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北京龙腾杂技团

北京龙腾杂技团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北京龙腾杂技团


在北京民俗文化的摇篮中,曲艺、杂技称得上是一枝奇妙的艺术奇葩,一直为广大观众所喜爱。近年来,活跃在祖国大江南北、献技于世界各地的北京龙腾杂技艺术团,以中幡、舞狮、文场和传统杂技、气功、魔术等节目为主,既能在广场上表演又能在舞台上亮相,既能走街串乡又能登大雅之堂,有着浓厚的北方乡土风韵,更是受到全国各地及外国朋友的喜爱和热烈欢迎。

在北京民俗文化的摇篮中,曲艺、杂技称得上是一枝奇妙的艺术奇葩,一直为广大观众所喜爱。近年来,活跃在祖国大江南北、献技于世界各地的北京龙腾杂技艺术团,以中幡、舞狮、文场和传统杂技、气功、魔术等节目为主,既能在广场上表演又能在舞台上亮相,既能走街串乡又能登大雅之堂,有着浓厚的北方乡土风韵,更是受到全国各地及外国朋友的喜爱和热烈欢迎。这支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就来自北京房山区阎村镇,这个艺术团的优秀演员兼团长就是房山区政协委员宋秀兰同志。

我国杂技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代,已有精彩的力技表演;汉代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的表演形式,当时称为“百戏”。南北朝以后,又称为“散乐”,其规模更大,节目花样更多。自宋朝以后,民间杂技的繁荣代替了宫廷杂技。元代初期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了汉代以来百戏节目及其发展经过。

杂技是我国民间传统技艺性表演艺术的总称。主要有蹬技、手技、顶技、口技、车技、武术、爬竿、走索、中幡以及民间各种杂耍等,一般把戏法、魔术、马戏、训兽等也包括在内。我国杂技有优美健康、轻松活泼、动作灵巧迅速等特点。建国后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表演艺术,并多次在国际性比赛中获奖。

宋秀兰带领的北京龙腾杂技艺术团 ,虽然是土生土长在北京郊区一支民间艺术团体,但它是由名人真传绝技,其基础扎实,功夫过硬,在北京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的杂技艺术团。宋秀兰被杂技称为女子中幡第一人,她与两个哥哥表演的三人中幡,也是中幡表演有史以来之首创。宋秀兰的杂技表演较为全面,不但能够熟练地耍中幡,还能熟练地表演武术、蹬技、魔术等,是一名深受观众欢迎的优秀演员。

说起宋秀兰的表演艺术和她的北京龙腾杂技艺术团的成立与发展历程,使人不能不联想起那蹉跎岁月,不能不回忆起那苦辣酸甜。这个艺术团体发起于上个世纪 70年代,地点就在阎村镇二合庄村。

1966年,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被称做“文化大革命”的运动。这场运动极其深入,所有的干部群众都被卷入这场政治风波之中。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田间,风起云涌,形势突变。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田,学生不上课,干部靠边站。一时间,全国上下呈现出一场翻天覆地、是非颠倒 、史无前例、灵魂扭曲的局面。在这场浩劫当中,那些自幼练功,掌握高超技艺的表演艺术家也不能幸免于难。1970年,北京著名气功大师朱国全先生下放来到阎村镇(当时为大紫草坞乡)二合庄村,接受所谓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劳动改造”。

朱国全先生为人厚道,非常随和,当时已年近花甲,上身穿一件大棉袄,下身穿一件马裤,腰间却系着一根绳子,身着朴素,但朴素中又不同一般,看上去很有个性。由于老先生人缘很好,待人和善,不久,便和村民们混熟了。然而,在哪个特殊的年代里,对于这样一位素不相识并且是从京城里下放来的人物,谁敢轻易接近?后来,人们发现,朱先生不会做饭,右手还有残疾,一天三顿总是啃干馒头,这些馒头是老伴送来的。老伴在丰台工作,隔几日送一次,每次带来十斤,吃到最后馒头都拉黏。看到这种情景,一向老实巴交的宋振海实在不忍心,便不顾那些激进分子的流言蜚语,把老先生请到家中吃饭。那时候,宋家的生活也十分困难,但这份热情及粗茶淡饭足以使朱先生无比激动。后来经聊天得知,朱先生是北京天桥著名的杂技表演艺术家,主要表演武术、拉硬弓和气功等。宋振海虽说是农民,但自幼习武会武术,二人情投意合,越谈越投机,之后,朱先生成了宋家的常客,而且推心置腹,无话不讲。

艺术家的不幸遭遇的确是一场灾难。然而,他的到来却给这个祖祖辈辈都在种地的村民带来了希望和生机,也为宋氏一家及后来的北京龙腾杂技艺术团的组建发展奠定了基础和铺平了道路。朱先生感激宋家,总觉得没的报答,因此萌生了教孩子玩意儿的想法。

宋振海一家六口人,三子一女。儿子宋良、宋勇、宋林,女儿宋秀兰。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孩子每天放学回来都要打草打柴。一天,朱先生对宋振海说:“你们家的草堆成山也有个烧完的时候,还是让孩子练点功夫吧,练好功夫可是长久的。”宋振海听了点头同意。于是,让孩子拜朱先生为师学起杂技基本功和硬气功。村里的孩子见了都感兴趣,也都纷纷参加进来,全村练功的很快达到三四十人。

这年,宋秀兰 6岁,她非常喜欢杂技艺术,自从拜朱先生学艺以后,刻苦勤学,十分用功,一招一式,绝不马虎。真正是冬练三九,下练三伏,寒暑秋冬,毫不懈怠。练三张桌子翻提需要摞起三张桌做道具,家中没有,就挖沟垫土,借助土坎当道具,练功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朱国全先生对宋秀兰小小年纪不怕吃苦的精神和毅力表示十分满意。后来,他把自己发小的好朋友、著名的满族杂技表演艺术家成连宝和经常来此看望他的如侯宝林先生等带到二合庄村,请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指导。朱先生擅长拉功、刀功、神鞭、武术和硬气功;成先生最擅长于顶功和腰功,能拿40多个大顶。此外,他在六分钟内能够连贯完成174个小武术动作。他是成氏五兄妹之长兄,他们表演的节目很多,尤以小武术最负盛名。二位大师在中国杂技界很有名望,他们身怀绝技,亲自指导,对宋氏三兄妹的成长及后来的艺术发挥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宋秀兰生于 1962 年 10 月 4 日,“文化大革命”兴起时她才 6 岁。在众多同龄儿童还在母亲怀抱中撒臆怔撒贱的时候,幼小的秀兰便开始拜师学艺了。她天资聪颖,很有悟性。师父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要领,她都牢牢记在心中。年纪虽小,但有远大理想和志向,决心长大后要当一名优秀的杂技演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支含苞欲放的花朵,在园丁的精心培育下正茁壮成长。小姑娘不怕吃苦,毅力很强,一天要练三遍功。她早晨 4 点钟起床,练完功去上学,有时一路翻着斤斗去上学。中午和晚上放学后继续练。白天在自掘的土坑上练翻滚,晚上在院子气功,连做梦都在想着练功。父亲看了又高兴,有心疼,有时练不好还要打。师父看了心里喜欢,嘴上夸奖。成连宝先生认为自己遇见了一棵好苗子,收她为徒,真传绝技,使她很快又熟练地掌握了长顶功和腰腿功。幼小的宋秀兰迷上了杂技功夫,以至后来在学校受到校长不点名的批评:“有的人,从小就想吃香的喝辣的,目的不纯,这是资产阶级思想在作怪。”宋秀兰虽然在思想上受到压抑,但她就是不服输,从此更加努力、争强叫劲,直至取得成功。经过二十多年的苦练,终于成为杂技艺坛中的佼佼者。

1979年,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下放劳动改造十年的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朱国全先生终于得到落实政策,他回到北京,不久就在崇文区组建了燕京杂技团并任团长。这年,朱先生把自己亲手培养的高徒招进了杂技团。宋秀兰和两个叔伯妹妹宋秀清、宋秀玲先进杂技团,一个月后,哥哥宋良和宋福也来到该杂技团,剩下的学员在村中边务农边演出。五人跟随恩师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国庆节后到哈尔滨、大庆等地。1980年去广州、汕头,转而又赴新疆、宁夏等地,一走就半年。在大庆一去就是一个月,一演就是几十场。期间,每天至少演出一场,观众场场爆满。如在哈尔滨、在银川等地演出,观众从凌晨4点就去排队买票,不到半小时就销售一空。一时间,杂技团的精彩演出在全国引起轰动。

自 1979 年开始,宋氏兄妹随北京燕京气功杂技团演出。三年后该团精简解散,宋氏兄妹只得回乡。 1982 年,在房山区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燕山艺术团,。之后,在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朱国全的带领下,先后赴湖南、湖北、东北及周边地区巡回演出。 1983 年,因朱先生年事已高不便继续随团演出以及该团内部出现分歧,上级主管部门将演出许可证收回,演出暂时停止。

为了不放弃自幼潜心且深爱的杂技事业,宋秀兰一边刻苦练功,一边争得文化部门的同意批准,于 1985 年 3 月再次领取演出许可证,名称为北京燕山艺术团,由宋秀兰任团长,演员有宋良、宋永、王维、田凤银,同北京青年曲艺团的包慧申、马聚会、多多、陈平、刘兵,还有天桥著名艺人杜三宝、沙广森、及市属专业院团的演员,共同合作,分别赴全国各省市巡回演出。 1986 年下半年,宋秀兰因有身孕暂时停止外出演出。

1988 年初,应文化部勇金评剧团之邀,宋秀兰率领原燕山艺术团的主要演员参加了勇进评剧团演出,当时非常红火。此时,著名满族杂技表演艺术家成连宝建议成立满族杂技团,得到勇进评剧团团长的支持,于是,经过近一年的筹建,一个满族形式的杂技团实体形成并被外商看中。后该团体因种种原因而搁浅,宋秀兰也因此回到房山。

1990 年春节期间,代表房山区参加北京市首届农民艺术节比赛,宋秀兰兄妹的中幡、狮子舞双双获奖,其中狮子舞节目获得一等奖,中幡节目获得二等奖,宋秀兰获个人表演奖。这时,酷爱杂技艺术的宋秀兰再次向主管部门申请成立房山自己的艺术团,培养本地区的杂技艺术人才。经过多方努力并求得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在窦店镇望楚村(宋秀兰婆家)的资助下,北京市文化局批准注册,于 1990 年 4 月,正式成立京郊第一家民间专业的杂技表演团体——北京市房山龙乡杂技艺术团,隶属于房山区文化局。该团团长该团由宋秀兰任团长,演员为宋良、宋永、田凤银和望楚村 5 名初中毕业生,还聘请了贵阳市杂技团老演员王维任艺术指导,北京市演出公司副经理吴伯华为艺术顾问。经过一段培训,于 1991 年开始独立组团演出并获奖。 1992 年应邀赴沈阳参加国际妇女节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和好评。 1995 年,北京市房山龙乡杂技艺术团变更为北京龙腾杂技团。中幡和狮子舞是宋氏兄妹表演的主要节目,这些节目具有高难动作,每次均获奖。

杂技中的中幡是一项古老的深受观众喜欢的表演节目,其精湛的技艺、滑稽的表演成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项目之一。据史料记载,中幡历史悠久,古代称百戏中的“寻撞”,最早起源于晋代皇家表演项目,历经于唐宋时期,繁盛于明清,唐宋时称“戴竿”,清代称“太平中幡”,清末民初传到民间,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幡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者,称为“大制式幡”(简称为大幡),高可达 20米,由一人撑幡杆,四角各有一人拉住晃绳,以保持幡杆的稳定。这种大幡无法耍练,只是为了壮场面气氛而已。小幡,高4米有余,耍起来灵巧,多用于“走会”时沿途的表演,因其便于通过城们或街头牌楼时表演不中断。唯有中幡是正式在场子中表现的。表演中幡的道具只要是一根碗口粗、高达10米的大竹竿,上顶有伞盖、旗、大小竿等,最主要的是由上而下悬挂着的一幅长约5米、宽约0.6质地为纱或布制的长幅——幡。大多是在其上面绘画或刺绣着神像或文字的“彩幡”,也有不带任何内容的“净幡”,但很少。不管幡顶有或多或少的装饰物,都一定会挂一些小铃铛。整个中幡重量约在40斤上下。耍起来时,幡幅飘动,铃铛作响,再加上一些惊心动魄的表演动作,紧张、刺激、乐目、悦耳,很吸引人。

中幡是民间十三档花会之头档,历来都是由男子表演。而女子耍中幡,宋秀兰为京城第一人,开全国之先河。她功底扎实,技艺精益,能将百斤重,数丈高的长幡。尤其是将优秀的民间花会融进时代精神,传承民族传统,大胆改革创新,创作出了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

宋秀兰容貌秀丽端庄,身段匀称,表演起来身轻如燕,动作娴熟。她能以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表演英姿飒爽的引狮女郎;能以气贯山河的武生姿态表演高难动作的中幡绝技;上百种神奇的小魔术,变幻莫测;灵活熟练的轻功、气功,造型优美,别具一格;武术、钻圈、翻滚、提拉,均有新意。

耍中幡可以一个人单独表演,也可以几个人同时耍一根幡。单人耍要看个人的技巧、功底;多人耍主要看配合,看送幡与接幡的功夫。耍中幡的,有两类,一种是属于民间花会,为一些纪念性的活动或应人之邀,边走边耍,或走到某处停下集中表演,属于助兴表演;另一种是牟利性质的,是职业演出,多在天桥或旧京的几大庙会。

三人中幡为宋师兄妹之首创,堪称一绝。二男一女同台表演,由小妹宋秀兰单纲主演,有继承有发展,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封侯挂印”、 “喜鹊登枝”、“抱翻坐脚”、“左右蹁马”、“卧看巧云”、“站肩与乌龙绞柱”等丰富多彩的表演节目。传统的中幡表演大多是单个动作,而创新后的三人中幡,则将小武术动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三人跑动,变换动作,协调配合,表演起来快而不慌、慢而不拖、惊而不险,赏心悦目,给人以新、活、惊、美的感受。

近几年来,以宋秀兰为团长的北京龙腾杂技艺术团经常应邀出国演出,现在表演的节目除中幡、狮子舞、蹬技以外,还演魔术,如变脸等。他们精湛的技艺,扎实的功夫,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好评,所到地区有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俄罗斯、科威特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受到全体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称赞,为国家为民族展现了风采,替房山人民争得了荣誉。

相关分词: 北京 龙腾 杂技团 杂技 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