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波西米亚人

波西米亚人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波西米亚人




释义


本意

波希米亚,地名,位于现捷克共和国的中西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是吉普赛人的聚集地原来是捷克一带的地名。用来形容富有“小资情调”带有轻微浪漫色彩,富有忧郁气质的人。

别解

有时候,波希米亚表示以下意义:

一种艺术家气质;

一种时尚潮流;

一种反传统的生活模式。

波希米亚人的历史


波希米亚地区在罗马帝国时期为一支叫波希人的克尔特人的聚居地。公元前1世纪,日耳曼人迁入,斯拉夫人亦于公元6世纪迁入波希米亚。

由于日耳曼人为主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强大,波希米亚的日耳曼裔贵族成立一独立王国,君主有推举制产生。但后来波希米亚王族绝后,哈布斯堡家族以外戚身分继承波希米亚王位。但在15世纪,波希米亚改信基督新教,但哈布斯堡家族所信的是天主教。因此,哈布斯堡家族的王位继承权被受挑战。

1555年

哈布斯堡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授与波希米亚人宗教自由。这些宗教容忍政策,令哈布斯堡君主一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

1617年

狂热天主教徒斐迪南二世,继承他的表哥,成为神圣罗马皇帝,一改诸先王的作风,对新教采取零容忍政策,导致他落选波希米亚国王。为夺回王位,斐迪南决定征服波希米亚,导致三十年战争的爆发。

三十年战争过后

波希米亚一直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但仍然保持为一独立王国,拥有自己的政府。直至

1743年

波希米亚成为奥匈帝国的一个省,德语成为唯一的官方语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奥匈帝国被肢解,波希米亚成为东欧新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省。1993年,成为捷克共和国一重要组成部分

波西米亚王国主要经历了普热米斯尔(斯拉夫语P?emysl)王朝、卢森堡王朝、胡斯波西米亚、哈布斯堡王朝四个时期,受斯拉夫、日耳曼文化印象较深,捷克语为第一语言,而德语更加常用,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首都所在地,宗教关系复杂。历史上抵抗过马扎尔人的侵略,亚洲民族的迁入就使得波西米亚王国文化更加复杂。

波西米亚风格


波西米亚风格的主要特征就是流苏、涂鸦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和神秘气氛,这种被称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小资情调”的服饰风格对简约风格形成了巨大冲击。但波西米亚风格,不是可以简单地用流苏花边绳结,棉麻褶皱来武装的穿着方式,它崇尚自由个性,把没有原则当成原则的方式。把一石一木一珠一布组成时尚,是波西米亚的精髓。 时装舞台上,波西米亚风的表性特征是:层层叠叠的花边,无领袒肩的宽松上衣、大朵的印花、手工的花边和细绳结、皮质的流苏、纷乱的珠串装饰、还有波浪乱发;其用色是运用撞色取得效果,如宝蓝与金啡,中灰与粉红……比例不均衡;剪裁有哥特式的繁复,注重领口和腰部设计。不仅在T台,波西米亚风格在近几年被大众很普遍的接受了,诸如女孩子腰间长长腰带的流苏、身上针织镂空或者薄纱面料的手绘、露肩宽松上衣,以及层层叠叠的褶皱裙…… 波西米亚风与BOBO至少是近亲,都强调人的艺术气质、叛逆和自由。但起源于游牧民族的自然,吉普塞人的豪放,包含适度的颓废文化和一定“反社会”性的波西米亚其根本是个性的表露。波西米亚风格的流行范围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它在时尚领域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它自由不羁的风格内涵,即以狂放自在的流浪色彩为主体,又在细节上不厌其烦地精益求精的做法.

今天的“波西米亚风格”

是那种保留着某种 游牧民族特色的服装风格,其特点是鲜艳的手工装饰和粗犷厚重的面料,特别是饰品,多层缠绕的串珠、流苏项链等,弥漫着女性的狂野与浪漫。配合这种风格的妆容是代替了巴洛克和拜占庭式的华美,讲究的是拥有一张憔悴而漂亮、黯然而浪漫、贫穷而时髦的脸庞。东欧的,德国的,吉卜赛的,墨西哥的,松松垮垮的,少数民族的,色泽暗淡的,刺绣多多的,层层叠叠的,最后使人看上去有点饮酒过量精神涣散的——波西米亚风格可是决不局限于波西米亚这个地方,它的范围比我们想象的大。薄纱、镂空、围裹、流苏、蕾丝花边、夸张的腰带与层层相叠的及膝褶皱裙……浪漫、欢快、生活豪放不羁的波希米亚风格正成为最为时尚的潮流。

波西米亚的魅力

其实源自于它那些暗藏的叛逆,小小的不羁。当你随意在领口露出半个香肩,不论在异性或同性眼中,都会性感起来;当你把色彩鲜艳的花朵圆裙穿 上身,一定会有旋转飞舞的冲动。手工的绳结流苏,诉说那些颠沛流离的故事,但皮革的狂野,又让你的内心忽然间有了坚强的力量。

波西米亚(Bohemia)是捷克西部与德国接壤的一个地名。位于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地区,原属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是行走于世界的吉卜赛人的聚集地。

爱尔兰超级联赛球队


名字:波西米亚人

英文名:Bohemians Dublin

国语译名:波西米亚人

球场:达利穆恩特公园球场所属国家:爱尔兰

所属城市:都柏林

联赛级别:爱尔兰足球超级联赛

球队阵容

NO 名字 身高cm 体重kg 生日 国籍 出场 替补 进球 红 黄

前锋          

0 贾森伯恩(Jason Byrne) 180.0 79.0 --1978-02-23 爱尔兰 0 0 0 0 0

0 尼尔费恩(Neale Fenn) 180.0 80.0 --1977-01-18 爱尔兰 0 0 0 0 0

0 格伦克罗(Glen Crowe) 180.0 79.0 --1977-12-25 爱尔兰 0 0 0 0 0

中场          

0 安东尼墨菲(Anthony Murphy) 180.0 75.0 --1982-08-01 爱尔兰 0 0 0 0 0

0 加里德根(Gary Deegan) 180.0 75.0 --1988-09-28 爱尔兰 0 0 0 0 0

0 基利安布伦南(Killian Brennan) 180.0 73.0 --1984-01-31 爱尔兰 0 0 0 0 0

0 保罗基冈(Paul Keegan) 180.0 75.0 --1984-07-05 爱尔兰 0 0 0 0 0

0 格伦克罗宁(Glenn Cronin) 180.0 72.0 --1981-09-14 爱尔兰 0 0 0 0 0

0 约瑟夫恩多(Joseph Ndo) 180.0 80.0 --1976-04-28 喀麦隆 0 0 0 0 0

后卫          

0 瑞安麦克沃伊(Ryan McEvoy) 0.0 0.0 --1990-07-19 爱尔兰 0 0 0 0 0

0 肖恩伯恩(Séan Byrne) 0.0 0.0 --1989-07-13 爱尔兰 0 0 0 0 0

0 马克罗西特(Mark Rossiter) 180.0 79.0 --1983-05-27 爱尔兰 0 0 0 0 0

0 康纳鲍威尔(Conor Powell) 180.0 76.0 --1987-08-26 爱尔兰 0 0 0 0 0

0 贾森麦克吉尼斯(Jason McGuinness) 190.0 79.0 --1982-08-08 爱尔兰 0 0 0 0 0

0 欧文希利(Owen Heary) 180.0 74.0 --1975-10-04 爱尔兰 0 0 0 0 0

0 肯奥曼(Ken Oman) 190.0 81.0 --1982-07-29 爱尔兰 0 0 0 0 0

0 布莱恩谢利(Brian Shelley) 180.0 75.0 --1981-11-15 爱尔兰 0 0 0 0 0

门将          

0 布莱恩默里(Brian Murphy) 180.0 81.0 --1983-05-07 爱尔兰 0 0 0 0 0

教练          

0 帕特芬隆(Pat Fenlon-Patrick Fenlon) 0.0 0.0 --1969-03-15 爱尔兰 0 0 0 0 0

捷克共和国内波西米亚的居民


波西米亚人是用来指称以前波西米亚王国的居民,这个王国目前位于捷克共和国境内。这个名字是源自于居住在这里的凯尔特部落的拉丁名词Boii。今天,对于说捷克语的人来说,Bohemian这个字常常是Czech这个字的同义字,只不过它使用的时机比较是在古老风格或和诗有关的脉络下,这种用法尤其会带有第二个涵义(请见下文)的影响。这也是为何他们会说自己是捷克人而非波西米亚人的原因。另外一个造成Bohemian这个字跳脱了日常用法的原因,是因为Czech这个字在1919年-1938年以及1945年-1993年受到官方的推广,这是为了形塑一个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是将波西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与斯洛伐克合并之后所创造出来的概念。

希望过着非传统生活风格的一群艺术家与作家


波西米亚人的这个涵义是出现于19世纪初期的法国。这个名词被用来称呼希望过着非传统生活风格的一群艺术家与作家。请参见波西米亚主义。15世纪时,波西米亚的兹克姆德国王(King Zikmund)将所有波西米亚境内的拉玛人(Roma)逐了出去,他们逃到了法国,在那里有时他们就被称为波西米亚人。在19世纪,一些法国作家给予了这个字以新的生命,如亨利缪尔热(Henry Murger)就写了一本名为《波西米亚人的生活情景》(Scenes de la vie de Boheme)的小说。波西米亚人这个词被用来指称那些希望过着非传统生活风格的一群艺术家、作家与任何对传统不抱持幻想的人。这个词反映了15世纪以来法国人对来自于波西米亚的吉普赛人的观感。在法国人的想像中,「波西米亚人」会让他们联想到四处漂泊的吉普赛人,他们是自外于传统社会的一群人,不受传统的束缚,或许还会带来一些神秘的启示,可能对他们也有一些太不注重个人卫生的指责意味在。

这个名词和不同的艺术或学术社群产生关联,并且被用来当作以下这些人物、环境或情况的普遍形容词:在《美国大学辞典》中将bohemian定义为「一个具有艺术或思维倾向的人,他们生活和行动都不受传统行为准则的影响」。

保守美国人经常将波西米亚人和毒品以及自陷贫困连结在一起,然而,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许多最有才华的欧洲与美国文学名家都拥有波西米亚气质,因此如果列出一张波西米亚人名单的话会变得非常冗长。甚至像巴尔札克这样的布尔乔亚作家都会赞同波西米亚主义,尽管大部分的布尔乔亚并非如此。事实上,波西米亚和布尔乔亚常常被视为是相反的团体。在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的《天堂里的布波族》(Bobos in Paradise)一书中描述了这两个团体彼此碰撞的历史,以及现代波西米亚和布尔乔亚融合在一起之后产称的一个新兴上层知识阶级--「布尔乔亚波西米亚人」,简称为「布波族」。英国作家威廉萨克莱(W. M. Thackeray)是在英文中首次使用这个涵义的人。

法国人对吉普赛人的称呼


法国人认为吉普赛人来源于波希米亚王国,故将他们称作波希米亚人.实际上波希米亚王国人口组成比较复杂,古代波希米亚王国即今天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一带,有日尔曼人,马扎尔人(匈牙利主要民族之一),斯拉夫人等等,吉普赛人只是其中一部分.故就人种学来说这是法国人对吉普赛人的一种误读.

普契尼经典歌剧《波西米亚人》


歌剧《波希米亚人》又名《艺术家的生涯》、《绣花女》,是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的经典四幕歌剧。歌剧改编自法国作家亨利穆杰的长篇小说《波西米亚人的生活场景》(Scenes de la vie de Boheme

)。起初,这部作品前部分过于欢快而结尾又过于悲惨,导致观众觉得前后反差太大而并未对此作品报以青睐。但由于其人物个性鲜明、感情丰富细腻、音乐技巧娴熟,传神地演绎了下层社会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因此很快便得以正名并成为当时最流行最受人喜爱的一部杰作。它是普契尼最成功的歌剧作品之一,也是歌剧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作品于1896年2月1日由托斯卡尼尼指挥首演于意大利都灵皇家歌剧院。《波希米亚人》在中国的首次亮相要追述到1986年,已故的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将歌剧中的“波希米亚人”鲁道夫带到了中国观众跟前。

写作背景

有人说:“如果要认识一个真正的普契尼,就一定要看《波希米亚人》。”作为普契尼38岁时的一部作品, 《波希米亚人》几乎就是大师人生的影子与青春的祭歌。 当年普契尼自米兰音乐学院毕业后,事业尚未起步前过着一种极为贫困的生活,他对于流浪的生活有着切身体验,因而后来他不惜与好友莱翁卡瓦洛反目也要写作《波希米亚人》。1893年,普契尼写作的玛侬莱斯科上演后大获成功,在经济上有所宽裕后,普契尼便开始专心寻找一部能够让他超越前部作品的歌剧脚本,于是他发现了《波希米亚人》。当时,普契尼的好友莱翁卡瓦洛已经开始着手于这个故事的音乐创作,但普契尼则秘密的完成,并抢先发表。为此,莱翁卡瓦洛与普契尼绝交,两位作曲家从此再无交往。

歌剧中他讲述了巴黎拉丁区四位贫穷青年艺术家充满欢笑、泪水的生活与爱情,其中所蕴含的超脱于物质以外的纯粹的爱与自由,在流传百年之后依然是一种最高贵的精神。大发明家爱迪生曾给普契尼写信讲道:“人会死去,政权会更迭,而《波希米亚人》的精神将永远活着。” 普契尼的作曲风格传承自威尔第,虽然其音乐不及威尔第的那么深刻,但他能以一种独特的、更为细腻的手法来传达音乐中悲剧的成分。《波希米亚人》、《托斯卡》及《蝴蝶夫人》可说是普契尼早期的三部杰作,而其中《波希米亚人》的旋律最为丰富,音乐的戏剧张力最强。歌剧第一幕中的两首咏叹调“你那双冰冷的小手”和“我的名字叫咪咪”最为著名,音乐舒缓温柔,常常作为独唱曲目在音乐会上演出。

剧情

1830年代,法国,巴黎拉丁区

第一幕:

圣诞夜,巴黎拉丁区(Latin)的一间破旧的公寓阁楼里,诗人鲁道夫(Rudolf,男高音)和画家马尔切洛(Marcello,男中音)冷得发抖,为了取暖,他们决定烧掉鲁道夫最新的诗稿。抱着一堆旧书,哲学家柯林(Colline,男低音)推门进来,他原想用这些书换点钱,却什么都没有卖掉。三个人围在微弱的火炉边取笑自己的境况时,找到一份临时工作的音乐家舒奥纳(Schaunard,男中音)带着食物和木柴回来。他们正要为这意外的好运外出庆祝,房东班努瓦(Benoit,男低音)来收房租,四人嘀咕着想办法把他打发走,便哄班努瓦喝酒,当微醉的班努瓦开始讲自己的艳遇时,四人把他踢出门外。

他们去摩姆斯咖啡馆(Cafe Momus)之前,鲁道夫说自己要写完一篇稿子,其他人便在楼下等他。有人敲门,是他们的女邻居咪咪(Mimi,女高音)。她拿着蜡烛来借火,但体弱多病的咪咪由于走楼梯太快而昏倒在鲁道夫的怀中。鲁道夫递给她一小杯酒令她镇静并点亮了她的蜡烛,当她起身离开时又遗失了钥匙,两个人低头寻找的时候,风把他们的蜡烛吹灭。黑暗中,鲁道夫不小心碰到了咪咪的手,于是握住她的手说屋里太黑,可以等月亮出来后再找钥匙,并请她允许自己帮她暖手,接着,他谈起了自己的境况(咏叹调:你那双冰冷的小手(Che gelida manina))。经鲁道夫的要求,咪咪告诉他自己的身世,说自己孤单的生活,靠绣花为生,盼望春天来临(咏叹调:我的名字叫咪咪(Si, Mi chiamano Mimi))。这时楼下的伙伴催鲁道夫快点加入他们,鲁道夫打开窗户回应他们,转过头来,看到月光下咪咪苍白的脸,那种如梦般脆弱的美丽令他激动不已,忍不住说出爱慕的话。两个人的心陷入爱情,他们手拉手前去摩姆斯咖啡馆。

第二幕:

圣诞夜的大街上十分热闹,摩姆斯咖啡馆里坐满了人,鲁道夫向大家介绍咪咪,称她为自己的诗。几个人高高兴兴的叫来了晚餐,忽然门外一阵浪笑,马尔切洛过去的情人、穿戴华丽的穆塞塔(Musetta,女高音)出现,她挽着一个老头的手臂,那是有财有势的阿尔契多罗(Alcindoro,男低音)。为了吸引画家的注意,穆塞塔唱起了一支舞曲,称赞自己的美丽无人能够抗拒,画家又一次被她征服。穆塞塔吩咐阿尔契多罗为她买一双新鞋,他一离开,穆塞塔就倒进了马尔切洛的怀中。当阿尔契多罗回来,等待他的是一堆账单。

第三幕:

黎明,白色的雪覆盖大地。咪咪带着黑色面纱独自一人来到城外的酒馆门前,鲁道夫、马尔切洛与穆塞塔暂时住在这里。咪咪唤人找来马尔切洛,她问起鲁道夫,说他因为嫉妒而怀疑她,对她冷淡。这时鲁道夫也出来了,咪咪赶紧躲在树丛后,他向马尔切洛抱怨咪咪跟别的男人眉来眼去,并说咪咪的病很重,而他没有钱为她治病,所以希望分手。好让咪咪找一位有能力的情人。听到自己的了绝症,不久于世,咪咪痛哭起来,鲁道夫找到她将她拥抱在怀中,咪咪与他告别(咏叹调:我要回到自己的小窝)。酒店里传来穆塞塔与人调情的声音,马尔切洛急忙跑进去,两个人吵起来,恶言相向,最后不欢而散。鲁道夫与咪咪却依依不舍,他们回忆起往昔美好的时光。

第四幕:

春天,拉丁区的公寓,鲁道夫与马尔切洛孤孤单单,他们无法忘记自己的女友。这时,舒奥纳与柯林带着美酒与佳肴回来,四个人嬉笑打闹起来。穆塞塔突然冲进来,她说咪咪为了见情人最后一面而来,但体力不支,昏倒在楼下。鲁道夫赶紧把咪咪抱上来,放在床上,其他人拿着自己值钱的东西出去变卖好换药品。众人离去后,鲁道夫握着咪咪的手,说他们初次见面时的情景,咪咪一时激动,晕过去,鲁道夫惊叫起来。大家回来,穆塞塔为咪咪带上一副皮手笼,咪咪对她微笑,说很暖和。马尔切洛将药交给鲁道夫,柯林问咪咪如何了,穆塞塔回答她睡了,但舒奥纳却惊慌的指出咪咪已经没有呼吸。一时间,房间里一片悲哀,他们流着眼泪呆呆的看着床上面容安详的咪咪。鲁道夫浑身颤抖,他摸索着来到咪咪的身边,抱紧渐渐冰冷的身体,呼唤死者的名字,但再也没有人来回答他了,只有朋友失声痛哭的声音穿越了那颗破碎的心。

芭蕾舞剧《波西米亚人》


简介

芭蕾舞剧《波西米亚人》的制作创世界之首。从来没有一个芭蕾舞团将这部伟大不朽的作品改编成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爱情故事。讲述这个故事的不是歌剧,而是有着激情和动力的艺术形式——芭蕾。 虽说是由舌尖到足尖的转换,这次改编仍保留了普契尼歌剧原著的整体性。歌剧演员们的歌喉也被西澳大利亚交响乐队宏大的声音所代替。 此次重新改编普契尼的歌剧乐章是音乐舞蹈史上重要的一幕,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成功。音乐天才凯文好可英历时半年创作改编。 把波西米亚人从歌剧改编为芭蕾舞剧这个项目的背后是有着聪明头脑的西蒙多——西澳大利亚芭蕾舞团国际知名的艺术总监和波西米亚人的编舞。 年轻的波西米亚艺术家生活在都市的灯光下。波西米亚人的故事经常在西蒙多的脑际徘徊,当机会来临时,这位著名的编舞家把这个故事通过激情的舞步表现。

演出执导

路易斯史密斯(LOUISE HOWEN SMITH)出生于悉尼。她作为西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的演出执导,有着商业和管理的学术背景。在过去的20年里,她促成了西澳大利亚的社区艺术和视觉表演艺术事业。

2003年,她被任命为柯廷大学外部顾问团主席,负责学校的管理。为奖励其对于艺术的贡献,澳大利亚总理授予她百年奖章。 1984年她从柯廷大学的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之前,任物理学院的助教、NSW大学的科学院主席、加拿大渥太华卡勒通大学农学院的行政人员、西澳大利亚娜德兰德的全斯里安艺术中心的主管。1996年2月路易斯首先作为主管开始在西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的工作。1997年她又被任命为该团的演出执导,实施了公司简化报告、增强整个创作和行政队伍合作的计划。她还任职三年为健康之路艺术顾问团成员,是西澳艺术之声的创始人之一。

艺术指导

西蒙多(SIMON DOW)在澳大利亚本地学习芭蕾舞。12岁的他成为第一个赢得塞克和提少年奖章的男性舞者,并在澳大利亚芭蕾学院成功地完成了三年的芭蕾课程。17岁时,他加入澳洲芭蕾舞团并表演了众多独舞角色。西蒙加入德国最有声望的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并跟随舞团在欧洲、亚洲、中东、美国等地区巡回演出,表演了大量独舞角色以及主要角色。1979年他作为主要演员加入了华盛顿芭蕾舞团。1981年6月他同无人能比的伙伴----优秀的AMANDA MCKERROW小姐一起参加在莫斯科的国际芭蕾舞比赛,并荣获特别最佳搭档奖。1982年他作为主要演员加入了澳洲芭蕾舞团;1985年作为主要演员成为圣;弗朗西斯科芭蕾舞团的一员;1988年他作为主要演员加盟了波士顿芭蕾舞团;1990年他离开波士顿芭蕾舞团开始作为一名自由客座艺术家及芭蕾舞指导。他经常在北美一些最有声望的舞蹈庆典中访问表演,并在大量经典的古典芭蕾舞剧中担任领舞。 1999年9月西蒙成为米勒瓦克芭蕾舞团的艺术指导,他给公司带来了新的活力激情,也给这个团带来了各种不同的大胆的节目。任职期间,他给米勒瓦克芭蕾舞团创作了7个新的节目。2001年,西蒙被邀请作为第四届国际赫尔辛基芭蕾大赛的编舞评委和竞赛评委。他还是纽约国际芭蕾比赛的指导教师以及2002年杰克逊国际芭蕾大赛的特约嘉宾。2002年,他被任命为西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的艺术指导,并于2003年1月开始他的任期。今年他为公司制作了三台新的剧目,并重演另外两台。西蒙是两项华盛顿艺术勋章获得者,并且在美国who’s who杂志2000/2001季和2002季两期中被介绍。

普契尼歌剧剧谱音乐编排者

凯文好可英(Kevin Hocking) 50多年来,作为专业音乐人凯文好可英致力于多方面的革新和发展,他原是一名钢琴家,但不久他便发现自己在乐曲编排, 乐队指挥以及作曲方面的兴趣和长处。 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凯文曾为很多澳大利亚人和海外艺术家伴奏。 Kevin为管弦乐队谱写音乐并且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艺术中心指挥过多场音乐会. 同时他也是众所周知的清晨乐曲表演者。 在2002年,和2003年1月的整个墨尔本季节里,由Kevin掌舵的音乐作品《海盗》风靡澳大利亚。他对剧院贡献卓越,在1983年他被授予舞台奖,1995年他为日本天皇做音乐指导再次得到绿色室褒奖提名。凯文为摇滚乐歌剧《巴黎》重新编乐谱并配管弦乐曲,这部歌剧在2003年11月全球首映。 在我开始着手为La Boheme芭蕾舞剧再次配管弦乐曲和第二幕的戏剧性场景之前,Simon Dow和我花费很多时间把La Boheme作为专业芭蕾舞剧来策划。 将经典咏叹调和二重奏转变成管弦乐曲给我带来美妙的快乐,除此之外我也喜爱这样的挑战:把各种各样的宣叙调变成适合跳舞的音乐片段,赋予它们十分不同于独奏和伴奏风格的管弦乐生命,这就是音乐探讨。 我要补充一点,我尊重Puccini的配乐-乐谱采用我的音乐方面的决定,并且整个工程给我带来了绝对的快乐。

舞台设计

安德鲁卡特(Andew Carter) 安德鲁卡特立足于舞美和剧院的设计, 是国家主要生产设计师之一,与此同时他还追求在绘画,工业设计和安装艺术方面的事业发展.1984年他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得了美术专业的硕士学位.自从回到澳大利亚,在视觉艺术方面,他的贡献得到肯定并获得了一些奖励.这些奖励包括“造发展奖学金”和在墨尔本的设计而获得的”绿色空间奖励”。 卡特为澳大利亚所有著名舞台剧院和一些国外剧院工作,其中包括了荷兰丹斯剧场,皇家芭蕾舞团,加登女修道院,丹麦皇家芭蕾舞剧院,荷兰国家剧院,同时也为百慕大和丹佛艺术节工作。卡特Carter的工作足迹踏遍了南北美洲,欧洲大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他举办了八场个人画展并参加了许多团体展出,为他的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 目前卡特正在致力于新的绘画风格(纸牌及帆布上的油画),这种新的创作灵感来自于CYO'' Connor工程师富有创造性而悲剧性的一生.在2002年8月,卡特作为产品设计师,负责摩尔本2006年全民运动会的闭幕式的全部策划.

服装设计师

安娜法兰西( Anna French) 安娜法兰西Anna French在1974年与墨尔本剧院公司合作之前就获得了艺术类的毕业证书. 然后她就成为南澳大利亚州立剧场公司和佩斯国家剧场公司的常驻设计师. 在佩斯的那段时间她获得了国家剧场评论的最佳设计师奖, 然后又获得伦敦奖学金, 使她能够在欧洲学习. 她的设计作品很广泛, 在舞蹈方面, 安娜法兰西Anna French的设计作品超过 30部之多, 他的服装设计获得了''绿色空间奖'', 后来曾在皇家歌剧院Conv演出.

相关分词: 波西米 波西 西米 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