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草大坂组

草大坂组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草大坂组




地层介绍


地层名称:草大坂组

地层名称(英文): Caodaban Fm

阶代码:Z2

地区代码:9

名字由来


1981年甘肃省地质力学区测队命名。甘肃省地质矿产局1989年发表。命名剖面位于甘肃永昌县韩母山草大坂。

沿革


该组名首见于山丹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本组原系甘肃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区测队1968年所创立的震旦系韩母山群的上部,1973—1976年甘肃地层表编写组曾更名为韩母山组,时代改为晚震旦世,并指出下部为冰川沉积,与上部可分开。据汤光中(1982)的剖面资料,草大坂组在韩母山—墩子沟剖面未见上限。1977—1979年甘肃地质六队及赵祥生(1980)将原韩母山群下部冰碛层单独分出,建立了震旦系烧火筒沟群,其上部沿用韩母山群这一名称,时代改为早寒武世;1979—1981年甘肃省地质矿产局地质力学区测队将原韩母山群分为上下两个组,下部冰碛岩沿用前人命名,称之为烧火筒沟组;上部碳酸岩、碎屑岩命名为草大坂组,时代分属早、晚震旦世。

地质特征


本组下部以灰色板岩、薄层状灰岩与下伏烧火筒沟组钙质千枚岩整合接触。上部未见顶。本组分上、下两段,上段主要为灰色、灰白、灰黄色块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鲕状及假鲕状、似竹叶状、角砾状灰岩及安山凝灰质千枚岩,本段厚约191—805m;下段为灰绿暗灰色泥质灰岩、钙质千枚岩、变质石英砂岩,底部具砂质磷灰岩,下部沿走向亦相变为灰色条带状灰岩、泥质及炭质灰岩、千枚岩。本段厚度约626—855m 。本组分布呈近东西向,断续出露于青石窑、韩母山、红崖山及青山一带,以韩母山地区出露厚度最大。

相关分词: 大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