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尼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这本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招语宣讲 “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横扫了基督教所造成的精神奴性的方方面面,谱写了一曲自由主义的人性壮歌;在这本书里,尼采宣告“上帝死了 ”,让“超人”出世,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1896年德国著名音乐家理查施特劳斯创作了同名交响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


书籍简介

尼采跟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一样,是对20世纪的精神生活起了最大影响的思想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一鸣惊人的巨作,也是读者理解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入门书,尼采自称这是一本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艺术家写的书,充满心理学的创见和艺术的奥秘,是“一部充满青年人的勇气和青年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其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这本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智慧宣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在此书中,“上帝死了”,“超人”诞生了,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这还是一本为所有人而又不为任何人的书,是尼采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惊世之作。

全书既是德语美文的代表,又绝顶怪异和野蛮,不被传统容纳。其问世时不被人接受,但他自己却视作可与莎士比亚媲美的“诗作”和与《圣经》齐名的“第五福音书”。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是十九世纪德国最有智慧的哲学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最有才华的诗人兼散文作家之一。他宣告:“上帝死了!”彻底动摇了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石,他高蹈的“超人哲学”与酒神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短暂,但著述颇丰。例如,失恋的忧郁引出了尼采一系列的思考,使他创作了箴言式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是他对自己的思想所作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完整表达,其主要作品有《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之彼岸》、《论道德的谱系》、《快乐的科学》、《曙光》、《权力意志》等。

尼采既有哲学家的深遂洞见,又有诗人的澎湃激情。深受他影响的思想文化巨人有里尔克、萧伯纳、弗洛伊德、加缪、萨特、海德格尔、梁启超、鲁迅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与发展的辩证历史观

尼采在他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站在一元论的立场上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发展的辩证历史观,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发展的思维方式

查拉图斯特拉在山上度过了十年节制生活之后,在人类面前发表了第一次演讲,陈述了从植物到超人的过程:植物→虫子→猴子→人类→超人。“你们经历了从虫子到人的道路,在你们身上多少有点像虫子。你们以前是猴子,在现在人也比任何一只猴子更象猴子。”

1.尼采认为在生物界中始终存在一种更高的发展,目前的阶段绝非最终阶段。人这个阶段也是发展中的过渡阶段,还会超过人这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超人的阶段发展。查拉图斯特拉断言:“到目前为止,所有生物都创造了一些超过自己的东西。”

2.“创造”这个概念表明,查拉图斯特拉并不将生物进化理解为一种机械的因果过程,而认为这些生物自身就是发展动力,他(它)们自身创造超出自己的事物并因此而超越自己。遗憾的是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这种观点根深蒂固地左右着人类的思维:人类自以为自己就是宇宙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类判定自己是进化结束的最终成果。由于没有什么可再发展了,于是乎人类停止不前甚至退回到已经超越的阶段。为此查拉图斯特拉提醒道:“你们想要成为汹涌潮水中的落潮同时宁可返回到动物也不愿超越人类吗?”

3.要知道人类是生物中唯一不靠本能在进化潮流中进行创造活动的,而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抗或顺应进化潮流。但是按照查拉图斯特拉的观点,即便是人类为了使自己保持为人也必须在极端的对立面之间来回跑。换句话说为了当落潮必须先当涨潮,只有体验了落潮的失落才能享受涨潮的喜悦。假若人类停滞不前就会退到早已被超过了的阶段--动物预备阶段。“对于人来说,猴子是什么?一种大笑或者是一种痛苦的羞辱。而人类对于超人来说正是如此:一种嘲笑或者是一种痛苦的羞辱。”

4.当人类回顾自己的历史时,他看到了成为人之前的全部发展阶段。一方面他发现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猴子中显现同时猴子又颇具人性,这时他会哈哈大笑;另一方面当他想起自己的祖先曾是猴子时,又会面红耳赤。有朝一日超人也会产生这样两方面的感觉。对此赫拉克立特也有同感:“最漂亮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陋的。最聪明的人在上帝身边看起来如同一只猴子,这涉及到智慧,美丽和其它的一切。”

5.查拉图斯特拉在爱听耸人听闻消息的观众面前做了他的第一次演讲,但是他的听众不理解他的演说,因为这些人甚至还未达到人的阶段“你们之中最聪明的人也只是植物和魔鬼的一种矛盾的混种。但是我教你们成为魔鬼或植物了吗? 你们看哪,我教你们什么是超人:超人是大地的意义。你们的意志说:超人是大地的意义!”

6.在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看来,由于人类还算不上一个完整出色的整体,只是两个相互矛盾的部分的组合,这两部分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未被认识到,所以在从猴子到人的过渡期间就出现了物质和精神的分离。很显然,尼采不想在进化论的狭隘的意义中去展示人类的生物进化史而想从生物遗传学方面来演示植物→虫子→猴子→人类→超人的整个发展史。在此清楚地显示了尼采的历史观:(1)是发展的而不是停止的,(2)既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因果过程也不同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尼采始终认为达尔文的观点是片面的,达尔文在生存斗争中忽略了精神,没有黑格尔就没有达尔文,因此尼采强烈反对把他当作达尔主义者,“受过训练的有角动物使我对达尔文主义产生了怀疑”。

7.下面让我们再看看尼采笔下的精神的三个发展阶段。查拉图斯特拉对众人说:“我告诉你们精神的三种变形:精神是如何变成骆驼,骆驼是如何变成狮子,最后狮子如何变成小孩。”

8.这精神的历史经历了“物质化”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骆驼的阶段,刻画了西方传统观念中自我悟性的特征。在第二阶段即狮子的阶段,查拉图斯特拉扮演了传统价值的批判者的角色。在第三阶段即小孩阶段指明超人还没有诞生。乍一看起来似乎精神的三种变形与黑格尔的三段论:正题、反题、综合很相似。但这仅仅是在一定条件下。在第一阶段,精神以骆驼的外形出现,扮演了屈服顺从的角色,一个外在的、来世的、永远固定的超精神强加于它。在第二阶段,它认识到了骆驼是一种自鄙的形式,因而彻底否认了骆驼的行为,它自己宣告了自己的死亡,并为自己的新生做好了准备,这是一次凤凰涅盘,于是精神发展到了第三阶段:小孩阶段。“小孩是天真与遗忘的”。

9.表明精神通过产生自己的第二个起点而忘记了以前的失败和过失。精神在超越了狮子阶段以后就把自己的往事忘得一干二净,因为在当年它不是自觉自愿,而是被外来力量强制的物化的魔鬼精神,只有在小孩阶段才恢复了自我,才有了创造性“一个自转的轮”。“是的,为了创造的游戏,我的弟兄们,一个神圣的肯定是必要的:精神现在要有它的意志力,失去世界者赢得了他的世界。”

10.总之,在精神发展的第三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世界做为精神活动的真正产物才诞生了。顺便说一句,尼采在此对精神系列的三种变化的描绘与基督教教义中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的情形很相似。看来坚决反对基督教神学的尼采也无法摆脱时代与环境对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尼采认为精神和物质在极端对立中相互依存,并因此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超越自己又回归自己的向高级发展的运动。

二、辩证的一元论观点

尼采用查拉图斯特拉的名义从植物和魔鬼的情形入手来研究肉体和灵魂这个古老的问题。按照查拉图斯特拉的观点,尽管传统哲学将人类视为肉体--灵魂、物质--精神所组成的整体,但在事实上已经将精神物化了,精神变成了可以脱离物质单独存在的实体。因此就有了查拉图斯特拉的反问:“我教人们成为魔鬼和植物吗?”

11.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同样都是人类自我悟性的片面形式,在这其中或者是人的肉体的那一面或者是人的精神的那一面被否定了。在查拉图斯特拉一开始演讲时我们就听到了人类应该是被超越的。现在当人类被分裂成肉体与灵魂两部分时我们再次听到他的声音:“你们看哪,我教人们什么是超人!”

12.当我们思考超越人--这个前进中的质的飞跃时,让我们再回忆一下人类已经超越的那些阶段,以便更好地理解从猴子到人的过程中如何出现了灵魂和肉体的分离。首先要回忆的是从植物→虫子→猴子→人的发展过程中被描绘为在两个平面上发生的过程。其一是空间的平面:活动半径由植物到人递增,因而活动余地和生活空间变大了变广了。为了适应扩展了的生活空间带来的多样性,就必须在思想这第二个非空间的平面上加工出新的东西来。生活空间愈是色彩斑斓,思想活动就愈是抽象枯燥。这思想活动不得不把各种秩序、条理带入生存所必须的繁杂的多样性中,并以这种方式形成了与生活空间相关联的意识。这样一来在猴子阶段就逐渐现出了猴子和世界的二元不同性的绉形,尽管还没有达到人类所特有的反省、抽象那样高级的程度。人类不仅在与世界的联系中而且在自身中也发现了我与非我的二元性。这样一来人类将自身也作为客体对立起来,并用这种方式与自己拉开了距离,于是乎意识的我与肉体的我撕裂了,势不两立地对立了。人类出现的这个错误已被尼采在《真实的世界究竟是如何成为寓言的》这篇文章中讨论过。人类的这个错误在于:意识到了自身却忘记了出身,忘记了从植物一直到人类的整个发展史,所以才使精神和物质相脱离。假如人类从生物发展史的起源阶段就正确理解自身意识,那么人类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自身中找到自己超越过的每一个阶段,发展成人类的这个生物进程就会被描绘成肉体和精神辩证关系的自然延续。而西方人在很长时间里却不是这样。他们使灵魂和肉体相互脱节,他们为精神杜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更高级的起源并因此发明了一个非感官所能感觉到的、超自然的世界。物质和精神的彻底分裂在肉体和灵魂这个问题上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了。当人类由如此相相互对立的、老死不相往来的两部分组成时又该如何想象作为一种自身统一的生物的人呢?灵魂和肉体之间的脱节问题在这个疑问中得到了最高体现。这些僵化的规则希望将关于两个世界的二元论以及物质和精神的鸿沟最终地永久地固定下来,而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却用具有大地意义的超人的理念来与之相对抗。尽管这是用一种唯心主义来对抗另一种唯心主义,但查拉图斯特拉的对抗显然技高一筹,这对抗产生了新事物,因为它使两个对立面之间有了即使是瞬间统一的可能性,正如在彩虹中可以看出它是光与水等等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样,从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的相对抗中就产生了超人。总而言之,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把传统的灵魂和肉体对立分裂的二元论思想理解为人类一种自我误解的结果,这正是尼采的高明过人之处。一旦人类消除了这种误解,那么灵魂和肉体相互撕裂的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意味着人类阶段被超越了,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超人阶段。无论如何对于人类来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大地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不存在于一个静止的、物化了的精神产物中,不存在于魔鬼、上帝、理念式的理性中,而只存在于对立面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之中。

从以上分析人们不难看出,尼采用一元论克服了二元论,尽管尼采的出发点仍是唯心主义,但是他用发展的辩证的唯心主义来取代僵化的静止的唯物主义,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还拟人化地讽刺揭露了当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错误关系:“从前灵魂蔑视肉体,这种蔑视在当时被认为是最高尚的事:--灵魂要肉体枯瘦、丑陋并且饿死。它以为这样便可以逃避肉体,同时也逃避了大地。啊,这灵魂自己还是枯瘦、丑陋、饿死的,残忍就是它的淫乐!”

13.对于查拉图斯特拉来说,肉体在传统的形而上学和基督教那儿所受到的贬低是一种谬论。这种谬论认为,人应该抛弃一切感官的感受,抛弃人类的以往的动物的历程而只通过关注精神就能向更高阶段发展。这种谬论只承认精神的积极因素和肉体的消极因素。查拉图斯特拉的看法正相反,如果灵魂能够作为肉体的灵魂而存在,那么它试图从肉体中独立出来的每一次尝试都是胡闹;如果灵魂贬低肉体,那无异于贬低灵魂自己,灵魂和肉体永远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查拉图斯特拉还认为,灵魂对肉体的评价恰恰等于肉体对灵魂的判断:“你们的肉体是怎样说明你们的灵魂呢?你们的灵魂难道不是贫乏、污秽与可怜的自满吗?”

14.灵魂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它臆想着战胜肉体的辉煌胜利,但这只是可怜又可笑的精神胜利法。只有与肉体同时存在,灵魂才能越来越丰富;只有当精神和物质相互终结并产生于对方之中时才会出现“贫乏、污秽与可怜的自满”的反面。查拉图斯特拉的结束语是:“不是你们的罪恶,而是你们的节制向天呼喊!/那道用舌头舔你们的闪电何在?那个应当向你们注射的疯狂何在?/现在我教你们什么是超人:他就是这闪电,他就是这疯狂!”

15.查拉图斯特拉在这儿抨击的正是被基督教深恶痛绝的“罪恶意识”:如果人们满足了肉体的欲望就意味着背叛精神,就意味着有罪。查拉图斯特拉公然与基督教教义背道而驰,他认为原罪不存在于违背精神的罪恶中而存在于违背肉体的罪恶中,当人类真的因为有罪过要受到惩罚时,肉体首当其冲在劫难逃。为了彻底摧毁基督教教义,需要电闪雷鸣,以便让二元论人物及其观点彻底暴露,以便让千百年来僵化凝固的教条都活动运转起来。

与此同时,尼采以圣者来反衬突出查拉图斯特拉的发展、运动的一元论观点。圣者追求尽善尽美。他将自己对人类的爱当作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事情,可惜,这个爱永远不可能从理想变为现实。因为人类存在的有限性从原则上禁止他们去达到那位圣者所要求的完美。持有这种看法的圣者让自己孤立于人类之外而转向唯一能满足这个要求的生物:上帝。谁要是象这位圣者一样在对上帝的爱中找到了自己的满足,那他就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查拉图斯特拉背离完美的事物而去寻找不完美的事物。

圣者的这种观点是由他的以宗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圣者崇尚完美,并因此而完全脱离并不完美的人类世界。他独居在森林中每天赞美上帝。圣者所理解的完美是自身封闭的、不变的、无法超越的,因此可以说圣者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是静止不变的,这一点,从尼采的笔下可以清楚地看出。查拉图斯特拉跳舞,圣者唱歌、谱曲、作词。他的歌声表达了他对尽善尽美的执着的追求。通过歌唱他不断地接近完美并与之越来越相似。前面已经谈到当查拉图斯特拉跳舞时,圣者唱歌。他伴着歌声在原地动,可以说他始终停留在圆周的中心点上,所有的半径从此开始,所有的直径通过此处,圣者围绕自身绝对旋转。他的生活方式凝固成油画般的静态的完美,在其内部所有的运动都消失贻尽。

上帝之死的想法对于圣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因为死亡意味着一种由活转变为死的变化过程。圣者之所以爱上帝是因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完美无瑕的化身的体现,是一成不变的无比至尊的代表的体现,也就是说排除了任何运动变化的可能性,上帝绝不可能变成别的什么,也绝不可能死去,上帝必须永远是上帝,永远是尽善尽美、完美无瑕的化身。对于圣者来说这个永远的存在象征性地固定在他停留的那个中心点,使他也成为完美与永恒。对于查拉图斯特拉来说,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在现实世界中万事万物都在诞生、变化和终结,而绝不可能超时空而存在。如果在我们这个唯一的真实世界里谈论上帝,那么上帝就必须被认为和其它的万事万物一样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凝固不变的,那么上帝也会和其它的万事万物一样存在着产生和终结,对于已经终结的上帝,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说,上帝死了!圣者是个典型的二元论者,象其他的二元论者一样在他那里真实的世界与想象的世界被相互颠倒,真实的世界被歪曲成了表象的世界,而想象的世界却被称之为真实的世界,所以尼采才针锋相对地写了那篇教育戏剧《真实的世界究竟是如何变成寓言的》。我们可以举个通俗的例子,在想象中人们总是把现实世界描绘为一汪静止不动的清泉,这汪清泉总是被描绘成无比纯、无比净、无比透明。但事实上真实的世界是一个肮脏的池沼。柏拉图认为真实的世界代表了昏暗的洞穴,而这昏暗的洞穴又被看作人类肉体的象征。而对于苏格拉底来说最艰难的就是从上面的大地回到下面的洞穴中,即从明亮的精神那里返回污秽的肉体中。这一上一下、一个天堂一个地狱活生生地将一个完整的生物的人撕裂成两部分。总而言之尼采通过塑造这个追求尽善尽美的二元论者--圣者,反衬了查拉图斯特拉辩证、发展的一元论观点。

三、超人模式

查拉图斯特拉说:“人类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索,一根悬在深谷上的绳索。/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者不前进, 都是危险的。”

16.查拉图斯特拉的意思是说,人类刚好处在猴子阶段和超人阶段的过渡中。如果他回首自己的历史,那他就面临遵循早已无效的规则的危险;如果他踌躇不前,他就会发现自己的脚下是万丈深渊,这样他就会因惧怕跌落而战甚至坠落。与回首、前瞻和停止相联系的这三种危险给人的印象是,查拉图斯特拉将人类与一个走绳者相比较,后者随着他在绳上迈出的每一步都会陷入一种死亡的危险之中,而人类却是绳索和走绳者的合二而一。这就是说并不存在一条现成的路(绳索)和某个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走绳者),而是如果没有走路的人,也就不存在这条路。路是由于有了那个在路上行走的人才产生的。此人知道自己曾经是谁,也知道他将会是谁,但是不肯定自己能否够成为他将是的人。超越自己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人们为此必须将习惯的、久经考验的、安全的事物抛开,以便朝着一个未知的目标前进。绝没有现成的道路通往这个目标,人们要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自己创造出路来。路途中的每次怀疑和犹豫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只要人们一停止前进,脚下的路和远处的目标就消失了;行者脚下若踩空同样也就跌入了未知和虚无的深渊。人类只有永无止境地向前走,才会脚踏实地,即脚踩绳索。换句话说,人类通过行走自己创造出支撑自己走路的支架,最终目的也不再会同路脱离开,因为目的不是别的,正是走路本身。随着每一步的迈出,就意味着不断的离开和到达。这条直直的绳索,从固定的一端伸展到另一端,可以理解成绕圆周行走的辩证法。这行走代表了生命,代表了超越自己的强烈追求。在走这条路时,人类产生出了作为绳索的超人。人类走在这根绳索上,与此同时,人类就是这根绳索。

查拉图斯特拉继续说:“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目的。人类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过程和一个终结。”

17.桥梁以及前面提到的绳索都可以理解为走过去,朝着人类还不曾是的情形前进。而人类本身也正因为是一座承前启后的桥梁而不是一个目标才变得伟大。如果人类是目的,那他就不能自己设定目的,他就无法将自己设计为他将要成为的情形,而会受到他的内在的目的性的限制,那么人类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不外乎仅仅是去实现他无需去做就已经存在的目的了。被视为目的的人类显然不能通过自我超越而向更高层次发展,因为他就是他自己的最高层次。但是,假如人类将自己视为一个通向最高层次的阶段,通过一次次的自我超越,建立起连接现在的他和将来的他的桥梁,那么人类的这个事业就比人类将自己本身当作目标的事业要伟大得多。只有当人类走出现在的自我以后才决定自己要成为谁和要干什么时,那么在最初的意义中人类就是自由的。这时,只有在这时,人类的目标才不再是人类,而是超越了人类的超人。因此查拉图斯特拉才说,人类的伟大和可爱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过程和终结。过程表示超越作为人的自我运动;终结表示通过这个运动人类阶段消失了,超人阶段来临了,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奔腾咆哮的无边大海。

对于人类之后的超人阶段,查拉图斯特拉用散文诗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其的热爱“我爱那些只知道为终结而生活的人。因为他们是跨过桥者。”

18.谁作为人类而终结,谁就跨过了桥,就迈向了超人。“我爱那些伟大的轻蔑者,因为他们是伟大的崇拜者,是射向彼岸的渴望之箭。”

19.渴望之箭意味着渴望超越自己的努力,这种努力鄙视人间的一切目的,唯独想要到达彼岸世界。“我爱那些人,他们不先到星星后面寻找某种理由去终结、去牺牲,他们为大地牺牲,使大地有朝一日能属于超人。”

20.任何一个能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来世作出牺牲。地球,我们生活的大地,有足够的理由让人类为它做出超越自我的牺牲。

人类向超人超越的过程是一个极其艰难曲折危机四伏的过程,随时可能付出生活的代价。走绳者无疑代表人类,他想建立一座由动物通向超人的桥梁。走绳者是查拉图斯特拉所喜爱的人们中的一个。这些人蔑视末人的理想社会,敢于进行危险的超越,勇敢地向着超人的理想前进。超人的事业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必将受到旧势力的疯狂攻击,走绳者的坠落就标志着基督教教义的胜利,这教义抨击所有违背基督教教义的事为原罪并对触犯原罪的人处以死刑。走绳者在其过去(顺从的羔羊)和未来(独立的个体)之间被拉来扯去,最终过去获胜了,未来被放弃了,魔鬼战胜了超人。但是这一结局并不是最终结局,每个作为走绳者的个体都必须在从动物到超人的过渡中经受多次这样的死亡(“原罪”),直到有一天他成功地在自身内超越人类这个阶段。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绳索和走绳者是不可分的,绳索这条路的存在正是由于人们在它上面行走,随着迈出的每一步超越自己的行为都重新进行,这种行为的总和就是超人。换句话说超人是走绳者、绳索和目标交织在一起向前进的一个整体。遗憾的是走绳者没有能够将这个统一体坚持到底,他在行进中失去了冷静和平衡,摔了下去。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可以说走绳者掉进了肉体和灵魂的二元论中,坠进了他想超越的物质和灵魂之间的鸿沟中。这坠落使由走绳者、绳索、目标三方面组成的统一体破裂了,解体了。如果一个人让宗教或形而上学的偏见主宰着自己,那他就会被它(们)所超越,走绳者的悲惨结局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查拉图斯特拉试图让走绳者在临死前明白,他(走绳者)本来已经超越了基督教关于魔鬼和地狱的教义,只是他还未来得及做出不存在灵魂不死的结论。要知道肉体和灵魂始终相依相存;肉体是经济基础,灵魂是上层建筑,肉体终结了,灵魂也就不存在了。走绳者虽然没有走到绳索的那一端,但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他是一位勇敢者、创新者,是一位向着超人理想奋勇直前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位大无畏的先驱。

查拉图斯特拉在其演讲的结尾谈到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超人的宣告者。“我爱所有那些人,他们象沉重的雨点,一滴一滴地从人们头顶上的乌云中落下;它们预告着闪电的到来,并作为预告者而终结。看吧,我是一道闪电的预告者,一滴自云中落下的重雨点:但是这道闪电便是超人。”

21.查拉图斯特拉不是超人,也不是超人的代表,而是超人的宣告者。他要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预示着超人的闪电事件中。这闪电将旧世界突然间照亮,撕掉了它的全部伪装,展露出狰狞的本来面目,并宣告了它的末日。这闪电表明了旧的思维方式和旧的历史观的终结,这闪电预示了新的质的飞跃的来临。随着这闪电的到来,作为宣告者的查拉图斯特拉就终结了。因为闪电、雷鸣、暴风雨过后,人类就成功地过渡到了超人,作为超人的宣告者就成为多余的人了。人类自身超越了传统的人物形象,并把这个新形象放到恰当的位置上。一旦超人的理念直接进入到人类的意识中,查拉图斯特拉的使命就完成了,那时他将同其他人一样,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在更新自己,全力以赴地创造一座由动物向超人过渡的桥梁。

非常遗憾,查拉图斯特拉的演讲超出了人类理解水平的地平线。所以,当查拉图斯特拉结束演讲时,听众大声轰笑、怪叫、咂舌头。人们嘲笑他,就象当年苏格拉底向洞穴人解释他的理念时受到的嘲笑一样。即便在那儿,洞穴人也向苏格拉底嚎叫:让我们看看你的理念吧!接着他们指向每一堵有阴影的墙,在这些洞穴人看来,这些阴影就是真理的化身。苏格拉底无法向他们展示什么是理念,并不仅仅因为他从阳光普照的世界回到昏暗的洞穴中感到头晕目眩,还因为而且首先是因为理念表达的方式和墙上阴影表达的方式截然不同,理念是无论如何无法以阴影的形式出现的。查拉图斯特拉和苏格拉底的遭遇如此相似,听众想看见他宣扬的超人,但人们没有搞明白,超人是无法看见的,只能做出来。遗憾的是,按照人类的传统悟性,人类只能理解物化了的、客观上触摸得到的形体,而恰恰在这种意义上既不存在超人,也不存在理念。超人就不是人,更不是那种超级人。超人不是个体,而是个体一项活动的总称。这项活动的特点是既超越出去又在更高的程度上回归自己。所以,只有当我们去做这件事时,只有当我们去超越人类自身时才会有超人。由于世人的不理解,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后的第一次演讲失败了。人们用旧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查拉图斯特拉的超人学说,似乎他要宣布一个新的救世主的降临。按照传统观念这个新的救世主是特定的个体的人,他以说教者的身份来此地教训人类,人们想看的就是这种人。回顾人类的思想史,人类对于超出了自己理解力的改革者通常都采取从肉体上消灭的解决办法。到目前为止查拉图斯特拉是第一个幸免于难的人,这也许得益于人类的误解。在世人看来,查拉图斯特拉是个难得的白痴,一个令人捧腹大笑的丑角,但恰恰是这个丑角向旧世界的尊贵无比的人物形象和至高无上的理性观念宣战。

四、对立统一体的圆周运动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塑造了查拉图斯特拉的两个动物形象:鹰与蛇。这两只动物象征着一个对立同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对立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依相存。鹰这个高傲的动物盘旋在高空,它代表了理智与精神。蛇这个聪明狡猾的动物生活在地面,它代表了肉体与物质。尽管这两种动物向前运动的方式不同,但是其共同点是都做圆周运动:鹰在空中画圈,蛇在地上圈曲前进。蛇缠绕在飞翔的雄鹰的颈上的情影直观地表现了对立面的统一。鹰与蛇,精神与物质是如此的不同,只有圆周运动才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对于尼采来说超越自我的行为就是向高层次发展的原则,它既超越自己,又在超越后回归自我,只不过是在更高的层次上。鹰与蛇尽管相互对立,截然不同,可它们二者之间没有敌意,它们在友好的合作中完成圆周运动。同样的,精神和物质不是相互抵毁,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精神通过物质来实现,物质通过精神来提高。蛇在与鹰的共同飞翔中离开了它在地上的居留地升跃到了它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达到的层次,同样的物质作为精神的实现者进入了它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涉足的领域。精神中有物质,物质中有精神,不论物质还是精神都存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作为权力意志的原则在共同的又存在差异的圆周运动中表现出来。

人类好比鹰与蛇的统一体。因此查拉图斯特拉乞求高傲(鹰)永远伴随他的智慧(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永远以圆周运动的方式前进。在这圆周运动中人类存在的对立面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相互斗争,相互依存,就象查拉图斯特拉的鹰与蛇一样。它们各是不同种的生物,但是缠绕在一起共同做圆周运动。在现实世界中精神(灵魂)既要紧跟物质(内体),以便不与物质脱节并随时汲取生活的活力,同时精神还要反作用于物质,发挥其独特的能动作用。

最后,让我们分析一下查拉图斯特拉的终结。从表面意义上看,这首先是指查拉图斯特拉本人。他在十年前走了自下而上之路--复活,现在走的是自上而下之路--终结。从一个非表面的意义上看,查拉图斯特拉在进行这两种相反的运动中执行的是权力意志的原则,这一点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直观。传统的二元论观点把对立面不是看作既矛盾又统一的,而是看成极端相反、水火不相容的。恰好在这一点上尼采与传统的二元论者分道扬镳。西方哲学界的普遍错误在于他们把对立面作为誓不两立的二元论固定、延袭下来了,其实质问题为如何看待对立面之间的关系。在真实世界(即西方传统观念中所说的表象的世界)中立面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既极端对立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尼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表达了清晰明确的一元论思想。二元论的思想源远流长,无论是在人类早期哲学的璀璨明珠希腊哲学中还是在人类宗教史上历史最长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基督教教义中同样存在着两个世界的学说--真实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化了。形象地说,好比人们设定了圆周的直径,却忘记了圆周本身。这样一来势必给人造成一种错误印象:这是一对无法调节、无法统一的对立面,人们只能或者选择这一面或者那一面;或者向上到精神,踏上通往所谓的真实的、美妙的世界之路,或者是向下到物质,坠入所谓的表象的邪恶的世界之中,二者之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尼采力图超越二者之间的鸿沟,他用形象的比喻和散文诗的语言生动地表述了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圆周式的前进方式。超人的思想是尼采超现实的想象,超人的理论无疑应归入唯心主义的体系。但是这里面所包含的一元论的思想和辩证发展的历史观是无论如何应该肯定的。另外尼采的唯心主义体系里所包含的异常生动的辩证法思想,比起当时在欧洲大陆广为流行的庸俗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拜物教不知要高明多少倍。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由于其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性质,没有在强调思维依赖于存在,精神依赖于物质的前提下,充分估价意识、精神、主观的巨大能动作用,人类这方面的正确认识首先是在唯心主义哲学范畴中被体现出来了。尼采在《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中所提出的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的思想就是出类拔萃的例证。

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便是我对你的期待!只要你受得了我的书,我们就一定和得来!

--尼采《给我的读者》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文版选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杨震翻译)

作者:(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着,杨震 译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1

字数:308000

印刷时间:2009-12-1

目录

查拉图斯特拉的序言

第一部

一、三种变形

二、道德的讲座

三、彼岸论者

四、肉体之蔑视者

五、快乐与热情

六、苍白的罪人

七、阅读与写作

八、山上之树

九、死亡之说教者

十、战争与战士

十一、新偶像

十二、市场之蝇

十三、贞洁

十四、朋友

十五、一千零一个目标

十六、近邻之爱

十七、创造者之道

十八、老少女人

十九、毒蛇之痛咬

二十、孩子和婚姻

二十一、自愿的死亡

二十二、赠与之德

第二部

二十三、持镜的孩子

二十四、在幸福岛上

二十五、怜悯者

二十六、教士

二十七、有德之人

二十八、贱民

二十九、毒蜘蛛

三十、著名的智者

三十一、夜之歌

三十二、跳舞之歌

三十三、坟墓之歌

三十四、自我超越

三十五、崇高者

三十六、文化之邦

三十七、无瑕的感知

三十八、学者

三十九、诗人

四十、大事件

四十一、预言者

四十二、救赎

四十三、人之审慎

四十四、最静时分

第三部

四十五、流浪者

四十六、幻象与谜

四十七、不自愿的幸福

四十八、日出之前

四十九、矮化的道德

五十、在橄榄山上

五十一、走开

五十二、叛教者

五十三、回乡

五十四、三种恶事

五十五、沉重之精神

五十六、新旧碑铭

五十七、康复者

五十八、大渴望

五十九、第二首跳舞之歌

六十、七印

第四部 暨最后一部

六十一、蜜之献祭

六十二、不幸之呼号

六十三、与国王交谈

六十四、水蛭

六十五、巫师

六十六、退役者

六十七、最丑陋的人

六十八、自愿的乞丐

六十九、影子

七十、正午

七十一、致辞

七十二、晚餐

七十三、更高之人

七十四、忧郁之歌

七十五、科学

七十六、在沙漠的女儿中间

七十七、唤醒

七十八、驴之庆典

七十九、沉醉之歌

八十、征兆

湖南文艺出版社版(巫静翻译)

书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作者:弗里德里希尼采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1月

ISBN:9787540444785

开本:16开

定价:25.00 元

译林出版社版(杨恒达翻译)

作者:(德)尼采着,杨恒达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2-1

字数: 270000目录

第一卷

查拉图斯特拉的序白

查拉图斯特拉的言论

论三种变形

论美德的讲坛

论背后世界的人

论身体的蔑视者

论欢乐与激情

论苍白的罪犯

论读写

论山上的树

论死亡说教者

论战争和斗士

论新偶像

论市场之蝇

论贞操

论朋友

论一千零一个目标

论爱邻人

论创造者之路

论老老少少的小女人

论毒蛇咬的伤口

论孩子与婚姻

论自由的死神

论馈赠者美德

第二卷

持镜子的孩子

在幸福之岛上

论怜恤者

论教士

论有德者

论恶棍

论毒蜘蛛

论著名的智者

夜之歌

舞之歌

坟之歌

论自我超越

论崇高者

论敦化之邦

论无瑕疵的认识

论学者

论诗人

论伟大事件

先知

论解脱

论人类的精明

最安静的时刻

第三卷

漫游者

论幻觉与谜

论违背意愿的极乐

日出之前

论让人渺小的美德

在橄榄山上

论从旁走过

论背叛者

回家

论三件恶事

论重力之神

论新旧牌匾

痊愈中的人

论大渴望

另一首舞之歌

七印记(或者:赞同之歌)

上海人民出版社版(孙周兴翻译)

作者:(德)尼采着,孙周兴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4-1

字数:383000

页数:438

开本:大32开

定价:36.00元

目录

前言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部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

科利版编后记

尼采手稿和笔记简写表

译后记

三联书店版(钱春绮翻译)

作者:尼采(Nietzsche)着,钱春绮译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7-12-1

字数:338000

页数:403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I S B N :9787108028433

包装:平装

定价:27.00元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交响诗)


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创意来源于哲学家尼采的同名著作,是描写无神论者从唯心走向唯物的一个富于哲理的过程。

全曲共分9段;第一段“日出”的标题是作者理查施特劳斯自己加上的--虽然只有短短的1分30秒的音乐,却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情景刻画的极为深刻,由于这段音乐强大的气势和艺术表现力,常常被喜爱音响的朋友作为试机用的片段。

其余8段的名称均来自尼采的原着,它们分别是“来世之人”、“渴望”、“欢乐与激情”、“挽歌”、“学术”、“康复”、“舞曲”和“梦游者之歌”。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受哲学家尼采的同名散文启发而作;著名的“引子”部分表现“日出时人类感觉到上帝的能量”,一个起初由小号悠远地奏出的庄严题旨,一波波地被推向包括管风琴在内的乐队全奏的高潮,壮丽而神圣。此后经过了追求爱情的悲哀和追求科学的徒劳,这位“超人”终于摆脱了这类常人惯有的烦恼而进入到“舞蹈之歌”的欢乐佳境,而最后的“夜晚漫游者之歌”,以高音部的木管和小提琴奏出b大调和弦,而以低音提琴在c大调上拨奏,既象征着“超人”的灵魂上升而世界则在他下面沉沦,又是多调音乐的一个先例。

1892年,施特劳斯在埃及时开始读到尼采的作品。这位哲学家“对基督教的抨击,特别震撼我的心弦,读了他的书,证实了我十五岁时不知不觉对这宗教产生的反感是对的,并加深了这种厌恶感。信徒只要忏悔,就可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正是这种对宗教的反感,导致他与里特对《贡特拉姆》最后一幕产生分歧。里特是个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他决不宽恕施特劳斯对最后一幕的修改。修改前,主角贡特拉姆准备向教友忏悔罪过,并准备接受惩罚。但是,施特劳斯受尼采的影响,修改了这一幕,他让贡特拉姆反抗社会和教派的权威,只对他自己负责。我们今天读起来觉得那不过是小题大作,可是在一个世纪前,它令世界震撼。其实这一修改实际上不外是说,施特劳斯作为音乐家,决心走自己的路,并仅对他自己的艺术良知负责。

尼采的散文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1885年完成的。尼采启用生活在公元前约六百年的神秘的波斯人查拉图斯特拉,作为他自己的哲学以及他对战争、贞操、女人、宗教与科学的看法的代言人。这位预言家远离人类,过着穴居生活,他不时回来,把他隐居独处苦思冥想的心得传授给信徒。他对人类提出的一个座右铭是“由最优秀的人(或超人)来统治”;“人是可以征服的,一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不是目标,而是到达目标的桥……超人应是大地的化身。”然而,随着重大事件的接踵而至,这个理论黯然失色了,在短短的四十年里,德国军国主义使欧洲两度蒙受战争的苦难。查拉图斯特拉为阐述这一切已累得近乎精神崩溃,但是在尼采的书中,他在养病康复期间,成了理想化的人物,他用诗歌形式,滔滔不绝地陈述哲学思想,诗中描绘了山峦和日出、翩翩起舞的少女和午夜的钟声,还论及意志与永恒。在这个段落中,他插入以“人啊,当心”为首句的十一行诗,马勒在他的《第三交响曲》的一个乐章中用过这个首句。正是尼采这个用华丽语言表述的富于浪漫色彩的形象吸引了作曲家。瓦格纳之后音乐浪漫主义的三位大师(施特劳斯在1894-1896年,马勒由1895-1896年,戴流斯则于1898年)几乎同时分别用音乐表现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肯定绝非巧合。

1966年,塔奇曼(BarBara W.Tuchmall)才华横溢、引人入胜的《辉煌之塔》(The Proud Tower)一书问世,书中将施特劳斯描绘成音乐界的凯撒,并借用罗曼罗兰对本世纪初欧洲“尼禄主义在传播”的描写,作为她的理论的佐证。她称施特劳斯是“超人理论的忠实信徒”。历史学家惯于把艺术家看成是时代精神的象征,但是他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而不触及更深的内涵。将施特劳斯与威廉的军国主义精神等同,无异于错误地引导人们将艾尔加与英国的强权外交画上等号。塔奇曼小姐举不出任何有实据的文字资料来证实她的断言。施特劳斯崇拜的是尼采的文学表现力,并非崇拜他的哲学。1946年他写道,他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获得了“美学的享受”。五十年前,在柏林首演他的作品时,他明确地说,他不打算“写富于哲理性的音乐……我只想用音乐来表现人类经由宗教以及科学的各个发展阶段,由原始人逐渐进化,直到产生尼采的超人思想。我意欲用整首交响诗表达我对尼采的思想的敬意。”

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没有情节,也不像《悌尔的恶作剧》那样,生动地描绘具体事件。这是一首关于抽象思想的音诗,但是施特劳斯在使两个差异大的调性(代表人的B调和代表自然的C调)的转换和相互对立的基础上,赋予这首音诗戏剧性的和音乐的冲突。他选择了尼采作品中八个章节的标题作音乐插段的提示,但是他还是将整首作品说成是“根据尼采的作品自由改编的”,使自己脱离一眼就能识别的音乐表达文学作品的路子。作品的梗概是尼采的,然而内容和细节属施特劳斯风格。在音乐表现上最接近尼采作品的是戴流斯的《生之弥撒》(A Mass of Life)。戴流斯以为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是败笔。从他所处的位置来看,这首作品无疑是不成功的;但是,施特劳斯敏锐的创作力,熟练的谱曲技巧,组织结构的节俭性以及和声色彩的独特性,赋予这首作品力量和美,自问世以来,一直取尼采而代之。施特劳斯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法国克福最后一次排练后,他写信给妻子说:“在我全部最重要的作品中,它是最光彩夺目的,形式最完美、内容最丰富、音色最独特…… 高潮迭起,妙不可言!!总谱无懈可击……”这听起来似有自鸣得意之虞,但在当时确实这么写了。这或许是职业指挥家激动的反应,而不是作曲家的沾沾自喜。

1894年2月,施特劳斯在魏玛首次萌发用音乐草谱《查拉图斯特拉》的构想。1895年7月9日的一则日记,表明他在构思《查拉图斯特拉》。他写道:“构思一首新的音诗:默想,灵性的感受,认识,礼拜仪式,怀疑,失望。”1895年12月7日,他开始认真创作,并于1896年7月17日完成了缩编谱。大总谱是在1896年2月4日至1896年8月24日完成的。在极其动人壮丽的日出序曲(施特劳斯这样描绘序曲:“太阳升起来了,人进入世界,或世界融入人心中。”之后,是下列各乐章的标题:“隐居人”、“极度的渴望”、“欢乐与热情”、“死亡之歌”、“科学”、“康复”、“舞之歌”和“夜游者之歌”。管弦乐团包括四管制,木管乐器,六支法国号,四支小号,三支长号,两支土巴号,两架竖琴和一架管风琴。总谱惊人地明晰易懂。施特劳斯兼奏乐器,取得了某种比华而不实地使织体复杂化(如马勒所做的那样)更好的效果。

音诗以管风琴把低沉的C音延长了四个小节而开始,由此引出了大自然的动机,四支小号奏出C-G-C,接着是大调和小调戏剧性地交替,由定音鼓敲出雷鸣般的三连音。库布里克(Stanles Ktlbrick)独具慧眼,他在1968年拍摄的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中采用了这个扣人心弦的经过句,在管风琴奏出最后一个音符时达到了高潮,人在B小调中出场;

弦乐用颤音表现出某种预兆不祥的探索,“隐居人”显然在探究宗教,因为在谱例16后,弱音法国号奏出素歌信经的主题,显然带有讽刺意味。接着融入施特劳斯华丽的管弦乐旋律中,由柔和的管风琴伴奏,弦乐分奏十六个声部。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施特劳斯独有的风格:通过和声“横向移动”的方式进行大转调。英国管和独奏中提琴引出“极度的渴望”,B音作为主要的调性而返回,很快就由多调性经过句中的大自然动机的C大调与之相对比。在这首作品问世之时,这曾引起轩然大波。这次用管风琴奏出的素歌圣母颂歌表现宗教,但被低音弦乐奏出的上冲的主题所拣过,由此开始了“欢乐与热情”的段落。

长号引进了一个新的主题,使这个插段的热情骤减:1898年,谢德尔经施特劳斯同意写了一篇分析这首音诗的文章,将这个主题命名为“憎恶”--查拉图斯特拉对纵欲的抗议。纽曼嘲笑音乐可以表达憎恶的看法。然而,从这个主题与B调和C调对抗这种严谨的音乐结构的关系来看,可以看出这个主题是能表达憎恶的。B小调调性使“死亡之歌”的织体带上柔和的色调,使其隐藏在神秘中。在这里,谱例16试图再次恢复至高无上的地位。自然动机在小号独奏出辉煌的高潮中返回,然后阴暗遮掩了光线,施特劳斯以“自然与人”的动机为基础的博学的赋格主题表现出他对“科学”的理解,并利用半音音阶的全部十二个音符,编成三种节奏五种不同的调性。但是,他没有让这种忧郁的调子持续很久。谱例16振奋起来,进入了“康复”诙谐曲。尽管谱例17几番努力,以重申科学的严肃性,然而,在人的精神充溢中,它没有这种机会,最后它变成降e调的竖笛奏出的《悌尔的恶作剧》。一系列颤音和小号声重复着自然动机,表现了喧闹的场面,将音乐转到C大调的,表现超人跳舞的“舞之歌”的边缘。

施特劳斯在“舞之歌”这个关键的乐章里,第一次用悠扬的独奏小提琴和幽默的双簧管奏出维也纳圆舞曲。这是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施特劳斯没有让塔奇曼抓到把柄来攻击他赞同超人哲学。你能想像超人在舞场跳圆舞曲吗?把毫不相关的事结合在一起很有说服力,表现了巴伐利亚人毫不夸张的幽默。附带一句,圆舞曲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的主题另一次天衣无缝的结合。双簧管主题的前三个音符是自然动机,另外四个音符属于谱例16;

为十七个声部的弦乐和两架竖琴谱成的迷人的总谱,最终让位给“康复”插段的酒神赞歌舞曲的返回,接着出现了构想非凡的发展部,其中自然动机与人的主题(谱例16)两种相对的调性反复相互取代,随着舞曲的节奏逐渐热烈起来,尽管“憎恶”的动机(谱例17)不断粗暴地插入。谱例16的一个意气洋洋的陈述,将舞曲带到C大调自然动机的高潮,在那里与谱例18汇合。但是,在“夜游者之歌”夜半钟声敲响的时候,主导着全曲的是谱例17。查拉图斯特拉在诗中,以一种敬畏和狂喜的奇异复杂的心理,表达着战胜灾祸的胜利喜悦。在音诗中,钟声的轰鸣慢慢压倒了谱例17的表现力。调性也从强烈的C调滑到柔和的小夜曲般的B大调了。人的主题(谱例16)作为一个对位旋律用巴松管奏出,“憎恶”的动机最后一次插入,但是很弱的尾声的和声,把一切冲突的痕迹都抹去了,冲突成了一种遥远的记忆,所能听到的,只剩下代表人和自然尚未解决的基本冲突,B调和C调。长号和低音提琴奏出C 调的自然主题,与B大调遥远的木管乐器的高和弦相交替,但我们听到的最后乐音,是大提琴拨奏和低音声部的自然主题。

在《悌尔的恶作剧》和《唐吉诃德》中,人们对剧情的了解增加了音乐的欣赏性,而人们在聆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甚至连“标题”是什么也没必要记住。近年来《查拉图斯特拉》备受人们的青睐绝非偶然,在《2001年太空漫游》之前,《查拉图斯特拉》就开始享有盛名了。这首作品的难度吓不倒当今专业管弦乐团和指挥家,他们喜欢挑战,喜欢总谱。我想听众不了解,也不关心尼采和查拉图斯特拉是何许人也。他们听到的是音色丰富、激动人心、有创新精神的音乐,曲调诙谐、有力,感人至深,旋律很有生命力。对他们来说,这首作品是《理查施特劳斯如是说》。

作者简介

理查斯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德国晚期浪漫主义著名作曲家、指挥家。

他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圆号演奏家弗朗茨施特劳斯(Franz Strauss),从小就受到父亲的音乐教导,八岁的时候开始学小提琴。他的父亲的教导非常注重“浪漫主义”,但理查施特劳斯本身的音乐最后成为了20世纪现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查施特劳斯的早期作品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的特点,在其创作生涯的极盛期被认识为晚期浪漫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晚期的作品流露出一定的现代派倾向,如调性的瓦解等等。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创作和指挥偏好都表现出他对于德意志古典音乐传统的热爱和深刻理解,他深受莫扎特和瓦格纳的影响(后者几乎影响了理查施特劳斯那个时代所有的作曲);理查施特劳斯具有极其卓越的对位写作才能,几乎所有作品的织体都非常复杂。

理查施特劳斯在二战中曾担任纳粹德国的国家音乐局总监(事前未与他本人协商),战后受到审查,直到1948年才由政府正式弄清。事实上,他由于创作涉及同性恋话题的《埃莱克特拉》,与犹太作家茨威格合作《沉默的女人》,以及儿媳是犹太人等原因一直受到纳粹政府的监视。

1900年以前创作了大量交响诗;他的交响诗从内容上看分为哲理性交响诗和叙事性交响诗两类,前者以“死与净化”(Tod und Verklärung)和根据尼采的著作写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最为有名,后者以《唐璜》(Don Juan)和《唐吉珂德》(Don Quixote)最为有名。1900年后他将主要的创作精力放在了歌剧上;前两部歌剧《贡特拉姆》(Guntram)和《火荒》(Feuersnot)有明显的瓦格纳的影子,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第三部歌剧《莎乐美》(Salome)因在故事情节上骇人听闻,而引起争议,但仍取得巨大的成功,当时的德国皇帝在接见施特劳斯时对他说:创作这样的歌剧对他没有好处,施特劳斯回答:至少他用创作这部歌剧的收入买了一栋乡间别墅。第四部歌剧《埃莱克特拉》(Elektra)则在音乐上骇人听闻,而再次引起争议。第五部歌剧《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音乐优美动人,但是在音乐品论界引起不小的争论,有评论家称施特劳斯摆脱了恶作剧的作风,回归到正常的音乐中;又有品论家指责施特劳斯才智耗尽,只能靠优美旋律来吸引听众,全然丧失了以前的创新精神。随后的歌剧创作,施特劳斯继续《玫瑰骑士》的成功经验。其后理查施特劳斯创作几部使用古希腊神话题材抒写 20世纪现代人情感的歌剧,包括《阿里阿德涅在纳索斯岛》(Ariadne auf Naxos)、《埃及的海伦》(Die ägyptische Helena)、《达芙妮》(Daphne)、《达奈的爱情》(Die Liebe der Danae)。最后一部歌剧《随想曲》Capriccio(1942)

1944年至1945年创作为23件独奏弦乐器的《变形》,据战后理查施特劳斯说,是有感于德国各地的歌剧院遭到战争破坏,特别是在得知魏玛的歌德故居和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毁于战火(后者毁于德累斯顿轰炸)之后,精神一度错乱,事后回忆那段时间而获得灵感写作的。1947年至1948年写出最后的杰作,女高音和管弦乐的《最后四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