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北燕家务音乐会

北燕家务音乐会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北燕家务音乐会




简介


北燕家务音乐会演奏冀中笙管乐,廊坊市霸州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因是益津关口故称霸州。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属环京津、环渤海城市群。北燕家务村东距106国道,在宋元时期,村中有千佛寺,寺院宏阔僧众数百,香火鼎盛,遇有佛事活动,寺内笙管齐奏,乐僧济济。

历史


本村(音乐会)的来历,历史,传承及现状

1. 来历

我村的音乐基础年限据先人们记载,我村北二里之遥有一座古寺,具名“千佛寺”,千佛寺始建于后汉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朝后期千佛寺因年久失修坍塌一尽,主持僧年老不能逾方募化,庙宇不能复修,染病不起,皆赖我村樊某圣心虔诚抚养得以恢复健康。老僧于心不忍深感之疚,谨将千佛寺音乐传流于我村,老僧去世后我村为保留千佛寺的众佛像,就把千佛寺迁到我村,具名“兴隆寺”。据如来殿正梁可注的年月是大清乾隆三年迁修。庙西还有和尚坟墓一座,宝塔一座,铁鈡三个,抗战时期拆毁一尽支援抗战,房屋砖瓦支应维持日匪队。至今北大寺还有一口井,一个龟驮石碑,因打机井用石料砸去石碑的顶部,下半截还埋于土内。音乐和庙的时代尽载于碑上,地下房基不少约占百亩上下,别无他迹。

千佛寺的遗址在1995年修建京九铁路时挖坑取土,现已成为一个面积百亩有余的大坑,挖土时挖出了龟驮石碑当时的位置在大坑的北部偏东,因当时人们不为重视,后不知踪迹。

兴隆寺在抗战前至一九八四年一直做为我们村里学校,现已全部拆毁,建成村民住房。

我们现在仍保留着两张民国二十五年《兴隆寺》的照片。

2. 历史

“音乐会”是冀中民间鼓吹乐的一种,历史悠久。他是民间组织,具有宗教性,保持着古老文化特征的一个乐种。本地音乐会按我们局内人分为两类,一是“僧传”音乐,即音乐出于寺院;二是“道传”音乐,即源于道观。“僧传”音乐旋律较缓慢,乐曲庄严肃穆,其主奏乐器——“管子”的管身较细发音柔和。“道传”音乐旋律较快,其曲目也不尽相同。本会音乐出于千佛寺,为僧传音乐。属北韵禅乐。

1987年冬为使这一古老的民族瑰宝能留传于世,我们上一辈以王秀伦,樊广印为首的老乐师们费尽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当时我们还都是10多岁不满二十的孩子,我村的老乐师们虽然身体欠安但仍都在世,他们不顾年高体病,兢兢业业传授我们乐曲。

樊广印老人在会里,主打云锣,铙钹鼓也很精通,他保存着我们会里的乐谱,抗战时期他的云锣被伪军抢走,他硬是东拼西凑的用10块大洋把云锣赎了回来,在他的心里云锣要比他的生命还重要。更难得可贵的是他自己用工余时间从1970—1985年历时15年把我们会里的乐谱抄写一遍,在铙钹原始祖谱的基础上创作了几套新的铙钹普篇。改变了铙钹曲谱单一的状况,为我村的音乐会留下宝贵的财富。

王秀伦老人在会里吹管子,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每晚背着他去学习吹管,他的那只管子到他手时就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他吹得管子那真是字满韵正,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能传出几里开外,到低沉时悲惨凄凉使人落泪,欢快时声音甜脆,喜气洋洋让人不禁随之起舞。

他们对南头村音乐会的传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后因人们的金钱意识越来越浓,音乐会在改革的浪潮中解体了。老师们也满怀遗憾之情离开人世。

3;传承

本村的音乐会都是由本村的村民组成,他们利用农闲的时候聚在一起学习演练。老师手拿工尺谱教会员念唱。直至每个会员把曲牌背诵纯熟,才能在乐器上按声寻字。所以工尺谱念唱是音乐传承的至关重要的一环节。学员在学习之初均先从吹笙开始,带吹奏成熟后,再根据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这时候也有人转向武场,武场中鼓和板的地位最高,他们不但要学习文场的乐谱的念唱,又要学习武场的打击乐状声字,因为在文场演奏中,其他武场乐器可以停止演奏,但鼓和板从头至尾都要随着演奏,而且还要控制音乐的节拍和速度。文场中云锣的地位也很重要,在乐曲演奏中它也控制着乐曲的速度和节拍。

音乐会在我村世代流传,直至1958年政治运动风起云涌,音乐会被迫中断。

4:现状

为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被淹灭,2010年底年青一代的乐手们决定复兴《音乐会》他们把村子里对古乐爱好的人们聚集到一起,又一次恢复了南头村音乐会。会员们个个努力学习,现任的村街领导班子鼎力支持,提供资金和排练场地。他们在1987年学习的基础上继续传承研究,演奏技艺不断提高,了却了老师傅们的多年夙愿。

相关分词: 北燕 家务 音乐会 音乐 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