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丙肝新药

丙肝新药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丙肝新药


丙肝新药派罗欣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无肝硬化病人和肝硬化代偿期的病人。常规用于皮下注射,药效维持时间较长,代谢产物大部分由肾脏排出体外,临床不良反应属轻至中度,一般无需调整用药剂量或停止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禁用。



名词解释


派罗欣 注射液

Pegasys

制造商

上海罗氏

基本信息


性状

本品为无菌小瓶装液体制剂,供皮下注射用。除活性成分外,本品还含有以下赋形剂 :氯化钠、吐温80、苯甲醇、乙酸钠、乙酸、注射用水。

溶液为透明无色至淡黄色液体。

药理作用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是聚乙二醇(PEG)与重组干扰素α-2a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复杂的信号传递途径并迅速激活基因转录,调节多种生物效应,包括抑制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抑制细胞增殖,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健康人单次皮下注射PEG干扰素α-2a 180 ug 后3-6小时,血清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OAS,抗病毒活性指标)活性迅速升高。PEG干扰素α-2a所引起2,5-OAS血清活性可维持1周以上,且比单次皮下注射300万单位和1800万单位干扰素的活性高。与年轻人比较,62岁以上的老年人单次皮下注射PEG干扰素α-2a 180 ug,所产生的血清2, 5-OAS活性强度和持续时间有所减低。

药代动力学

在健康志愿者中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人中进行了本品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吸收 在健康受试者人群中,180 ug单次皮下注射后,血清浓度可在3-6小时内检测到。在24-48小时内,可达到血清浓度峰值的80%。注射后可维持血清浓度达72-96小时。其绝对生物利用度是84%,与干扰素α-2a相似。

分布 本品主要分布在血液和细胞外液中。静脉注射后稳态分布容积为6-14升。已在大鼠进行了本品的物质平衡、组织学分布和机体自动放射发光图谱研究,结果显示,本品除了血液中浓度较高外,还分布在肝脏、肾脏和骨髓中。本品经放射标记后,单次静脉给药脑组织中未检出。

代谢 代谢是清除本品的主要机制。代谢的全貌尚未完全了解。但是在大鼠中进行的研究显示,肾脏是排泄的放射标记物和代谢产物的主要脏器。

清除 人体内对本品的系统清除率大约是100 mL/h。较普通干扰素α-2a低100倍。静脉给药后,半衰期大约是60小时,而普通干扰素一般仅3-4小时。皮下注射给药后,其半衰期更长(约80小时,大部分病人在50-140小时之间)。皮下注射后的半衰期可能不能反应该化合物的清除相,但可以反应持续吸收。健康受试者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每周1次使用后的血药浓度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健康受试者接受180 ug 皮下注射单次给药,及慢性丙肝患者接受180 ug皮下注射单次给药,每周1次治疗48周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表。

在慢性丙型肝炎病人中,每周给药1次,连续5-8周后,本品产生蓄积,其血清浓度可达单次给药的2-3倍。但8周后无进一步蓄积。使用48周后的峰谷比约为1.5-2.0。其血清浓度可在整个1周内维持一个较稳定的水平。

特殊人群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肾功能异常病人 :对23例肌酐清除率在高于100 mL/分(肾功能正常)到20 mL/分(肾功能显著异常)的病人的研究显示,本品的药代动力学与肌酐清除率无显著相关性。在严重肾功能损害的病人中,本品诱导的寡腺苷酸合成酶(OAS)活性较肾功能正常者有明显减低。但肾功能异常对本品的药代动力学影响非常小。

单次皮下注射90 ug,肾功能异常受试者与健康受试者对本品的耐受性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相似的,肾功能异常受试者发生频率仅轻度增加。研究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和实验室检查异常与使用普通干扰素出现的相似。

性别 :男性和女性健康受试者单次皮下注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具有可比性。

老年患者 :62岁以上的老年受试者在给予单次皮下注射180 ug后对本品的吸收较健康受试者延迟,但仍呈持续性。两者达峰时间分别为115小时和82小时 ;AUC中度增加(分别为1663和1295 ng/h/mL) ;但峰浓度相似(分别为9.1和10.3 ng/mL)。根据药物分布、药效学应答和药物耐受性特点,老年人不需要调整剂量。

无肝硬化和伴肝硬化患者 :本品在健康受试者中和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是相似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和无肝硬化患者的药物分布和药代动力学参数具有可比性。

毒理研究

动物试验提示,与其他干扰素相通,雌猴给予PEG干扰素α-2a后出现月经周期延长,并伴随17β-雌二醇和黄体激素峰的减低和延迟。停药后,月经恢复正常 ;雄猴给予干扰素α-2a 25 x 106 IU/kg/天,连续5个月,未见其对生育力的影响。恒河猴给予干扰素α-2a后,流产率显著升高,未见畸胎。

适应症

用于治疗以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无肝硬化病人和肝硬化代偿期病人。

用法用量

常规推荐剂量为180 ug,每周1次皮下注射使用,共48周。

特殊剂量指导

剂量调整总则 :对于中度和重度不良反应(包括临床表现和/或实验室指标异常)的患者应给予调整剂量,初始剂量一般减至135 ug,但有些病例需要将剂量减至90 ug或45 ug。随着不良反应的减轻,可以考虑逐渐增加或恢复到常规使用剂量。

血液学指标

:当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小于750个/mm3时,应考虑减量 ;当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小于500个/mm3应考虑暂时停药,直到ANC恢复到大于1000个/mm3时,可再恢复治疗。重新治疗开始应使用90 ug,并应监测中性粒细胞计数。

当血小板计数小于50000个/mm3时,应将剂量减低至90 ug;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5000个/mm3时,应考虑停药。

肝脏功能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经常出现波动。与其它α干扰素相同,使用本品治疗后,也会发生ALT升高,包括有病毒应答的患者。当出现ALT的持续升高时,应考虑将剂量减至90 ug。减量后,如ALT仍然持续升高,或发生胆红素升高或肝功能失代偿时,应考虑停药。

特殊人群 肾功能异常 :肾功能异常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尚未在血液透析患者中进行过有关的研究。

肝功能异常 :根据药代动力学、临床耐受性和安全性资料,Child分类为A级的肝硬化病人无需调整剂量。

尚未在肝功能失代偿的患者中进行过有关研究。

不良反应

使用本品时的不良反应与应用其它α-干扰素类似。

临床试验中发现的不良反应 :本品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的频率和严重性与干扰素α-2a相似。使用本品180 ug治疗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大多数属轻至中度,一般无需调整用药剂量或停止治疗。

在国外临床试验中,因不良反应和实验室检查异常退出试验的发生率,在干扰素α-2a和本品治疗组中均为10%。仅有2%的病人由于实验室指标异常需要中止治疗。伴有肝硬化的病人退出试验的比例与整个治疗组的比例相似。

在临床试验中,有超过1000例的病人接受了本品的治疗。下表显示了临床试验中使用本品180 ug治疗组(n=604)和对照组(n=584)中,发生率≥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0%的不良反应。

在丙型肝炎试验中发生率≥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0%的不良反应 :

使用本品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2%,但<10%的有 :乏力、嗜睡、胸痛、流感样症状、不适、潮热、颤抖、记忆力减退、感觉异常、味觉障碍、虚弱、感觉迟钝、震颤、肌肉痉挛、颈痛、皮炎、多汗、皮疹、皮肤干燥、盗汗、光过敏反应、口干、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焦虑、情绪改变、性欲减退、神经过敏、攻击意识、体重减轻、咳嗽、 呼吸困难、咽痛、鼻咽炎、视觉模糊、眼炎、甲状腺功能减退、心悸和潮红。

与其它干扰素相同,发生在本品临床试验期间孤立的不良反应包括 :肝功能异常、脂肪肝、胆管炎、心律不齐、行为异常(包括自杀动机/自杀行为)、糖尿病。自身免疫现象、周围神经疾病、消化性溃疡、胃肠道出血、可逆的胰腺炎反应(淀粉酶、胰肪酶升高,伴或不伴腹痛)、角膜溃疡、感染、心内膜炎、肺炎、致死性间质性肺炎、肺栓塞、昏迷、药物过量。另外,已有使用本品发生肌炎和脑出血的报告。

实验室指标 血液学 :与其它干扰素相同,血象降低与使用本品180 ug治疗有关,血象在调整使用剂量后可逐渐提高,停止治疗后的4-8周内血象可恢复至治疗前水平。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容积 :虽然使用本品180 ug 治疗可引起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容积逐渐降低,但包括伴有肝硬化的患者仅有少于1%的病人因贫血需要调整使用剂量。

血白细胞 :使用本品治疗可引起白细胞和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大约4%的病人在治疗期间出现短暂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500个/mm3。

血小板计数 :本品可引起血小板降低。在临床试验中,大约5%的病人在治疗期间出现血小板计数低于50000个/ mm3,其中大部分是伴有肝硬化和参加本试验前血小板计数低于75000个/ mm3的那些患者。

甲状腺功能 :使用本品治疗可能导致有关甲状腺功能检查指标的显著异常,并需要药物干预治疗,其发生机会与其它干扰素相似。

禁忌症

禁用于已知对α-干扰素,大肠杆菌产物、聚乙烯二醇或本品任何成分过敏的患者。

相关分词: 丙肝 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