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布劳希奇

布劳希奇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布劳希奇


布劳希奇也称勃劳希契(1811—1948),德国元帅,1937年任第四集团军群司令,1938年任陆军总司令,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指挥经历波兰战役、西线各战役、南线巴尔干战役、东线苏联战役。1941年底莫斯科战役期间辞去陆军总司令的职务,此后没有没有再担任军职。



简介


布劳希奇,全名瓦尔特冯勃劳希奇(Walther von Brauchitsch) (1881年10月4日柏林 - 1948年10月18日汉堡)纳粹德国陆军元帅,是仅次于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帝国元帅戈林的纳粹德国第三号人物。于1940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年表


1881年10月4日,勃劳希奇出生在柏林一个骑兵将军的家庭。

1900年,毕业于军事学校。

1902年,调入参谋本部任参谋军官。

1915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9年被晋升为少校。先后在作战部队和参谋部任职。

1932年2月,出任炮兵监察长。

1933年,被晋升为师长。

1934年,被晋升为军长。

1935年,被晋升为东普鲁士军区司令,由于他主张恢复德国的军事实力,建立法西斯专政,相继被晋为中将和炮兵上将。

1937年调任第4集团军群司令。

1938年晋升为大将,后又因头脑冷静,反应敏捷而被任命为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担任总司令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对外侵略扩张计划,负责指挥了德军占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

1939年9月,他负责执行“闪击战”计划,带领德国的机械化部队成功地征服了波兰。次年5月,又参与发动“闪击”法国、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的作战行动。同年7月晋升为元帅。

1941年春,布劳希奇曾反对希特勒多路进攻苏联、分散兵力的作战方案,主张以莫斯科为主要突击目标而直取之。同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固执己见,分三路“闪击”苏联,结果列宁格勒方向失败,基辅方向受阻,到了9月15日才决定攻取莫斯科。同年12月,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失败。希特勒为了转嫁责任而要求陆军总司令辞职,布劳希奇被迫离开军队,随后回到施莱西亚,赋闲在家,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1945年德国投降后,他被英军拘捕。

1948年,布劳希奇曾在纽伦堡国际法庭作证。同年10月18日,因心脏病复发而死于汉堡战俘营,时年67岁。

生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德国陆军总司令的职业军人就是布劳希奇。

沃尔特冯布劳希奇(Walter Von Brauchitsch,1881—1948)于1881年10月4日出生在柏林。其父曾是骑兵上将。布劳希奇幼时被选进皇宫,长大成年即加入侍从队。由于相貌英武、军事素质极好,布劳希奇曾做过维多利亚皇后的私人侍从。布劳希奇18岁时被任命为第3禁卫步兵团少尉军官,次年转入第3禁卫野战炮兵团。此后, 诔ご?7年的岁月里,布劳希奇一直与炮兵的关系密切,对作为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的88毫米口径火炮的发展起着主要作用,乃至成为炮兵上将。

布劳希奇天资聪慧,反应敏捷,头脑冷静。凡是与其有过深交的人,都对他表示钦佩。1906年,布劳希奇成为炮兵营副官。1909年4月,担任第3禁卫野战炮兵团副官,6个月后晋升为中尉。1910年12月,正在军事学院学习的布劳希奇与贵族出身的伊丽莎白冯卡斯特德结婚。1912年,布劳希奇从军事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德军总参谋部工作。次年晋升为上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作为德军总参谋部参谋军官的布劳希奇,整个战争期间一直在西线尽职。1918年德国战败后,布劳希奇晋升为少校,获得霍亨索伦勋章,理所当然地为拥有10万之众的德国陆军所接受。

魏玛共和国时期,布劳希奇的提升并不显著但还算平稳。布劳希奇先在第1军区任参谋,后被调至第2炮兵司令部任职。1921年至1922年任第2野战炮兵团连长,接着改任参谋职务达三年。1925年至1927年任第6炮兵团营长。随后出任明斯特第6军区参谋长。此后,出任德国陆军训练局局长(1930年至1932年)和炮兵总监(1932年至1933年)。在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时,布劳希奇正准备赴任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区司令之职。劳希奇的军衔晋升也很有规律:1925年为中校,1928年为上校,1930年为少将,1933年为中将。1935年,布劳希奇出任第1军军长。1936年,晋升为炮兵上将。

布劳希奇对纳粹的态度似乎先是冷眼相看,敬而远之,而后是公然敌视,因此得罪了某些狂热的纳粹党徒。戈培尔就曾对他的私生活散布谣言。但布劳希奇却受到他的同僚们的推崇,被认为是“普鲁士贵族传统的杰出代表”。当时的陆军总司令弗里奇称之为“最好的马”,于1937年任命布劳希奇为驻莱比锡的第4集团军司令。此时的布劳希奇控制着第14军、第15军和第16军:德国所有的装甲师、机械化师的摩托化师——整个第三帝国的快速打击力量。此乃责任重大的任职,预示着他的前途未可限量。

布劳希奇对此却不以为然,正在计划与分居四年之久的妻子离婚。布劳希奇认为她冷酷、缺乏温情和女人味,是个毫无魅力的“霸道”女人。到1938年初,布劳希奇决定与西里西亚某法官的女儿结婚。这个名叫夏洛蒂卢弗的女人离过婚,长得漂亮而富有性感。但布劳希奇的妻子不同意他按月从薪金中付给她大部分钱作为她的生活费用的离婚条件,要求一次付清大笔安置费。看来双方协议很难达成,丑闻曝光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将是布劳希奇“远大前程”的结束和极不光彩的退役。布劳希奇似乎也准备豁出去了。然而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1938年初,德国国防部长布隆姆贝格因与被认为曾经是妓女的女人结婚而被解职,陆军总司令弗里奇因敌视纳粹又与希特勒的政策意见相左而被清洗。1938年1月28日,希特勒决定亲自出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最高统帅,并任命凯特尔为最高统帅部参谋长。谁来接替弗里奇呢?在讨论多种人选之后,凯特尔提及布劳希奇,赞扬他是不问政治的军人、组织与训练事务的权威、能力业已证明的指挥官。希特勒可能想起关于布劳希奇在东普鲁士有反纳粹表现的报告,直到最后才同意召见第4集团军司令来形成自己的看法。1月29日,布劳希奇晋见希特勒。布劳希奇事先从凯特尔那里得知要获得该项职务还要有服从纳粹的附加条件,就表示“愿意接受任何条件”。本来希特勒有意把这一职务委任给纳粹党徒赖歇瑙,可能是担心对赖歇瑙的任命会遭到陆军的激烈反对,又基于布劳希奇的保证及其在陆军中的声望,经过几天的谈判,希特勒于1938年2月4日任命布劳希奇为德国陆军总司令,晋升布劳希奇为上将。与此同时,凯特尔为他解决了离婚问题,希特勒则从纳粹金库中拨出大量马克解决其前妻安置费问题。

布劳希奇毫无异议地接受纳粹军队的新的领导体制,许诺要使陆军更加密切地信奉国家社会主义,同意在陆军高层将领中进行大量的人事变动。正因为如此,希特勒在1938年2月4日向全国宣告:“从现在起,整个国防军的指挥权都直接掌握在本人手中了!”

1939年9月,布劳希奇直接指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军在36天之内便征服波兰,取得首次“闪击战”的胜利,而这些战役希特勒是没有直接干预的。布劳希奇表现了他的坚强领导和指挥才干。

布劳希奇似乎是反对与西方盟国进行战争的。但当希特勒于1939年9月17日对他的将军们做长篇讲话后,这位陆军总司令于10月7日向希特勒提出进攻西方盟国的“黄色计划”。这被认为是19世纪的施利芬计划的翻版,希特勒对此并不欣赏。11月5日下午,布劳希奇晋见希特勒。这次会见给布劳希奇的前途留下了致命的创伤。希特勒要求把进攻法国的日期定在1939年11月12日,布劳希奇对此提出比较正确的意见,如陆军没有做好准备,潮湿的冬季气候将妨碍装甲部队的前进并限制空军的作战行动等,但同时做出了某些相当愚蠢的评论,称步兵在波兰缺乏进攻精神等,甚至将1939年的陆军状况同1918年第二帝国崩溃时的陆军状况相比较。希特勒听毕勃然大怒,大声叫嚷:“陆军总司令竟如此给陆军抹黑简直不可思议!”最后,希特勒怒气冲冲地走出房门,啪地一声把门关上,留下脸色苍白而浑身发抖的布劳希奇。第二天,布劳希奇回到措森仍不能连贯地说出话来。

1940年1月底,布劳希奇在希特勒眼中的价值降得更低了。希特勒的军事副官施蒙特从西线视察归来,随身带回曼斯坦因提出的进攻计划。该项计划与希特勒曾提出过的计划本质上不谋而合,因而深得希特勒的赏识。布劳希奇曾压制过曼斯坦因的意见,拒绝将其备忘录提交给总理府,这一事实无疑又在希特勒的印象中留下了阴影。从此,希特勒再也没有认真听取过作为陆军总司令的布劳希奇的意见。

德军对西欧的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开始。6月27日,德国与战败的法国在贡比涅签署停战协定。布劳希奇与另外11位将军一起晋升为元帅。尽管希特勒可能更愿意在此之前撤换布劳希奇,却不可能在没有晋升陆军总司令时晋升他人。

早在1940年7月2日,布劳希奇就曾明确指示总参谋长哈尔德考察进攻苏联的可能性。因而,当7月21日被希特勒召至上萨尔茨堡受领征服苏联的指示时,布劳希奇并不感到惊奇。次日,布劳希奇指示哈尔德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8月5日,布劳希奇将总参谋部拟制的马克斯计划呈交给希特勒,该项计划将作战的主要目标确定为莫斯科。尽管希特勒并不认为占领莫斯科特别重要,而认为占领作为共产主义象征的列宁格勒是首要目标,但该项计划仍是德军战略的主要基础。

布劳希奇从不敢对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决心提出疑问,尽管入侵苏联将导致可怕的两线战争。三位集团军群司令在受领任务后曾就此问题向布劳希奇提出抗议,布劳希奇的答复是他同他们一样持有这种恐惧心理,但也无能为力。当希特勒指示陆军进行“无情的种族战争”、要求就地枪决苏军政治干部时,曾有几位军官要求希劳希奇提出抗议,布劳希奇则拒绝去冒激怒元首的风险。

入侵苏联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德军在战争初期取得了“闪击战”的胜利。为胜利所陶醉的希特勒于6月25日越过布劳希奇直接向集团军群下达命令。

关于未来作战进程的战略争论在1941年7月至8月间爆发出来。特别是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取得斯摩棱斯克战役的胜利之后,布劳希奇、哈尔德、博克等主张中央集团军群继续进攻,目标直指莫斯科,但希特勒固执己见,严厉指责布劳希奇太容易受其部属影响。与此同时,中央集团军群滞留长达三个星期,错过了良好的夏季作战气候。8月24日,希特勒硬是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第3装甲集群向北进攻列宁格勒,抽调第2装甲集群向南进攻基辅,导致中央集团军群兵力严重分散削弱。在此期间,苏军乘机加紧组织保卫莫斯科的中央防线。

到9月15日,希特勒才决定派遣中央集团军群去攻打莫斯科,但为时已晚。进攻开始还算顺利,但从10月中旬开始,雨季造成道路泥泞,部队的进攻和补给严重困难。随后,气候日渐恶劣,德军缺乏冬季作战准备,处境艰危。由于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莫斯科攻而未克。1941年12月5日,德军被迫停止进攻。也许布劳希奇意识到自己将成为德军首次重大失败的替罪羊,加之11月10日恶性心脏病发作,布劳希奇于12月6日提出辞职,但未获希特勒的批准。

就在1941年12月6日,苏军发动大规模冬季反攻。希特勒对此做出的反应是发布不惜一切代价坚守的命令。12月16日,希特勒得知布劳希奇与博克等人秘密讨论了有限撤退的问题并把建立冬季防线的安排也决定完毕,遂马上下令取消该项计划。12月19日,布劳希奇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从此赋闲在家。希特勒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不出所料,希特勒把1941年与1942年之交的冬季失败完全归咎于布劳希奇。1942年3月,希特勒对戈培尔说布劳希奇是“徒劳而懦弱的可怜虫”。

布劳希奇于1945年5月初被英军逮捕,按计划当在1949年作为战犯在英国军事法庭接受审判。但是,布劳希奇于1948年10月18日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

“被人遗忘的德国陆军总司令”


被人遗忘的德国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布劳希奇 Walther von Brauchitsch (1881-1948)

原创翻译

文前的几句笔者的话:

在二战之中德军的将领之中大家几乎如数家珍的几位,无论是在论坛上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媒体之中都可以听到或是了解到很多。但是大多时候其中值得考证或是深入研究的东西却显得少得可怜。当然对于那些辛勤将收集每位将军的功勋战绩的朋友们,我绝对不是在指责什么,兄弟我完全理解其中的辛苦之处。可是如果真的想去了解一段历史,尤其我个人认为尤其全面地客观地去评价一位历史上的人物,这就需要我们去具体理解、具体地去分析。

看到这里一定有很多朋友会摇头说恁多废话,这里只是说说我写的这个不是传记集到底是什么目的和以什么兴趣去写的。

既然不是正式的研究,那么我们也没有必要将1938年到1941年执掌德国陆军大权的上将将军——瓦尔特布劳希奇彻底地进行介绍。既然是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那么我选了些大家平时并不经常接触的历史和记述。呵呵,不过大家大可放心引用,文中所有的引用和历史都是经过考证过后的正确事实,绝对不会让大家在别人眼里丢人现眼的。

我将在文中抓住这么几点关键地方为大家介绍:

第一,出身和所受的教育

第二,如何成为的ObdH

第三,到底德国陆军是被他出卖的吗?

第四,被鄙视的原因

正如开头所提到,整整三年半的时间里冯布劳希奇手中握着当时欧洲大陆之上最为凶猛和战绩辉煌的陆军权杖,这里且不说他真实的权力或是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光是这个总司令和元帅头衔本应该在军事历史之中占据相当的地位的,可是到头来在现在的历史书上他的比重几乎沦落到了在历史书上寥寥数语的程度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只是因为希特勒的夺权,或是因为他没有什么作用的摆设吗?

笔者认为有这么几点原因可以作为考虑的基础:

其一,从其家族的传记或是传记体的材料对瓦尔特的记述在数量上就相当的少。其中比较重要的早期记述多半是引自冯布劳希奇家族自己家族之中的《内部新闻》中引用出来的,例如从1926年到1930年的几期之中可以大体地了解到当时瓦尔特冯布劳希奇的晋升或是授勋的情况等等一些情况,除此之外就没有过多的述说了。(所谓家族内部新闻德文原名:Nachrichtenblatt des Verbandes des Geschlechts von Brauchitsch)

其二,就瓦尔特他本身所留下的文件档案而言,其中所有关于1901年的军役资格证书、30年代的两次常规的上级评语以及所有的士官时期的上级评语都已经找不到了。而且更为重要的各期士兵俸禄证书也一起丢失了,这无疑更是增加了对其军旅生活见证研究的难度。关于其在普鲁士军校以及士官试用期的一些材料大多在一战期间被毁,此后在二战结束之后少数幸存的也被苏联部队当作战利品运送回国了。迄今为止这些重要的材料只是部分地被解密,预计的解密时间为2012年前后,但是其混乱的状态不是一时半时可以完全整理清楚的。

其三,作为重要的研究材料,布劳希奇并没有留下任何正式的遗书或是政治遗言。他仅有的一些信件和自己所写的文件,如:1927年到1930间的信件(由他的生活副官侥幸保留了下来),自传体回忆录从1900年到1903年他进入第三野战近卫炮兵团(3. Garde-Feld-Artillerieregiment)之后,这些大多记述的时间段有限而且大多数量可怜,比如上面所说的那个自传体回忆录只有区区17页手写A5大小的文本,而且从内容上并没有过多的引起兴趣的东西。

更为重要的研究材料,如:日记或是重要会议的复述机要文件等等,这些也已经根本无从查找了。在这里笔者认为极为有必要说一下,根据瓦尔特的女儿——Heilwig Mayer(婚前名geb. Von Brauchitsch)所回忆的,她的父亲瓦尔特一直有亲笔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同时从1939年战争开始起作为ObdH的这位从小就喜欢将自己思想记录下来的将军,他经常在一个特定的本子记录他的军事政治看法和心得了。很可惜,如果根据瓦尔特的儿子哥尔德(Gerd)的回忆来看,在1944年7月20日的晚八点到凌晨之间(这里请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日期和时间!!!),当时已经赋闲在家的布劳希奇几乎将所有的材料都进行了彻底的烧毁。至于这些东西上所记录的东西,十分可惜地烟灰飞灭了。

除此之外,在1945年战争结束的之后,布劳希奇家在柏林的别墅和住房大多被抢劫一空。纵上所述,很多侧面和正面的材料都不能被分析利用了。我个人认为这个损失不止是可惜,而且更给对布劳希奇的历史研究上增加了相当的难度。

其四,作为回忆录只有《一个老兵的想法Gedanken eines alten Soldaten》42页手写A5大小,《关于德国重建的想法Gedanken ueber den Neubau Deutschlands》5页整理版,最后还有一本个人打猎的回忆整理录《Jagderinnerungen》48页A4主要记述了从1890年到1943年的打猎趣闻等等。需要提一下的是:他的一些记述与其他军事长官的回忆录略显不同,其内容在很大一部分是他自己对毛奇战略思想、政治、经济和宗教的看法和心得,而对于战争过程或是对自己有利的“细节”的记录则相对少了很多很多的。

笔者只看过整理卷也就是删改卷,仅仅是影印的附件,关于其内容大多是一些当时比较“流行”的观点,字里行间还是有很多从元首和陆军总司令角度出发的看法和坚持。个人认为除了他对军事和政治等等理论的深刻陈述之外,其他的并不能太表现出什么,从军事角度出发可读性不高,但是从语言上可以感觉出他本身的个人语言修养,这个确实是不容忽视的。

尽管有着这些客观的条件约束,但是为什么在后来众多的军事评论之中突然就没有了这个德国陆军总司令的身影了呢?或者说为什么这么快大家就把这个被人称为“易收买”的德军最高将领给忘记了呢?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做介绍,不妨先来说说我们所知道的事情。

第一,出身和所受的教育

既然说到了出身,那么先要说布劳希奇的家族属于下西西里亚(Niederschlesien)的老贵族。据可以查询的历史记录来看,在13世纪的中期波兰的Boehm地区就已经有了这个家族的存在了。而由于当时此地区语言上的混杂所以Brauchitsch的这个姓还有很多的变形形式,如:Bruchacz, Bruchits, Brauchits, Prachwitz, Brauchtschicsz等等。

在1241年的4月9日,布劳希奇这个家族正式从德国境内迁入了波兰境内。那时候他们的定居处在1259年12月7日被命名为Brauchitschdorf,就是布劳希奇村,如同我们的李家村,张家屯一样,不过这个是当时的国王命名更为正式而已。

可是由于家境败落,同时在贵族竞争中的屡屡受挫,1636年自己家的领地又被收了回去。到了17世纪末的时候,家族本身可以说是树倒猢狲散,各自闯天下去了。

我们要说的瓦尔特是家里7个孩子中的老六。他的父亲是当时皇家部队的骑兵兵种上将Bernhard,母亲是Charlott (geb. von Gordon)。尽管家族之中还有很多参军上阵的,可是从祖父Adolf那辈起很多亲属都是正规的法律学家或是律师。其中最为让全家人心痛而且比较冤的是,家里的老七,Max1886-1918,就在一战结束的前夕牺牲在了前线上。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布劳希奇的教育水平。他上学的时候正好赶上了1877年的普鲁士军队改革试行阶段,所以瓦尔特比别人早上了一年学,他14岁上的军校预科(Voranstalten),之后成功考入柏林的总校——Gross-Lichtfeld。

17岁的瓦尔特以年级第二的成绩通过候补军官考试,同年4月1日他被选入了Selekta(军校每届的精英班级名称)。这里稍微交代一下,这个Selekta可不是平常人可以进入的,其中不但没有一个非贵族成员,而且学习成绩和军事训练的要求都是超级高。所以每一届大约有60到80名入选,最后真正能够坚持下来毕业的大约只有40左右。在瓦尔特那届是47位小军官成功毕业,他则是其中的一位。

呵呵,更为有意思的是,他们这些精英班级的人物都是可以派到皇宫里当Page也就是皇家的内侍工作或是陪太子读书的任务。我们的瓦尔特也担任过,而且还和人家德皇一世有着亲切的接触。

在一次宫廷足球赛之中,担当后卫的布劳希奇大脚解围,结果一脚就踢到了德皇的肚子上,因此他挨了两个大耳光!!!

哈哈,当然这件事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影响什么的,但是却让小瓦尔特恨了整整一辈子。可以肯定,他绝对不是保皇派的人物就是了。

第二,成为ObdH的路

接下来我们再简单说说瓦尔特的军人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他从军校毕业之后被分到了伊丽莎白女王第三近卫火枪团3.Grade Grenadier Koenigin Elisabeth。由于他们这个队伍的标记为皇冠,所以大家都戏称他们为戴着皇冠的驴子(Kronesel)。

这部队为步兵团,而在第二次的长途行进中瓦尔特就掉队了,因为他的脚属于平足不能参加这种行动。没办法,他被调到了炮兵部队。从单纯的步兵军官到炮兵,瓦尔特完全是自学。整整奋斗了4个月之后,他的上级评语上写道:我们不得不承认布劳希奇完全符合担任一名炮兵军官的所用要求,所以我们建议留任。

一战的战斗中,瓦尔特只有三个月连续在前线的指挥经历,此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指挥部参加参谋策划工作。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战斗经验的,相反很多情况下他都是代表参谋部亲自上前线传达命令或是实地视察情况的。

他的工作到底有多重要或者说上级有多重视他的能力,我们不难从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看出来:在1919年大家都在担心自己是否能够继续留在军队里的时候,瓦尔特在这年年初晋级少校,正式成为校级参谋部军官。

和很多当时的中级军官一样,他一直都停步在这个军衔上。但是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他一直都是在柏林的陆军总部工作。1925年升中校负责T2军情监督局。在1927年他接手了德国第四军区明斯特(Wehrkreis VI Muenster),他的继任者为后来执掌OKW的凯特尔Keitel。

布劳希奇和凯特尔两个人不一定是朋友关系,但是两个人可以说是相互尊重的年轻一代。这里为什么要提这么一句,主要是凯特尔在自己的自传之中也是这么评价布劳希奇的,同时在后来陆军总司令和元首的矛盾中,布劳希奇那边只有凯特尔出马才能摆平,所以两者关系算是不错的。

1928年布劳希奇升上校,并再次调回了陆军总部负责T4军队建设局。1931年9月他与保卢斯、哈德尔一同出访当时的军事合作伙伴苏联。回国一个月之后晋升为少将军衔。呵呵,如果不是看到他的后来没有什么类似的经历,否则我还以为瓦尔特成为了高级间谍了呢,说说而已啊!

1931年年底,布劳希奇出任陆军炮兵总监。这里还要说一下,在1936年到1939年,也就是二战开战的时候,德国陆军上层有一大队的炮兵代表,呵呵,瓦尔特其实不算,上面不都说了嘛,他算半路出家的。

在1935年布劳希奇出任了德国军界最为重要的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军区总司令。还要再强调一下,当时被单独隔离的东普鲁士军区可是德国部队中警戒性最高的地区。而且这个位置一向被视为高级将军晋升必须要经过的重要锻炼场所,所以军方上层培养后来人的意图相当明显了。他手下的三个师更是被称为精英中的精英部队,1.Division Insterburg, 11.Division Allenstein, 21. Division Elbing。

此外,当时的东普鲁士纳粹党区领导考赫Koch一再挑战想要接管地区的“保护”任务,可是睡都没有想到,当时刚刚上任的布劳希奇一点面子都不给。具体举个例子来说:当时地方上有什么公开场合的时候,只要邀请了党派人物的活动布劳希奇一律推辞;而且当SA和SS人员要求军火的时候,分文不给。就因为这种抵抗的行动,布劳希奇甚至被告到了陆军上层,就连元首都知道。

可能是为了奖励他的这种抵抗,又可能是为了有意挪开他,布劳希奇在1937年调入了当时正在负责建立装甲部队的莱比锡军区担任司令。

接下来的所谓Bloomberg和Fritsch危机之中,也就是陆军总司令的人选竞争之中,布劳希奇作为黑马一举夺魁。这段历史在凯特尔的自传之中很为详细地记述了,具体过程经过参照还算属实,所以我就不具体地评述了。

但是就是因为在1938年1月29日,布劳希奇没有报告任何高层领导从莱比锡坐火车来到柏林,由凯特尔亲自接到总理府参见希特勒之后,几乎所有的军人都认为一点:布劳希奇是出卖了德国陆军而得到了这个位置的!!!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第三,到底德国陆军是被他出卖的吗?

在选择下一任陆军总司令的过程中,希特勒的原话是这样评价三位候选人的: 赖兴瑙太过政治化了,而且其本身也不是什么可以容人的性格。布劳希奇在东普鲁士和考赫大战多次,所以在政治上并不是完全忠实的,但是在军事上绝对是专家。我个人更趋向于贝克,他可以说是史里芬的接班人。

在军方当中的意见也是类似的,比如当时的德军资历第一的老将——龙史泰特就对老希说:赖兴瑙在军方之中反对的声音太多;布劳希奇的能力显而易见但是在政治上经验少了点;我个人更倾向于波克上将。

那么既然布劳希奇是黑马,所以大家当然就要想知道到底他是如何获胜的呢?这个问题或许真得让老希亲自来解释才行,否则还真不好说。呵呵,我知道说到这里一定有不少朋友站出来喊出来:他是收了钱的,他离婚的资助什么的,反正他是被收买的!

在一年以前我也是这个观点,但是问题是在看了一篇专门的调查研究之后才发现还真不能这么简单地就说了的。

首先,这个被人收买的理论从谁的嘴里说出来的呢?第一个这么公开说的人应该是被冤屈的总司令Fritsch的侄子所说的,1940年他在柏林的沙龙之中曾这么说的:布劳希奇上任之后不首先洗清自己前任身上被人诬陷的赃物,反而手里拿着别人给的钱财连胆子都变小了。

尽管这位侄子也是银行系统的,但是其是否有能力和级别来了解这样的问题可就值得怀疑了。而且他也并没有说明白是什么钱财或是以什么目的所给的,所以这个起源就不是很可靠。

其次,那么到底布劳希奇收了多少钱呢?

大多数的说法都是:希特勒在布劳希奇离婚之时给了大约250000帝国马克的一次性援助,同时每个月还付给其前妻1200-1500RM的赡养费补助,而且在1940年封元帅之后还有一大笔的奖励。

那么我们不妨一样一样找找收据。

在1940年秋天的时候,当时的财政部部长Lammer从特殊规划的小金库当中拨出了一个由老希管理的基金。所有的元帅都在同时受到了一笔4000帝国马克的奖金,而且是所有人,一个没差,而且所有元帅都收到了同样的月补助,也就是说没有人是特别的。可能唯一特别的或者是,原来的帝国国防部部长布伦勃格,他虽然是“退役”的元帅,而他的补助奖金一样是在后来的奖励名单上的。

在布劳希奇的离婚过程之中,他的新婚爱人Charlotte 付给了其前妻Elisabeth共25000帝国马克价值的离婚财产。其中,5000帝国马克为两人共同账户上的存款,所以直接分取出来。同时Charlotte另外给了5000现金和15000马克价值的证券。所有这些都是有共证人在场所签名收割的。

也就是说,或许有可能外界所传说的250000帝国马克只是25000马克多了一个零的结果而已。

那么再说关于离婚补助的问题。当时按照结婚法上的规定,元帅级别的赡养费为700帝国马克,而所传说的额外补助有没有呢?这个确实有!但是不是所说的1200-1500马克,而是整整800马克,而且一直到1945年5月1日依然都有转账的收据。

综上所述,布劳希奇是否收到了资助,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远远没有到外界所传说的那种程度,如果光是靠这么一点点儿钱就指责他将德国陆军出卖给了纳粹的话,那么是否有点贬低了他的个人素质了。

此外,在布劳希奇上任之时,希特勒曾经要求在德国陆军当中多穿插和提拔一些党派忠实的将军和中级军官(大约20名),可是结果如何呢?

在1938年的大提拔之中依然还是将一些本就应该替换的位置进行了更换,而在1939年到1940年的参战部队当中几乎所有重要位置却毫无例外地都被军方“老人”占领,其中并没有看到什么新的面孔。也就是说这个理由也并不充分。

那么到底他都干了些什么呢?

第四,关于被鄙视的原因

在二战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时候,在德国高级军官的战俘营当中就已经开始了以德国角度为主的军事历史研究。在这中间最为活跃的人物或者说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人物就是前参谋长,同时更是有德国陆军反抗纳粹地下组织背景的Frank Halder。

在他主持的战后评价之中,几乎所有的德国陆军军官都没有干过任何错误或是参加过什么罪行,错误都是元首一个人犯的,而罪行都是SS干下的。

从一开始起布劳希奇就别排除在外了,尤其因为他浑身病痛,而且更因为他早就已经退出了陆军司令部了,所以对他的忽视不光是一种低估,同时更是因为哈德尔他们不想为这个标志人物提供可攻击的目标而已。

此外,之所以很多人看不起布劳希奇的原因是因为,在1944年7月20日刺杀行动失败之后,他不但第一个发表了声明,同时更让人感觉意外的是,他竟然给希姆莱发了一封充满了阿谀奉承的请求信。信的最后要求SS帝国领袖能给他一个合适的工作,为了澄清帝国军界的败类以正军风。

大家不妨再想想在此之前所提到的烧毁的各种记录。虽然到现在还没有能找到布劳希奇参与了7.20的证据,但是按照当时哈德尔所写的计划来看,当时他们对付陆军总司令的计划只有两个:第一,干掉他;第二,将他拉过来。那么既然布劳希奇没有死,那么第二可能性就会更高一些的。

简单的结尾

在后世,能够提到这位德军总司令的时候并不是很多。这个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或是说他的作用,而是因为在大巫见小巫的时候大家都将注意力放到了亮光下的人身上。在后来的自己“忏悔”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寻找一个可以逃生的机会,究竟可以逃得出去吗?

布劳希奇作为军人或许没有什么大的错误或者过失,因为他专业能力高强,服从命令。但是作为德国陆军总司令,作为掌握了300万军人的将领,他却远远没有能够看到或者不想看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了。

他的被忽视反而成为了他逃避应该负的责任,他的病逝或者失去了他唯一可以为自己辩解的机会。他那没有机会所写下的遗嘱或许和很多很多德国的军人都一样,尽管我们没有机会去仔细研究探讨了,但是我想在最后引用一下凯特尔在纽伦堡审判之后自己所做的最后声明。

也许这样的话不一定是从这位被遗忘的德军总司令的口中说出来,但是一个简单而且贴切的评价或许应该有着相当的相似之处吧。

我曾经相信过,我曾经犯过错误,同时我更没有能够去改变那些本必须去阻挡的东西。这就是我的命运。

Ich habe geglaubt, ich habe geirrt und war nicht imstande zu verhindern, was hätte verhindert werden müssen. Das ist mein Schicksal.

自己看着自己作为军人最好的一面:服从和忠诚,被人作为不可识破的意图所利用了,而我则根本没有意识到即使是士兵所必须要履行的责任一样是有他自己的界限的,这才是最为可悲的!

Es ist tragisch, einsehen zu müssen, dass das Beste, was ich als Soldat zu geben hatte, Gehorsam und Treue, für nicht erkennbare Absichten ausgenutzt wurde, und ich nicht sah, dass auch der soldatischen Pflichterfüllung eine Grenze gesetzt ist.

Bleiben wir uns treu!!!

相关分词: 布劳 希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