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 北京交通大学化学系

北京交通大学化学系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北京交通大学化学系


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始建于1998年, 它的前身是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化学研究所,2006年改名。经过10年奋斗,化学系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化学系现有材料物理与化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三个硕士生专业。



化学系概况


为早日实现博士点的突破,化学系正在积极做好前期的专业建设工作,力争首先在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为了实现把北京交通大学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等院校的整体目标,进一步办好我校已经设立的材料类专业学科群,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2003年在化学系增设了本科材料化学专业,目前该专业的建设进展顺利,并已经实现了连续3年的招生。

在科学研究方面,化学系承担着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并与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研究与开发工作。 化学系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目前,化学系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及“精细化学品”等领域,特别是在“发光显示及信息存储材料”、“新型储氢材料”、“吸波材料”、“薄膜材料”、“新能源系统与材料” 、“应用电化学”、“精细化学品”、“功能材料与应用” 、“材料化学及其应用”等研究方向上具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其中在新能源材料-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电催化剂的研究方面得到北京市科委“该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某些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鉴定。

化学系现有在职教学和研究人员1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及高工8人,并聘请了能源材料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淀佐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教授两位兼职教授。化学系拥有面积2300平方米的化学实验室平台和四大化学基础实验室。承担着全校理、工、管等各专业学生的本科、专科的化学课程以及研究生相关学科的学位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任务。

化学系将秉承“知行统一”的传统,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培养目标,在体现原有学科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全面培养材料化学及相关专业领域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专家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理学院概况


现拥有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物理教学优秀实验基地;“发光与光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存储、材料与显示”铁道部开放实验室;以及3个专业实验室: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信息与计算科学实验室,和全面建设的生物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实验室面积5000m2 ,设备资产近4500万 。

理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条件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深化改革,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10年学院现有教职工203人,专职教师165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徐叙瑢院士,国家级和北京市教学名师王玉凤教授,双聘教授洪涛院士、姚建铨院士、陈志南院士等,有全职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69人。专职教师中教授44名,副教授76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2%,45岁以下教师的比例为62%,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78%,近50%的教师有三个月以上的出国经历。目前在校本科生约1500人,硕士研究生280余人,博士研究生130余人,理学院本科生近三年的深造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

理学院作为本科生理学基础的培养基地,以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为基础,以国家级教学名师为带头人的师资队伍致力于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在大学物理及物理实验等基础教学方面成绩显著。2005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实现了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零的突破。2005年国家工科物理基地荣获优秀基地称号,2006年物理实验中心通过评审成为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同时,全面启动了工科数学基地的建设工作。2002 年以来我校本科生在全国和国际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成绩突出,一共获得一等奖20个,二等奖23 个,三等奖43 个,处于北京市高校前列。已出版国家“十五”教材及研究生、本科生系列教材 47部,其中北京市精品教材2部,我校第1部教育部推荐的研究生教材。

建院以来,学院的学术水平和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得到稳步提升,先后承担有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各部委各行业、地方政府的科研项目,服务国防科技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十五”期间科研合同经费是“九五”的4.6倍,目前年科研合同经费近2000万。学术论文从数量到质量也年年提高,“十五”期间发表SCI 论文占学校总数的41.2%,理学院SICE检索论文已连续 5年居全校之首,年发表学术论文已近400篇。已授理专利86项,授权发明专利49 项。 获得省部级科技奖4项。

理学院积极为教师和学生创造学术交流平台,每年组织学术报告80场左右,邀请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前来交流介绍最新科研进展。不断拓展对外联系,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或学院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科研、教学项目的合作,每年教师出国外访人数近20人。

理学院经过十年建设,已形成一批有鲜明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着力培养和选聘了一批青年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形成了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以交叉学科为新兴增长点的科研新格局。保持学科已有方向的特色、优势与国内领先水平的基础上,力争在更多方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力争使学院成为承担国家基础研究的基地和人才的培育基地。

本科生培养


专家解读——材料化学专业

在21世纪,材料和能源、信息是构成社会文明和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材料的发展水平始终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材料和利用材料的历史。

同学们知道吗?纳米材料是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个维度处在纳米尺度(1-100mm)或由其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这些尺度下的材料在声、光、电、磁,热力学等性能上会出现许多非常新奇的现象,很难用传统物理、化学理论进行解释。同学们可曾想过金属纳米粒子在空气中会燃烧?纳米铜颗粒变得不能导电?绝缘的二氧化硅颗粒在20 mm时却开始导电?纳米复合材料将不同功能的材料在纳米尺度上进行复合,其性能远优越于单一组分的材料或不同性能材料的简单复合。例如纳米电催化剂、纳米自修复润滑油系列添加剂、纳米破乳剂等一系列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产品在开发新型结构和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化石能源储备逐渐减少、能源需求逐步增加及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新能源开发已成为关系国民生计的重大课题。新能源包括氢能、太阳能、核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海能等。新能源材料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所要用到的关键材料。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技术前沿包括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高能储氢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等。例如作为国内外瞩目的研究热点之一,燃料电池是按电化学原理等温地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它不通过热机过程,因此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理论热电转化效率可达85%-90%。当燃料电池以纯氢为燃料时,它的化学反应产物仅为水,从根本上消除了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及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十分重要的。按照预定时间表,燃料电池汽车将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

换成科学的语言,我们说材料化学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研究材料设计、制备、组成、结构、表征、性质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性质。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材料科学和化学科学领域的不断进展,作为新兴学科的材料化学发展日新月异。

材料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行业性非常强的专业,它所培养的人才是数理基础扎实、系统掌握材料科学、现代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具有较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管理能力且对某一领域知识精通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北京交通大学的材料化学专业涵盖了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等纳米材料化学;储氢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电极材料、膜材料等新型能源材料化学;贵金属系列、非铂系列高效电催化材料化学;信息陶瓷等光电子功能材料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

北京交通大学的材料化学专业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努力培养材料化学高级专门人才。社会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专业前景和就业渠道非常广阔。本科毕业生可以选择考取硕士生,硕士生毕业后考取博士生或出国留学。毕业生就业行业包括化工、轻工、石油化工、教育、材料、军工、汽车、军队、电子、信息、环保、市政、建筑、建材、消防、机械等行业。就业部门包括: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教学单位、国有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外商独资公司、各级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等。

研究生培养


1.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代码:080501,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

信息存储与显示 X射线影像存储材料和电子俘获光存储材料的制备、性能、存储机理及其应用的研究;有机、无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制备、传输机制、激发态过程的机理及其显示器件的研究。

材料的纳米复合与改性 材料结构的优化设计;材料功能与性能评价;材料复合与改性方法对性能影响以及相关的材料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等。

材料的物理检测与评价 本方向主要研究利用近代各种物理检测方法与技术(包括光电检测、超声射线检测、谱分析、各种显微技术等)实现对各种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微观结构及缺陷的检测与评价。

能源材料 电化学新能源及相关材料的制备、性能、机理及其应用的研究。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防腐、耐磨等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在材料保护和表面改性中的应用研究。

2. 应用化学(专业代码:081704,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新能源系统与材料

燃料电池、锂电池等新能源关键材料的研制;燃料电池结构改进、电催化剂和质子交换膜的研究;电池结构优化设计、功能与性能评价;相关结构、性能、机理和应用技术研究。

2.应用电化学

新型高能电池的应用研究;电化学合成与加工;电化学保护;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金属表面的化学改性以及相关作用机理研究;电化学理论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

3.精细化学品化学

各种精细化学品合成、性能、机理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催化剂、石油化学品、表面活性剂、医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及其工艺与工程技术研究;乳化理论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微环境对化学反应及物理化学过程的影响。

4.材料化学及其应用

吸波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介孔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有机、无机光致和电致发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发光、导电、液晶及特种光学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相关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基础研究;新型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及复合功能材料的开发应用;有机--无机表面包覆改性技术以及应用研究。

3.化学工程 (专业代码:081701,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应用电化学

新型高能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的应用研究;电化学合成与加工;电化学保护;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金属表面的化学改性以及相关作用机理研究;电化学理论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

2.精细化学品

各种精细化学品合成、性能、机理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催化剂、石油化学品、表面活性剂、医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及其工艺与工程技术研究;乳化理论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微环境对化学反应及物理化学过程的影响。

3.功能材料与应用、

吸波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介孔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有机、无机光致和电致发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发光、导电、液晶及特种光学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相关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基础研究;新型高分子材料、防腐、耐磨、陶瓷材料及复合功能材料的开发应用;有机--无机表面包覆改性技术以及应用研究。