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贝氏喙鲸

贝氏喙鲸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贝氏喙鲸


贝氏喙鲸又称为巨瓶鼻鲸,它们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现生种喙鲸。1881年,俄罗斯一位地方首长Nicholas Grebnitzki在白令海发现未知的大型喙鲸头骨,之后由学者Leonard Stejneger在1883年时提出学名。它们一度曾被视为其近亲阿氏贝喙鲸(Berardius arnuxii)的北方变种,直到1910年学者True F.在论文中提出完整样本观察报告,确认两者是独立的两个物种。在日本外海,由于其庞大的体型且常在岸边出现,使之成为商业捕鲸的目标,特别是在日本的千叶县(chiba),贝氏喙鲸极具商业价值,多以新鲜鲸肉或肉干贩售。

中文学名:贝氏喙鲸

拉丁学名:Berardius bairdii

别称:Baird''s Beaked Whale

科:喙鲸科

分布区域:地区性普遍



基本资料


物种名称→ 贝氏喙鲸

拉丁文名→

Berardius bairdii

英文名→

Baird''s Beaked Whale

科→ 喙鲸科

现况→ 地区性普遍

现存→ 不详

背鳍位置→ 中央偏体后方

初生重量→ 不详

成年重量→ 约11-15吨

族群大小→ 3-30(1-50)

良好食区→

较大族群可能暂时分散开来

食性


贝氏喙鲸主要捕食底栖性与中深层海域的生物,似乎以枪乌贼为主食,其他尚有 、鼠尾鳕(rattail)、章鱼等。偶尔也会捕食鲭鱼、沙丁鱼等鱼类。日本外海在夏季与秋季时对它们而言是重要的觅食场,因有亲潮(Oyashio Current)流经而使该处具高生产力。

简介>>

贝氏喙鲸可能是所有喙鲸中体型最大者。外观与阿氏贝喙鲸十分相似,以致有人认为两者应属同一品种。然而彼此的栖息地互相隔离,而且贝氏喙鲸的体型可能稍大一些。贝氏喙鲸较为人所知。与阿氏贝喙鲸一样,雌雄两性皆有突出的牙齿,但老鲸的突齿可能磨损至牙龈面。前方的一对牙齿尤其显著,在耀眼的阳光下,与黝黑的肤色及周遭的海水相应,经常显得闪亮雪白。尽管其分布范围与出没在太平洋东部热带的南瓶鼻鲸 并未重叠,但是两者还是可能混淆。贝氏喙鲸的仔鲸还可能与其他较小型的喙鲸品种搞混。数百年来,日本的房总半岛外海曾捕获少量的贝氏喙鲸;目前当地政府配额管制每年允许捕猎40至60只。初生4.5米,成年10.7-12.8米。

行为


在捕猎区会可以远离船只,但在其他区则比较容易亲近。低矮的树丛状喷气有时清晰可辨。当它们浮升呼吸时,前额与嘴喙常先破水而出。通常在背鳍浮现前,喷气孔即隐没。整个小群聚集得非常紧密,会一起浮升与喷气。一般浮现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深潜通常持续25至35分钟。曾观察到浮窥,鲸尾击浪,浮漂,以及跃身击浪(此较罕见)。

别名


(旧称:贝尔氏喙鲸),北瓶鼻鲸,北太平洋瓶鼻鲸,巨四齿鲸,北太平洋四齿鲸,北方四齿鲸

雄/雌>>

闭嘴时,前齿外露,雄性的额隆较宽广且圆突,喷气孔凹陷,伤疤若分布得较宽广,背部颜色会显得较淡。雄性尤其明显,背部宽而平,小背鳍低矮,末端稍圆钝,后缘平直或稍微向内凹,下颚比上颚长,胸鳍偏体前方,小胸鳍略呈圆形,腹部有形状不一的白色斑点与斑块,腹部主要呈深色,长抓痕有许多呈平行,大多数出现在背部;雄性尤其常见,体型长,呈纺锤状,躯体呈鼠灰色,在海中显得较暗或略带褐色。

尾鳍>>

深潜前,尾鳍有时会扬升出水,后缘几乎平直,中央可能有小凹刻(有个体差异),尾鳍相当小

颚骨>>

外露的前齿经常严重感染鲸虱与藤壶,第二对牙齿隐藏在口腔内,晚年时才会长出

何处观赏>>

数量众多的中心区包括: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附近,鄂霍次克海,美国加州,加拿大温哥华岛,日本(尤其是房总半岛,北海道西南,鸟羽耶麻湾),以及夏威夷西北的皇帝海底山等地。然而,这可能反映出观察者的活动记录。在某些地区,似乎有季节性的高峰期。可能出没在沿岸,但是通常见于大陆架附近或外海水域,尤其是海底断崖或海底山周围。

鉴别清单>>

嘴喙前端的牙齿呈白色

前额呈明显的球状

体型长,呈纺锤状

身上疤痕广布

胸鳍小

嘴喙明显突出

通常在背鳍浮现前,喷气孔即隐没

群队紧密聚集

相关分词: 贝氏喙 贝氏 氏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