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藏彝走廊

藏彝走廊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藏彝走廊




定义


藏彝走廊这一个概念,是在 1979 年由中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故费孝通教授所提出。费孝通教授将中国西南方的三条主要河流(怒江、澜沧江、及金沙江)并流的区域称之为藏彝走廊。从北北西至南南东方约莫有 1,000 公里的距离。在这三条河流之间是峭峻的第三纪横断山脉区,从青藏高原中经年累月不间断的水流将其切割成深峻的峡谷。除此之外,四川当地的学者也指出,这个区域应该包含三条长江主要的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及岷江)这样一来便形成六江流域(Six-River Region)。峡谷是由这些河流所切割而成,从河床底部算起其高度常达 2000公尺深。在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面建造之前,这个区域是一个东西交通运输的自然屏障,但是沿着河流却是一条自然通道。

研读


本区由于大山与河流深谷的割切,因此具有非常的丰富、多元的景观环境。它丰富的植物群、动物区,对人类学家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此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资产。藏彝可以归类成两个大范围。藏即是西藏一辞中文的缩写。而彝指的是四川西南及云南东北的诺苏(Nuosu)语群,这两个族群都有超过有百万以上的人口。

除了这两者之外,还有超过 12 个官方认可的民族族群,像是:羌、栗僳、傣、白、苗、么些(或纳)、纳西、哈尼、景颇(或卡钦)、怒、独龙、拉祜(亦叫罗黑)。加上几个不明确的所谓藏支族群,例如尔苏、普米、札巴、木雅藏支、尔龚藏支、贵琼藏支、嘉绒藏支、和木里藏支等。这些所谓藏族的支族群,当地学者统称它们为康巴(Khamba)。其历史来源固然不明确,但正式来说,他们被认定为藏支或是藏人,主要是因为他们信奉西藏佛教或藏传喇嘛教,并且使用藏传佛教经典的书写文字。然而,仔细的审视这些所谓藏支平日的活动,包括其农业、建筑、纺织品、服装、口述历史及家庭内语言的使用,都明显的表现出他们族群原本与藏人不同,只是逐渐被藏人所同化了。

一般来说,根据纬度和海拔,可以将本地归类成三或四个农业生态区。第一个地区,大约为海拔 3,000公尺或北纬 30度以北的地区。此地藏民主要的作物是大麦,而诺苏(即彝族)则是种植荞麦(有两种形式:甜味和苦味)。除了农耕之外,通常还会参杂畜牧业(藏民饲养牦牛及马;诺苏人饲养绵羊、山羊及马匹)。第二个地区,延伸到海拔 1,000~3,000公尺或北纬 30度的南方。这个地区主要的农业系统,包括小麦及季节性的庄稼如洋芋、玉米;再加上家畜猪、羊、牛(有一些为水牛)。当高地的供水平稳时,当地的居民也会建构梯田来栽种水稻。野生的花椒在当地烹调时是很重要的调味品。花椒通常沿着山坡地生长并且是当地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这里我们发现的族群大部分是所谓藏族的支系。高密度人口结构经常将农耕的方法推展到极致。也因此,一排一排的玉米田排列在大于45度的斜坡上。不用说,这样的农耕无庸置疑是会带来土地侵蚀的问题,并经常在山坡上留下漏斗状的冲刷痕迹。

最后一个地区,则是在海拔 1,000 公尺以下,是一处亚热带河谷地形。在此,稻米梯田是主要的农作景观,加上烟草、小麦、马铃薯、油菜花、菠萝,还有一些甘蔗。常年生的植物可以当作经济作物,像是茶叶、荔枝、香蕉。居民饲养的动物有猪、绵羊、水牛、鸭、鹅和鱼。再者,这个山谷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族群。这些人更汉化,并且活跃于市场贸易。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个走廊是两个扩张型文化实体的竞争地,即在走廊东方的中华帝国,及走廊西边的西藏喇嘛教神权统治体这两者的竞争。自从 13世纪,中华帝国在此推动了它的文明化过程(see Stevan Harrell ed., 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1995;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以谋求改变少数民族的信仰及生活方式,归附到自己的文化范围,像是分封部落领袖为土司,或是地方官员的委任。经由行贿、强迫及经常性的军事活动,中华帝国的触角已经深深延伸到这个走廊。 在此地,能与中华扩张主义抗衡的就是藏传佛教的政教合一统治集团。藏传佛教的根基是神圣的寺庙、繁复的仪式、神话、建筑、艺术、书面语言、唯心论等。通过转世活佛,藏传佛教改变了周遭族群的信仰,让它们转向以神权及来世为导向。在原来的藏民与被教化者之间,却存在着分歧和相互藐视,并可在他们平常的生活中窥视出。在他们的神话中,一些最近才加入藏传佛教的改宗族群,像是札巴,甚至试着建构他们才是正宗藏传佛教后代子民的神话,并希望能藉此从西藏藏民手中夺回宗教的正统性。相反的,有另外一些少数民族菁英份子,这几年来重申他们民族的原本性,并否定既存的藏式社会等级。这颗卡在中华帝国及西藏神权统治之间的棋子,现在已悄然来到 21 世纪决定性走向的关键时刻。

图书信息


书 名: 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

作 者:石硕

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ISBN: 9787220078958

开本: 16开

定价: 38.00 元

内容简介


《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在学术上的创新与突破主要体现于以下四点:第一,首次对川滇西部及藏东亦即藏彝走廊地区的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作了系统、整体的梳理与研究;第二,在藏缅语民族起源问题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第三,在藏族族源与藏彝走廊地区古文明渊源关系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第四,在研究角度、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为认识藏族族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野。本成果对于重新认识藏彝走廊地区文明起源与藏缅语民族之源流及系统、重新认识藏族族源及与藏彝走廊地区的关系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贡献。

图书目录


编辑本段

第一章 藏彝走廊:一个独特的历史一民族区域

第一节 关于“藏彝走廊”的概念

第二节 藏彝走廊的地理特点与范围

第三节 藏彝走廊的历史文化特点

第四节 关于“藏彝走廊”的一个研究命题

第二章 藏缅语民族的共同起源联系

第一节 藏缅语民族语言共同性及相关问题

第二节 共同的猴祖记忆与猴崇拜痕迹

第三节 来自“北方”的迁徙记忆

第四节 对关于藏缅语民族共同起源几种观点的讨论

第三章 藏彝走廊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存

第一节 对一个传统认识的更正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藏彝走廊的人类活动遗存

第三节 旧石器晚期文化所厦映的人类迁徙情况

第四章 藏彝走廊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一节 藏彝走廊新石器文化的区域类型

第二节 关于藏彝走廊新石器时代文化系统及其边界

第三节 藏彝走廊新石器文化系统的北部边界及与甘青地区的联系

第四节 关于藏彝走廊新石器文化系统的来源问题

第五节 关于藏彝走廊新石器时代人群的南下路线

第五章 藏彝走廊的石棺葬文化

第一节 石棺葬在藏彝走廊的分布与特点

第二节 藏彝走廊地区石棺葬的文化性质与来源

第三节 藏彝走廊石棺葬与甘青地区的联系

第六章 石棺葬人群之族系面貌

第一节 藏彝走廊石棺葬人群是否属于古羌人系统

第二节 从史籍记载看藏彝走廊的石棺葬人群

第三节 史料记载中可与石棺葬分布相对应的人群

第四节 对藏彝走廊其他地区石棺葬人群的探讨

第五节 关于藏彝走廊石棺葬人群的族属

第六节 “夷”人的古老性与石棺葬的土著性相吻合

第七章 藏彝走廊地区夷人的社会面貌及其土著性

第一节 从石棺葬看夷系人群的生活状态

第二节 关于夷人之社会面貌

第三节 “蜀日邛,皆夷种”:邛人与古蜀国之关系

第四节 “巂”之内涵:蜀人南迁及与藏彝走廊人群的融合

第八章 东汉时期藏彝走廊地区夷人社会的动荡与变迁

第一节 东汉时期藏彝走廊地区夷人社会的动荡

第二节 藏彝走廊地区石棺葬衰落原因之探讨

第三节 动荡引发的变迁:“旄牛徼外”地区夷人的南迁

第九章 汉晋时期藏彝走廊中的“氐”

第一节 关于岷江上游地区的“氐”

第二节 《华阳国志》所记的“氐傻”及其分布

第三节 关于“氐”与“夷”的区分

第十章 藏彝走廊中的“羌”

第一节 “青衣羌”及其入据青衣江流域的时间

第二节 关于“越巂羌”及其内涵

第三节 岷江上游及涪江上游地区的羌人

第十一章 藏彝走廊南部地区的“越”

第一节 关于南中“盖夷、越之地”

第二节 南中地区的夷、越之分

第三节 “越”(“濮”、“獠”)及与“夷”的交汇

第十二章 藏彝走廊地区的民族源流

第一节 关于藏彝走廊地区的民族源流

第二节 对唐以前藏彝走廊地区人群系统的认识

后记

……

相关分词: 藏彝 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