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国家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长安大学2000年由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的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济、管理、人文多种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与环境、建筑工程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的高等学府。大学座落于十三朝古都--西安市,现设有2个主要教学区、1个实习基地,占地面积约3000 亩。

学校主页:

中文名:长安大学

外文名:Chang''an University

简称:长大

校训:弘毅 明德 笃学 创新

创办时间:1951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教育部

学校属性:211工程

现任校长:马建

知名校友:徐冠华,冯正霖,常心泰

所属地区:中国陕西

主要院系:公路学院,汽车学院,工程机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5个

硕士点:112个

博士点:48个

院士:2人

学校地址: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

邮编:710064

博士后流动站:7个

目标定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现状


长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交通运输部、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的国家首批“211工程”高校,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备警官选拔培训基地。列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列入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1所试点高校,列入“111计划”成员高校,列入全国76所自主选拔招生高校,列入全国53所艺术特长生招生高校,列入国家级高水平运动员建设高校。

学校概况


学校设有20个教学院(系),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8个部省级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9个本科专业;有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15个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备警官选拔培训基地。

现有全日制学生302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6000余人。学校有“桥梁结构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道路养护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平台,3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1 个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陕西省重点实验室,6个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批准立项建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 个,拥有全国高校唯一的汽车综合试验场。

学校现有教师1700余人,其中,专职及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教授320余人,副教授630余人,博士生导师130余人,硕士生导师580余人;有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位,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位,入选教育部、交通运输部、陕西省各类人才计划的教师80余人。

院士简介


1.汤中立(院士)教授

汤中立教授,男,汉族,1934年10月生于安徽省安庆市,中国著名矿床学家、地质矿产勘查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2.李佩成(院士)教授

李佩成教授,男,1935年元月生于陕西省乾县。195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系并留校任教。曾留学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攻读副博士学位。现任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陈毓川(院士)教授 (聘)

陈毓川教授,男, 1934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矿床地质专家。1959年毕业于苏联乌克兰顿涅茨理工大学。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沙庆林(院士)教授 (聘)

沙庆林教授,男,1930年5月生,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博士生导师。

5.郑绵平(院士)教授 (聘)

郑绵平教授,男,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11月出生于福建漳州,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中心主任,矿床地质所研究员,长安大学博士生导师。

6.王梦恕(院士)教授 (聘)

王梦恕教授,男,1938年12月生,河南省温县人。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7.杨元喜(院士)教授 (聘)

杨元喜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大地测量和卫星导航专家,长期潜心从事大地测量理论与应用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理论,为抗差估计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测量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建立了全新的自适应导航定位理论体系及卫星自适应定轨理论,新理论在航空、航天、陆地及海洋动态导航定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杨院士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军队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主持的研究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中科院自然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奖多项。杨元喜院士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为中国测绘技术发展和军队高科技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研成果


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近年来,共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科研课题在内的科研项目5000余项,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承担了包括国家教科“十五”规划课题在内的各类教育教学研究项目30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50余项。年科研经费愈5.2亿元。

学校编辑出版《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汽车驾驶员》等8种全国性期刊,其中2种为国家重点建设期刊,2种Ei数据库收录期刊,4种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2008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国际交流


学校1956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培养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越南、坦桑尼亚、也门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近2000人。学校还是中国最早承担援外教育和首批招收港、澳、台学生的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乌克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10多所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加入了“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与俄罗斯国立罗斯托夫建筑大学等成立国际大学联合体,设有国家外专局长安外语培训中心。近年来,学校主办、承办了“2010中国--泛俄地区交通铺面国际学术会议”、“第五届创新计算、信息与控制国际学术会议”“欧亚国际地理信息论坛”、“高校领导与战略高级国际研讨会”、“关学南冥学与东亚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几十个国际学术会议。

历史沿袭


长安大学的建校时间可追溯到1951年,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三所部属院校于2000年4月18日合并组建而成。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前身是1951年4月在兰州成立的西北交通学校,1952年东迁西安,更名为交通部西安汽车机械学校。1956年国家筹建北京公路学院,1958年北京公路学院筹委会与西安汽车机械学校合并组建西安公路学院,隶属交通部,并逐步发展成为亚洲地区公路交通专业配套最齐全的高校,被誉为交通行业的“黄埔军校”。1995年更名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西安工程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地质部西安地质学校,1978年更名为西安地质学院,隶属地质矿产部。1996年更名为西安工程学院,1998年隶属国土资源部。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建筑工程部西安建筑工程学校,1978年更名为西北建筑工程学院,隶属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1982年隶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88年隶属建设部,为建设部老七所之一。

现任领导

校 长:马建

党委书记 :雷 达

党委副书记:杜向民、董小林、白 华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德勇

副校长:刘伯权、赵均海、沙爱民、谢军占、刘建朝

校区环境

校本部

校本部由北院教学区、东院教学区、西院教学区组成。

位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南郊,周围高校众多,文化氛围厚重。北院教学区位于南二环中段,学生主要为高年级本科生和博士研究生。东院教学区与举世闻名的大雁塔毗邻,学生主要为研究生。西院教学区位于西安最繁华的小寨,学生为部分研究生。

渭水校区

长安大学渭水校区位于西安市北郊北三环路北侧,坐落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生态产业园的交汇处。校区占地面积1703亩。渭水校区自2002年10月开工建设以来,已完成36万平方米的建筑任务,主要建筑物有:修远、明远两座教学楼约10万平方米,以及相应的修远湖和明远湖。逸夫图文信息中心约45000平方米,15幢标准化大学生公寓约150000平方米,滋兰苑、树蕙园两个学生食堂约18000平方米,大学生活动中心约12000平方米,教师公寓约21000平方米,办公楼约17000平方米,校区医院约73000平方米,两个运动场及其他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适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代化大学校园格局。校区2003年启用,目前有3个年级的本科生15000余名(含留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随着后期建设与校区的拓展,渭水校区将变得更加靓丽。主要教学区之一。

太白山校区

长安大学重要的教育实习基地。太白山实习基地(太白山校区)紧邻宝鸡市眉县国家重点旅游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距校本部133公里,是国家“22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利用交通部专项资金建设的公路学科勘测教学实验实习基地。项目征地总面积212亩,其中平地55亩,山地157亩。1998年8月学校根据交通部(基综字[1998]48号)文件的精神开始征地、建设,2000年综合楼开工,此后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到2004年8月,已按规划基本建成并全面投入使用。2003年太白山实习基地办公室成立,挂靠实管处。

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重点学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地质工程

省部级重点学科

省部级重点学科(28个):桥梁与隧道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矿物岩石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 、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

地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运输、机械电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自动化、环境科学、热能与动力工程。

国家级科研基地:桥梁结构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道路养护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省部级科研基地

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速公路筑养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公路大型结构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部)

旧桥检测与加固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部)

汽车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部)

岩土工程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国土环境开放实验室(国土资源部)

给水排水重点实验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陕西省公路桥梁与隧道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交通新能源开发、应用与汽车节能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高速公路施工机械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

陕西省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陕西省力学教学实验中心

陕西省机械实验教学中心

陕西省地学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标识


校徽

长安大学校徽:

校训

长安大学校训:

院系设置


公路学院简介

公路学院(公路科学研究院)是教育部直属的长安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院,历经西安公路学院公路系、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公路工程学院、公路学院。50多年来,学院视富民兴邦为天职,以

发展公路交通科技为己任,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公路建设的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研究,为中国

公路交通科技事业和基础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高度评价。随着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公路学院从创始初期仅有两个专业,已发展建设成为中国公路交通建设行业学科齐全、规模较大的重点学院和主要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设五系九所四办三个中心,教职工210人(专任教师164人,工程实验、管理人员4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3人,硕士生导师132人。91%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99人具有博士学位,51人具有硕士学位)。

多年来,学院依托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以学科建设发展为方向,不断完善和创新用人机制,涌现出一批年富力强,成绩卓著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目前,学院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十百千”人才工程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4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9人、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7人、 交通部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交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人、交通部交通科技英才3人、陕西省“三五”人才6人、陕西省教学名师4人、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

学院才俊辈出,目前在校本科生2493人,硕士研究生1276人,博士研究生近210人,留学生20余人。50多年来,已培养出各类不同层次的毕业生6万余人,其中大批已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有的已成为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如中组部副部级巡视专员宁延令、交通部副部长冯正霖、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李登武少将、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周伟等,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开拓创新,勤奋求是,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1年以来,学院先后获得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l1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先后建立了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公路建设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列入国家“211工程”及“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行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和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两个二级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拥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院现有6个本科专业方向,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保留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交通工程专业是陕西省名牌专业。目前,学院拥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建筑材料”),2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门陕西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陕西省教学团队、1个陕西省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时,学院是全国高等学校路、桥及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交通部路、桥继续教育中心”设在学院。学院还是全国交通系统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检测工程师和公路交通高新技术培训基地。

学院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强科研机构和基地建设,使之成为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发源地。学院现有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旧桥检测与加固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和公路大型结构安全教育部工程中心和土木工程陕西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路桥梁与隧道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并拥有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实验设施和检测系统,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平台,同时也可为公路交通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等部门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近五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近五年连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共计5项,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诸多领域空白。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百余项。科研经费逐年增长。2006年合同金额8000多万元,2007年合同金额1.13亿元,2008年合同金额1.3亿元。近10年来,发表科技论文20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00余部。学院充分发挥科技与人才优势,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国民经济和中国公路交通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科学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学院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美、英、德、俄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许多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包括互派专家讲学,进行合作研究,合作培养研究生、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促进了学院整体水平的提高,扩大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和地位。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为长安大学理工兼备,理、工、管学科协调发展的二级学院。由4个办公室(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6个系(地质系、矿产系、石油系、旅游系、地信系、土管系)、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学实验教学中心)、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开放实验室;教育部:西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6个研究机构(长安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长安大学不动产研究所、造山带成矿研究所、地质构造研究所、国土信息与工程中心、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研究中心)组成。

目前,全院共有教职工127人,其中教师94人,实验室管理和学生管理人员33人。教师队伍中,职称结构为:正高15人、副高35人、中级41人、其它3人。学历结构为:博士50人、硕士33人、本科10人,其它1人。

学院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含2个自设),13个硕士点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开办7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业方向,其中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同时也是国家一类、二类特色专业。

学院在矿产资源勘查、国土资源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地学旅游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出版专著4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61篇。目前在研项目160余项,其中国家攻关项目3项,基金项目4项,地质调查项目4项,其他项目30多项,在研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学院是中国地质教学学会副理事长单位、荷兰ITC学院、陕西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单位,是陕西省技术监督局授权的ICP-MS检测单位。

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信息工程学院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以及交通运输工程四个一级学科领域,具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以及博士后完整的培养体系,具有交通信息工程、智能交通、车辆电子技术等专业特色。

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信号与信息处理、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专业方向)7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信息工程方向)、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另外,在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87人,其中教授30余人(其中外籍全职和兼职教授6人),副教授50人,博士生及硕士生导师3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1人。在现有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75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达到75%。

院下设7个系(部):计算机科学系、交通信息工程系、软件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网络工程系、计算机基础教学部;3个实验室(实验中心):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研究所(研究开发中心):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交通信息工程研究所、交通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开发中心、长大交技智能交通研究所,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在信息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分布式网络测控技术、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图像处理、系统仿真理论与应用、信号检测与处理理论、软件工程理论及应用;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车辆与道路智能检测技术、交通信息采集处理理论与方法、道路交通控制理论与方法、现代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智能交通系统理论及应用、交通行业信息化理论及工程应用。

汽车学院简介

汽车学院的前身是西安汽车机械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大、中专班,1951年起招收了七届学生,1958年西安公路学院建校,同时汽车系成立,并设立本科专业开始正式招生,1981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1995年西安公路学院更名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1998年10月汽车系更名为汽车工程学院,2000年12月更名为汽车学院。五十多年来,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外国留学生近万名,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和20多个国家与地区。学院现下设交通运输系、车辆工程系、市场营销系、交通安全系、物流工程系、汽车服务工程系、机电与动力工程系和交通运输研究院(下设运输安全研究所、运输规划研究所、物流研究所、快速货运和车辆研究所、危险品运输研究所、智能运输研究所、运输能源研究所、运输产业研究所、车辆检测维修技术研究所、机电与动力研究所)、汽车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交通新能源开发、应用与汽车节能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以及车辆结构实验室、运输工程实验室等教学、研究、实验机构。

学院现有交通运输(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车辆工程(陕西省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交通运输(交通安全工程)、市场营销、物流工程、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车辆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博士点、硕士点)、交通新能源与节能工程(博士点、硕士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企业管理(硕士点)、物流工程管理(硕士点)等学科。学院车辆工程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商用车辆运用与制造领域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汽车设计》、《汽车运用工程》和《发动机原理》等是陕西省精品课程。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及一批治学严谨、年富力强的学术带头人,目前有教职工106名,其中教授27名(博士生导师10名),副教授18名,高级工程师7名,高级实验师3名,副研究员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34人,硕士学位的26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5人。学院在客车开发与试验技术、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道路交通安全改善、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交通环境净化技术、车辆检测诊断技术、运输市场与运输组织、市场营销策略等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上世纪80年代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0余项,获国家发明成果或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100余篇,多项技术被企业应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

学院实验室建筑面积达10000m2,设备原值5000余万元,拥有包括人-车-路-环境三维动态模拟系统、电动车辆试验研究系统、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系统、运动粒子激光全息分析系统、汽车悬架座椅试验台、汽车行驶性能综合测试系统、FST2A数控发动机实验台、汽车代用燃料性能检测专用设备、AVL大型转鼓排放分析成套设备等一批大型试验、研究、教学仪器设备和占地450亩国内高校唯一的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场(含商用汽车高速试验环道和低附着系数试验路及各种典型道路)。

工程机械学院简介

工程机械学院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筑路机械系、机械系、交通部西安筑路机械测试中心、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机电系(部分)于2000年12月合并组建而成。学院主要从事工程机械领域的设计、制造和智能化控制,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养护与管理等方面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工作。目前有教职工127人,其中教授17人(博导7人),副高职职称7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在校本科生2300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余人。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在“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工程机械”4个二级学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机械、公路机械化施工与管理、高速公路机械化养护与管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机械专业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机电一体化和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方向)、工业设计、交通建设与装备4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设有“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速公路施工机械”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高速公路筑养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机械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安筑路机械测试中心”。“西安筑路机械测试中心”是经国家技术监督局认证的国家检测中心。学院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

经济与管理学院简介

经济与管理学院是长安大学成立最早的专业学院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院在交通运输与物流、现代经济与管理、现代商务与信息技术应用、统计科学等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和科研体系,在国内相关领域有重要影响。

学院设有交通运输、会计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9个本科专业,其中交通运输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在读本科学生1700余名。

学院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和道路经济与管理3个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3个学科均是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下设的二级学科;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道路经济与管理、产业经济学、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行政管理等8个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生600余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92人。在78名教师队伍中,有教授及研究员16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28人;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师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交通部 “十百千人才工程”、交通部 “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等各类人才支持项目的教师7人;6人被录入交通部软科学专家人才库。

学院是交通部定点的交通运输企业厂长经理岗位培训单位,是中组部、国家经贸委审定的企业领导干部工商管理知识定点培训单位。从2003年起,学院承担交通部支持的西部项目交通企事业单位管理干部在职培训工作。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长安大学重点建设学院,由地质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和测绘工程等三大学科群组成,设有4个系和1个实验中心。已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方向的学科体系,目前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工程硕士授权点及7个本科专业。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2个博士后流动站、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1个。学院已发展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国家培养高层次地质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和测绘工程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20人,专职教师86人,其中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50余人,绝大部分教师和研究人员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600余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300余人。五十多年来,各专业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毕业生万余人,其中不少已成为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有的已走向各级领导岗位。学院拥有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岩土工程开放研究实验室以及综合物探实验室、信息获取与处理研究实验室、测量与遥感实验室等。学院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为平台,购置了一批国内一流的实验设施和检测系统,在研究型实验室建设方面再上新台阶,搭建起了地学工程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平台。

学院科学研究特色明显,拥有13个研究所和1个工程设计勘察分院,有10位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教育部国际合作计划、国家水电工程的重大工程项目、能源与灾害地球物理探测和城市地质灾害监测的研究工作。近五年来,发表科技论文4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20余部。

建筑工程学院简介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是在原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和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建筑与环境工程系的基础上,于2000年12月合并组建而成。学院的主干专业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在合并之前,就已拥有工程力学、结构工程等方面多名国内外著名教授(数力专家林钟琪教授、水泥钢丝网专家王开明教授等),在国家建设部等部委的支持下,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13人,教授级高工1人,副教授36人,高级工程师6人,高级实验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8人,硕士学位教师31人,国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学院还聘有土木工程界的著名教授、专家12人为兼职教授。

建筑工程学院设有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学院专业资料室、计算机中心,下设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教研室、钢结构教研室、地基基础教研室、力学与材料教研室、工程经济与管理教研室、工程造价与施工教研室共6个专业教研室;学院现有建筑结构与抗震实验室、建筑工程实验室2个实验室;有长安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所、长安大学冷弯型钢结构研究中心、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所、长安大学凯斯抗暴结构安全与防护研究中心、先进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地下结构与工程研究所、建筑技术经济研究所等7个研究机构。学院现设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3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2060人。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有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地下建筑、交通土建工程等4个专业方向(课群组),土木工程专业一直是学校的重点专业,2003年被陕西省教委评为名牌专业,2006年通过原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2008年获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主干课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和《钢结构》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建筑施工》被评为建设部优秀课程。

建筑工程学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培养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现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技术经济与管理、环境工程等学科硕士点;在校博士、硕士生近300人。学院还招收在职人员攻读建筑与土木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工程硕士生规模达100余人。

近五年,随着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学院已经形成钢结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工程结构抗震理论及其应用、结构强度理论及其应用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及学科特色;我院教职工主持及参加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教学研究项目和合作研究项目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高校科技二等奖等各级科研成果奖15项;出版专著及教材及教学用书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检索的文章70余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是在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建筑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西安工程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和应用化学系、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的基础上,经先后两次合并,于2003年6月组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4个一级学科领域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拥有地质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及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7个本科专业。

学院科研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实验室总面积接近9000多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2000多万元。学院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211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在鄂尔多斯盆地建成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原位试验场地。同时,学院先后建立了10个校外科研实习基地。

学院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现有教职工157人,教授2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客座教授1名,陕西省首批“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等高级职称38人,拥有“旱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学院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李佩成院士指导的冯国璋博士论文“人事活动对区域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王文科教授指导的孔金玲博士论文“水文地质空间信息系统”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700余人,硕士研究生390余人、博士研究生80余人。

建筑学院简介

建筑学院前身是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成立于1979年12月,2000年由原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与原公路交通大学建工学院(部分)合并组建成立长安大学建筑学院。1980年设置城市规划专业,1981年设置建筑学专业,2001年设置艺术设计专业,2004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建筑学(五年制)、城市规划(五年制)和艺术设计(艺术类)三个专业。现有学生1408人,教职工9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29人,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46人。

建筑学院下设建筑学系、城市规划系、艺术设计系、建筑技术研究所、建筑美术研究所共五个教学单位,一个实验中心(包括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CAD实验室、建筑摄影实验室、建筑造型实验室),建筑节能与人居环境实验室,一个建筑图书资料室,一个图档管理室。另有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建筑设计研究所,及以科研为主的城市研究所、建筑声光研究所、人居环境研究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所。

学院现有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等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现有硕士导师20人。学科建设突出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艺术设计为重点,同时发展建筑技术等相关学科,建设以建筑学为依托,融建筑学、城市学、艺术学为一体具有西部地域特色的学科体系。

学院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在城市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地域城市的规划理论及方法研究等方面发挥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初步在人居环境研究、小城镇规划、当代换型住宅设计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领域的研究形成特色。曾获得国际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一等奖、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特别奖,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竞赛特别金奖,全国建筑学专业作业竞赛二、三等奖,全国城市规划专业竞赛优秀奖及陕西省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等奖项。

学院与美国、俄罗斯和意大利等国长期开展科技合作和交流,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建筑修复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长期工作合作关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由原公路学院道路材料教研室、工程机械学院材料系、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已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整体层次高,8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全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近60%。

学院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地矿资源等优势学科领域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交通运输工程材料领域研究和开发方面优势突出,在材料表面工程、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方向拥有较强的实力,是一个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学研究型学院。院内现有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及焊接、道路与机场工程材料、能源与电子材料等3个专业方向。具有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三年来,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科研经费总量达2000多万元,发表SCI、EI论文300余篇,申请与授权专利30余项。学院就业率一直处于95%以上,考研比例超过30%,其余学生多进入工程领域的大型企业就业。毕业生在相应领域就业中,保持着明显的竞争优势。

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简称文传学院)是长安大学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的教学与研究基地。学院承担学校艺术教育、大学语文、对外汉语教学和人文科学人才培养的任务。学院拥有作家、编剧、书法家、画家等知名人士。

学院下设中文系、新闻传播系、广告学系、广播电视系和艺术教育中心、实验教学中心6个教学机构。实验中心设施完备,有报刊编辑、非线性编辑、广告制作、平面设计、影视评鉴、音频制作及播音与主持等10个实验室,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固定资产400余万元,设备500余台套。

学院近年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课题,在小说创作、广告和书画大赛方面多次获得国内重要奖项。

政治与行政学院简介

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政治(语文)学科委员会,后经历史沿革,先后经历了马列主义教研室、社会科学课程部、人文社会科学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重要阶段。2009年11月,在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系、法学系、长安大学MPA教育中心及长安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政治与行政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5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授6人,副教授17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生导师1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学院拥有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科学技术哲学、产业经济学、经济法学、行政管理学),1个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授权点。学院将拥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和公共管理学),1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院有3个本科专业(法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学院设有公共管理系、法学系、西部政治文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长安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长安大学MPA教育中心、长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等6个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机构;拥有陕西省文化厅和长安大学共建的“陕西省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设有图书资料室、综合实验室2个教学辅助机构。学院建有物证技术、模拟法庭、人力资源测评、资料检索、计算机应用等多个实验室,能较好地满足学院各专业、学科的教学、科研需要。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科研任务。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部、中国特色理论教研部、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思想品德教研部、形势政策教研部等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机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系1个专业教学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50余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8人;博士19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生导师29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学院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既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也要与时俱进的要求。学院现拥有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个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资格。学院有1个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理学院

理学院前身为长安大学基础课部,成立于2002年4月,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基础课部、西安工程学院数理系、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基础科学系合并组成,2003年3月更名为理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8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66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9人,师资实力雄厚,教学效果优秀。拥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工程力学等3个本科专业及力学、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是2000年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英语教研室、俄日德语教研室、西安工程学院外语系、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外语教研室合并组建,现有教职工13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0人,现设英语、日语两个本科专业及研究生系,在校生220余人。

体育部(体育系)

长安大学体育部现有1个本科专业,即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承担着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学校公共体育教学、学校代表队的训练与比赛、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测试的组织实施、校内外竞技体育比赛、运动场馆的经营与管理以及体育教学科研等工作。

2003年,体育部组建了新一届领导班子,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党总支书记1人。目前,体育部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初具规模、组织逐步完善、专业教学与公共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单位。

体育部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基本趋于合理、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7人,讲师20人;硕士8人。2003年以来,体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在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85篇(部)。

目前,长安大学体育场馆的总面积达101,319.05平方米,包括国内高校设施一流、可容纳3,000人的体育馆1座、塑胶田径场2块、人工草坪足球场2块、室外全彩色LED显示屏1块、标准室外游泳池等。

杰出校友


党政

徐冠华:研究员,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原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党组书记。遥感专家,计算机自动识别卫星图像技术的创建人(曾任教师)。

刘鹤章: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副会长,工程师。

冯正霖: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刘光中:青海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孟宪来: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

肖大选:交通运输部水运司副司长。

李彦武:交通部基本建设质量监督总站站长。

王新华:新疆交通厅党组书记、副厅长,乌鲁木齐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李子青:陕西省建设厅厅长、党委书记。

张放平:原湖南省教育厅厅长。

王树森:吉林省交通厅厅长、党组副书记。

张学锋:湖北省建设厅副厅长。

王永安:江苏省交通厅副厅长。

胡保存:陕西省交通厅副厅长。

李延鹏:辽宁省交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冯西宁: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梁枫: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辛平:甘肃省交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燕崇楼: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吴庭祥:青海有色地勘局局长。

李学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

李志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厅总工程师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建设管理局副局长。

王水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

袁进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焦方群:曾任陕西省交通厅副厅长。

李忙全: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李睿:甘肃省交通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李大忠:曾任贵州省交通厅副厅长,贵州省贸易合作厅副厅长,正厅级巡视员。

金家齐:湖北省公安厅任副巡视员,高级工程师。

阎建平:陕西省建设厅副巡视员。

冯怀明:陕西省交通厅总工程师。

张孝成:陕西省建设厅总工程师。

周谦:辽宁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国清:河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杨一心:安徽省纪委驻省民政厅纪检组长、省民政厅党组成员。

艾来提司马义亚森洛普:自治区交通建设局任副局长。

吴国禄: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党委书记、局长。

燕宪国:新疆交通建设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程日盛:河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副局长。

杨光:吉林省高速公路建设局副局长。

赵延周:陕西省地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康军: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王德林:宁夏招标局(自治区政府采购中心)党组书记、局长。

赵玉涛:西安市地震局副局长。

齐心:陕西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兼省地调院院长。

芦猛虎: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竹鸣:原中共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委书记、中共苏州市虎丘区委副书记、区长。

何忠琦: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

赵乐秦:广西贺州市委委员、常委、市委书记。

梁雄耀:重庆市交委副主任、交通党工委委员。

高校

郑健龙: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沙理工大学校长。

魏志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孙小端:University of Louisiana终身教授、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室主任、北京工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梁乃兴:教授,中共党员,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科协主席,重庆市公路学会常务理事。

秦庆华:天津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受聘为国家教育部第四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丁汉:机械制造自动化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第四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仵彦卿: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与地下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1997年“百人计划”入选者。

全永燊: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教授博导、任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关宏志: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交通运输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公安部建设部畅通工程专家组专家、《土木工程学报》编委。

郭小宏: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

韩彪: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区域经济学硕士点副组长。

王璋奇: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学院副院长,兼电力设备研究室主任。

郝际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钢结构研发中心主任。

颜东煌:长沙理工大学(原长沙交通学院)桥梁与结构工程学院院长。

研究院(校)

周伟: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长。

王小民: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声学学会检测分会副主任。

常心泰:美国密执安工业大学博士、硅谷奥多比公司主任工程师。

李作敏:交通部科学研究院院长。

李爱民: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公路所所属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院院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吕忠达:中国公路桥梁学会副理事长,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总工程师。

常兴宪: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所)副院(所)长。

胡建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国土资源委员会副主委。

蒲刚青: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王维才:新疆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张举: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院长。

余秋生: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院长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矿产资源评估师,注册岩石工程师。

郭大进: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北京路桥通工程监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刘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副院长。

王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副院长。

韩友续: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企业

杜传志: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思民:路桥集团国际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白应贤:陕西高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郭海棠:新疆有色集团总经理。

杨育生:陕西省陕西交通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韩定海:陕西交通建设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折益宁: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中共海航西安企业委员会书记。

王盈嘉: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益: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欧阳效勇:路桥集团第二公路工程局总工程师。

易小刚: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兼三一研究院院长、三一集团首席专家、三一博士后工作站站长。

宋春雷: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勇:山西省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总公司总经。

苏权科: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总工程师。

全永燊: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教授博导、北京市首都规划设计工程咨询开发公司总经理。

张强: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总公司工作,任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王学武:新疆康普建设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

肖翀宇:江苏省镇江华晨华通路面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高级工程师。

李聪:广西南宁市英华学校、南宁市英华房地产公司董事长。

罗爱华:深圳市华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康达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鲁承虎:深圳大通水务董事、总经理。

陈辉:北京东易日盛装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王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深圳市房地产协会房地产开发委员会委员,建设部房地产司专家。

李德钦:路桥华南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史耀华:新疆民用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院长、书记。

吴项林:郑州宇通企业集团副总裁、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海江:新疆诚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尚鹏玉:陕西宏基建筑勘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钱俊东:三人行广告传媒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马兆鑫:西安恒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罗建林:橙果广告有限公司有限公司董事长、西安唐龙通信有限公司总经理

其他

肖东坡:中央电视台七套农业节目担任《乡约》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

苏喜春:解放军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少将。

樊根深:兰州军区纪委书记,少将。

李登武:原陕西省军区副政委兼军区纪委书记,少将军衔。

扎卡里亚:巴勒斯坦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

穆阿里米:也门共和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郭达:原为宝钢冶金建设公司教培中心高级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国画院特聘书法家。

综合排名


长安大学在中国校友会官方评出的2012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综合排名第49位,在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2009年度国家三大科技奖励中排名26位,在2009中国高校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奖排行榜中并列第29位,在2009中国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中并列第76位。在武书连2011大学排行榜中排名87位,在网大2010大学排名中名列96位,在高等教育观察2011HER版大学排名中位列第80名。2009年12月10日由中央教科所(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级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高教研究中心负责完成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长安大学名列47位,排名稳步上升。

相关分词: 长安大学 长安 安大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