对二战的战略意见。其时,对二战献策的民间人士不可枚举,献策也五花八门,为了鼓舞民众士气,盟国政府机关偶或也会给这些人士回信,这些回信可以说是嘉勉,而更多的程度上只是敷衍而已。

除了投书和在报纸上对抗战的高见外,陈孝威还喜欢联络一帮文士名流对诸如美国总统连任,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生日写诗祝贺等等。1941年,罗斯福三届连任总统,陈孝威赋诗七律一首,诗云:“白宫三主承明席,砥柱终廻逆水流。降此鞠凶人扰扰,闲哉元首政优优。干戈到处汹群盗,日月无私照五洲。欲脍鲸鲵济沧海,八方风雨感同舟。”此诗高明与否,这里不作评说,但读来酸气扑鼻,感觉怪得很。其译成英文,让人读了更是如坠云里雾里。此诗一出,杨云史作长诗和之,陈氏于此激励之余,遍邀国内名流作和,为数有两百余家,得诗三百多首,1945年印成六卷,题名为《太平洋鼓吹集》。抗战后,此书毁版,1965年在香港重新再版。书前收集了司徒雷登、胡适、叶公超、梁敬錞、张其呁等人的题词若干,胡、叶等人的题词言不及义,全是场面话。书后附陈孝威历年投书英美政要的函件和诗词的英文翻译以及这些政要随从的简略回函。此书宣纸排印,16开洋式仿线状一册,厚达300多页,由台湾国防研究院出版,实在是书林一怪书。

陈孝威纸上谈兵的另一大作是于1964年自费出版的《为什么失去大陆》,此书上下两册,洋洋40万言,但里面可看的内容非常有限。上册主要罗列抗战和国共内战的一些常见的史实,其中的偏见和歪曲事实的地方和五十年代香港常见的极右文人的回忆录如出一辙。下册着重分析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有四点:俄国东扩和日本大陆政策,使中国难于应付;欧美重欧轻亚,纵容中共坐大;国府太过忠厚,为中共蒙蔽;共党实在狡猾,成功博得智识青年和在野党派同情和支持。这样的结论,让人实在不敢恭维。两册书翻完,简直一无所得,感觉书名完全有现今网络上的标题党之嫌。

《天文台报》是香港比较奇特的一份报纸,陈孝威也是报界的一个怪人。到了晚年。他依然名心甚炽,喜欢投书各国政要和社会名人,尽管从未谋面,也会不惜以谀词去函存问,或兜售经国大计,或交接关系为自显之道。偶或得覆,明明出于敷衍,他便视为无上荣光,欣然示人,多年乐此不倦。《天文台报》是他私家所有,他以该报为展其抱负的平台,每天在报纸上长篇累牍地登其纸上谈兵的大块文章和政要名流的来信,作精神上的陶醉,也不管读者愿不愿看。长此以往,自然让读者生厌,报纸销路一路下滑。尽管五十年代末有金雄白等南下文人在报上连载颇受欢迎的《春江花月痕》一类的掌故,但也只是苟延残喘,勉强支持到1974年陈孝威去世,香港报业史上绵亘30年之久的一家私人报纸终于关门大吉。

香港学人王世昭在陈孝威先生辞世前一月曾去访问过他,王在陈家见到墙上挂着一排用红封套写着名字的长生牌,那是陈孝威视作平生知己的人,其中就有比他岁数小很多的梁敬錞和张其呁,这样来表达丝绣作平原之意实在让人忍俊不禁,也许老辈文人的做法不是我辈后生小子能理解的。

2005年夏天,曾在旺角的新亚书店见到1954年复刊后全份的《天文台报》,价并不昂,但我一向不爱收藏报纸,虽然翻看到里面有很多掌故,还是舍弃了。现在想来,确是不应该的。

谈兵纸上的陈孝威将军

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官的地位向来比武官要高,《金瓶梅》里的西门庆,得了儿子后,就曾感慨地希望:“儿,你长大来还挣个文官。不要学你家老子做个西班出身,虽有兴头,却没十分尊重。”可奇怪的是,许多知识分子的现实表现却不是这样,诸如“著书聊自适,说剑意偏雄”的表述在诗文集中随处可见,为什么有如此微妙的心理,很是让人费解。学书不成,只好学剑,学书学剑两无成,还能纸上谈兵。谈兵纸上要是落到实处,那可不是耍的,像战国的赵括和三国的马谡,就因此掉了脑袋。如果只是纸上谈谈,自娱自乐,倒没什么要紧,这样的文人代不绝书,近代奇人陈孝威将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关分词: 陈孝威 陈孝 孝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