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布朗山布朗族乡

布朗山布朗族乡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布朗山布朗族乡




基本情况


布朗山布朗族乡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东南部,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东与景洪市大勐龙镇交界,南和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70.1公里,西北与打洛镇毗邻,北与东北连勐混镇。全乡总面积1016.34平方公里。乡境东西横距约38公里,南北纵距28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7人。乡政府驻地勐昂,海拔1220米,距县城91公里。

布朗山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历代称为“濮满”、“濮人”等。解放后,国家改“濮满”为布朗族。截至2008年,全乡辖7个村委会(勐昂、班章、章家、曼囡、曼果、新鼋、结良),52个自然村,6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697人,其中,布朗族11493人,占总人口的64.4%;哈尼族3362人,占总人口的18.8%;拉祜族2424人,占总人口的13.6%;汉族354人,占总人口的2%;其它民族210人,占总人口的1.2%。

地形地貌


全乡地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连绵,沟谷纵横交错,平均海拔达1216米,最高点在北部的三垛山,海拔2082米,方圆13平方公里,孤峰高耸,可鸟瞰布朗山全境,是南部山系中最高的山峰,南部山系从三垛山开始,向南经广坝卡一纠相正一旧桑直至中缅交界的了望台山止,纵贯布朗山乡全境,将布朗山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最低点在西南部的南桔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35米。呈东北高西南低地势。主要山梁有三垛山、囡丫桃、邦嘎、了望台山、广三边山、悻岗垒山、特棒囡、垒连底法山、诺米差、浓厄山、嘎腊阿波拖各脚等。

气候条件


布朗山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1374毫米,年平均气温18℃~21℃,全年基本无霜或有霜期很短。一年有干湿两季,最大蒸发量出现在3月~4月,最小 蒸发量出现在11月~12月,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冬春两季多雾,夏季两季多阴雨,日照只有1782小时~2323小时。夏秋季受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气流控制,冬春季受来自印度半岛的干暖西风气流控制,加之北部有哀老山和无量山的屏障作用,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布朗山处于绝对高度多在1000~2200米的中山山地,相对高差500~1000米,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气候。适宜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生长。境内曼囡、过贺、拉杆、曼迈、结良一带气温较高,适宜种植热带作物。

历史沿革


2000多年前,濮人首先定居于此,称“濮满山”。古时曼桑、曼新属车里宣慰使司地,期于属勐混土司。因以族称,名布朗山。1950年属勐混区,1953年设布朗山布朗族自治区,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至布朗山区,1969年设五一公社,1973年为布朗公社,1984年置区,1987年置布朗山布朗族乡。

经济状况


2008年,布朗山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401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776万元(粮豆总产量5643483公斤,茶叶产量562000公斤,甘蔗产量28700吨。),牧业收入427万元(出栏肉猪 2352头,肉牛82头,全年肉产量269559公斤),林业收入120万元,第二、三产业收66万元。全乡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

布朗山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业占首位,是农业的主体。在种植业中,粮食是主要作物,其次是茶叶、甘蔗、蔬菜、水果等。在耕作制度上,布朗族普遍实行水田一年制作一季,秋收后即备用不种。1993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开始实施冬季农业开发,在勐昂、曼囡等村组织实施,被列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主要种植包谷、青菜、萝卜、碗豆、蚕豆、黄豆、木薯、烟叶、西瓜等。种植方法上,布朗族在州、县有关农业科技人员的精心辅导下,已逐步接受了新的科技知识。在勐昂村一带,村民已开始采用抛秧、旱育稀植、双行条栽等先进技术,农户每年都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

布朗山养的黄牛多为肉用牛,全部放养在山地、灌丛、草丛和林间草场中,由于地广人稀,给放养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黄牛的肉质优质,无污染,属较好的生态食品。布朗山的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畜牧业潜力巨大。

基础设施


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布朗族群众的水电问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解决群众饮水、照明、生产问题,1996年—2000年,投入资金48.3万元,解决了18个村1861户9583人、4219头大牲畜饮水难问题;投资65万元,建水库1座;投资99.23万元,挖沟渠30条。经不懈的努力,许多边远贫困村寨的群众通水通电。1998年省委下派的“村建”工作队积极筹资19.3万元,帮助解决了7个自然村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投资40万元,解决了过货、拉杆、帕亮、回黄等4个村的用电问题。投资2万元,开发了曼囡温泉。2000年11月,上级部门投资220.46万元,与勐海大电并网成功,较好地改善了布朗山电力缺乏的局面。至2008年,全乡自来水受益的有7个村委会,50个自然村,通电的有7个村委会,50个自然村;通电视的有7个村委会,51个;通电话的有7个村委会,52个自然村。

2008年,布朗山主要乡村公路有9条,卫东到乡政府公路,长12公里,路基宽4米(1974年建);章家—布朗山K47公里,长13公里;曼新竜—章家公路,长4公里;章家—布朗山老路,长15公里;曼囡—邦桑,长16公里(1988年建);南很—曼囡,长31公里(1988年建);布朗山路南桔河桥—曼桑,长23公里(1993年建)。勐昂—乡政府道路,沥青路面,长600米,路基宽9米,总面积4691平方米。截止2008年底,全乡已通公路的有7个村委会,51个自然村。

医疗卫生


截至2008年,全乡有卫生院1所。建有门诊楼一幢,面积340平方米,建有业务用房一幢,面积230平方米。有医护人员11人,设有病床13张。主要设备有B超检查仪1台,万能手术床一张,高压消毒器1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吸引器1台,开展内、外、妇、儿、生化、B超、心电图及防疫保健等工作。乡卫生院下设卫生室,全乡共有卫生室7间,乡村医生24人,乡村接生员47人。

2008年,全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14500人,参合率为83%。

在防病治病的同时,乡卫生院还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群众灭鼠等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减少疾病传染源,从而改善了全乡各族人民的卫生状况。

文化教育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布朗山乡被省列为扶贫攻坚乡和被国家列为全国少小民族乡以后,国家和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对布朗山乡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了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合理设置校点和配备教师,完善教学制度,制定出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条例》,正确处理了宗教与学校教育两者间的关系。“九五”期间,积极争取资金,进行了学校硬件设施建设。1997年8月,总投资51万元(其中由省交通银行资助33万元、县有关部门资助10万元、乡上出资8万元)的布朗山乡中心小学希望教学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乡中心小学师生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2000~2002年,共争取资金342.8万元,修建校舍1360平方米,草棚学校由2002年的13所减少到8所,修建学生宿舍908平方米,解决了200多名学生的住宿问题,修建学校(校点)篮球场8块,使各村委会小学学校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变。 为重点培养布朗族人才,省民委拨出20万元专款,对布朗族的困难学生进行补助,这充分体现了党的关怀和政府的关心,为边疆少数民族贫困户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布朗族困难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完成学业。1999年底,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决定》的文件通知,从2000年起,对全省所有边境县(市)的村委会以下小学实行“三免费”(免学费、免杂费、免课本费)教育。布朗山乡边境沿线的章家、新竜、勐昂、曼桑4个村委会以下小学及乡中心小学共18所学校实行了“三免费”教育。2002年9月,开始在全乡范围内实行“三免费”教育。由于多方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了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促进了布朗山乡教育事业的发展。

2008年,全乡共有学校43所,其中,九年制学校1所;完小7所;全乡公有教职工111人,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427人,其中初生182人,小学生2245人。

相关分词: 布朗 布朗族 布朗 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