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北魏

北魏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北魏


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拓跋鲜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中文名:北魏

始:386年

终:557年

都城:平城,洛阳

开国皇帝:拓跋珪



北魏前身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公元315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国,都于盛乐,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昭宣帝苻坚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灭。

北魏简介


北魏(386-534年)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从385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被高欢所逼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为止,北魏历经十四帝,凡一百四十九年。

北魏史的划分


以国家为出发点考虑,北魏分属于两个阶段:①晋十六国时期(266-420年);②以刘宋建国为标志的南北朝时期(420-589年)。

将北魏科学划分为两个时间段,可以使各阶段人物与相应的历史联系更加紧密,而不是单一的看待十六国时期的北魏和南北朝时的北魏,目的是全面横向地看待北魏国的历史,与单独纵向地看待看待北魏时期形成互补。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的历史发生在晋十六国时期(266-420年)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骤然瓦解。公元386年,拓跋珪(拓跋什翼犍之孙)重建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者“后魏”(三国魏之后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孝文帝改汉姓后也称“元魏”。

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夺取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重要城镇,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之一。

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399年,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鼓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历史发生在南北朝时期(420-589年)

拓跋珪死后,其子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承其前业,任用汉族大地主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数百人担任官职,形成了拓跋贵族与汉人世家豪族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盛。

拓跋嗣死后,16岁的拓跋焘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北方柔然的疯狂入侵。后来拓跋焘主动反击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征服了漠北一带,使柔然臣服,为日后统一北方迈出重要一步。拓跋焘于公元427年,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胡夏统万城,拉开了北魏统一北方的序幕。公元431年灭胡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统一,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登基,逐步实施了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即位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使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并与汉族地主紧密结合,更有效地共同统治各族人民,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汉化政策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鲜卑贵族汉化的加深,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高阳王元雍富兼山海,其住宅、园囿像皇宫一样豪华,僮仆多达六千,妓女五百,一餐费数万钱。他与河间王元琛斗富,奢侈豪华程度超过西晋的石崇、王恺斗富。被称为饿虎将军的元晖作吏部尚书时,卖官鬻职都有定价,人们称吏部为卖官的市场,称这些官吏为白昼的劫贼。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也聚敛无已,征收租调时,重新使用长尺、大斗、重秤。

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大批农民家破人亡。破产农民纷纷投靠豪强,重新沦为依附农民,或逃避赋役,入寺为僧尼。 北魏控制的编户日益减少,影响了政府的收入。北魏统治者除加重剥削未逃亡的农民外,多次检括逃户,搜捕逃亡的农民。因而引起农民的反抗。延昌四年( 515)冀州僧人法庆领导的大乘教起义,公开宣称“新佛出世,除去旧魔”。北魏政府动员了十万军队才镇压下去。

随着北魏社会矛盾的日益加深,在正光四年(523年),六镇起义爆发。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义。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北魏政权摇摇欲坠。边镇豪强集团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各自发展势力。肆州秀容(山西朔县北)的尔朱荣,聚集了北镇豪强和流民,势力发展最快。武泰元年(528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自居摄政,尔朱荣以给孝明帝报仇为借口,进军洛阳,在河阴将胡太后及大臣两千余人杀死(见河阴之变),控制朝政。尔朱荣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北魏孝庄帝。后来孝庄帝不能容忍尔朱荣专权,铲除了尔朱荣,但不久后就被尔朱家族所杀害。边镇豪强高欢讨伐尔朱家族,并取得胜利,控制朝政。高欢在532年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但元修无法容忍高欢掌握实权,在534年投奔长安的宇文泰,后与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宇文泰又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而后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建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史称“东魏”。至此,北魏分裂成由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掌握的西魏,北魏灭亡。

前期政治


北魏建国后,其社会跃入封建制,生产力逐步发展。但在统治方式上,北魏前期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统一北方以前,继续将战争中掳掠的人口没为奴婢,赏赐给诸王贵族和有战功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劳动。赋税方面,在推行宗主督护制的地区,平均每户每年的户调是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外加地方征收的调外之费帛一匹二丈。且任意增加临时征调,动辄每户要交三十、五十石粟。当时官吏没有正式的俸禄,贪污、贿赂、高利贷公行。太武帝统治期间,大将公孙轨到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去时单马执鞭,回来则从车百辆。

拓跋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在战争中,被驱迫当兵的各族人民在前冲锋,鲜卑骑兵在后驱逼。太平真君十二年,太武帝围攻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时,写信给刘宋守将臧质说,攻城的都不是我鲜卑人,你杀了他们,免得他们将来造反。北魏为了镇压其他民族的反抗,在氐、羌、卢水胡等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军镇,进行严厉统治。魏律规定犯谋反大逆者,亲族男女不论少长全部处死,甚至还在实行原始的车裂法。 仅国史一案中,被灭族的北方汉族大姓就达千余人之多。

北魏前期落后的统治方式,引起各族人民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太平真君六年九月,杂居在今陕西、山西等地的汉、氐、羌、屠各等族人民在卢水胡人盖吴领导下于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爆发的起义(见盖吴起义)。诸少数族和汉族被压迫人民争相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东起潼关,西至陇西(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一年后,起义虽被太武帝亲自率军镇压而失败,但各族人民的共同斗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子贵母死制度


北魏的宫廷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在道武帝拓跋珪时开始实施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即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男孩就得被赐死以避免母以子贵的情况发生。但幼子还是需要人照顾,因此就有所谓的保太后,即当保姆照顾太子新君继位后被封为太后。北魏有三种皇太后,一种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种是皇帝的保姆,还有一种是前任皇帝时运气好没生儿子而活下来的皇后。到了宣武帝元恪在位时,宣武帝并没有赐死太子元诩的母亲胡太后,实际上子贵母死制度已经终结。

太武帝统一北方


综述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是在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它虽然面临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变,但能审势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皇始元年(396年)八月,拓跋珪败北燕,占有今山西、河北地区,同时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拓跋珪死后,长子明元帝拓跋嗣继位,拓跋嗣死后,其子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开始了统一北方的战争。

战争经过

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十年,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圭面对后燕军的进攻,针对其恃强轻敌,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击的方针,同时注重瓦解对方军心,奋勇追击,在参合陂(今内蒙左凉城东北)决战中歼灭四五万燕军。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北魏势力进入中原。第二年,拓跋圭乘胜进击,亲率40余万大军南下进攻后燕,夺得并州(治今太原西南);又东出井陉进入河北诸州郡,就地取粮,择弱而攻,逐步扩大战果,陆续占领信都(今河北冀县)、中山(今河北定州)、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等重镇,基本上平定了关东地区。

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圭迁都平城,称帝,史称道武帝。此后数年,北魏注重于巩固内部及既得地域,也时而与北部的柔然和关中的后秦交战。如北魏天兴五年(后秦弘始四年,402年),北魏大军以围城打援、分而歼之的战法,于柴壁(今山西襄汾西南)大败后秦军,歼灭3万余人。

永兴元年(409年),拓跋圭被杀,其子拓跋嗣继位称帝,史称明元帝。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魏明元帝乘宋武帝刘裕病卒之机,凭借强大军力,沿黄河流域全面开战,重点进攻,夺取黄河以南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洛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军事重镇。由于南朝宋军善于守城,顽强抵抗,也使魏军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

北魏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卒,太子拓跋焘继位,史称魏太武帝。此时,北方除大夏、北凉、西秦、北燕和柔然外,皆为北魏所占。拓跋焘雄才大略,通晓兵法,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临阵勇猛,多获胜利。

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年)至四年,拓跋焘趁胡夏皇帝赫连勃勃卒,诸子相残杀之机,二次率军进攻夏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以佯弱诱夏军出战,引而疲之,然后隐军出夏军阵后,顺风冲击,大败夏军,克统万城,俘夏王、公、卿、将、校及后妃、宫人等以万数,获马30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

神麚二年(429年),拓跋焘抓住柔然夏则散众放牧之机,率军长途奔袭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掩其不备,大破柔然,威服高车,为稳定北方创造有利条件。从此,柔然势力大减,主动攻魏较少。

神麚四年(夏胜光四年,431年),拓跋焘灭了胡夏国。延和元年(北燕太兴二年,432年),北魏连克北燕诸多军镇,太延二年(北燕太兴六年,436年),北魏遣兵攻克北燕都和龙(今辽宁朝阳),灭亡北燕。

太延五年(北凉永和七年,439年),拓跋焘以平西将军源贺为向导,率大军进攻北凉。由于源贺引兵招慰姑臧城附近诸旧部3万余落,故北魏得以迅速攻克姑臧,灭亡北凉。接著,魏军又攻占张掖、乐都、酒泉等地,皆留将镇守。

至此,北魏统一了北方,继前秦苻坚后再度使北方归为一统。从而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

战争评价

拓跋焘凭借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基业,加之自己的雄才大略、军事才干,经过近20年的统一战争,最终统一了北方,加强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使北魏政权更为巩固。但在伐宋之时,刘宋的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遭到极大的破坏,“自是道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加重了人民的苦难。此外,北魏大臣、军事谋略家崔浩,深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为谋主,他参与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军事决策,多谋善断,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力求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使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并与汉族地主紧密结合,更有效地共同统治各族人民,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措施

①整顿吏治

延兴二年(472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②变革税制

延兴五年(475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③实行俸禄制

太和八年(484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④实行均田制

太和九年(485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徙,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北魏政权为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颁行均田制。先审定户籍,再按户口分配土地,实行新的租调制。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制在当时地旷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于生产发展和稳定的。北方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使养蚕、牧畜、酿造等农村副业也发展起来,改变了北方荒凉残破的景象。

⑤实行三长制

太和十年(486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⑥改革租制

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⑦迁都洛阳

太和十八年(493年),孝文帝排除穆泰、元丕及太子恂等鲜卑旧贵族和保守势 力的反对,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⑧改革鲜卑旧俗

迁都后,督使鲜卑族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 高门通婚等。

⑨改革官制

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影响

孝文帝改革使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主要的影响是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晋末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犄卢,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东晋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设官分职,制定刑法,国家机构逐步完备。拓跋部已经地进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拓跋部建立北魏后,逐步迈入封建社会。

中国北方自西晋永嘉之乱(310)以后,经过十六国时期的战争破坏,百姓死于兵革,毙于饥馑,幸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区一派凋敝景象。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努力,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生产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民显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国户数已达五百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相州牵口冶(在今河南安阳)制成锐利的钢刀。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孝文帝时,元淑为河东太守,当地许多百姓弃农经商。太和以前,北方商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钱货无所周流。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复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铸造“太和五铢”钱,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宣武帝时,洛阳的商业相当繁荣,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城市。

公元520年北魏人口调查显示,北魏大约有500万户,3000万口居民。

科技文化


北魏时期,科学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贾思勰,益都(今属山东)人。他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中年以后,他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北魏还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他以《水经》为纲,写成地理名著《水经注》。《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县)人,大约出生在公元468年或公元472年。据史书记载,郦道元为官素以严猛著称。他执法很严,不畏强权,因而不少权势人物都憎恨他。因为如此,他被陷害致死。

文学方面,北朝民歌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征,风格刚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敕勒歌》《折杨柳歌》《木兰诗》就是当时民歌的代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迁都洛阳40年间的佛教史料。《水经注》从文学角度看,也不愧为一本文字优美的游记。北魏雕塑艺术,集中表现在当时的石窟中。它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也受到国外特别是古代印度艺术的影响。摩崖石窟分布很广,西起今甘肃,东至今辽宁,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万佛洞,河南巩义的石窟寺等。在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艺术工匠所塑造出来的数以万计的佛像,代表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是驰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各州地图


并州、肆州、恒州、朔州、汾州 河州、凉州、郭煌镇

司州、豫州、荆州、洛州、东荆州、东豫州、南兖州 武川镇、御夷镇、怀荒镇、柔玄镇、抚冥镇等镇

相州、冀州、幽州、平州、瀛州、安州、定州、营州 兖州、青州、齐州、徐州、南青州、济州

雍州、豳州、夏州、华州、泰州、东泰州、泾州、岐州等 

帝王世系


晋十六国时期或更早时期的拓跋氏列祖列宗。主要事迹在晋十六国时期的代王拓跋猗卢以后。

追认的先祖

庙号 (追)谥号 姓名 生卒年月 年号 在位时间

①传说时期、拓跋部的史前时期


 成皇帝 拓跋毛 
 
 ?


 节皇帝 拓跋贷 
 
 ?


 庄皇帝 拓跋观 
 
 ?


 明皇帝 拓跋楼 
 
 ?


 安皇帝 拓跋越 
 
 ?


 宣皇帝 拓跋推寅 
 
 ?


 景皇帝 拓跋利 
 
 ?


 元皇帝 拓跋俟 
 
 ?


 和皇帝 拓跋肆 
 
 ?


 定皇帝 拓跋机 
 
 ?


 僖皇帝 拓跋盖 
 
 ?


 威皇帝 拓跋侩 
 
 ?


 献皇帝 拓跋邻 
 
 推测为东汉桓帝时


 圣武皇帝 拓跋诘汾 
 
 推测为东汉末年时

②先代王时期

始祖  神元皇帝 拓跋力微 174年-277年 — 220年-277年

太祖(西魏文帝改为)


 文皇帝 拓跋沙漠汗 ?-277年 
 无


 章皇帝 拓跋悉鹿 ?-286年 
 277年-286年


 平皇帝 拓跋绰 ?-293年 
 286年-293年


 思皇帝 拓跋弗 ?-294年 
 293年-294年


 昭皇帝 拓跋禄官 ?-307年 
 294年-307年


 桓皇帝 拓跋猗㐌 ?-305年 
 无

③代王时期(拓跋猗卢后)


 穆皇帝 拓跋猗卢 ?-316年 
 307年-316年


 文平皇帝 拓跋普根 ?-316年 
 316年


 哀皇帝 (缺名) 316年-316年 
 316年

太祖 平文皇帝 拓跋郁律 ?-321年 
 316年-321年


 惠皇帝 拓跋贺傉 ?-325年 
 321年-325年


 炀皇帝 拓跋纥那 
 
 325年-329年


 烈皇帝 拓跋翳槐 ?-338年 
 329年-335年


 炀皇帝 拓跋纥那 
 
 335年-337年


 烈皇帝 拓跋翳槐 ?-338年 
 337年-338年

高祖 昭成皇帝 拓跋什翼犍 320年-376年 建国 338年-376年


 献明皇帝 拓跋寔 
 
 
北魏世系图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使用时间

烈祖(西魏文帝改为烈祖) 宣武皇帝 拓跋圭 登国 386年—396年

太祖 道武皇帝 
 皇始 396年—398年


 
 
 天兴 398年—404年


 
 
 天赐 404年—409年

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永兴 409年—413年


 
 
 神瑞 414年—416年


 
 
 泰常 416年—423年

世祖 太武皇帝 拓跋焘 始光 424年—428年


 
 
 神麚 428年—431年


 
 
 延和 432年—434年


 
 
 太延 435年—440年


 
 
 太平真君 440年—451年


 
 
 正平 451年—452年

— 南安隐王 拓跋余 承平或永平 452年

恭宗 景穆皇帝 拓跋晃 — —

高宗 文成皇帝 拓跋浚 兴安 452年—454年


 
 
 兴光 454年—455年


 
 
 太安 455年—459年


 
 
 和平 460年—465年

显祖 献文皇帝 拓跋弘 天安 466年—467年


 
 
 皇兴 467年—471年

高祖 孝文皇帝 拓跋宏 延兴 471年—476年

元宏


 
 
 承明 476年


 
 
 太和 477年—499年

世宗 宣武皇帝 元恪 景明 500年—503年


 
 
 正始 504年—508年


 
 
 永平 508年—512年


 
 
 延昌 512年—515年

肃宗 孝明皇帝 元诩 熙平 516年—518年


 
 
 神龟 518年—520年


 
 
 正光 520年—525年


 
 
 孝昌 525年—527年

— 殇帝(一般正史不可见)、敬哀公主 元姑娘 武泰 528年

— 无(史称幼主) 元钊 建义 528年

肃祖 文穆皇帝 元勰 — —

— 孝宣皇帝 元劭 — —

敬宗 武怀皇帝 元子攸 建义 528年

孝庄皇帝


 
 
 永安 528年-530年

— 长广敬王 元晔 建明 530年-531年

烈宗 节闵皇帝 元恭 普泰 531年-532年

— 安定王 元朗 中兴 531年-532年

— 武穆皇帝 元怀 — —

显宗 孝武皇帝(出皇帝) 元脩 太昌 532年


 
 
 永兴 532年


 
 
 永熙 532年-534年注释

[1]北魏孝文帝下令将国姓由拓跋改为。本表自孝文帝以下一律使用姓。[2] 孝庄帝登基后未改元。 [3]《魏书》作前废帝,[4]《北史》《北齐书》作节闵帝。[5]《魏书》作后废帝。 《魏书》作出帝,《北史》《北齐书》作孝武帝。

北魏时其他势力年号


年号 起讫时间 君主 使用时间 备注

建平 415年三月—416年九月 白亚栗斯、刘虎 2年 

圣君 471年 司马小君 1年 

正始 ? 樊素安 ? 见于叶维庚的《纪元通考》

建明 506年正月—七月 吕苟儿、王法智 7个月 

圣明 506年正月—七月 陈瞻 7个月 

建平 508年八月—九月 元愉 2个月 

大乘 ? 法庆 ? 见于《魏书》、《资治通鉴》

真王 523年三月—525年六月 破六韩拔陵 3年 

天建 524年六月—527年九月 莫折念生 4年 

天启 525年正月—三月 元法僧 3个月 或作大启

真王 525年八月—528年二月 杜洛周 4年 

神嘉 525年十二月—535年三月 刘蠡升 11年 

鲁兴 526年正月—八月 鲜于脩礼 8个月 或作普兴

始建 ? 陈双炽 ? 诸书记载“自号始建王”,并没有说改元

广安 526年九月—528年九月 葛荣 3年 

天授 527年七月 刘获、郑辩 1个月 

隆绪 527年十月—528年正月 萧宝夤 2年 

天统 528年六月—529年四月 邢杲 2年 

神兽 528年七月—530年四月 万俟丑奴 3年 或作神虎、神平

孝基 529年四月—五月 元颢 2个月 

建武 529年五月—闰六月 元颢 3个月 

更兴 530年六月—532年 元悦 3年 或作更新

相关分词: 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