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朝鲜太祖

朝鲜太祖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朝鲜太祖


李成桂,后改名李旦,原字仲洁,即位后改字君晋,号松轩,朝鲜族,1335年11月生。元末明初朝鲜半岛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高丽王朝将领,朝鲜王朝开国国王。1392年即位,1398年起为太上王。1408年6月逝世,庙号“朝鲜太祖”,谥号“康献(至仁启运应天肇统广勋永命圣文神武正义光德)大王”。为避免与唐朝睿宗皇帝李旦相混淆,朝鲜太祖驾崩后,后人即刻将其恢复原名“李成桂”。

中文名:李成桂

外文名:이성계

别名:君晋(字)、松轩(号)

国籍:朝鲜

民族:朝鲜族

出生日期:1335年11月

逝世日期:1408年6月

庙号:太祖

谥号:康献大王



个人生平


中国元朝至元元年(高丽忠肃王后四年)十月十一,李成桂出生于双城总管府(朝鲜语:쌍성총관부),(大约位于今日朝鲜咸镜道)永兴郡黑石里的桓祖(朝鲜语:환조)私邸(永兴本宫)。朝鲜北部自金朝起直到明朝朱元璋时期纳入中国版图。两汉至元末历15个世纪,共计1500余年,中国对朝鲜半岛北部一直领有主权。虽然疆界线呈出从南向北退缩的趋势,但在辽金元400余年间,基本稳定在今朝鲜江原道的永兴郡一带。至元十九年(1282年),日本侵扰高丽沿海,在高丽国王请求下,元军驻防金州。第二年,中国元朝正式在高丽设置征东行中书省,以高丽王与元军将领阿塔海共领行省事(《元史》卷208《高丽传》)。直至元末,高丽的内政与外交均受到元朝的控制。父亲李子春이자춘)仕中国元朝辽阳行省双城总管府,并为高丽朔方万户。李成桂少年仕高丽,官至东北面元帅知门下省事、守门下侍中수문하시중),并与女真族酋长李之兰结拜兄弟,使得李成桂的军事地盘扩大。韩国学术界出现新解释说朝鲜太祖李成桂(1335~1408年)为高丽系蒙古军阀势力,而朝鲜王朝是以北方游牧传统为基础建立的国家。

高丽末年

元至正二十八年(高丽武宗十七年,明洪武元年)正月初四(1368年2月),出身红巾军的朱元璋在应天(现南京)即位,建立明朝,改元“洪武”。1368年,明军北伐,攻占元大都,元惠宗(即“元顺帝”,蒙古称为乌哈图可汗)北奔,作为中国历史朝代之一的元朝宣告终结。但是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元朝残余势力仍然控制着蒙古高原等地区,并且影响着高丽对明朝和“北元”的政策。

洪武二年(北元至正二十九年;高丽武宗十八年;1369年)四月,朱元璋派人前往高丽,宣告即位。高丽立即停用至正年号,遣使至应天恭贺朱元璋登极,朱元璋颁诏册封恭愍王为高丽国王,并赐金印。明朝和高丽两国宗藩关系正式建立。但是,高丽王室世代迎娶蒙古公主,而且高丽一向擅长在大国之间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这也是它免于被金、元这样的虎狼之国吞并的原因——而获得好处。所以高丽朝廷一直与北元朝廷私下也有往来。洪武五年(北元宣光二年,高丽武宗二十一年,1372年),明军在辽东败于盘踞在姚京行省的北元将领纳哈出,高丽亲元势力也大为活跃。洪武七年(北元 宣光四年;高丽 武宗23年;1374年),恭愍王被弑,北元想送高丽宗室、沈王姚脱不花回国即位,但是高丽拥立恭愍王养子辛褕。洪武十年(北元宣光七年,高丽庄宗4年,1377年),北元册封辛褕为征东行省左丞相、高丽国王。洪武十一年(北元宣光八年,高丽庄宗5年,1378年)北元昭宗驾崩,国力式微,善变的高丽又再次向明朝示好。1368年朱明王朝建立,在东北地区一面派遣大军征讨蒙元残余势力,一面派遣官员深入各民族地区,宣谕明朝政策,对各族首领进行招抚。地处朝鲜半岛南部的王氏高丽已进入末世阶段,还念念不忘向北扩张。高丽原为中国元朝藩属,见元室垮台明室初立,企图趁机扩大北疆。于是遣官向明朝请求土地,要求铁岭以北归其版图。明朝则认为故元朝土地、人民、藩属都应该归属于明,高丽朝按道理按势力大小来说,都应该递表称藩属,所以朱元璋对礼部尚书李原名说:“数州之地,如高丽所言似合隶之。以理势言之,旧既为元所统,今当属于辽,况今铁岭已置卫,自屯兵为守,其民各有统属。高丽之言,未足为信,且高丽地壤旧以鸭绿江为界,从古自为声教,然数被中国累朝征伐者,为其自生衅端也。今复以铁岭为辞是欲生衅矣。远邦小夷,固宜不与之较,但其诈伪之情不可不察。礼部宜以朕所言,咨其国王,俾各安分毋生衅端”1.朱元璋斥责了高丽王的贪求,同时表明不在乎数州之地、不与小邦计较的容让风格,并且按照高丽所要求的那样以鸭绿江为界。自此划定鸭绿江以南归高丽,以满足其扩疆之请。李成桂为高丽朝臣,发动政变推翻高丽朝建立李朝,其为太祖。成桂领略过明军的威力,又为稳定国内反对派的攻击,没有向明朝提出进一步的疆域要求。明成祖朱棣继位以后,继承其父的遗志继续在东北各民族地区招抚,设立卫所。与朱棣相继继位的是李朝太宗,新君上任宿念复发。永乐二年(1403年)五月间明朝钦差东宁卫千户王修招谕三散、秃鲁兀等11处女真人,以授官设卫。李朝立即向明廷提出请求,要将三散、秃鲁兀等11处地域划归自己版图,使女真人附籍当差成为其子民。为讨明廷喜欢特加一句,“十处地面皆在圣朝同仁之内,伏望圣慈许令上项人等仍旧安业,永沾圣泽”2。朱棣学其父大度为怀,在千恩万谢声中,允许11处之请。李朝太宗于五年五月即明永乐三年(1404年)接到了“钦蒙敕旨”,立刻表示“臣与一国臣民感激不已”3.与此同时,李朝又提出进一步要求,即将11处之北的“猛哥贴木儿、答失等并管下一百八十余户见居公贝佥镇迤南境城地面,把儿逊、着和等并管下五十余户见居公贝佥镇迤南庆源地面”,也归其所属“附籍当差”4.明廷没有允准,于是李朝阻止钦差王教化的对猛哥贴木儿的招抚。此举激了朱棣,他叱责说“东北面十一处人民二千余口,已皆准请,何惜猛哥贴木儿乎?猛哥贴木儿,皇后之亲也。遣人招来者,皇后之愿欲也。骨肉相见人之大伦也。朕夺汝土地,则请之可也,皇亲猛哥贴木儿,何关于汝乎?”李朝太宗闻明成祖训立即表示歉意:“今闻皇帝之谕,不胜惶愧,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图。贴木儿理宜督送,不可缓也;遣陪臣陈情,亦不可缓也”5。其实贪而无厌者并非太宗一人,以高丽朝为例,从其朝臣泣泪恳请出兵拓展此疆的状况看,在统治集团中一直有股势力意在于此。在李朝太宗听到明廷训斥之前即其使臣回来之前,李王已经后悔此举:“予初不欲使李行计禀,帝(中国皇帝)已许东北面十一处人民矣。何颜更请此事?”

初露锋芒

高丽末年国内战乱连连,此时正是李成桂赚取政治资本的时机。恭愍王十年(公元1361年)九月,秃鲁江万户朴仪反叛,官军平叛不力溃败。此时,李成桂官居通议大夫东北面上万户、金吾上将军,以一千五百的兵力大破叛军初战告捷。这是李成桂出士以来的首次战功。当年年底,中国境内的红巾军四万人渡过鸭绿江、攻入高丽境内。红巾军的活动范围与高丽相隔万里,但是两方早已结怨甚深。亲元的高丽恭愍王迫于蒙元的征召,发兵帮助蒙元军镇压红巾军,由是双方产生摩擦。此次红巾军入侵即为报复而来。在潘诚的率领下红巾军攻破静州、铁州、麟州,进而攻入西京,蹂躏高丽的国土。恭愍王十一年(公元1362年)正月,高丽参知政事安佑与上将军李芳实回师二十万攻击西京红巾军。李成桂本次领兵二千人参战,由东大门奋勇进击,率先等城,又立大功一件,从此威名日着。此后,李成桂不断建立武功,先后击退元朝辽阳行省丞相纳哈出的入寇、收复东宁府、平定倭寇......仅以身免的纳哈出나하추)称李成桂“年少用兵如神,真天才也,将任大事于尔国矣。”凭借战功显赫,李成桂逐渐替代了李仁任,位居右侍中,与崔莹、曹敏修掌握实权。而任大事的时机,也正将要到来。

铁岭争端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军迫降纳哈出,控制了辽东一带。翌年三月,明朝在辽东置铁岭卫都指挥使司,将铁岭划入直辖之下。所谓铁岭争端亦由此而起。铁岭位于朝鲜半岛中部东边沿海,与朝鲜半岛西部的慈悲岭连成一线(大抵与今日之南北韩军事分界线相当),在元朝时作为蒙丽之间的国界。明朝承袭了元朝的疆界,并无意退出铁岭以北的土地。该地为女真与蒙古人之聚集地。明朝的行径令一直对铁岭有领土要求的高丽恼怒不已,早有亲元倾向的辛隅为此事所激化,更加坚定了向元远明的决心。尽管如此,辛隅还是上表明帝,寻求取得铁岭主权的可能,但为洪武帝所严词拒绝。权臣崔莹对此十分愤慨。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崔莹调集诸道军队,自任八道都统使,命曹敏修、李成桂分掌左、右军都统使,分领三万八千兵马,准备提兵渡辽、征伐辽东。虽然李成桂等极力谏阻,不过未能阻止出兵计划。铁岭争端,标志着明朝和高丽关系的彻底决裂,辛隅宣布停用洪武正朔,回复胡服。同年五月,大军渡过鸭绿江,驻扎于江心威化岛。出兵辽东无疑是以卵击石,崔莹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拒绝还军。昏暗的辛隅毫无主见,任崔莹任意妄为而不加阻止。李成桂力避与明朝发生冲突,与曹敏修商议之后带领厌战的军队回师开城,以强大兵力为后盾,一举废黜了辛隅,驱逐权相崔莹。从此,李成桂除去崔莹的势力,趁机掌握了兵权,任都中外诸军事。朝中形成了以李成桂与曹敏修两派对立势力。

私田改革

碍于曹敏修的势力,李成桂尚未能一手遮天,不得不拥立辛隅之子辛昌为新王。辛昌在位仅仅一年,李成桂就借口辛昌并非王氏正统,不可以为高丽国王,遂废黜并流放江华岛,迎立高丽神宗大王七世孙王瑶(恭让王)为王。自任都总制使,总揽政事。

大权在握的李成桂对外奉行亲明政策,对内则实行田制改革。高丽王朝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但是自高丽中期以来,豪族寺院兼并土地日益严重,大地主的农庄林立,土地的国有制度逐渐受到破坏。国有的土地,被权臣所霸占,并且肆无忌惮地不断扩占,由此造成税制紊乱,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国家经济基础陷入危机(类似唐代均田制的瓦解)。权臣对土地的占有是权臣得以在王廷作威作福的资本,占有国家大部份土地的权臣,自然就可以影响国家财政,进而可以左右国家政治,排斥打压异见的士大夫。因此,李成桂如若要铲除曹敏修之流,就必先要改革田制,削弱权臣之根基,然后才能一举除去。

在威化岛回师之后,李成桂掌握了军权。以此为后盾,当年李成桂宣布将佛寺的三百多处土地收归国有,没收国家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所有私田文契。洪武二十三年(高丽纯宗2年,1390年),焚公私田籍于市街,大火数日不灭。洪武二十四年(高丽纯宗3年,1391年),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共79万多结(包括耕地和荒地);并宣布实行科田法,整顿高丽中期以来陷于混乱的田制,恢复土地国有制度,重新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保护其使用权。国家规定,京畿一带土地按科(等级)授给在京任职的官员,称科田。第一科得田150结,依次递减,至第十八科得田10结。京畿以外的地方置军田,以养军士。地方官吏和“闲良”,不论资品高下,随其本田多少,各给军田10结或5结。从“凡受田者身死后,其妻有子媳守信者,全科传受,无子媳守信者,减半传受”看,科田和军田都允许程度不同的世袭。另有功臣田,可以子孙相传。公私奴婢、工商、卖卜、娼妓、僧尼等,不许受田。凡公私田租,水田1结糙米30斗,旱田1结杂谷30斗。除陵寝、仓库、宫司、公廨、功臣田外,有田者皆纳土地税,水田1结白米2斗,旱田1结黄豆2斗。科田、军田、功臣田都是私田,其余土地为公田,公田作为国家开支的来源。公私田的比例无资料可查,无疑公田占绝大多数。军田和科田,须向国家纳土地税,所以又是不完全的私田。重要的是国家规定公私田租的数额,“此外有横敛者,以脏论。”科田法的实施有积极意义,它限制了大农庄主的横征暴敛,有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也多少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根据科田法的条例,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级)来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受田者获得租权,而农民则得到耕种权。按惯例田租为庄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为租税缴纳给国家。由于就耕作权而言,农民作为佃农对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没收,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此外,两班(即拥有官职的贵族)的土地积累受到这样一条规定的严格控制:科田将只在首都周围的京畿地区授予,在这个地区,政府很容易加以监督和监视,防止土豪的产生威胁中央。

科田制是一场不见刀光剑影的争斗,通过田制改革,旧贵族失去了经济基础纷纷崩溃,李成桂及其心腹新官吏(郑道传、赵竣等)通过坚决地实行土地改革,获得了大量土地,进而控制了国家经济。至此,李氏代高丽自立已经为期不远了。

此时,李成桂已经有心取高丽而代之。李成桂和诸子在松京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布置工作。为了剪除忠于王氏高丽的势力,在京城善竹桥刺杀了有极高声望、不肯归依李家势力的高丽大学者郑梦周,并借机刺杀了许多其他反对派。高丽京城内一片腥风血雨的恐怖景象。

权知高丽国事时期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六日(1392年8月),在高丽左侍中裵克廉、以及郑道传、赵浚等人的倡议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송경今开城)寿昌宫(수창궁)即位。其时五十八岁。李成桂以“权知高丽国事”的头衔向明朝上表,称高丽国王昏乱,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则口气冷漠,说“尔恭愍王死,称其有子,请立之,后来又说不是。又以王瑶为王孙正派,请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来,大概要自作王。我不问,教他自作,自要抚绥百姓,相通来往”。

权知朝鲜国事时期

不久,李成桂拟定两个国号——“朝鲜”(古号)和“和宁”(李子春就仕之地)请朱元璋决定,朱元璋以“朝日鲜明”之意,选了朝鲜二字,但是又因为李成桂“顽嚣狡诈”而不正式册封赐印。于是李成桂的头衔改成了“权知朝鲜国事”。李成桂一即位,便追尊四世祖为王,并改名字为李旦이단)(为统一起见,下文仍称其原名“李成桂”)。

洪武二十六年十一月(1394年1月),李成桂颁诏定都汉阳한양),建宗庙社稷、宫室城池。同时由郑道传等人制订了《朝鲜经国典》。鉴于高丽诸王崇拜佛教而影响国事,李成桂推行崇儒抑佛的国策。寺院的土地多被没收,贵族庄园里的奴婢都被释放,并且实行开垦农地与改良农具谷种等劝农政策。

李成桂有两个王妃。原配是承仁顺圣神懿王后 신의왕후)韩氏(籍开京),洪武二十三年(高丽纯宗2年,1390年)薨。继妃是顺元显敬神德王后신덕왕후 )康氏(籍骊兴)。李成桂把神德王后所生的最小的儿子——八子李芳硕이방석)立为世子,把辅佐大任交给郑道传。郑道传当时掌握着军权和政权。对此,创业中立下功劳的五子李芳远이방원)心怀不满,终于在太祖7年(洪武三十一年)八月(1398年9月)发动政变,当时太祖正在病中。李芳远的府邸在汉城俊秀坊,坐落在景福宫西门迎秋门附近。李芳远因势力弱小而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手段,召集府中私兵和守卫景福宫的禁军,杀入宫中,冲入世子东宫——资善堂,乱刀砍死了李芳硕,然后从景福宫南门杀出,袭击大臣郑道传。郑道传的家宅号为百子千孙堂,在汉城寿进坊。那时郑道传正在家中同世子李芳硕的丈人姚孝生进行欢谈,乱兵杀进门来,遭受意外袭击一同身亡。掌握政权的芳远对郑道传非常仇恨,将他的住所没收改成宫中饲养马匹的司仆寺。神德王后所生的另外一个儿子李芳蕃(이방번)也同在此变中被杀。是朝鲜王朝的第一次王子之乱(제1차 왕자의 난, 史称“戊寅靖社”무인정사)。

王子之乱发生后,汉城沉浸在不安和恐慌的氛围中。李芳远冲进宫中,宣布“李芳硕、郑道传谋反,图谋杀害王子”。在李芳远操纵下,李成桂被迫让位给二子李芳果(朝鲜定宗)。神德王后姚氏被李芳远从宫中赶出,搬到了兵曹判书姚得芬家,不久就神秘地“因病”而薨。

失去了王后姚氏和儿子芳藩、芳硕之后,李成桂患了一种像火一样,堵塞喉咙说不出话的疾病。定宗不喜欢散发着血腥味的汉城,朝鲜定宗元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李芳果(이방과)以参拜神懿王后韩氏的陵墓为由,前往开京,就在开城寿昌宫定居。当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宫。当他以太上王身份离开汉城时流下了悔恨的老泪。走过神德王后的贞陵前时怎么也迈不开脚步,慨叹:“初次迁出汉阳不是我个人的意愿,是和国人们商议的。”回到开京后,又说:“我迁都汉阳后失去王妃和儿子,现在重新迁都,对都邑人们实在惭愧。”

明建文二年(朝鲜定宗3年,朝鲜太宗元年,1400年),朝鲜再次发生变乱(第二次王子之乱,제2차 왕자의 난)。为了争夺王位,精明强悍的李芳远和四兄李芳干两人各自动员私兵,在开城街头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这次战斗中取胜的芳远已经不在甘心于幕后操纵,于是从名义上的国王李芳果手里接过了王位,就是朝鲜太宗。这一次,李成桂为了保全老命,星夜出奔,直逃老家咸兴,居住在幼年的潜邸(咸兴本宫)中。李芳远为了探问老父,多次派出所谓“问安使”,朝鲜史书中对此有生动的记载:“芳硕变后,太祖弃位,奔于咸兴。太宗屡遣中使问安,太祖辄弯弓而待之,前后相望之使未敢道达其情。时问安使无一得还者。太宗问君臣‘谁可遣?’莫有应之者”。后来朝鲜形容一个人被支使干一项棘手的任务(尤其是有去无回的)的著名谚语“咸兴差使”就是这么来的。

最后岁月

但是面对李芳远这种六亲不认的悍主,这样的父子对立终究有结束的时候。建文四年(朝鲜太宗3年)十二月(1403年1月),李成桂被挟持回京,幽居在离宫昌德宫内。明永乐六年(朝鲜太宗9年)五月二十四日(1408年6月),老迈多病的李成桂于昌德宫广延楼下别殿薨,共计在王位7年,在太上王태상왕)位10年,春秋73岁,谥号康献至仁启运应天肇统广勋永命圣文神武正义光德大王(朝鲜语:태조강헌지인계운성문신무대왕)。明朝赐谥为“康献”(温良好乐曰“康”,聪明睿智曰“献”;《春官通考》则为“抚民安乐曰‘康’,行善可纪曰‘献’”)。这位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被孤零零地一个人安葬在汉城近郊杨州양주)俭岩山下的健元陵건원릉)。500年后,其后代高宗李熙建元称帝,追尊李成桂为太祖至仁启运应天肇统广勋永命圣文神武正义光德高皇帝(朝鲜语:태조지인계운응천조통광훈영명성문신무정의광덕고황제

身世争论


韩国学术界出现新解释说朝鲜太祖李成桂(1335~1408年)为高丽系蒙古军阀势力,而朝鲜王朝是以北方游牧传统为基础建立的国家,这很可能引起争论。年轻的东方历史学家尹银淑博士和蒙古系中国学者埃尔德尼-巴塔尔(音译,内蒙古大学前任讲师)上月通过在江原大学历史系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提出了上述主张。

撰写学位论文《蒙、元帝国期斡赤斤家对东北满洲地区的统治》的尹银淑博士说:“13~14世纪元朝的斡赤斤王室统治着东北满洲地区的事实值得关注。”成吉思汗于1211年将自己争夺的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弟弟时,将该地区分交给小弟斡赤斤统治。斡赤斤家通过游牧和农耕的经济基础,可以在该地区形成独立的势力。

问题是李成桂家族就生活在他们的支配领域内。李成桂的高曾祖父李安社(穆祖)离开全州,在图们江斡东地区安身后的1255年被元朝皇帝封为5000户千户长和“达鲁花赤(元朝的地方官职)”。尹银淑说:“千户长一职是很少由蒙古族之外的人担任的高级官职,所以事实上可以认为李成桂家族已成为得到斡赤斤家承认的军阀势力。”1290年由于斡赤斤家的内部分裂,李安社的儿子李行里(翼祖)失去了斡东,迁移到咸兴平野。但千户长和达鲁花赤职位一直世袭到李行里的曾孙李成桂,共世袭5代。

撰写学位论文《关于元朝和高丽支配势力的关系性质的研究》的埃尔德尼-巴塔尔说:“通过斡赤斤家掌握当时最先进的蒙古帝国军事技术的李成桂家族,灵活利用直属斡赤斤家的翰东地区和双城总管府的各种条件壮大了势力。”李成桂1362年利用这一“先进技术”在同元朝将军纳哈出的战斗中取得胜利。尹银淑表示,应该将1388年的“威化岛回军”理解为熟悉蒙古内部情况的李成桂掌握元朝的基本实力即将灭亡后做出的“蒙古将军的背叛”。

所以不能认为朝鲜王朝的建立只是韩半岛“自生”的产物。尹银淑说:“蒙古帝国的核心地区东北亚在13~14世纪发生剧变后诞生的王朝就是朝鲜。尽管表明上主张了“亲明”、“事大”,但事实上朝鲜王朝依然坚持了‘蒙古和平’体系的中心——北方游牧帝国的传统。”他们说:“这并不是说朝鲜王朝的历史是蒙古史的一部分,而是超出韩半岛的范围,从东亚史的角度上重新对高丽与朝鲜王朝的交替进行解释。”

对此,学术界的评价互不相同。江原大学历史系博士周采赫说:“其意义在于,查明了统治满洲两个世纪的先进文明圈带给朝鲜王朝的一些影响。”高丽大学历史系教授朴元浩说:“虽然是很令人感兴趣的假设,但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家庭


王妃

承仁顺圣神懿王后韩氏(籍开京),高丽密直司副使安川府院君韩卿女。至元三年(高丽忠肃王后三年,1337)生洪武二十三年(高丽 纯宗2年;1390年)薨,葬开京丰德崇贞陵。

继妃

顺元显敬神德王后康氏(籍骊兴) ,高丽判三司事象山府院君康允成女。洪武三十一年(定宗元年;1398年)薨,初草殓于汉城皇华坊,建文三年(太宗2年;1401年)改葬贞陵(在今韩国首尔市内贞洞)。

子女

长子 镇安大君(진안대군) 李芳雨 (이방우)(神懿王后所生)

次子 朝鲜定宗大王(조선정종대왕) 李芳果(이방과)(神懿王后所生)

三子 益安大君 (익안대군)李芳毅(이방의)(神懿王后所生)

四子 怀安大君 (회안대군)李芳干(이방간)(神懿王后所生)

五子 朝鲜太宗大王 (조선태종대왕)李芳远(이방원)(神懿王后所生)

六子 德安大君(덕안대군) 李芳衍(이방연)(神懿王后所生)

七子 抚安大君(무안대군) 李芳蕃(이방번)(神德王后所生)

八子 宜安大君(의안대군)李芳硕(이방석)(神德王后所生)

长女 庆慎公主(경신공주)(神懿王后所生)

二女 庆善公主(경선공주)(神懿王后所生)

三女 庆顺公主(경순공주)(神德王后所生)

庶长女 宜宁翁主 (의령옹주

庶二女 淑慎翁主 (숙신옹주

相关分词: 朝鲜 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