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长沙茶馆巷公馆群

长沙茶馆巷公馆群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长沙茶馆巷公馆群




概述


茶馆巷民国公馆群位于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盐道坪社区,包括茶馆巷9号、15号、20号、22号四座民国公馆,该公馆群连缀成片,建筑精美,结构纤巧,具有很高的文化文物价值。

茶馆巷9号公馆位于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街道盐道坪社区茶馆巷9号。整座公馆座西朝东,始建于民国时期,两层砖木小青瓦结构,共有房屋11间,总占地面积约340.2平方米。据考证,该公馆原为民国长沙县县长住所,经“文夕大火”部分毁坏,后逐渐恢复。公馆呈长方形布局,进门即为院落—主体建筑,具有封火墙等徽派建筑风格。建筑门窗“井”字形,走廊等保持麻石地面。院落、防火墙、立柱、栏杆、楼梯等均保存完好,房屋结构基本保持原状。

地理位置


茶馆巷15号公馆位于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街道盐道坪社区茶馆巷15号。整座公馆座西朝东,始建于民国时期,两层砖木小青瓦结构,共有房屋14间,总占地面积为218.04平方米。据考证,该公馆原屋主为国民党某军长,现为私人所有。整座公馆平面呈梯形,北宽南窄,主体建筑呈“L”形分布,具封火墙等徽派建筑风格。公馆大门为石库门,门旁有石碑,石库门上有割线。现天井、封火墙、立柱、栏杆、楼梯等均保存完好,栏杆以上下错格花纹修饰。房屋结构基本保持原状,一层有一定程度改建。

建筑特色


茶馆巷20号民宅位于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街道盐道坪社区茶馆巷20号,始建于抗战时期,座东朝西,一层砖木小青瓦结构建筑,红砖清水墙,总占地面积为176.7平方米。据考证,该民宅原屋主为一夏姓女人,解放后收为公房,先后作派出所、公安局宿舍使用。文革期间,为房产公司所有。整座民宅平面呈长方形,门开于右侧,进门依次为杂屋、院落、正屋、天井。现院落有一定程度加建。正屋砖缝密实,房柱较好的保存了民国时期建筑特色。

保存现状


茶馆巷22号公馆位于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街道盐道坪社区茶馆巷22号,始建于1949年初,座北朝南,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总占地面积约126.58平方米。据考证,该公馆原为一资本家所有,三大改造期间,资本家将房产上交,现属长沙市轻工业局所有,住有3户居民。该公馆整体平面基本呈长方形,主体建筑与杂屋相对,仅以一过道相隔。含封火墙等徽派建筑风格构件,石库门开于右侧,尚保存较好,木楼梯、木栏杆亦保存较好,一层有一定程度的搭建。

整体布局尚存,结构较为稳固,院落内有一定程度的搭建,木楼梯、栏杆等保存较为完好。

年代久远,历经风雨侵蚀;收归公有后,较多居民居住其内,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出现的不合理使用、搭建逐渐增多,缺乏对公馆建筑的保护意识加上年久失修使得该公馆局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自然及人文环境


茶馆巷22号公馆所在地地形为河谷地带,水系发达,地处湘浏盆地的湘江沿岸,西距湘江约900米,与岳麓山隔江相望。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8-17.2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422.4mm。 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常见树种有樟树、梧桐等,土壤类型为以红壤土为主。建筑处于长沙市闹市区,植被较为稀少。

茶馆巷22号公馆地处长沙城区的闹市区,位于开福区通泰街街道。所在的开福区人文魅力独特,因千年古刹开福寺而得名,是“楚汉名城”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公馆所在的茶馆巷处于潮宗街历史风貌区内,为民国时期的老巷子,南起如意街,北止中山西路,旧时多茶馆。公馆四周均为居民区,且多为低矮建筑。近中山西路和百联东方广场等商贸区,交通便利,人流量大。

保护建议


建议作为历史街巷进行保护性开发,9、15号可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20、22号可作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公布。由文物保护单位和社区、住户共同做好文物日常维护工作。

相关分词: 长沙 茶馆 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