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苍梧绿园浮雕

苍梧绿园浮雕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苍梧绿园浮雕




概况


拂去了旧日的风尘,经2003年被列入连云港市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而进行改造后的苍梧绿园如今已焕然一新,以崭新的面貌来直面新世纪的崭新岁月,引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正所谓“戎装素裹,分外妖饶”。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大门两侧墙壁上的大型锻铜浮雕壁画,便是改造中的一个重头戏----<连云港市历史文明长河图>。壁画由连云港籍著名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彦东教授和南艺学生陈磊共同创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金属工艺实习基地加工制作,而其中的历史资料则是由我市知名学者彭云先生提供。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人类从蒙昧中缓缓走来。大家看,一幅幅磨痕纵横的神秘岩画,无不浸透了五千年的风霜雨雪。一块块石器时代的简陋工具,隐显着若干万年的艰难跋涉。当东夷先民沐浴到文明的最初曙光,连云港大地便投入了熔铸中华民族的漫长过程。始皇立阙,奠定秦帝国东方的唯一门户。徐福楼船,劈开驶向未知世界的巨浪惊涛。儒教的孔子望海,道教的曲阳得书,佛教的摩崖造像,闪耀着民族智慧的晶莹光彩。孙恩蹈海水战,魏胜的孤胆抗金,宋江的折戟沉沙,演绎出可歌可泣的铁马冰河。后来的《西游记》,《镜花缘》,更把这一片明山秀水渲染得文采飞扬,妩媚多姿。

将军崖岩画


对于连云港,我想问大家知道这里的名胜古迹都有哪些吗?我先给大家讲这么一件事吧,在公元1981年4月4日,北京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在京的中国考古学界的第一流学者云集在此,你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是在进行一场鉴定讨论会。讨论会开始了,人们一起把目光投向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苏秉琦老人,这位摸摸陶片就可以一口道出遗址年代的资深考古家。摸着贴在墙壁上来自连云港将军崖的岩片,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一本东方的天书”。在这幅岩画中,有一位大人物哦,而且是一位东方女神。在古史传说中和他联系最密切的是伏羲氏。这时大家该猜到她是谁了吧?对了,他就是“能补天”“能造人”的东方女神---女娲,别称女皇。现在大家抬头看,那个体形最大的就是女娲,头饰繁丽,额前有着相对成菱形的复线三角纹装饰,显然是对原始部落中女首领头饰的描摹。她用各种精美的玉石、角、蚌、牙等手工制品系成一串,扎在头上。着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女娲的头饰非同一般,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娲有着最高的权威。这时大家是否有疑问,为什么在女娲面相正面有一条线通向大地呢?其实这是反映的是她用绳索造人。同时也映照了在《山海经》中所说的女娲人肠。在这个石器时代的岩刻的女娲像上,造人的草绳和肠子替代了女娲的躯体,也容指了原始先民对土地的信赖无误。但在伟大诗人屈原眼中,女娲的躯体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到了汉代画像石的作者手下,绳子和肠子变成了蛇身。千百年来,许多学问家,《楚辞》的注解家,汉画像的研究家都苦苦的思索,这位东方的女神为什么会有蛇一样的身体?将军崖岩画的女娲像就是一个最形象的也是最有证力的答案。

在岩画中的东方女神,连着太阳星象,连着大地禾苗,连着风雨,连着凤鸟----这一切都与农业部落的利益息息相共,包括她的 壮举和她的造人技巧,都说明了这位东方女神是大地的女儿,而将军崖岩画中的女娲像是这位东方女神在原始人类艺术中唯一似的身影。 藤花落遗址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中云办事处西诸朝村南部,东经11920′48〃,北纬3440′48〃。遗址位于南云台山和北云台山的谷地冲积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1996~2000年进行了大面积发掘。发掘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发现奠基坑、灰坑、灰沟、道路、房址、水沟、水稻田、石埠头等遗迹200多处。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以及炭化稻米等动植物标本2000余件。

藤花落古城


藤花落古城由内外两道城垣组成。外城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由城墙、城壕、城门等组成,面积约14万平方米。南北长435米、东西宽325米、城周1520米。墙宽21~25米、残高1.2米,由堆筑和版筑相结合筑成。内城有城垣、道路、城门和哨所等。内城平面呈圆角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南北长207~209米、东西宽190~200米,城周806米。墙宽14米、残高1.2米,主要由版筑夯打而成。内城墙体夯土中均发现非常密集而又粗壮的木桩。整个内城墙的建造,耗费的木桩数以万计。外城为生产区,外城垣有明显的防洪功能。内城为生活居住区。在内城里发现30多座房址,分长方形单间房、双间房、排房、回字形和圆形房等各种形状。门大多朝向西南,与现代民居方向一致。房址有等级区分。其中最大的一座平面呈回字形,外间面积达100平方米,内间面积31平方米,应是一座与宗教、祭祀或其他大型集会活动有关的建筑设施。此外还发现水沟、水口、水坑、水田等与稻作农业生产有关的遗址。发现炭化稻米数百粒,与现代栽培稻极为相似。 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以及各类动物遗骸标本。生产工具中,斧、锛、刀、镞、凿等各类石器形式多样,且大部分磨制极为精细。玉器仅发现小件锛、坠、锥形饰和六棱形水晶柱状体等。陶器有鼎、罐、盆、盘、豆、杯、器盖等。动物遗骸有猪、牛、梅花鹿等,而不见贝类等海洋生物遗骸,也很少见有鱼骨。证明藤花落遗址以农业经济为主,稻作农业经济非常发达。两城类型中也有少量蚌器和骨角器,而生产工具中不见蚌器和骨角器。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陶色有黑、红、褐、灰、白、黄等。从纹饰风格看,以素面为主,有弦纹、附加堆纹、绳纹、方格纹、篮纹、刻划纹、竹节纹、盲鼻、镂孔等,其中绳纹、篮纹和方格纹较多。

考古专家说,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是目前我国聚落考古和史前城址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城内的龙山时代景观保存较好。

1999年10月至2000年5月,由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文管会、连云港市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对连云港市藤花落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大面积科学发掘,发现奠基坑、灰坑、灰沟、道路、房址、水沟、水稻田、石埠头等遗迹200多处,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以及炭化稻米等各类动植物标本逾2000件。

龙山时代距今已5500至4000年之久,该时代城址并不鲜见,从70年代开始,我国已陆续发现龙山时代城址50多处。但这些城址大多只发现了城墙和城濠,城内遗迹保留很少。这是因为选择作为城址的地点一般地理位置较好,随着时代的推移,后继的文明痕迹替代了前期文化,原貌大多遭到破坏。与其他城址相比,藤花落古城因为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而过早地废弃了,所以城内的龙山时代景观保存较好。

主持发掘工作的考古领队林留根说,这次发掘不仅确定了藤花落古城具有内外两重城垣的框架结构,并对城址内部的平面布局作了初步揭示。发现了三处夯土台基、台基之上的大型回廊式建筑,城内有明显等级差异的居址以及城内的主要道路系统。

藤花落古城外城由城墙、城壕、城门等组成。内城由城垣、城外道路、城门和哨所等组成。在内城以内发现了35座房址,分长方形单间房、双间房、排房、回字形房和圆形房等多种形状。此外还发现水沟、水坑、水田等与稻作农业生产有关的遗迹。

考古工作者在城内发现了碳化稻米数百粒,其中一粒茶色稻谷,从外形上来看与现代栽培稻已极为相似。大量发现碳化稻米在龙山文化中尚属首次。这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发达的稻作农业。根据稻粒是在城内发现的,有专家推测,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及战乱,当时的人们除了在城外种粮食,城内也可能存在生产区。

林留根说,该城址的发掘回答了中国起源的许多问题,也留下了许多待解之谜。

待解之谜一:藤花落城址的废弃之谜。一种推测是自然原因毁灭说,根据外城墙上发现有洪水冲击痕迹,许多专家认为,该城位于南云台山和中云台山之间的冲积平原,海侵,即海水倒灌导致了藤花落的灭亡。但地层发掘情况证明,洪水冲击层并没有越过外城墙的顶部,证明藤花落古城在当时就有防洪功能,并不一定是洪水灭亡了藤花落。有人认为,城墙内栽埋了大量的粗木桩,多达数以万计,再加上建造房屋和日常生活等需要,大面积的森林砍伐,造成了当地的环境恶化,加上人口膨胀,致使正常的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关系遭到致命的毁坏,从而导致藤花落灭亡。这是自然加社会原因毁灭说。

待解之谜二:藤花落处于龙山文化南部边缘,但在该城内却发现了位于中原的河南龙山文化的陶器,其中有王油坊文化类型的陶器。这些陶器是如何到这里来的?两种不同文化是如何融合相处的?根据王油坊文化比藤花落文化时代较晚,有学者推测,河南王油坊文化的部落集团通过战争侵入到东海一带,占领了藤花落,这又构成了藤花落的社会原因毁灭说。

待解之谜三:藤花落的墓葬区在哪里?根据发掘,在城内没有发现墓葬区,这说明当时城址的居住功能已经强化,城内由活人与死人共处变为专供活人居祝但城外的墓葬区究竟在哪里?目前仍在探索之中。

待解之谜四:城内的平面布局之谜。一般城址中百姓住在外城,但在藤花落的外城没有住房的遗址。所以有可能百姓与贵族同住在内城,以房屋所在地势的高低和房屋结构的不同来区分身份地位的不同。在城内,除了在2号台基上发现有在宗教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回廊式建筑外,城内的广尝道路、水沟、生活区、作坊区的布局的分布规律仍需通过考古发掘和分期研究作最终判定。

羲仲祭日


——太阳石与祭日大典,尧帝使者的祭日遗迹

这幅图讲的是羲仲祭日。连云港东磊就是 被《尚书集解》的作者孔安国称作太阳升起处的“旸谷之地”。清代乾嘉学派的王良士指称它就是当年羲仲、羲和举行祭日大典的圣地。作为经学家的王良士乘船泛海在中国东部沿海搜寻了几十处海岛,得出的结论就是“云台在海中,周二百里。为 岛屿 无疑,东磊面东为谷,四时旭日所照,奇峰怪壑,异草仙花,必羲和所居之旸谷也”。

后来20世纪80年代东磊太阳石的发现,更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太阳石在东磊北侧的渔湾山顶,海拔150米,因刻有醒目的直径大到25厘米的太阳图象,当地的乡民世代都称之太阳石。

遥想当年尧帝,派人到一处僻在海隅的山谷去举行祭日大典,并安排农艺耕作,决不是忽发奇想盲目而为的。羽山少灏部落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太阳崇拜,足以使一个靠天吃饭,以农为经济基础的古代部落的君王为之倾倒,羽山东磊的拜日礼仪,那些关于太阳形象的刻石记录,也是以使尧部落的官员们眼花缭乱与炽热的太阳崇拜一样,部落的农作技术在东方和中原皆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在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在分析九州风物时,对羽山的农业水利工程以及发展种植的条件皆备受赞誉。

所以尧帝在命令下属到羽山同时,又要求他们定居在羽山发展农作,在他看来,东方羽山农业的发达和作物的丰熟是受之于太阳的“鸿恩”。于是,这物在中华文化史上久负盛名的大典就在羽山东磊的太阳石举行担任这一使命的牙的在完成大典之后,居然也成了少昊部落的成员。根据史籍所分析的少昊的世代,羲和是少昊孙颛顼的后代,《山海经》的《大荒南经》还明确地指出她是位女性,她的一个令人震惊的壮举就是曾经生下了十个太阳。对此,民俗学家和古史传说的研究者有共同的解释,那就是羲和又繁衍了十个崇拜太阳的部落。而他们都是少昊的后裔。

无论是参证古代载述的史料,还是分析这场集日大典主人的背景太阳石的凿到皆昊与那场著名的是史事也就是说先有羽山东磊地区相沿已久,盛行不衰的太阳崇拜,先有了反映崇拜的太阳石岩画以及岩画作者所到造的农作文化,才会有祭日大典的举行,才会有京王朝中民地域的先民东迁,定居异发民农来生产的一系列活动。

太阳石岩画促成了祭日大典,并且成为这场大典的祭坛,祭日大典又把太阳石的光华沥向九州方圆。</CC>

殛鲧羽山


《史记》记载了舜殛鲧于羽山的事件。当时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尧命鲧去治水,鲧只知道用加高堤坝的办法堵霍截,越治越糟。后来舜就在羽山这里把鲧杀了,又叫他的儿子禹接替治水。我们都知道。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在治水的13年了,三过家门而不入,他采用疏导法,把洪水引到大河大江里,成功的制服了洪水,因此也赢得了部落民众的认同,后来他接替了舜,成为继尧和舜后的又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羽山是中国最早的地理标志之一,有殛鲧泉等古迹。它不公记录了鲧的失败,更是人类与洪水斗争前赴后继的有力见证。

孔子望海


两千四百多年前,孔夫子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周游列国,讲学传道。孔子听说郯子的祖先少昊故国,就在东夷海外郁洲,非常向往。师徒数人坐着车子,这一天来到海州地面。时近晌午,天气燥热,忽听得“轰隆……哗啦!”“轰隆……哗啦!”的响声,孔夫子打了个愣儿,忙叫子路停车。子路问道:“老师,有什么吩咐?”孔夫子说:“你听呵!山那边轰隆哗啦,又打雷,又下雨,你怎么还一个劲地往山前赶车呢?快点儿找个地方落脚,免得挨雨淋哪!”子路听了孔夫子的话,赶紧勒住缰绳,停下马车。这时候,子贡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对孔夫子说:“老师,山那边并没有下雨呀!”孔夫子说:“没下雨怎么会有雷雨之声?”子贡道:“老师有所不知。过去,我曾到此地做过珠宝买卖,对这块儿的地理情形知道一些。你看,前面那座不高不矮的小山叫朐阳山,山那边是大海……”

孔夫子生活在山东曲阜,游历过的几个国家也都在山野平原,他一直没有见过什么大海。眼下子贡提到“大海”二字,孔夫子觉得新鲜,问道:“大海是什么样子呢?”子贡说:“大海呀,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那轰隆哗啦的声音,本是惊涛拍岸,而不是……”说到这儿,子贡见孔夫子脸色有点儿发红,急忙把话头一转,说:“老师,咱们到山上逛逛,一来观赏大海,二来避暑乘凉,不亦乐乎?”孔夫子高兴地连连点头说:“好好,上去看看!”当即吩咐子路,把马车赶到朐阳山下。师徒们下了马车,子贡在前,孔夫子随后,子路、颜渊等几个门生也都跟着登山。孔夫子鼓起劲头攀到山顶,向东一看,哟!只见天连水,水连天,波浪滔滔望不到边,好大的海,好多的水呀!孔夫子连连感叹,说“海矣,海矣!我一辈子奔波,要‘克已复礼’。如果再没有人用我的主张,子贡啊,我们就乘木排到海外去吧!”“海矣”这话,传得久了,成了海州地方的一条歇后语:“孔夫子观潮——海了。”海了,变为没用,不成了的意思。

孔夫子爬山爬累了,觉得喉咙发干,嗓门冒火,心里渴得难受,于是吩咐颜渊道:“你到山下去舀点儿海水来解解渴。”“是。”颜渊解下随身携带的饮瓢,抬腿刚要下山,忽听背后有人放声大笑:“哈哈哈哈……!”颜渊愣住了,孔夫子更觉奇怪。转脸一看,嘿!只见一个老渔民,左手提着鱼网,右手拿着鱼叉,肩后背着鱼篓,腰间系着葫芦,面孔黝黑,身材魁伟,精神抖擞,冲着孔夫子和颜渊直笑。孔夫子问道:“老兄弟,你笑什么呀?”老渔民说:“你们几位是外乡人吧?要知海中事,须问打渔人,可不能冒失呀!那海水,又咸,又腥,又涩,又苦,不能喝,一喝就会闹肚子!”说罢,打腰间解下盛水的葫芦,说里面是玉带河的淡水,递给孔夫子解渴。孔夫子又惭愧,又感激,捧起小葫芦喝了几口,感到心里凉爽痛快,正要向老渔民道谢,天空中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陡地扑了过来。子路大声叫喊:“糟了糟了,到哪儿躲雨呵!“老渔民说:”莫慌,跟我来!“说着,把孔夫子和他的门生领进一个山洞。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民藏鱼落脚的地方。孔夫子觉得洞里有点儿闷热,便走到洞口,观赏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诗兴大发,不由地吟诵起来: “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批沙滩——万点坑。” 老渔民听了这两句诗,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孔夫子问:“怎么不对呢?”老渔民说:“‘千层浪’,‘万点坑’,皆不妥当。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孔夫子以为老渔民是在故意抬杠,心里很不高兴,把问道:“既然不妥当,怎么才合适呢?”老渔民不慌不忙说:“我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改?”孔夫子没想到渔民也懂诗理,有心听听高见,急忙问道:“老兄弟,你看怎么改呢?”老渔民说:“最好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对不?” 孔夫子一听,心服口服,真想称赞几句,不料子路在一旁来了火,冲着老渔民说:“哎哎,圣人做诗,怎能乱改?你懂个什么!”这话太呛人了!老渔民厉声问道:“谁是圣人?”子路指着孔夫子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就是孔夫子圣人!”孔夫子喝道:“子路!不可傲慢!休得无礼!”老渔民拍着子路的肩膀,齐头并进:“小伙子!对圣人,吾敬佩,可你也不能拿‘圣人’吓唬人呀!圣人有圣人的见识,可也不见得样样皆比别人高明。比方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倒憋气。他想说会,可自己确实没有打过鱼;说不会,又怕丢了面子。想了想,便把胸脯一挺,说:“打鱼谁不会,拿根鱼棍,往水里狠狠地打就是了!”“哈哈哈哈……!”老渔民笑得前仰后合,说了声:“请看!”飞身奔下山去,跳上渔船,撒开鱼网挥舞鱼叉,表演起打鱼的招数来。

孔夫子看着老渔民熟练的打鱼动作,想着老渔民谈海水、改诗句、议“圣人”、责子路的情形,猛然间发觉自己的言论出了个大岔子,于是把门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道:“为师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罢,顺口吟出小诗一首: “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 只因这么个传说,加上早先人们尊孔崇圣,所以后来朐阳山就改叫孔望山了。

徐福东渡


说到求长生不老之药,就要转回来看这一幅徐福东渡。而说到徐福我们并不陌生,他就是我们连云港市赣榆县人。他博学多才,精通医学,天文、气象、农耕、航海等知识。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巡游琅郡即今江苏、山东沿海一带,这时,徐神速上书秦始皇说东海中有三个神仙居住的地方叫蓬莱,方丈瀛洲,那里有长生不老之药。于是秦始皇就派遣徐福携带几千童男女入海求药。可是他寻打了九年也没有找到那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徐福怕皇帝怪罪,便对秦始皇说:“蓬莱仙岛的药可以得到只是海中有鲨鱼兴风作浪,无法抵达”,请求皇上再次造巨船,携童男童女、百工匠人、技师及武士数千人,装载五谷种子和丝绸等,浮渡东海,赴蓬莱求药。他们经过生死搏斗,药还是没找到,却到达了今日本九州地区佐贺市,并就此定居,不再返回,与当地土人共同生活。秦朝时候,日本刚从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文化时期,徐福等人在当地开拓土地,并传授种田,蚕桑和医药知识,把中国的农业文化带到日本,使日本社会犹如久旱逢甘露般来了一个飞跃。在日本,徐福被称为“农耕之神”、“纺织之神”,甚至还被尊为神武天皇。在日本的佐贺市还建立了“金立神社”,每年4月,当地举行历时三天的祭祀徐福活动,人们抬着我们连云港人徐福神轿游行,万人空巷,非常隆重。可见徐福在日本的影响有多大,光与徐福有关的遗迹便有56处。作为我国出使日本最早的使者,作为中日文化交往的始祖,徐福故里即今连云港市赣榆县金山乡徐福村,倍受中外游客的青睐,尤其成为日本人旅游和寻根的胜地。

立石东门


秦始皇一统天下,为了”示强威””服海内”显示一统天下的功德,巩固秦朝的统治,先后五次出巡东部沿海地区,其中三次到过连云港。我们看到的这座浮雕就是在海州城门立着的。秦始皇三十七年东游来到朐县,又令立石于朐界中(今孔望山)曰:”秦东门”这个门立在孔望山顶上,十分雄伟壮观。汉朝崔季在泛舟去郁州时,亲眼看到高大雄伟的秦东门,他在述初赋中说:依高舻以盼兮,观秦东门之锵锵”现代秦东门被海州区政府从孔望山顶上”搬下来”,重立于海州中心大转盘上。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秦国强盛的标志。秦始皇来海州观海,在孔望山建起秦东门,定海州为秦国的东大门,肯定了海州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提升了海州历史文化的品位。由于历史几经苍桑,孔望山上的秦东门坍塌殆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传承历史文化,体现历史文明,海州区特邀请省著名专家为海州建立城雕,将秦东门搬进了市区。于是在1994年位于海州幸福路与新建路之间的大转盘上的”秦东门”落成了。这座城雕威武壮观,气魄雄伟,反映了海州历史文化之光彩。以高大而威风的秦始皇为主雕,左边站着宰相李斯,右边站一侍从手执大伞为秦始皇遮日,左后方有卫土护驾,秦始皇的后边有四匹强壮的马拉着一驾马车,整个城雕构思巧妙,立意新颖,从设计到雕刻制作,体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它已成为我市海州区旅游观光的一个景点。</CC>

道教发祥


连云港市是道教发祥地之一,看这里有三幅图,第一幅是道教天官地官和水官三位。也就的道教信奉的三元大帝。干宝<收神记>上说他们是东海陈光蕊的三个儿子。花果山又是三元崇拜的发祥地之一,三元大帝是苏北鲁南广泛信仰的三位神仙。相信他们门够护佑乡里,为民众消灾解难。这幅图就是道教的经典著作<太平清领书>。而我们能看到下面的八仙过海。这里为什么会有他们呢?原来啊道教主要神仙吕洞宾,其父是海州刺使吕让。位于孔望山的汉化东海庙、飞泉的隋代郁林观,都是早期的道教著名建筑。说起道教,它可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顺帝时,沛国人即今江苏徐州人与长道陵在蜀中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始祖,《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连云港市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汉代道教的经典著作《太平清领书》,文献记载由于吉得自今东海县曲阳泉上,道教是个多神教,其神仙系统十复杂。一般地说,“神”是执掌一方权的天神系统。如代表道教三尊最高神的“三清”、其次为“四御”,还包括日月北斗、城隍土地、文昌、雷电、门神、财神、灶神、瘟神等,就连历史上的圣哲贤才和忠孝义烈火之士如关羽,岳飞等也列为神。而“仙”是由凡人修炼得道而成,为不掌权,不管事而云游四方的逍遥者,如“八仙”、“三茅真君”等。而我们这里主要讲的是道教奉祀的三元大帝。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代,有个叫干宝的人写了本《搜神记》,书里记载:东海人陈光蕊生了三个儿子,得道升仙,分管天、地、水三界。明朝出版的《三教搜神大全》里又补充说,陈光蕊是真仙转化为人,后娶了龙王的三个女儿,每个龙女生了一个儿子。这些儿子个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后来被上天封为三元大帝。传说遇有大灾大难,三元就会来搭救;遇有大饥荒,三元就变在善人到处放赈。。有趣的是《西游记》里说唐僧是海州弘农县陈光蕊的儿子。如此说来,面前的这三位神仙,可就都成了唐僧的亲兄弟了。</CC>

摩崖造像


这一幅叫摩崖造像。也就是位于孔望山西南角,依山就势浮雕而成的具有"九洲崖佛第一尊"之美誉的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整个造像分布在长17米,高8米的赭黄色崖壁上,共刻有人像110多个,分成18组。大的1.54米,小的仅有10厘米,内容包括道教,佛教和世俗生活等三个方面。整个造像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佛教内容,有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等,以释迦牟尼佛的本生和本行故事为题,主要是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盘、初转**等。二是道教内容,主要是表现道教的崇拜形象,为三尊独立的汉式衣冠正面像,是造像群众中最大的造像。三是世俗内容,为汉画像石中常见的“井谒”、“宴饮”等。造像群的雕刻技法有单线阴刻、平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四种,主要以平面减地浮雕为主,风格古朴。在这组佛教摩崖艺术造像中,有站,坐,跳,卧,形象丰富,神态迥异,人物或悲或喜,十分生动。如立佛像,坐佛像,涅磐图像,施主像,供养人,乐舞吹竽像以及这个被人认为是属于"道教造像"的门亭长像,经专家鉴定,摩崖造像刻于东汉末年,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00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在造像附近还有我国最大的汉代圆雕石像和具有汉代典型风格的石蟾蜍,还有道教祭祀遗址杯盘刻石,承露盘等,都是堪称国宝的重要文物。

糜氏兴刘


这一幅叫糜氏兴刘。东汉末期,封建军阀割据,宗山靖王之后刘备刘皇叔在徐州做州牧时,兵败下邳,妻子被捉,将领失散,因无处安身,便带领残兵逃到海西,后得识云台山关里村\\的富户糜竺,糜芳兄弟。糜家世代居住在东海朐县,由经商发了大财,到糜竺糜芳兄弟时,家产极富。当时两兄弟便拿出全部家产作为军费,献出家奴作为士兵,并将胞妹嫁给刘备,从物质和精神两主面全力支持刘备,使他得以东山再起,为以后的三国鼎立揭开了颇富传奇色彩的序幕。后来糜竺还做了安汉将军,现石棚山下尚有"安汉将军糜竺之墓"。</CC>

黄公斗虎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的《东海黄公》条目,记载了西汉时期一出东海黄公斗虎的流行戏。这个记载源出《西京杂记》,大意是,东海人黄公,年轻时练过法术,能够抵御和制服蛇,虎。他经常佩带金刀,用红稠束发。黄公做起发来,兴云起雾,本领很大。到了老年,气力衰疲,加上引酒过度,法术渐渐不灵。秦朝末年,东海出现白虎,黄公仍想拿赤金刀去镇服它,可是法术不起作用,反被白虎咬死。

这出戏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因为西汉时期,戏曲演员还没有固定的脚本,都是临场发挥,即兴表演,随意说说笑话逗逗乐,讥讽一些时事。只是到了《东海黄公》的出现,才第一次有了特定的人物和故事,再加上还有举刀祈祷,人虎相搏等舞蹈化动作,这就把戏曲表演的几种主要因素开始融合起来,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像这样一出开山始祖式的戏,故事安排在东海,而且是人虎相斗,绝非偶然。因为那时东海确实有虎,数量很多。其中还有些是珍贵的白色老虎。

这可以在东汉,晋代的一些文字记载中得到证实,都说“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一千年以后,《宋书。符瑞志》仍说,元徽三年(475年)在这里捉住了一只白虎,敕使刘善明将它作为贡品献给朝廷。</CC>

王谟题名


1975年严冬季节,市博物馆周锦屏等三位同志来到庙岭山萧望之钓鱼台,忙着拓印石壁上的隋代王谟碑刻,第二年开春,当地的采石场就是在这块石刻上钻孔装炸药,轰隆一声巨响,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漫长岁月的国宝,便兮崩离朽,化为一堆碎石。石刻的全文是:“维大隋开皇三年,岁次葵卯,四月乙丑塑使七日,使持节,上仪同,海州诸军事,海州刺使,南阳县开国侯,京兆王谟巡历至此。因巡来至此,瞩海看波流。自此一度往,何日更回眸。”

开皇三年,为公元583年,这个古老的碑刻,称得起是风毛麟角,稀也之珍,王谟,京兆霸城人,出身于名将之家,曾祖父王罴,祖父王庆远,父亲王长述,分别在北魏,北周和隋朝坦任过显赫的官职,为帝室镇压叛乱,建立隋朝担任过显赫的官职,并立下汗马功劳,被袭封为扶风郡公,龙门郡公。所以王谟在年轻的时候,便受到隋文帝的垂青,委以重任封至侯爵,王谟是当时海州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和最高行政长官,权势很大,隋文帝把安排在海州,有其重要的战略意图,因为南北朝对峙时期,汤州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几次大战都鏖兵一二十万人,有一次战役还曾斩下首级十余万口,这里同时又是重要的水军基地,从海州沿海南下,可以直擒南朝大后方,比起抢渡长江天堑,更能够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

刻石虽毁,但青山尚在,绿水长流。若能另折一个景观类似的处所,依据劫后幸存的拓片,重新将王谟的碑文镌于石上,则仍不失颇具历史价值的文物。

孙恩海战

顺时间之河而下,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晋代,对推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这时,秦晋淝水大战已过去了十九年,而离东晋的最终灭亡也还有十九年……当时,社会的现状是:东晋政权对外节节胜利。收复失地;对内毫无建树,民不聊生——社会因而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

大家请看这幅图。这幅图所描绘的,就是当时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在转战郁州,就是现在的连云港时,与前来镇压的晋军在海上大战的场景。我知道,作为我国著名的海军基地,港城人均为此而自豪;可是,大家能想到吗?早在上千年前,这里已是我国的海防重镇,已经爆发过在海战史上足以媲美淝水之战的伟大战役。

这场战役就发生在隆安五年。起义军的领袖名叫孙恩,祖籍山东,早年避祸江南。(孔夫子说:“苛政猛天虎也!”据此可以推之,苛政亦猛于战祸也!)右揭竿而起,陷广陵(今扬州)众十万往北犯郁州,战宁朔将军高雅之,大破晋军,生擒其首。其事,见《晋书?安帝纪》——现在的高公岛,便是因此而得名!

相关分词: 苍梧 绿园 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