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2个城市。



历史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长三角的城市空间格局一直处在一个剧烈的变化当中。最早的大城市是江宁、扬州、苏州、杭州。

江宁即南京,六朝古都,始终是长三角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扬州在清代中叶以前也是世界级的大都市,其繁华程度不让伦敦、巴黎。扬州的繁荣得益于盐商和漕运,但随着徽州盐商的消亡及运河时代的结束,扬州便快速地衰败下去。苏州、杭州作为城市起码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长三角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

但在20世纪初期,被长三角最东端的上海所代替。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格局围绕“一核两群”,正在酝酿着一场新变化。

形成过程


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递进式”的城市发展进程,城市建设由粗放式逐步转向集约式。这一转变过程大致分为4个阶段:

第一,小城镇建设阶段,即城镇化阶段。

第二,中小城市建设阶段。以县治所在镇为基础的中小城市发展受两大趋势的推动。一是部分农村企业的高层主管、村镇干部、务工青年农民、中小企业主及个体工商业者开始进城居住。二是产业集中发展趋势加快。

第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阶段。如前面所述,中心城市作用不可代替,由分散化走向集中化是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第四,形成城市群。城市群的实质是由集中化走向一体化,谋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共同发展。

竞争力


长三角城市群及产业带示意图

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布局使得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形成了多样化的城镇职能分工体系。

先天竞争力

该城市群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内陆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山水优美度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城市劳动力数量同样令其他城市群难以望其项背。此外,在城市水资源供给、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优势也使该城市群成为投资热点。该城市群商品经济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外向型经济发达。

现实竞争力

随着外资、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等城镇群发展机制的推进,上海的国际性城市职能日益凸显,南京和杭州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中心城市职能日益加强,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南通、泰州、扬州、湖州、绍兴等以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以舟山等以旅游职能为主的城市特色鲜明。尽管如此,该城市群分工程度上还略显不足。

随着外向型经济发展,通过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该城市群以全球制造业基地为特征的全球区域正在形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地位由此得到极大的强化。上海国际性城市的带动,使得长江三角洲城镇群积极融入全球城市分工体系,全球化巨型城市网络雏形已经显现。常住人口增长与移民人口增长优势不明显,GDP增长率逐渐放缓,但在科技水平、医疗质量、文化设施、环境治理、港口交通等方面排名位列第一,该城市群正逐渐转向内部发展环境的优化。

同城效应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跨江跨海大桥……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已基本形成,“同城效应”日渐凸显。

到2010年,沪宁、沪杭和杭宁三条高速公路,已形成3小时快速交通圈,串联起长三角区域的3个中心城市——上海、南京和杭州,而即将通车的沪宁、沪杭城际铁路则将使长三角城市群崛起为1小时都市群,“同城效应”更加明显。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加速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步伐,并且由单一的经济一体化向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等综合性要素的全面一体化发展。

未来发展


形成“多点并重”发展格局

多座城市快速发展,各自具有较大的经济规模和较高的发展水平,是后长三角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

形成多层次经济圈

多层次经济圈,是长三角区别于世界其他大城市群的一个重要优势。

形成制造业基地和投资中心

从统计年鉴数据分析来看,自1997年开始,沪苏浙制造业终于结束了占全国比重下降的趋势。2003年,三地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的25%,2005年达到31%。到2010年,假定人民币汇率稳定,长三角制造业占世界比重,有可能达到2.1%,到2020年,则将达到4%左右。按此推论,20年后,沪苏浙制造业占全球比重,有可能达到8%左右,高于目前东京圈制造业占世界比重的1倍多。

形成更加紧密的整体

从经济关系看,竞争将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使三大城市群高度无缝对接,联成更加紧密的整体。

城市扩增


2010年3月在浙江嘉兴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宣布,协调会成员由此前16个增至22个,即长三角核心城市群扩容,不仅吸收盐城、淮安、金华、衢州等4个苏浙城市为新会员,而且让泛长三角区域内的合肥、马鞍山两个安徽省的城市也正式“加盟”。

“有的城市7年前就提出申请,而且每年列席会议,现在终于入会了。”协调会相关负责人胡雅龙介绍说,长三角城市“峰会”下一步还将分步扩容,稳步吸收新会员,这是区域一体化深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进而言之,长三角城市群要在国内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和优势,仅靠一两个城市的强大是不够的,需要的是区域内城市的共同推进和均衡发展。

随着长三角城市间“同城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区域内空间和时间距离正在不断缩短,城市群的扩容是必然趋势。

此次成功实现“扩容”,是区域一体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有其内在必然性。但这种“扩容”不是一步到位式的,应逐步吸收,逐步扩容。不仅要体现区域内城市合作之需的实际,而且还要为下一步的区域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今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就是制度合作,统筹协调区域内各城市的定位与分工、资源合理配置、基础设施衔接、环境保护、人口综合管理等重大问题,而最后的落脚点应该是“人”。只要哪一天“长三角人”在区域内可以真正地流动起来,就业、就医、就学、社保等资源和制度能够真正互通和均质化,那么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实力和地位,也就寓于其中了。

继长三角各主要城市在交通、医保、金融、会展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协作和交流之后,本次会议新设“长三角园区共建”专题和“长三角异地养老合作”、“长三角现代物流业整合和提升”两个课题。由此,现代物流业、工业园区和异地养老成为区域融合新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