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笔耕

笔耕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笔耕




释义

词目:笔耕

拼音:bǐ gēng

英文:make a living by writing

基本解释

[make a living by writing] 旧指依靠抄写或写文章等手段谋生;泛指勤奋写作。陈少平《题载敬堂》楹联:”邻德里仁,克绍箕裘世泽;笔耕砚拓,长传诗礼家风。”

详细解释

以笔代耕。谓以笔墨工作谋生。

南朝 梁 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 元 萨都剌 《寄王佥宪》诗:“有酒从人饮,无田藉笔耕。” 清 钱泳《履园丛话景贤书周孝子事》:“家亦奇贫,笔耕所出,不能谋半菽之养。”

“笔耕”的由来


古代农夫以锄头耕种为生,牧民以养殖牛羊为生,读书人以用笔给人抄抄写写为生,叫“笔耕”。意思是抄写工作跟农夫种田一样的辛苦。

“笔耕”曲出《后汉书班超传》,是说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班超年轻时就有为国立功的抱负,因为没有机会,所以未能施展其才华。有一年他哥哥班固被召到洛阳去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跟着去了。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班超常给官府抄抄写写,取得一点报酬,维持家庭生活。日子长了他对抄抄写写感到厌烦和苦闷。有一天他抄着抄着突然跃起,把笔摔到地上,大声疾呼:“大丈夫应当疆场为国立功,哪能志在笔耕呢!”于是投笔从戎,跟随大将窦固出征,大败匈奴,立下功劳。

“笔耕”原是班超的故事,而现在则把作家从事精神财富的创作称为“笔耕”。

人物相关


笔耕原名:王彤富,男,1945年生于黑龙江省林甸县,1966年于林甸县文化馆参加工作,大专。2005年8月于北京中建土木工程公司退休,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山东书画院常务院士,东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1963年,就读齐齐哈尔市师范美术系,大专文化,从此,他步入了书画艺术的殿堂,开启了艺术生涯之旅,3年的严冬酷暑使他与笔墨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6年幸运地被分配到大庆市林甸县文化馆做美术工作者,初踏黄金路如鱼得水。当时正逢**开始,县城正在举办“红太阳”、“忆苦思甜”、“工农兵”书画展等多种展览,这对初出茅庐的艺术新兵来说,深感力不从心,于是他凭借“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条,起早贪黑练习字画。先从水粉画入手,后练国画、版画、书法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70-1973年,有王彤富负责的全县书画作品展连续3年窗嫩江地区(12个县)书画作品第一名,为全县群众文化争得了荣誉,锻炼和扩大了美术队伍,自己的专业绘画技能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几年中有6幅作品参加了地区展览,有3幅作品参加省展。

1986年王彤富由黑龙江调到山东东营中建八局四公司做文字工作,工作岗位前后调换了五、六个,唯独没有改变的是他对书法、美术艺术的追求。他完成工作是认真的,练习书画也是一丝不苟的,白天工作忙,晚上灯下苦练不止。特别是2005年8月退休后,时间充足了,他常与书友交流、切磋。2010年参加东营区书法、美术老年大学学习。

退休后,坚持以书画为伴,与笔墨为友,以“二王”、田英章为师,苦练不辍。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山东书画院常务院士”、“东营书法家协会会员”。书画职称:高级书画师。

梅花香自苦寒来,有耕耘就有收获。经勤学苦练,2010年12月王彤富书画作品在“第11届中国菲律宾日本国际书画大赛”中获“优秀奖”;2011年2月在“国际华人首届乡土情书画大奖赛”中获大赛“铜奖”;同年3月在“首届全国离退休老干部老骥伏枥书画精品大展”中荣膺大赛“金奖”。

目前王彤富已步入古稀之年,他又重操旧业,常以名师、名人、名画鼓励鞭策自己,努力在有生之年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爱,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相关分词: 笔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