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彩墨画派

彩墨画派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彩墨画派




彩墨这个概念


彩墨画派,中国画现代画派之一。最初,由上海画家林凤眠借鉴西洋绘画色彩的光色,使用中国画宣纸与水墨加色表现自然,首创。今人 胡朝水、袁运甫、黄永玉、吴冠中等做了大量的探索,将此画风发展较大。现如今“彩墨”这个词常常挂在我们嘴边,这说明“彩墨画”这种形式在当今的中国画坛已占有一席之地,并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存在。但这也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在古代,代表画体或语言样式意义的“水墨”、“笔墨”、“丹青”等词语在画史、画论中俯拾即是,却并不见“彩墨”这个词。与之相近的“墨彩”这个词经常出现在画史画论中,但意义与“彩墨”的意义相去甚远。“墨彩”是用“彩”来修饰“墨”,指的是“墨之神彩、风韵”,主要是表述墨色的效果。而“彩墨”是一个并列结构的词,指的是“彩”与“墨”,表述的是中国画彩、墨并举,墨、彩交融的语言样式。

彩与墨的历史嬗变


在晋唐时期,绘画是以色彩为主的,那时称绘画为“丹青”,就反映了这样的绘画史实。顾恺之、展子虔、大小李将军等的作品中,把色彩当作绘画语言的主体,它通过精勾细染而倾情投入到色彩的天地中,打造了中国古典色彩的辉煌时期。这时的人们不知墨趣为何物,因此,唐以前的中国绘画是由发达的色彩与欠发达的水墨构成的。在这样的格局中,追求色、墨并举,墨、彩交融是不可能的。

五代以后,历史进入“墨彩”时代。正如荆浩《笔法记中所说:“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吾唐代。”他评价李思训“虽巧而华,大亏墨彩”,这表明了当时画史画论的一种共同态度:推崇水墨、贬低色彩。这种态度,最终推动了色彩向水墨的转移。在后来的发展中,占据中国画语言中心地位的水墨与处于边缘地位的色彩共同构成了中国画坛并不平等的彩墨格局。“墨彩”取代了“丹青”拥有了主流话语权,色彩绘画开始退居到民间绘画和非文人画家的创作中。色彩在文人画中,成为可有可无的附丽:“墨晕既足,设色亦可,不设色亦可”。在这种格局中,追求色墨并举,墨彩交融同样是不可能的。

因此,融会墨彩,就不仅仅是形式创造的问题,而是显现出了绘画史的意义。这种融会所结晶的样式就是“彩墨”画。

“彩墨”一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指称一种融合中西而区别于传统中国画的作品。五十年代中叶,徐悲鸿的彩墨画形式作为改造传统中国画的成功范例,被正式纳入美术学院的专科教学体系中。但这种“彩墨”画基本上是写生+素描+色彩,在中国画材料、形式与西洋画的技巧之间作了一种并不十分高明的结合,而其设色方式基本上还属于“随类赋彩的范畴”。但在当时却是十分新鲜的事情,影响也十分巨大。而“彩墨”这个称谓却没能延用下来。直到八十年代末,随着中国画语言探索空间的扩大,“彩墨”又被赋予新的内涵,相对于三四十年代的彩墨画,它更强调与古代中国画的传承脉络。我的“彩墨”画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试图对中国画传统的“彩”与“墨”的表现进行一种偿试性的转换。

相关分词: 彩墨 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