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陈士橹

陈士橹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陈士橹


陈士橹,浙江省东阳市人。194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1958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获副博士学位。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飞行力学专家,教育家,我国飞行器飞行力学的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飞行器飞行力学与控制的研究,在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自动控制与结构弹性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建立并完善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了相应的工程技术问题,并已在航空航天一些院所得到应用。



简介


陈士橹(1920年9月24-)。飞行力学专家。浙江省东阳市人。194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1958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获副博士学位。西北工业大学教授。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陈士橹长期致力于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学及控制研究,在弹性飞行器建模、稳定性分析、主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新颖的分析方法,并主持完成了国家级、部级和国防部门的协作课题10多项,成果均达国际先进水平。80年代以来,他先后赴德国、美国、日本等国考察讲学,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省部级二等奖6项,为中国培养出飞行力学硕士、博士及博士后30多名。1994年,陈士橹被聘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不久又成为美国宇航学会副资深委员,入选《世界科技名人录》,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长经历


1920年9月24日,陈士橹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县千祥镇上东陈村。13岁毕业于千祥小学后,由父亲陪同到金华报考浙江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第一中学)。虽然被金华中学录取了,但根据当时的家庭经济条件,他是上不起中学的。第一学年的学费,还是靠家里卖掉唯一的耕牛后才凑齐的。他深知生活的艰难和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而一贯勤俭节约,刻苦攻读。从初二起,年年都获奖学金,高中考取了公费,并终于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金华高中。

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日本飞机经常到中国大中城市狂轰乱炸,基本上没有防卫能力。在一种“求新”、“航空救国”的思想主导下,陈士橹认为航空是新学科、新专业,大有发展前途,故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航空系。进校后,他集中精力学习。这样,又以每学期全班第一或第二的成绩毕业于西南联大航空系(后领清华文凭)。在大学的老师中,教飞机结构的王德荣教授,教发动机的宁幌教授,教物理及空气动力学的王竹溪教授、王宏基教授,教数学的杨武之教授、赵访熊教授等,都曾给与陈士橹很大的帮助。

1945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6年夏三校复员回京津,陈士橹回北京清华大学航空系任助教。时值解放战争,南北交通不便,为了照顾家庭,1948年承上海交大航空系主任王宏基先生(原西南联大航空系教授)介绍,由清华转至上海交大航空系任助教,后升为讲师。两年后,他讲授工程数学、微分方程及飞行力学中的飞机稳定性与操纵等课。

其他信息


1952年院系调整,上海交大、原中央大学及浙江大学的三校航空系合并,在南京成立华东航空学院。在1952-1956年这四年中,他先后讲授高等数学、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水力学、飞行力学(包括飞机气动计算及飞机稳定性与操纵)等课程。

1956年,陈士橹由华东航空学院派往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为期两年。他的导师是被苏联人誉为“大人物”的知名教授奥斯托斯拉夫斯基。由于进修期限为时过短,不要求攻读副博士学位(一般需三年半)。可陈士橹总也忘不了在华航为12位进修教师举行的欢送会上,范绪箕副院长,黄玉珊、王培生等教授都热情鼓励他们攻读副博士学位的情景,他决定将奥氏给他的科研课题往纵深发展,完成副博士论文。至1957年暑假后开学时,论文已完成初稿。导师审阅后很高兴地对他说:“作为副博士论文足够了。”并在教研室说:“这位中国人数学很好。”

1958年6月下旬,他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顺利地通过了副博士论文《飞机在垂直面内的机动飞行》的答辩,从而成为在该院获得副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他的被人称为“陈氏机动飞行算法”的副博士论文,曾在苏联航空航天设计部门得到应用。

1958年9月,陈士橹结束了两年留苏生活,回到新建在古城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华东航空学院于1956年内迁西安改称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西北工学院并入后称为西北工业大学),开始了他为航空航天事业服务的新征程。回国后,陈士橹着手组建西工大宇航工程系。20世纪60年代,当其他学校把航天专业相继归并或撤销的时候,西工大宇航工程系也几度面临被取消和合并之虞。当时一直担任系主任之职的陈士橹院士,出于对航天事业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多次到国家有关部委做工作。他说:“搞航天学科要在航空上再上一步,很不容易,随便撤掉实在可惜!”宇航工程系不仅生存下来,而且逐步发展壮大。为了适应航天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1988年12月,西工大在宇航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航天学院。

主要贡献


长期致力于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学及控制研究,被评鉴为开拓新的学科研究分支。在弹性飞行器建模、伺服气动弹性动态耦合、稳定性分析、主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新颖的分析研究方法,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地应用于飞航等型号设计。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创建并长期领导西工大航天学院,1992年其主持的飞行力学学科点在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估中获相关27学科点中国总分第一。在中国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省部级二等奖6项。培养飞行力学博士、硕士30多名。

陈士橹教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航空宇航组第一、二届成员,第二届召集人。在任职的10年间,他不仅密切注视航空、航天和部队各单位理论与工程水平的发展,还不时下去实地考察,充分挖掘各单位人力、物力和技术储备,提出搞好宇航工程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他多次参加或召集国务院相关专业学科评议会,为航空航天界博士点在全中国的设立和布局,以及博士生导师的选拔培养作了不少决策性工作。

陈士橹作为飞行力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长期担任中国飞行力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多次主持全中国飞行力学与飞行试验学术年会。他还先后到美、德、俄、日等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他长年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俄莫斯科航空学院、日本东京大学等院校保持联系,是美国宇航学会(AIAA)高级会员。陈士橹主持和指导的西工大飞行力学专业,一直处在中领先地位,一些研究方向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学科评估,西工大飞行力学学科在27个相关学科的综合考评中,获得总分第一。

家庭


陈士橹一家是名副其实的科技文化之家。陈士橹的夫人龚小更生,是慈溪市人,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法学院,先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后任西安体育学院中国语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直到退休。

陈士橹有3个儿女,陈立怡是他最小的儿子。1977年,陈立怡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这所高校。1991年,他获得博士学位。他不仅是西北工业大学的教授,还是西安高新区西北工大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虽然父子都是科学界的英才,但父亲一门心思搞的是纯理论研究,而陈立怡搞的是与地方区域经济联系紧密的应用科学。尽管陈士橹院士并不十分赞同儿子既搞科学研究又经商,但他也认为,陈立怡拥有多方面的能力,因而十分支持儿子的事业。陈士橹与夫人龚小更生对子女的严格要求。3个儿女在他们的辛勤培育下,在科技、教育等各自工作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的建树。陈士橹的长子陈兆怡,现在陕西汽车齿轮厂任计算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女儿陈清怡大学毕业后,也被分配到西北工大,现在校长办公室工作。

学术兼职


中国宇航无人飞行器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宇航无人飞行器学会名誉理事,陕西省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美国宇航学会(aiaa)副资深委员。任中国航空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航空宇航组第二届召集人。

学术成就


长期致力于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学及控制研究,被评鉴为开拓新的学科研究分支。在弹性飞行器建模、伺服气动弹性动态耦合、稳定性分析、主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新颖的分析研究方法,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地应用于飞航等型号设计。作为我国航天科技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建并长期领导西工大宇航工程系,并发展成为现在的西工大航天学院。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先后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校科技理论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光华基金二等奖1项。主编有《飞行器飞行力学》,撰有《现代飞行器动态特性的几个问题》、《最优过程理论在飞行力学中的应用》、《弹性飞行器纵向稳定性分析》等论文。

年谱


1920年9月24日,生于浙江省东阳市千祥镇上东陈村。

1933年毕业于千祥小学,后考入浙江省立第七中学。

1941年,在“航空救国”思想的感召下,考入西南联大航空系。

194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

1945年毕业后,先后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航空学院任教。

1956年,由华东航空学院公派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为期两年。导师是被苏联人誉为“大人物”的知名教授奥斯托斯拉夫斯基。

1958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1959年回国创建了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历任系主任和航天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1978年以来培养飞行力学博士16名,博士后4名,硕士18名。自主培养了我国首位飞行力学博士。

1988年12月,其创建并长期领导的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发展成为航天学院。

1989年被授予航空航天工业部“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0年他主持的科研项目“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0—1990年先后赴联邦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和考察,曾被邀聘为日本第十六届国际宇航科学大会(ISTS)分会主席。

1991年被评为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2年其主持的飞行力学学科点在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估中获相关27学科点全国总分第一。

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关分词: 陈士橹 陈士 士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